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6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許士宦
dc.contributor.authorMeng-Ti Li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梁夢迪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7T09:15:57Z-
dc.date.available2012-08-10
dc.date.available2021-05-17T09:15:57Z-
dc.date.copyright2012-08-10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0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63-
dc.description.abstract爭點效理論自學者從日本引進我國以來,實務雖不乏有承認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者,就該拘束力之性質仍未有定論,亦少見有指明其法律或法理依據為何者。再者,關於爭點效之要件,實務雖多援用最高法院73年度台上字第4062號民事判決,卻少有從前訴訟實態具體分析當事人應否受前訴爭點效拘束,而多流於形式套用上開判決所設要件。又我國1999年、2000年及2003年修正後之民事訴訟法(下稱新法)就判決效力客觀、主觀範圍所生變革,對爭點效將生何影響,亦為前述引進爭點效理論之學者所未論及。為了釐清承認爭點效之必要性與正當性,爭點效之要件、效力與時、客觀及主觀範圍等,本文乃從我國新法所提示之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與程序保障之意旨出發,分析上開議題中,我國實務、學說與美國、日本學說之差異何在,並提出在我國新法下應如何處理,最能達成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與程序保障之平衡兼顧,以提供實務審理一定方向,期能助益於具體化個案適用標準。
  本文共計五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及問題提出。第二章介紹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之相關理論,剖析爭點效理論與既判力擴張理論相關爭議及根據,並討論於我國現行法制下,基於判決實效性、效力強度、法條依據及實務現況等考量,應選擇或應有何不同於上述理論之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其中以一部訴求為例,說明既判力與爭點效之不同意涵與作用範疇。並指明在我國法下應承認判決理由中判斷在一定要件下具有爭點效,其承認之必要性在於滿足紛爭一次解決、訴訟經濟、保護當事人程序利益之要求;而在我國新法加重法官之闡明義務與完善化爭點整理程序等規定下,承認爭點效之正當性基礎則在於程序保障之充足及誠信原則之實踐。是本文所認爭點效之根據為:「基於當事人之程序權業受保障,可預見法院對於該爭點之判斷將產生拘束力而不致生突襲性裁判,應賦予該判斷一定之拘束力,以符誠信原則、訴訟經濟、程序利益保護原則及紛爭一次解決之要求」。
  第三章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爭點效之要件。承認爭點效,不代表全盤沿襲美國、日本之理論即可,而須探討爭點效之要件與效力在我國新法加重法官之闡明義務與完善化爭點整理程序等制度下,將有何特異性或優於外國法之處。故擬透過整理、歸納、分析實務所設定之爭點效要件,而在各別要件下,經由與外國法之比較,說明在我國法下各該要件應有何內涵,並透過判決及事例檢討,力求細緻、具體化爭點效之要件解釋。接續則釐清「原確定判決之判斷非顯然違背法令」、「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等不應做為爭點效之要件,因為正確性並非判決效力發生前提,亦不應因而空洞化爭點效之意涵,而弱化其所指向之紛爭一次解決、訴訟經濟機能;如在具體評價個別訴訟事件之審理過程中所賦予當事人之程序保障係屬充足,且法院判斷非屬突襲性判斷時,應承認爭點效具有遮斷效,而不容許當事人在後訴中再提出新訴訟資料,以撼動原確定判決對重要爭點之判斷。故本文所認爭點效之要件為:「法院於判決理由中,就訴訟標的以外當事人所主張或抗辯而經爭點整理程序列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重要爭點,本於當事人完足舉證及辯論之結果,已為實質且非突襲性判斷者,應賦予該判斷一定之拘束力。然倘當事人間就該重要爭點提起之其他訴訟,前訴訟與本訴訟所得受之系爭利益(即標的金額或價額)或程序保障差異甚大、或兩造於前訴所受程序保障非屬相當等情形,應解為當事人及法院仍得就該經法院判斷之事項,為相反之主張或判斷。至於原確定判決之判斷是否顯然違背法令、當事人是否提出足以推翻原判斷之新訴訟資料等,均非所問。」。
