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61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康旻杰(Min jay Kang)
dc.contributor.authorDa-yu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許達毓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0:46:28Z-
dc.date.available2020-02-10
dc.date.copyright2020-02-10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2-05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1999)。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與機制強化策略,空間雜誌,119。
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2)。中山區社區規畫服務中心:總結報告書。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內政部(2006)。社區營造研習教材─心訣要義篇。內政部出版。
王千文(2004)。公私協力執行的經驗性研究──以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畫師運作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行政學報。17。1-35。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田恒德,康旻杰(2017)。妙想氈開:展開臺北與香港都市再生的社區共利計畫,臺北:唐山出版社。
江冠霖(2007)。臺北市社區規劃服務中心定位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啟勳(1984)。都市更新-理論與範例。臺北:台隆書店。
行政院研考會(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西村幸夫(2001)Outreach,Networking, and Incorporation—Three notions of current Machidukuri in Jap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etagaya Machizukuri Fund。建構多元文化的地方環境論文輯,272-281。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敏雄(2002)。社區規劃師推動經驗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寶麒(2005)。社區營造法制化之研究-以政府角色觀點出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岑士麟、劉月娥(1979)。《社區發展有關法規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7,22-50。
李松根(2002)。社會營造與社會發展。臺北:問津堂書局。
李柏毅(2014)。賦權式規劃在臺北的實踐?以社區規劃師制度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振鴻(2004)。社區規劃師制度執行成效評估因素之建立-以公部門角度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得全、宋寶麒(2000)。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班講義。臺北市: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委託。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臺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37-166。
林崇傑(2012)。全球競逐下的臺北都市再生實踐。建築學會會刊雜誌。66。
林崇傑(2013)。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城市發展論。收於『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林盛豐編。6-7。臺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林淑馨(2010)。日本非營利組織的法制建構經驗對我國之啟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前瞻研討會。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邱奕嵩主編(2010)。臺北樂活・社區營造。臺北市發展局,8-9。
施佩吟主編(2019)。社區交往:群與眾協作的場所創生。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徐霞(1985)。《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康旻杰(2013)。「掠奪」資本城市中的都市保存。文化研究,15,230-241。
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 社區輕鬆玩,臺北:遠流出版。
陳志梧(1996)。社區建築的浮現—一個另類的追尋。建築師雜誌。第262期。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宜蘭縣「社區藝文活動人才企劃研究會-基礎班人員手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5-7。
陳明竺(1992)。都市設計。臺北:創興出版社。
陳亮全(2000)。近年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9(1),61-77。
彭毓文(2007)。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台北縣:遠足文化。
黃信勳(2003)。臺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以臺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健二,王章凱(2007)。臺灣都市更新目標的探討,建築學會成果發表會。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3)。一九九○年代台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黃麗玲(2014)。從都市更新到都市再生。臺大校友雙月刊,94,15-18。
楊孝濚(1999)。社區法制定必要性分析及其內涵。社區發展季刊,87,152-169。
葉庭芬(1999)。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之制度與執行: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研討會暨成果展大會手冊。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1999,42-51。
