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茂生 | |
dc.contributor.author | Lee-Wei P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白禮維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7T09:16:4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8-03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7T09:16:45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03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7-3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文獻
Franz Wieacker著,陳愛娥、黃建輝譯(2004),《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展為觀察重點》,台北:五南。 Ian Craib著,廖立文譯(1986),《當代社會理論》,台北:桂冠。 Munroe Smith著,姚梅鎮譯(2006),《歐陸法律發達史》,臺2版,台北:臺灣商務。 Niklas Luhmann著,李君韜譯(2009),《社會中的法》,台北:五南 Niklas Luhmann著,湯志傑、魯貴顯譯(2001),《生態溝通:現代社會能應付生態危害嗎?》,台北:桂冠。 山中永之佑著,堯嘉寧等譯(2008),《新日本近代法論》,台北:五南。 山中敬一,陳運財譯(1996),〈日本過失犯理論之發展及其現代之課題—大規模事故及刑事責任〉,《東海法學研究》,10期。 王汎森等(2011),《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上)》,台北:政大、聯經。 王泰升(2002),《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院史(1928-200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王泰升(2009),《台灣法律史概論》,3版,台北:元照。 王泰升(2010),《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2版,台北:聯經。 王泰升(2011),〈四個世代形塑而成的戰後台灣法學〉,《臺大法學論叢》,40卷特刊。 王覲(1930),《中華刑法論(第二冊)》,6版,北平:居無廬。 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編(2000),《十二銅表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司法院編(2006),《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二輯)》,台北:司法院。 甘添貴、謝庭晃(2006),《捷徑刑法總論》,修訂版,台北:自刊。 何任清(1971),《刑法概論》,2版,台北:自刊。 何勤華等(2004),《德國法律發達史》,台北:韋伯文化。 余振華(2011),《刑法總論》,頁173,台北:三民。 吳世敏(1999),《過失犯中注意義務違反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庚(2004),《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台北:自刊。 吳庚(200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9版,台北:自刊。 李茂生(2007),《刑法總則講義綱要》,2007修訂版,載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網站,http://www.law.ntu.edu.tw/chinese/2011/06/刑法總則講義.pdf。 李聖傑(2005),〈過失犯罪行為的檢驗:評台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二年矚訴字第一號刑事判決〉,載於《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 李聖傑(2007),〈過失行為的刑法處遇〉,《月旦法學教室》,57期。 周冶平(1963),《刑法總論》,台北:自刊。 周惠民(2009),《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增訂2版,台北:三民。 林山田(1981),〈論過失犯罪〉,《政大法學評論》,24期。 林山田(1983),《刑法通論》,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10版,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下冊),10版,台北:自刊。 林立樹(2008),《義大利史》,台北:三民。 林怡秋(2008),《加重結果犯中基本行為與加重結果間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茂(2009),《刑法綜覽》,6版,台北:一品。 林書楷(2010),《刑法總則》,台北:五南。 林淑玲(1986),《故意與過失在犯罪論體系上地位與內涵之變動》,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鈺雄(2006),《新刑法總則》,台北:元照。 法律教材編輯部編(1980),《外國法制史資料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洪福增(1982),《刑事責任之理論》,台北:自刊。 