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0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梅家玲
dc.contributor.authorYuen-Kwan Ongen
dc.contributor.author翁婉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09:16:32Z-
dc.date.available2012-08-09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09:16:32Z-
dc.date.copyright2012-08-09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01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 董啟章作品
1. 董啟章:《名字的玫瑰》,香港:普普工作坊,1997年。
2. 董啟章:《同代人》,香港:三人出版,1998年。
3. 董啟章:《雙身》,台北:聯經出版,1998年。
4. 董啟章:《V城繁勝錄》,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8年。
5. 董啟章:《地圖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6. 董啟章:《衣魚簡史》,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7. 董啟章:《體育時期》(上),台北:高談文化,2004年。
8. 董啟章:《體育時期》(下),台北:高談文化,2004年。
9. 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10. 董啟章:《對角藝術》,台北:高談文化,2005年。
11. 董啟章:《東京.豐饒之海.奧多摩》,台北:高談文化,2004年。
12. 董啟章:《練習簿》,香港:突破出版社,2006年。
13. 董啟章:《安卓珍尼》,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
14.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上),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15. 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下),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16. 董啟章:《致同代人》,香港:明報月刊出版社,2009年。
17. 董啟章:《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18. 董啟章:《夢華錄》,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19.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二、 小說
1. 西西:《我城》,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
2. 西西:《手卷》,台北:洪範書店,1999年。
3. 也斯:《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香港:牛津,1993年。
4. 也斯:《新果自然來》,香港:牛津,2002年。
5. 波赫士:《波赫士全集I》,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
6. 波赫士:《波赫士全集II》,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
7. 伊塔羅.卡爾維諾:《宇宙連環圖》,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三、 專書
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 牟宗三:《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3.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5.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6. 王夫之:《莊子解》,《般山全書》第13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7.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羅永生編:《誰的城市?》,香港:牛津,1997年。
9. 白莎莉、胡德品:《說吧,香港》,香港:牛津,1999。
10. 王宏志:《歷史的沉重》,香港:牛津,2000年。
11.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12. 馬良春,李福田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13. 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2001年。
14.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15. Zygmunt Bauman:《全球化》,台北:群學,2001年。
16.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17. 夏鑄九、王志弘:《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18. 班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02年。
19. Jung, C. G.:《黃金之花的秘密》,台北:商鼎文化,2002年。
20. 潘毅、余麗文編:《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香港:牛津,2003年。
21.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2003年。
22.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23. 杭侃、宋峰:《東京夢清明上河圖》,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2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25. Simon Parker,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2007年。
26. 胡月霞編:《記憶與書寫》,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2007年。
27.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台北:群學,2008年。
