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54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蘭翔
dc.contributor.authorChu-lin Wenen
dc.contributor.author溫祝羚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7T00:41:39Z-
dc.date.available2013-02-16
dc.date.copyright2012-02-16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1-17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
(一) 專書
1. 田寶岱,《伊斯蘭藝術》,臺北市: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1991。
2. 史莫克(Smock, William)著;吳莉君 譯,《包浩斯告訴我們的事:圖解現代設計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文化出版,2010。
3. 世界文明史世界風物誌聯合編譯小組編譯,《殖民時代》,台北:地球,1977。
4. 安藤忠雄等 著;林建華等 譯,《建築學的14道醍醐味》,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2007。
5. 吉見俊哉 著;蘇碩斌等 合譯,《博覽會的政治學》,臺北市:群學,2010。
6. 竹村民郎 著;林邦由 譯,《大正文化: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臺北市:玉山社,2010。
7. 李乾朗,《臺灣近代建築之風格》,臺北市:室內雜誌,1992。
8. 李乾朗,《臺閩地區近代歷史建築調查》,臺北市:內政部,1993。
9. 李乾朗,《臺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1860-1945》,臺北市:雄獅圖書,1996。
10. 李乾朗,《20世紀台灣建築》,臺北市:玉山社,2001。
11. 西田雅嗣、矢崎善太郎 編著;張佳雯譯,《圖解世界經典建築》,台北市:尖端出版,2007。
12. 沈祉杏,《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2。
13.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14. 那司爾(Nasr, Seyyed Hossein)著;王建平 譯,《我們的宗教:伊斯蘭教》,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15. 岡崎郁子著; 葉笛,鄭清文,凃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市:前衛, 1997。
16. 拉斯穆生(Rasmussen, Steen Eiler)撰;漢寶德 譯,《體驗建築》,臺北市:臺隆,2000。
17. 東年撰稿; 簡琬芬, 秦英哲主編,《神社的建築與思想》,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07。
18. 武光誠 著; 張維君譯,《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台北市:商周出版,2008。
19. 柏格(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
20. 神林恆道 著;龔詩文 譯,《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7。
21. 迪米崔歐斯(Demetrios, Lucia Eames)作; 呂奕欣譯,《伊姆斯:創作,到真實之路》,台北市:商周出版,2011。
22. 徐裕健,《第三級古蹟原台灣教育會館調查硏究與修復計畫》,臺北市:教育部,2002。
23. 徐裕健計劃主持; 陳清泉,黃世孟協同主持,《台北市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硏究調查與修護建議》,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1994。
24. 徐裕健,《台北市第二級古蹟台北公會堂「二期修護」曁「中正廳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2002。
25. 徐明松,《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3。
26. 高木森,《印度藝術史槪論》,臺北市:渤海堂,1993。
27. 泰德格(Tadgell, Christopher)著; 江柏煒、張志源譯,《伊斯蘭帝國》,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2001。
28. 曼戈(Mango, Cyril A.)著;張本愼等譯,《拜占庭建築》,北京市:中國建築工藝出版社,2000。
29. 黃道琳譯,Ruth Benedict著,《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台北:桂冠,1991。
30. 褚瑞基,《讀建築.寫建築:建築文學,文學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0。
31. 陳其南等作,《世紀臺博.近代臺灣》,臺北市:臺灣博物館,2008。
32. 黃俊銘,《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縣新店市:向日葵文化出版,2004。
33. 黃恩宇,《建築,實相與再現》,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9。
34. 隈研吾 著; 林錚顗 譯,《自然的建築》,臺北市:博雅書屋,2010。
35. 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臺北市:大地地理,1999。
36. 傅朝卿,《台灣建築摩登化的故事:走過一個半世紀的台灣近現代建築脈絡特展特刊》,台北市:行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37. 傅朝卿,《圖說台灣建築文化遺產1895-1945,日治時期篇》,臺南市:臺灣建築文化出版,2009。
38. 鈴木博之 著;李强譯,《建築的七個力》,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2009。
39. 雷文炳、張秀亞 合著,《西洋藝術史綱─十拜占庭藝術》、《西洋藝術史綱─十一波斯的藝術、十二回教的藝術》,台中市:光啓,1974。
40. 藤森照信 著;黃俊銘 譯,《日本近代建築》,台北市:五南,2008。
41. 藤島亥治郎,《台灣の建築》,東京:彰國社,1948。藤島亥治郎著;詹慧玲編校,《台灣的建築》,臺北市:臺原出版,1993。
42. 瓊斯(Jones, Stephen)著;錢乘旦譯,《劍橋藝術史─十八世紀》,臺北市:桂冠,2000。
(二) 期刊文章
1. 李乾朗,〈日據時期台灣建築會誌〉,《建築師》雜誌第100期,頁39,1983。
2. 郭中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營繕組織的組成及變遷〉,《建築師》,頁32-39,台灣:台北,1970。
3. 黃俊銘,〈日治時期台灣官方營建系統〉,台灣傳統建築研討會發表論文,2003。