監察院(2003)。社區總體營造總體驗調查報告書。臺北市:遠流出版。
鄭晃二、陳亮全(1999)。社區動力遊戲。臺北市:遠流出版。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編)(2002)。臺北市推動社區規劃與社區營造相關制度設計與檢討—總結報告書。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編)(2005)。九十四年度社區規劃師徵選作業須知。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1999)。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制度運作策略及機制評估研究案總結報告書。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1)。臺北市八十九年度地區發展計畫與社區規劃師制度運作評估與社略研究。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案。未出版之政府計畫報告。
蕭新煌編(1989)。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出版社。
藍逸之、李承嘉、林宜璿(2015)。從擴大租隙解析都市更新條例之新自由主義邏輯:地產博奕或優質再生?。都市與計畫,42(2),109-152。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Sharan B. Merriam)。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9)。
網路資源:
PeoPo公民新聞(2014)。【中正社大】廢地變綠地:扭轉施洛德文學花園計畫。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peopo.org/news/256877
文化部(2016)。臺灣社區通 新故鄉社區營造二期計畫的回顧與探討。2019年12月,取自:
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6%96%B0%E6%95%85%E9%84%89%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4%BA%8C%E6%9C%9F%E8%A8%88%E7%95%AB%E7%9A%84%E5%9B%9E%E9%A1%A7%E8%88%87%E6%8E%A2%E8%A8%8E
文化部(2018)。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moc.gov.tw/content_268.html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府際關係研究通訊第三期(民79年9月):18-21。2019年12月,取自:
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Item/Detail/%E6%96%B0%E6%95%85%E9%84%89%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4%BA%8C%E6%9C%9F%E8%A8%88%E7%95%AB%E7%9A%84%E5%9B%9E%E9%A1%A7%E8%88%87%E6%8E%A2%E8%A8%8E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2019年12月,取自:
http://sixstar.moc.gov.tw/e_upload_sixstar/cms/file/A0/B0/C0/D0/E1/F621/ed4062d1-9b82-4ecb-8158-65bdad03184e.pdf
柯霈婕(2018)。《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由下而上,醞釀都市再生共識。見學館。2019年12月,取自於:
http://www.housearch.net/to/read?id=1070
李永展(2016)。三造x四助=公民社會。天下雜誌獨立評論。2019年12月,取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4243?fbclid=IwAR0yr-x_CK_zndzkUfmtFRuCaF64WE_hPsz71dtiDUJtDvRn1mKUVAVg1z0
林峰田(2007)。空間規劃理論的演進。2019年12月,取自:
http://myweb.ncku.edu.tw/~ftlin/research/%E7%A9%BA%E9%96%93%E8%A6%8F%E5%8A%83%E7%90%86%E8%AB%96%E7%9A%84%E6%BC%94%E9%80%B2.pdf
法規草案-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總說明。2019年12月,取自:
https://dep.mohw.gov.tw/DOSAASW/cp-553-4786-103.html
社造中心成果專輯網路資源(2013-2017)。取自:
https://issuu.com/ccent
南港內湖規劃服務中心(2007)。96年活動成果。2019年12月,取自:
http://arc.cust.edu.tw/test/UntitledFrameset-2.html
潘哈利(2019)。眼底城事-與環境設計師對談PODCAST EP.1:Open Green的參與式設計傳奇。2019年12月,取自:
https://eyesonplace.net/2019/07/05/11940/?doing_wp_cron=1577591658.2065529823303222656250
黃瑞茂(2001)。參與式設計環境營造過程。OURs網站撰文。2019年12月,取自於:
www.ours.org.tw/speech/a3.htm
陳德政(2016)。混公社,遊牧工作者的棲居地。端傳媒電子報。2019年12月,取自於: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7-taiwan-column-taipeicafe-hun/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2014)。臺北市都市再生策略白皮書(草案)。
https://uro.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971AC16B4D3BACA1&sms=25BE17A71805E3E3&s=94AC115964B198C5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7)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故事(地圖)。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udd.gov.taipei/FileUpload/372-2056/Documents/%E4%BB%8A%E5%A4%A9%E7%9C%8B%E8%A6%8B%E6%B0%B4.pdf
臺北市97年度青年社區規劃師招生簡章。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tmups.tp.edu.tw/uploads/505.doc