  第三章第二部分為爭點效之效力。考量爭點效之公益性質、效力強度未如既判力般強烈,且同時採用責問事項及職權探知主義,最能符合爭點效所欲達成之多樣性要求與目的而具有具體妥當性,日本學者所稱「爭點效為責問事項,但一經提出,即適用職權探知主義」之處理方式,在我國係屬可採。不過,縱使採取職權探知主義,並非意味著不須顧慮滿足程序權保障之要求,而須認知言詞辯論之功能,以保障當事人及利害關係人之程序主體權。最後,透過事例檢討以說明應區分責問事項與法院之闡明義務係屬不同層次,如「當事人可能有主張爭點效之意」之事證已顯現於訴訟上,縱使當事人未明確主張爭點效,法院仍應闡明、釐清當事人之真意為何。
  第四章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爭點效之時及客觀範圍。首先承前開本文就遮斷效之論述以劃定爭點效時之範圍。客觀範圍中,先討論美國法以前、後訴舉證責任不同作為不生爭點效之例外情形,本質仍為爭點同一性之界定問題,並從美國與我國之制度差異,論定我國可從前訴訟中訴訟實態、法院之闡明程度、當事人預見可能性,評斷「將前訴爭點界定為何範圍內,最能達成紛爭一次解決功能、訴訟經濟、矛盾裁判防免之要求,且滿足程序保障之要求而不致生突襲」;而無須再訴諸美國法之抽象標準。接續討論爭點簡化協議對爭點效客觀範圍之影響,重點仍在前訴爭點之界定,如某主張、事實被排除於協議之外者,因其未成為本案爭點,自非爭點效所及;又如爭點簡化協議具有就同一紛爭事實一併認定某爭點之意涵,其發生爭點效之正當化根據,除了未為爭點簡化協議之情形所同具備之紛爭一次解決、程序保障外,當事人更係基於契約法理、私法自治及程序處分權所生自己責任而受拘束。
  第四章第二部分為爭點效之主觀範圍。首先主張爭點效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401條規定,而及於當事人、繼受人及被擔當者,此不僅不悖於立法者意旨,毋寧正符合新法的立法意旨所指向之判決實效性與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之要求。關於訴訟繫屬中繼受系爭物之特定繼受人、共有物返還訴訟之他共有人如何受判決效力擴張,判決效力(既判力、爭點效、執行力)原則上均於判決確定時點(基準時後繼受則為繼受時點)擴張於第401條所定之第三人,至於爭點效是否遮斷第三人之固有抗辯、是否影響執行法院之判斷等,須視前訴之重要爭點為何,不可一概而論。接續討論我國是否應如美國法使爭點效一律有利擴張於第401條以外之第三人,本文考量以實體法關係強弱劃定訴訟效力之範圍不具正當性,又勝及、敗不及之片面擴張方式,無法說明未參與訴訟、提出攻防之第三人何以受有該有利爭點效之利益,並且有侵害受不利拘束之前訴當事人程序權之疑慮等理由,認為我國與美國法分別強調程序保障及訴訟經濟之思想本身即有差異,在無法克服程序保障不足之問題下,我國不應遽然採取同一見解。不如從我國現有之職權通知與第三人撤銷訴訟之配套措施下,兼顧第三人之程序保障,並尋求與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之平衡點。雖然在第三人未經訴訟告知或通知之情形,無法使判決效力及於該第三人 ,但這正是程序保障原則所劃定統一解決紛爭之界限。因此,不論勝、敗訴,本訴訟之判決效(包含既判力及爭點效)不僅及於本訴訟之當事人,亦及於該當事人兩造與參加人、受訴訟告知及職權通知者之相互間,藉以統一解決兩造當事人與參加人等多數人間紛爭、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維持訴訟經濟及保護程序利益。
  第五章為結論。本文嘗試由新法之規定,解釋爭點效理論在我國應有何發展、變化,力求在不侵害當事人程序權之範圍內,最大化爭點效所欲達成之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不過,除此之外尚殘留有許多課題尚未解決,例如若承認判決理由中判斷具有既判力應賦予何種程度之程序保障、爭點效是否可能一概有利擴張及於第三人等,擬來日如有機會將繼續研究。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15: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a21044-1.pdf: 3014043 bytes, checksum: 54300b4b9729b2b7f76c4071a87a6cc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提出 5
第一項 判決理由中判斷應有何等拘束力 6
第二項 爭點效之要件及效力 9
第三項 爭點效之時、客觀與主觀範圍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文架構 12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2
第一款 程序保障作為判決效力正當化之基礎 12
第二款 比較法 13
第二項 本文架構 14
第二章 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之定性 15
第一節 判決理由效力之爭議由來 15
第二節 爭點效與既判力擴張理論之發展 17
第一項 爭點效理論 17
第一款 美國法 17
一、請求排除效與爭點排除效之異同 17
二、爭點排除效之要件 19
三、爭點排除效之例外 23
第二款 日本法 24
第二項 既判力擴張理論 29
第一款 德國法 29
一、著重實體法角度之既判力擴張學說 32
二、由程序法角度切入之既判力擴張學說 34
第二款 法國法 36
第三款 日本法 39
一、直接承認既判力擴張之學說 41
二、間接承認既判力擴張之學說 43
第三項 小結 45
第三節 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之性質與法理根據 45