28. 伊利亞德:《神聖的存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9.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左岸文化,2009年。
30. 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本土論述2009》,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年。
31. 史提夫.派爾、克里斯多佛.布魯克、蓋瑞.穆尼編:《無法統馭的城市?》,台北:群學,2009年。
32. 朵琳.瑪西、約翰.艾倫、史提夫.派爾編:《城市世界》,台北:群學,2009年。
33. 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34. Peter Corrigan:《消費社會》,台北:群學,2010年。
35. 漢娜.鄂蘭:《政治的承諾》,台北:左岸文化,2010年。
36. 艾德華.薩依德:《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37. 伊利亞德:《聖與俗》,台灣:桂冠圖書,2011年。
38. 思想編委會編著:《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39. 大江健三郎:《小說的方法》,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40. 牟宗三:《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四、 期刊論文
1. 陳德智:〈城市邊緣的文學呈現──《阮慶岳:廢墟.殘物.文學》及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第七屆香港文學節》講稿(2008年7月5日)。
2. 梅家玲:〈閱讀安卓珍尼──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見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頁249-276。
3. 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眾聲喧嘩之後》(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頁279-305。
4. 李佩璇:〈聲色之中的游離身影--董啟章〈聰明世界〉中的城市生活與個人主體〉,《中國文學研究》第27期(2009年1月),頁1-34。
5. 王德威:〈千年華胥之夢──董啟章,孟元老,“夢華體”敘事〉,《聯合文學》第330期,(2012年4月)。
6. 王德威:〈香港另類奇蹟──董啟章的書寫�行動和《學習年代》〉,《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7. 鄒文律:〈人與物件的時光之旅──論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物(家)史書寫〉,《政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11年12月),頁231-268。
8. 洛楓:〈歷史想像與文化身份的建構──論西西的《飛氈》與董啟章的《地圖集》〉,《素葉文學》第68期(2002年12月),頁57-59。
9. 許維賢:〈黑騎士的戀物�(歷史)唯物癖:董啟章論〉,《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第64期(2007年6月)。
10. 王貽興:〈物先腐而後蟲生,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讀董啟章的《衣魚簡史》〉,《文學世紀》第14期(2002年5月),頁82-85。
11. 黃燕萍:〈一座城市的建構與幻滅──比讀西西《浮城異誌》及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香港文壇》第28期(2004年4月),頁39-41。
12. 余麗文:〈歷史與空間──董啟章《V城繁盛錄》的虛構技法〉,見黎活仁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年),頁427-444。
13. 王仁芸:〈《同代人》.修辭.文類小說〉,《香港文學》第166期(1998年10月)。
14. 鄒文律:〈在不可能的極限裡體現想像力的一切可能──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城市文藝》第31期(2008年8月),頁70-76。
15. 黃子平:〈評論「城市空間:建築與文學」〉,《第七屆香港文學節》講稿(2008年7月5日)。
16.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文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年9月),頁72。
17. 羅永生:〈1960-1970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頁117-118。
18. 黃碧虹:〈消失的空間與湮沒的歷史──“都市革命”下的街道文化〉,《文化研究@嶺南》第六期(2007年7月)。
19. 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20.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21.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22.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23. 鄧小樺:〈重回公共性的追尋:香港文學近年實踐概覽〉,《香港:解殖與回歸》(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
24. 何福仁:〈《我城》的一種讀法〉,《我城》(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
25. 鄭繼猛、霍有明:〈“夢華體”補論〉,《西北農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9卷4期,頁136-140。
26. 駱以軍、董啟章:〈一九六七俱樂部駱以軍 vs.董啟章私對話〉,台灣《聯合報》C5 版,2004 年 11月14 日。
27. 劉士林:<莊子「卮言」探源>,《中州學刊》,1990,第五期。
28.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台北:1992年)。
五、 報刊文章與網路文獻
1. 鄧小樺:〈歷史的個人,迂迴還是回來──與梁秉鈞的一次散漫訪談〉,《問道於民》。
2. 伍軒宏:〈知雄守雌的腹語冒險──評董啟章《學習年代》〉,《中國時報》,〈開卷〉(2010年7月)。
3. 李奭學,〈小說時間春秋(1)〉,《聯合報》E5版,「讀書人─閱讀新樂園地」,2008年2月3日。