臺北市城市競爭力指標查詢系統。2019年12月,取自:
https://statdb.dbas.gov.taipei/pxweb2007-tp/dialog/statfile9_uc.asp
臺北市都發局,(2003)。社區規畫師簡介。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udd.gov.taipei/treasure/filedown_level.aspx?Node=138&Type=1&Index=6
臺北市都發局(2019)。臺北市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udd.gov.taipei/pages/detail.aspx?Node=39&Page=11544&Index=4
臺北市社區營造資料庫(瀏覽年度,2019)。2019年12月,取自:
https://zh.localwiki.org/taipeicommunity/%E6%9D%BE%E5%B1%B1%E5%8D%80%E9%83%BD%E6%9C%83%E6%B7%B1%E5%BA%A6%E6%97%85%E9%81%8A%E5%B0%8E%E8%A6%BD
臺北市政府(2003)。修訂臺北市大同區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細部計畫案。 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MMO/URO/09228275100.pdf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網頁(2015)。社區規劃師駐點計畫。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turc.org.tw/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88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網頁(2007)。第 9 屆臺北市社區規劃師(團隊)遴聘辦法。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udd.taipei.gov.tw/FileUpload/477-4601%5CDocuments/96%E7%A4%BE%E8%A6%8F%E5%B8%AB%E9%81%B4%E8%81%98%E8%BE%A6%E6%B3%95.pdf
日文文獻
書籍
久保光弘(2005)。まちづくり協議会とまちづくり提案。京都:學藝出版社。
小林重敬(1994)。協議型まちづくり。京都:學藝出版社。
日本都市計畫學會(2003)。都市計畫國際用語辭典。丸善書店
石黑哲郎、小林英嗣(1995)。地域像と計画のパースペクティブ 都市計画の再構築をめざして。建築雑誌:日本建築学会大会(110),156。
田村明(1987)。まちづくりと景観。岩波新書,105。
西山卯三(1975)。町づくりの思想。創元出版社。
安田丑作(2012)。神戸の地域まちづくりとまちづくり条例:その都市政策的位置づけ(特集 神戸市まちづくり条例30年)都市政策(147),4-17。
佐藤滋(1999)。まちづくりの科學。鹿島出版社。
佐藤滋(2005)。まちづくりデザインゲーム。京都:學藝出版社。
宮崎洋司(2008)。都市再生の合意形成学。鹿島出版社,75-76。
澤村明(2009)。まちづくりNPOの理論と課題(増補改訂版)―その生成とマネジメント―。松香堂書店。

論文
渡辺俊一(2011)まちづくりの論理構造。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論文集46(3)。673-378。
秋田典子(2010)まちづくり条例に基づく地区レベルのまちづくり制度の運用実態に関する研究。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論文集,45(3)。7-12。
秋田典子(2008)。まちづくり条例の発展プロセスに関する研究。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都市計画報告集(7)。37-40。
末吉恵・菊地俊夫(2009)。旧宿場町の歴史資源を活かしたまちづくりの構造とその地域性:品川宿と千住宿の比較研究。首都大学東京:観光科学研究(2)。65-84。
網路資源
日本NPOセンター(2019)。NPOに関するQ&A:NPOの基礎知識。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jnpoc.ne.jp/?page_id=134
日本內閣府(2001)。市民活動団體等基本調査(平成12 年度経済企畫庁委託調査)の概要。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5.cao.go.jp/seikatsu/2001/0409kokuseishin/ref2.html
世田谷區網站(2018)。世田谷区街づくり条例。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city.setagaya.lg.jp/mokuji/sumai/003/003/d00144536.html
世田谷區基金信託網頁(2019)。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setagayatm.or.jp/trust/fund/outline.html
世田谷區網頁(2019)。世田谷の区役所、総合支所、出張所、まちづくりセンター、違いは
。2019年12月,取自:
https://setagaya.guide/life/life-info/district-administration-offices-community-branch-offices-community-development-branch-offices/#i-18
会計検査院(2004)。タウンマネージメント機関(TMO)による中心市街地の商業活性化対策について,平成15年度決算検査報告の概要。2019年12月,取自:
http://report.jbaudit.go.jp/org/h15/2003-h15-1003-0.htm
国土交通省(2008)。都市再生関連施策 民間の活力を中心とした都市再生。2019年12月,取自:
http://www.mlit.go.jp/toshi/crd_machi_tk_000008.html
国土交通省(2012)。魅力的な都市景観創出に向けた景観施策のあり方等検討調査 報告書。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mlit.go.jp/common/000214206.pdf
神戶市住宅都市局(2019)。平成30年一般財団法人神戸すまいまちづくり公社事業概要。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city.kobe.lg.jp/information/municipal/giann_etc/H30/img/gaitoku300731-6.pdf
品川市役所(2012)。品川区まちづくり推進要綱。2019年12月,取自:
https://www.city.shinagawa.tokyo.jp/ct/other000032400/120322matidukurisuisinyoukou.pdf
英文文獻
Couch, C.(1990). Urban Renewal: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Building and Surveying Series.