徐偉群(2011),〈台灣刑法學的思索:四十年來台灣刑法學發展的回顧〉,《臺大法學論叢》,40卷特刊。 高仰止(1974),《刑法總論》,台北:自刊。 高仰止(1999),《刑法總則精義》,台北:五南。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台北:國史館。 張紹省(1997),《過失犯中個別化理論之研究:以不法理論為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雋青(1947),《新刑法總則大綱》,4版,上海:中華書局。 張麗卿(2007),《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3版,台北:五南 梁恆昌(1976),〈論過失犯〉,《刑事法雜誌》,20卷1期。 許玉秀(1997),《主觀與客觀之間》,台北:自刊。 許玉秀(2000),《犯罪階層體系及其方法論》,台北:自刊。 許恒達(2008),〈「超越承擔過失」的刑法歸責〉,《東吳法律學報》,20卷2期。 許恒達(2010),〈「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114期。 許澤天(2009),《刑總要論》,增修2版,台北:元照。 郭君勲(1988),《案例刑法總論》,修訂版,台北:自刊。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2版,台北:元照。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2版,台北:元照。 陳弘毅(1981),《刑法總論》,台北:漢林。 陳志龍(1992),《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台北:自刊。 陳和慧(1973),〈過失責任論〉,《軍法專刊》,19卷6期。 陳惠馨(2007),《德國法制史——從日耳曼到近代》,台北:元照。 陳惠馨(2011),〈從1520年《卡洛林那法典》看德國近代刑法史〉,載於《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台北:元照。 陳樸生(1979),〈過失理論之發展及其趨向(下)〉,《軍法專刊》,25卷5期。 景玉鳳(1983),《新舊過失理論之比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仁宇(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台北:聯經。 黃風編(2002),《羅馬法詞典》,頁92,北京:法律出版社。 黃常仁(2009),《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版,台北:新學林。 黃榮堅(1989),〈刑法解題:關於故意及過失〉,《輔仁法學》,8期。 黃榮堅(2006),《基礎刑法學(上)》,3版,台北:元照。 黃榮德(2005),《論刑法上注意義務之違反與業務過失》,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建華(1982),《刑法總則之比較與檢討》,台北:自刊。 靳宗立(2010),《刑法總論I—刑法基礎理論暨犯罪論》,台北:自刊。 廖正豪(1993),《過失犯論》,台北:三民。 翟本瑞(1989),〈現代國家形成的社會學反省意義〉,《思與言》,27期。 褚劍鴻(1979),《刑法總則論》,3版,台北:自刊。 趙琛(1953),《刑法總論》,台北:自刊。 趙琛(1963),《刑法總論》,改訂8版,台北:自刊。 歐錦雄(2011),〈德國犯罪三階層論的政治悲情〉,《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4卷4期。 蔡墩銘(1969),《刑法總論》,台北:三民。 蔡墩銘(1976),《刑法要義》,台北:自刊。 蔡墩銘(2007),《刑法總論》,修訂7版,台北:三民。 鄭健才(1981),《刑法總則》,台北:自刊。 鄭逸哲(2009),《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一):刑法初探》,4版,台北:瑞興。 賴麗琇(2003),《德國史(上)》,台北:五南。 戴東雄(1999),《中世紀義大利法學與德國的繼受羅馬法》,2版,台北:元照。 謝瑞智(1983),《刑法總則精義(表解)》,台北:自刊。 韓忠謨(1988),〈過失犯之構成的問題〉,《刑事法雜誌》,32卷1期。 韓忠謨(1992),《刑法原理》,最新修訂版,台北:自刊。 韓忠謨(2002),《法學緒論》,2版,台北:自刊。 韓金秀(1984),《過失理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竹君(2004),《過失犯個別化理論和過失犯實務案例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俊雄(1997),《刑法總論II:犯罪總論》,台北:自刊。 日文文獻 Hinrich Ruping著,川端博等譯(1984),《ドイツ刑法史綱要》,東京:成文堂。 小野清一郎(1937),《刑法講義》,9版,東京:有婓閣。 內田文昭(1972),〈過失犯論の史的展開について(一)〉,《上智法学論集》,16卷1期。 內藤謙(1983),《刑法講義總論(上)》,東京:有婓閣。 內藤謙(1991),《刑法講義總論(下)I》,東京:有婓閣。 內藤謙(2007),《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東京:有斐閣。 田中周友(1972),《世界法史概説》,京都:有信堂。 石橋省吾(1930),《刑法總論》,台北:晃文館。 松宮孝明(2004),《刑事過失論の研究》,補正版,東京:成文堂。 牧野英一(1941),《刑法總論》,3版,東京:有婓閣。 宮本英脩(1930),《刑法學粹(第二分冊)》,7版,京都:弘文堂書房。 