4. 楊照:〈感官與知識的複雜糾纏──重讀董啟章的《安卓珍尼》〉,《安卓珍妮》(聯合文學經典版)(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
5. 楊佳嫻:〈物史與心史──讀董啟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中國時報》(2005年10月7日)
6. 祝雅妍整理:〈小說是建構世界的一種方法──梁文道對談董啟章〉,《印刻文學生活誌》第79期(2010年3月),頁54-67。
7. 胡金倫:〈關於董啟章──獨裁者坐在文字工場裡騎旋轉木馬〉,《聯合文學》四月號(2007年),頁109-111。
8. 駱以軍:〈龐大的雙螺旋建築《天工開物》〉,《聯合報》(書評花園:讀書人)(2005年11月6日)。¬
9. 譚以諾:〈思考與行動︰還未完結的《學習年代》〉,《文匯報.讀書人》(2010年9月6日)。
10. 廖偉棠:〈從拜物者的烏托邦走向可能世界──評董啟章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香港文學》第258期(2006年6月),頁41-43。
11. 韓麗珠:〈一個探尋自我的危險旅程──關於《學習年代》〉,《字花》第33期(香港:水煮魚文化出版,2011年9月)。
12. 韓麗珠:〈更危險地寫小說──董啟章談〈V城系列〉〉,《自由時報》(2011年8月15日)。
13. 許維賢:〈一條不能失守的戰線──跨界走訪董啟章〉,《蕉風》第498期(馬來西亞:2007年7月),頁100-109。
14. 廖偉棠:〈作家董啟章──在想像世界裡理應如此〉,《南都週刊》(2006年6月27日)。
15. 周思中:〈庶民政治系列——解放皇后碼頭歷史的根本意義〉,《明報》(2007年8月22日)。
16. 呂大樂:〈有落,後數!香港十年,一個社會學家的筆記〉,《明報》(2007年7月22日)。
17. 潘國靈:〈靈感國度──消失的意義〉,《頭條日報》(2009年8月31日)。
18. 〈格非對話董啟章談細讀、慢讀〉,刊登於〈北京青年報〉(北京:2011年9月4日)。
19. 王貽興:〈嘍囉前傳(上)〉,刊登於《太陽報》(香港:2007年6月24日)。
20. 朱天文:〈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致大江健三郎先生〉。
21. 鄭建忠:〈《東京夢華錄》:盛極風華原一夢的回憶錄〉,刊登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100年8月號(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10年)。
六、 學位論文
1. 鄒文律:《城市書寫:董啟章小說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2. 曾文樹:《《冷齋夜話》文藝思想之研究》(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3. 林藍馨:《想像世界的宇宙獨裁者——董啟章小說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700-
dc.description.abstract九○年代,董啟章自〈安卓珍尼〉與《雙身》於台灣獲得文學大獎之後,首先以女性書寫引起評論者的注目。然而,自以上兩部女性書寫之後,董啟章的作品即轉向以城市為核心,於香港出版了「V城系列」數本小書,爾後即以V城的故事與人物貫徹所有小說。而董啟章散點式的書寫形式,亦使其各部作品猶如一巨型的長篇小說,小說與小說之間看似獨立成書,卻隱然環環相扣、時有互涉,無論是書寫形式或內容,皆呈現出極為繁複深刻的面貌。從2005至2010年,董啟章更在短短五年內陸續出版了其鉅作《自然史三部曲》。在這三部大書之中,董啟把時空交錯、文本互涉、女性書寫、人物展演、城市歷史、物質書寫、V城人的生存處境等命題全概括其中,以想像建構了比真實更真、比真實更繁雜的虛構世界。繁華的香港,衍生出董啟章如此傑出的作家,再使董啟章創造出對應著真實而存在的巨大文本。城市予其書寫而言,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
本論文將以「城市書寫」的角度,分析董啟章的創作觀,觀察董啟章從城市,以及其他物質如《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中獲得啟發,進而把城市模式實踐在其書寫上。同時也反向思考,從“城市�香港”的歷史、特性、空間、社會演變等角度切入,分析董啟章的小說與城市所產生的互涉現象。最後,再探討董啟章以城市為核心的創作觀,擁有回旋往復的時間模式,以闡明董啟章城市創作觀及書寫實踐背後的毀滅與重生。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ity literature vision of the Hong Kong novelist, Kai-Cheung Dong, and analyze the unique vision of Dong as a global city novelist who has been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sm and Capitalism. And explain how is the influential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appeared in his novel, and how is the urban regional phenomena from past to present relates with his narrative style as well as literature theme.
The thesis start from illustrating the Hong Kong’s history 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by British which has cause the essential politic agitation to Hong Kong. The Politic Reformation by British to Hong Kong had left a defining affect to Hong Kong’s futur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happening of Urban Revolutionary from the 90s which has lea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space in city. And the phenomenon left by the Capitalism broughts the local action to an new era and evokes the standing of Hong Kong Nativism Power. The variation of Hong Kong’s history in fact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literature , and this definitely affected the narrative style of Kai-Cheung Dong’s novel.