Crowley, W.(2001) Seattle's Little City Halls. Washington. HistoryLink.org Essay 3270.
Diers, J. A. 2004, Neighbor Power: Building Community the Seattle Wa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中文文獻資料)
Fainstein, S. S.(2005) New Directions in Planning Theory.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25(2),121-130.
Lichfield, D. (1992). Urban Regeneration for the 1990s. London: London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
Mäntysalo, R.(2005)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Rehabilitation of suburban areas–Brozzi and Le Piagge neighbourhoods, 23-38.
McCarthy, J. (2013). Introduc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pace, in: Leary, M. E. & McCarthy, J. (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Urban Regeneration,1-14.
Miller, K.(2011)Urban Acupuncture: Revivifying Our Cities Through Targeted Renewal.MSIS 9/2011.
Molotch, H (1996). LA as product: how design works in a regional economy. In Scott, A J and Soja, E (eds), The City: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225-275.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615-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北市的社區營造過程在發展脈絡上不同於台灣之中央政府,自成立初期開始就與空間議題緊密相關,並因此衍生出多種機制,如任命社區規畫師、培養青年規畫師以及創設社區營造中心等。雖然台北市的經驗被認為是台灣社區發展的先驅案例,但由於在各行政區層面上欠缺有力的中介組織及平台,協調由上而下以及由下而上的雙向需求,因此發展依然有所侷限。而原先設立各行政區區公所(現改為行政中心)之目的,為試圖在由上而下的大尺度都市計畫落實到區域層級時,亦能對於由下而上的鄰里居民反饋做出協調,進而構想各行政區之計畫願景,收納由下而上的意見,落實參與式規劃,然而實際上各區區公所主要著重在民政相關庶務之處理,而非空間規劃以及社區營造。因此,即便在各行政區劃分下指定鄰里單元做為發展的基層組織,但欠缺各行政區層級的對話窗口情況下,社區營造發展機制與基層社區存有斷層,無法將草根民意由下而上的反映至上級主管機關。即便在後來發展以全市為服務範圍的社區營造中心,嘗試作為基層社區與政府部門的中介平台,但由於其跨區之發展策略以及僅為委任案的身分位階難以在政策層級上有所建樹,而原先社區層級的計畫構想也隨之停擺。相較之下,東京品川宿地區まちづくり協議會本身是眾多地緣組織的集合團體,負責協調由下而上的意見彙整,更進一步地制定社區發展計畫,甚至對於空間營造、景觀相關領域亦有涉略。雖然非所屬於政府部門,但卻因此在發展活動時擁有更大的彈性及靈活度,令協議會在議題發展上多方涉獵。而其中一股動能匯聚到景觀層面上,透過「景觀法」的援用,品川宿協議會與品川區役所將原先地緣居民所生產的計畫書化為景觀願景計畫,是為一由下而上的計畫推行管道,協議會也成為公部門與民間的中介平台。且由於是由民間個人發起而創制,草根性質較強,在發展上也不純然仰賴公部門的補助,因此具備較高自主性,一定程度上與台北市所發展的相關委任計畫案形成強烈對比,也反映了社造中心在發展上的不足。本研究藉由透過兩地兩案例的文獻爬梳以及相關人物訪談,分析了台北市的相關社區營造計畫中具平台性質的計畫及嘗試,以及品川宿協議會的相關發展歷程以及關鍵轉折。作為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到在台北的案例當中,雖然欠缺中介組織的實體授權及整體的機制保障發展,卻仍在社造中心、社區規畫師或是Open Green等各計畫的縫隙中發展出彈性且充滿動能的操作模式,然而缺乏相關條例的保障以及穩健的資源提供,令台北市的社區營造發展在計畫層級的發展上難以突破。相對的,品川宿協議會僅透過彈性的要綱認定而具備獨立、自主性,更藉由相關條例的援用,發展相關計畫,確實地落實了由下而上的發展方向。藉由對於兩地兩機制的案例研究以及相互參考照,本研究分析了台北市以及東京品川宿在發展社區營造以及相關計畫時,所考量的因素以及相應的操作方法,期能在未來相關機制的創制時,作為參考、借鑑。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community building process of Taipei City is contextu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aiwan’s central government. It has been implicating in the spatial issues since its initiation, and has derived a variety of mechanism such as the designation of community planners, young planners, and community-building center. Regarded as a pioneering example of Taiwa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ipei’s experiences are nonetheless hamper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design of community planning that is short of an efficient intermediate platform between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within the scale of a district. The deployment of district offices is supposed to mediate the top-down urban policies and the bottom-up neighborhood initiatives, and thereby envision the district plan and facilitate the regular revision of zoning or the modes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yet their administrative role focuses on the civil affairs instead of spatial planning or community building.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pei, regardless of the territorial reinforcement through the designation of neighborhood units under the district governance, is not yet able to subsume the grassroots momentum into the system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community design. Even i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itywide community-building center is geared towards consolidating an intermediate platform, its project-based maneuver across various districts cannot suffice to translate the community tactics into governmental strategies, and vice versa, let alone to conceive a