第一項 承認拘束力之目的及理由 45
第二項 拘束力之正當化根據與性質 47
第一款 程序保障作為判決效力之正當化根據 47
一、 既判力與爭點效之目的及正當化根據 48
二、 我國實務承認判決理由中判斷所具拘束力之根據 50
三、 本文見解──在我國審判架構下,應採取爭點效 52
第二款 該拘束力之性質──既判力?爭點效?──以一部訴求為例 56
一、一部訴求之爭議所在 56
二、一部訴求判決對餘額請求之效力 62
第三項 小結──承認爭點效之必要性與正當性 69
第三章 爭點效之要件及效力 71
第一節 爭點效之要件 71
第一項 重要爭點 72
第一款 爭點明確化之作業 72
一、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爭點 75
二、經爭點整理程序列為主要爭點 76
第二款 主要與間接事實 77
第三款 法律上爭點 96
一、學說見解 97
二、本文見解 100
第二項 實際辯論而受有程序保障 101
第一款 闡明權行使與公開心證之影響 102
第二款 自認與一造辯論判決 106
第三款 逾時提出攻擊防禦方法 110
第三項 法院為實際判斷 112
第一款 非突襲性判斷 112
第二款 可替代性判斷 114
第三款 非訟裁定 120
一、訟爭性非訟裁定 121
二、滿足性假處分裁定 122
第四款 對待給付判決 124
第四項 前、後訴之利益與當事人所受程序保障相當 128
第一款 實體、程序利益與程序保障(前、後訴程序保障非顯有差異) 130
第二款 實質審級利益之保障(兩造所受程序保障非顯有差異) 136
一、 不得單獨就判決理由上訴 136
二、 未獲審級利益保障之一造不受爭點效之不利拘束 137
三、 受有審級利益保障者受爭點效之不利拘束 139
第五項 小結 139
第二節 爭點效之效力(一)——作用型態 140
第一項 職權調查事項或責問事項 140
第二項 「原判斷非顯然違背法令?」——爭點效效力本不以正確為前提 149
第三項 後訴適用爭點效之處理方式——裁定或判決 150
第四項 不適用爭點效理論與「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151
第三節 爭點效之效力(二)——遮斷效 152
第一項 遮斷效之根據論 152
第二項 「當事人未提出新訴訟資料?」——爭點效之基準時 156
第四章 爭點效之時、客觀及主觀範圍 161
第一節 爭點效之時的範圍與客觀範圍 161
第一項 時的範圍 161
第二項 客觀範圍 162
第一款 爭點同一性與舉證責任 162
第二款 爭點簡化協議 165
第二節 爭點效之主觀範圍(一)——當事人、繼受人及被擔當者 170
第一項 當事人 170
第一款 同一當事人 170
第二款 前訴非對立當事人兩造間效力 174
第三款 小結 183
第二項 繼受人——以特定繼受人為例 183
第一款 訴訟繫屬中繼受系爭物之特定繼受人 183
一、 被告移轉系爭物之情形 184
二、 原告移轉系爭物之情形 206
第二款 基準時後繼受系爭物之特定繼受人 210
第三款 小結 211
第三項 被擔當者——以共有物返還訴訟之他共有人為例 212
第一款 起訴共有人與他共有人之關係 212
第二款 對共有人有利之爭點效 216
第三款 對共有人不利之爭點效 218
第四款 爭點效擴張之確定時點 220
第三節 爭點效之主觀範圍(二)——參加人、受訴訟告知及職權通知者 222
第一項 爭點效主觀範圍擴張之界限 223
第一款 反射效理論與爭點效擴張 223
第二款 美國法之利益第三人爭點效擴張 225
第三款 統一解決紛爭之界限 229
第二項 爭點效與參加效 231
第一款 爭點效與參加效之差異 231
第二款 爭點效對參加利益之影響 233
第五章 結論 239
參考文獻 25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爭點效之研究
-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功能與程序保障之平衡兼顧-
zh_TW
dc.titleIssue Preclusion
-Balance of Dispute Resolution and Procedural Protection-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呂太郎,黃國昌,楊淑文
dc.subject.keyword爭點效,擴張之必要性與正當性,擴大訴訟解決制度功能,程序利益保護,爭點效對第三人效力,事前及事後之程序保障,zh_TW
dc.subject.keywordIssue preclusion,necessity and legitimacy of extension,broadening the function of dispute solution,protecting procedural benefits,issue-preclusion effects on third parties,pre-and-post procedural protection,en
dc.relation.page275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2-08-0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2.94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