真鍋毅(1983),《現代刑事責任論序説》,京都:法律文化社。 藤本幸二(2006),《ドイツ刑事法の啓蒙主義的改革とPoena Extraordinaria》,東京:国際書院。 網路資源 THE LATIN LIBRARY http://thelatinlibrary.com/law/12tables.html WIKISOURCE http://de.wikisource.org/wiki/Hauptseite 日治法院檔案資料庫 http://dbi.lib.ntu.edu.tw/libraryList2/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法史網 http://fashi.ecupl.edu.cn/ 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 http://tcsd.lib.ntu.edu.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1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過失犯理論發展至今,各種學說併陳,彼此對於過失的階層定位、概念內涵以及判斷標準,也各自有其不同之主張。本文為了釐清過失的概念內涵及其判斷標準,以決定最後如何在不同的理論之間做出採擇,首先乃嘗試爬梳刑法上過失概念在德國刑法史上的蹤跡,整理現代過失犯理論的一般性發展,再將研究重心置於台灣的過失犯理論發展之回顧。過失犯理論在德國刑法史上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脈絡與發展動力,台灣的過失犯理論卻囿限於繼受法國家的現實,長期以來均係以引介外國理論的方式建構過失犯理論,企圖藉此充實刑法學知識的基礎建設。直到第三代學者活躍期之後,歷經數個世代的學術能量累積,終於逐漸出現出於自主反省的過失犯理論主張。在學說史的充分回顧之後,本文試圖從刑法的人權保障功能與法益保護功能之衝突與平衡,以及罪刑法定主義對於定型化的要求,由此等視角出發進行反省,進而提出理論採擇所憑恃的依據,最後據以提出本文對於過失概念及其標準的主張。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16:4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a21083-1.pdf: 4982327 bytes, checksum: b3c6813e1f5f1a8386caac5778f6c38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第二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過失犯理論之歷史考察 5 第一節 過失犯理論前史 5 第一項 日耳曼法與羅馬法中的蹤跡 6 第二項 中世紀的發展 19 第三項 近代德意志法(1495-18世紀末) 25 第四項 1794年《普魯士一般邦法典》:過失犯的誕生 33 第二節 過失犯理論的一般性發展 34 第一項 現代刑法理論的提出 34 第二項 19世紀的過失犯理論 35 第三項 20世紀以降的發展 43 第三章 過失犯理論在台灣之發展 53 第一節 概說 53 第二節 戰前的發展概貌(1945以前) 55 第一項 日治台灣之理論發展與運作狀況 55 第二項 戰前中國之立法沿革與理論發展 58 第三節 戰後的理論發展(1945以後) 63 第一項 大中國時代與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1945-1960年代初期) 63 第二項 第二代學者留學歸國後(196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後期) 70 第三項 第三代學者活躍期(1980年代後期迄今) 84 第四章 以理論史為出發點之反省與選擇 115 第一節 理論史之啟示 115 第一項 對於一般性發展的觀察 115 第二項 台灣理論發展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118 第三項 問題之所在 121 第二節 刑法功能衝突視角之反省 123 第三節 罪刑法定視角之反省 126 第四節 理論之選擇 129 第一項 初步篩選 129 第二項 分析、選擇與建構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135 參考文獻 137 中文文獻 137 日文文獻 140 網路資源 14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過失犯理論發展論過失概念及其標準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of Negligent Crime:
A Study of Negligent Crime Theory Developme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李聖傑,許恒達 | |
dc.subject.keyword | 過失,過失犯理論,法律史,注意義務,預見可能性,刑法功能,罪刑法定主義,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egligence,negligent crime theory,legal history,duty of care,foreseeability,criminal law functions,nulla poena sine lege, | en |
dc.relation.page | 141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2-07-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 4.8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