feasible vision for any specific district.As a contrast, the Machitsukuri Association of Tokyo’s Shinagawasyuku Area is a collective ensemble of many territorial organizations that mediates the bottom-up initiative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top-dow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It is not a legal body commissio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is flexible in terms of mobilizing local activities and negotiating public issues. The Machitsukuri Association coordinates with the Landscape Act of Shinagawasyuku Area and becomes a trusted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sector to enact landscape regulations and district plans. Yet it is in nature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created through bottom-up processes, with an autonomous mechanism not dependent upon public subsidies or project commission. Its practices and effect somehow reflect the deficiency of Taipei’s community-building center.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Taipei’s community-building platforms and Shinagawasyuku’s Machitsukuri Association, aided by in-depth interviews of the key persons of both sides. The cases of Taipei, though dynamic and flexible under the project-based schemes of community-building center, community planner, Open Green, and so on, commissioned by Taipei’s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or Urban Development Department, do not authorize the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ves to propose or guide the development plans of certain districts through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The lack of legal and resource support constrains the potential of a communicative and collaborative body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a democratic city. Shinagawasyuku’s Machitsukuri Association, on the contrary, is legitimized as a collabo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trict government through the legislation of the Landscape Act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its role as a consultative institute for district re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bona fide bottom-up case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at is autonomous and independent in decision-making and local initiatives.The case studies of Taipei and Tokyo in this research are therefor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designing an intermediat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a legal framework for relevant community development.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0:46:2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9-R04544021-1.pdf: 6141688 bytes, checksum: c26feb81b65a6ea7e5cd91a473a66f1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社區營造機制設計之國際案例 22
第四節 研究脈絡與方法 31
第二章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介機制 44
第一節 臺北市的社區營造發展脈絡及特殊性 44
第二節 社造中心的前身及相關計畫 48
第三節 社造中心期望擔負的機能及定位 64
第四節 社區營造中心的營運歷程 69
第五節 條例的缺席以及相關法律的困境 86
第六節 小結 89
第三章 東京品川宿地區協議會之中介機制 90
第一節 品川宿協議會的發展歷程 90
第二節 品川宿協議會自身的發展特徵與機制 92
第三節 品川宿協議會在地區上所扮演的角色 100
第四節 品川宿協議會之發展特徵 110
第四章 台日兩地社區營造機制之特色比較 112
第一節 中介組織之地緣效應 112
第二節 法令架構上的位階 115
第三節 發展方向及目標 118
第四節 小結 122
第五章 結論 124
第一節 回應發問 124
第二節 反思與討論 127
參考文獻 129
中文文獻 129
日文文獻 133
英文文獻 135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之間的社區中介機制──臺北市社區營造平台與東京品川宿協議會的案例研究zh_TW
dc.titleThe Intermediat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Building between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es - Case Studies of Taipei's Community-Building Platform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okyo' s Shinagawasyuku Area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黃麗玲(Li-ling Hwang),陳亮全(Liang-chuan Chen)
dc.subject.keyword社區營造,中介組織,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區公所,zh_TW
dc.subject.keywordcommunity-building,intermediate platform,top-down approaches,bottom-up approach,District Affair Office,en
dc.relation.page136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021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2-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