The following chapter is focusing on Dong’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Kai-Cheung Dong is first known by his feminism writing but his“ city vision” and composition subject had totally took place in his novel soon after his award-wining《安卓珍尼》. He adopted an unique style of novel fabrication and has fully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fiction”. And the purpose of his fiction style is to reveal the power of human’s imagination to help the Hongkist to create an opening view of perception instead of continuously trapped in the stagnant condition no matter is in politic or human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Kai-Cheung Dong’s novel demonstrated the outstanding of materialistic. And Dong had fully converted the nature of “material”into his novel. Instead of writing or getting inspiration by“material”, Kai-Cheung Dong intends to “imitate” from those “material” that used to appeared in a city. There are “imitation”from the past vision of 《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as well as Bach Classical Music’s variation style and etc. found in Dong’s novel. The imitation of Dong was divided to the Form of Art and Artistic Spirit. From the numerous elaboration of art work such as Primavera of Botticelli and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of Bosch in Dong’s novel, Kai-Cheung Dong has created his own style of narrating.
In addition, from the imitation from past, Kai-Cheung Dong created a brand new concept of time. The timeline in Dong’s novel has a circle movement and this is to break the continuously movement of linear time and created a“ loop” for the city that may revamp the unchangeable mistake which has cause the negative growing for the city’s developmen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16:3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5121020-1.pdf: 4011297 bytes, checksum: c1b5fd90af6f5a3154c61d76b5527ee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Ⅰ
謝辭……………………………………………………………………………………………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文獻回顧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2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 27
第二章 城市如戲劇──弔詭的香港歷史與發展………………………………………… 32
第一節 斷裂且各有立場的香港歷史 ……………………………………………… 32
第二節 移動的虛線,消失的空間…………………………………………………… 41
第三節 從物化的本土想像到新本土抗爭 ………………………………………… 50
第四節 文學與歷史的關聯,文學譜系中的董啟章………………………………… 58
第三章 想像“繁史”,創造“真實”?──以虛造實的實驗性書寫………………… 65
第一節 城市與小說的對位式虛構………………………………………………… 66
第二節 從過去搬演的城市觀念 …………………………………………………… 82
一、 過去的民間精神,當代的共同世界………………………………………… 82
二、 毀滅與重生的反覆辯證…………………………………………………… 95
第三節 想像的重要性……………………………………………………………… 106
一、 以回環往復破解城市的線性發展 ……………………………………… 110
二、 以想像打開感知………………………………………………………… 114
三、 想像的“扭曲變形”,城市重生的模式………………………………… 119
四、 喚起想像力的語言結構…………………………………………………… 122
第四章 城(物)與人,人與物──以物質鋪展的回顧與創造…………………………… 130
第一節 從物質模擬的藝術形式…………………………………………………… 130
一、 後設中的再後設…………………………………………………………… 133
二、 《清明上河圖》流動視點與時間意識的模擬…………………………… 137
三、 《東京夢華錄》紀實與回望視角的模擬………………………………… 147
四、 巴哈變奏曲“對位”的模擬……………………………………………… 154
第二節 以物開物,開物成務──人物共生的證據……………………………… 157
第五章 循環時間觀──時間”的無限回旋,“繁史”的永劫回歸?……………… 169
第一節 處處皆門的偏心圓………………………………………………………… 173
一、 兩極擺盪中的“繁史”………………… ………………………………… 173
二、 二元對立的破解,時間的“求和”……………………………………… 191
第二節 回旋時間的空間想像:泳池、溜冰場…………………………………… 206
一、 封閉的循環:泳池………………………………………………………… 207
二、 時空的交錯,開放的旋轉:溜冰場……………………………………… 214
第六章 結論:從模擬到行動──書寫邊界的突破……………………………………… 225
參考文獻 …………………………………………………………………………………… 234
附錄 ………………………………………………………………………………………… 24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董啟章的城市創作觀與書寫實踐zh_TW
dc.titleKai-Cheung Dong’s City Literature Vision And Accomplishmen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高嘉謙,楊佳嫻
dc.subject.keyword董啟章,城市書寫,虛構,物質,模擬,循環時間,共同世界,zh_TW
dc.subject.keywordCity Literature,Urban Revolutionary,Capitalism,en
dc.relation.page242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2-08-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3.92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