4. 黃蘭翔,〈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台灣建築史學界─以原住民建築的調查研究為中心〉,《台灣文獻》,第62卷第2期,2011.6,頁275-305。
5. 蔡龍保,〈日治後期台灣技術協會的成立及其島內調查事業─以《台灣技術協會誌》為中心(1936-1940)〉〉,《國史館館刊》,第25期,2010.9,頁37-72。
(三) 論文
1. 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藝術硏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1997。
2.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 李俊華,《台灣日據時期建築家鈴置良一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4. 吳昱瑩,《日治時期台灣建築會之研究(1929-1945)》,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2006。
5. 林思玲,《日本殖民臺灣建築氣候環境調適的經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6. 林育菁,《裝飾藝術式樣在台灣日據時期建築之運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硏究所碩士論文,1998。
7.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0。
8. 張世朋,《日治時期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陳譽仁,《生活與創作:臺灣美術展覽會的靜物畫與現代生活的成立》,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
10. 程佳惠,《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1. 彭慧媛,《日治前期「殖民台灣」的再現與擴張-以「台灣勸業共進會」(1916)為中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12. 黃士娟,《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3. 黃建鈞,《臺灣日據時期建築家井手薰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4. 鄭宇航,《展示與觀看 : 1927-1930年台灣美術展覽會活動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4。
15. 蘇碩彬,《台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2。
日文
(一) 專書
1. 稲垣栄三,《日本の近代建築:その成立過程》,東京:鹿島出版会,1979。
2. 石田潤一郎、中川理,《近代建築史》,京都:昭和堂,1998。
3. 石田潤一郎解說,《東京百建築》,東京都:不二出版,2008。
4. 五十殿利治,《観衆の成立:美術展.美術雑誌.美術史》,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
5. 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築史序說》,東京都:彰國社,1950。
6. 王惠君,二村悟著; 後藤治監修,《図說台湾都市物語: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0。
7. 大阪人権博物館編輯,《博物館の展示表象:差別.異文化.地域》,大阪:大阪人権博物館,2007。
8. 鹿又光雄 編,《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北市:台灣博覽會,1939,V.1~3。
9. 北澤憲昭,《眼の神殿─「美術」受容史ノート》,東京:美術出版社,1989。
10. 京都国立近代美術館監修,《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建築》,東京都:国書刊行会, 2008,復刻版。
11. 近江栄等著; 村松貞次郎、山口廣、山本学治編,《近代建築史概說》,東京都:彰国社,1978。
12. 吳谷充利,《近代.あるいは建築のゆくえ:京都.神宮道と大阪.中之島をあるく》,大阪市:創元社,2007。
13. 國雄行,《博覧会と明治の日本》,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10。
14. 佐藤道信,《明治囯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学》,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15. 佐藤道信,《美術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誰のために、何のために》,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7。
16. 佐藤佐,《日本神社建築史》,東京都:文翫堂,1931。
17. 鈴木貞一 著;臼田甚五郎監修,《日本神社100選》,東京:秋田書店,1978。
18. 椎名仙卓,《日本博物館成立史:博覧会から博物館へ》,東京都:雄山閣,2005。
19. 成美堂出版編集部編集,《一冊でわかる イラストでわかる図解日本史》,東京都:成美堂出版,2006。
20. 田中大作,《台灣島建築之研究》(原名台灣島の建築に關する研究:台灣建築の全貌),台北:台北科技大學,2005。
21. 大塚清賢,《躍進台灣大觀 續篇-非常時下の臺灣全貌》,中外美日新聞社,1939年(昭和14 年)。
22. 陳正哲,〈井手薰:台灣の風土を直視する〉,《しにか》,大修館,2002。
23. 日本建築學會編;小沼良成編輯,《近代日本建築学發達史(上)(下)》,東京都:文生書院,2001,復刻版。
24. 西澤泰彦,《日本植民地建築論》,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8。
25. 初田亨,《図說東京都市と建築の一三〇年》,東京都:河出書房新社,2007。
26. 本多昭一,《近代日本建築運動史》,ドメス出版,2003。
27. 松田京子,《帝国の視線:博覧会と異文化表象》,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
28. 村松貞次郎,《日本近代建築技術史》,日本:東京,彰國社,1976。
29. 山路勝彦,《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覧会》,東京:風響社,2008。
30. 湯原公浩編輯,《日本の博覧会:寺下勍コレクション》,東京都:平凡社,2005。
(二) 期刊文章
1. 井手薰,〈我国將來の建築樣式を如何にすばき討論會所感〉,《建築雜誌》,1910.5.30。
2. 井手薰,〈我的住家〉,《台灣建築會誌》,第2輯第3號,1930。
3. 井手薰,〈台灣に於ける建築の今昔〉,《台灣建築會誌》,第8輯第1號。
4. 井手薰,〈台灣於建築今昔〉,《躍進台灣大觀續編─非常時下全貌》,台北:中外每日新聞社,1939.9,頁58-63。
5. 江崎瑠里子,〈大正前期・美術雑誌にみる「美術館建築」構想(建築歴史・意匠)〉,《研究報告集II》,第79期,頁321-324,2009。
6. 大倉三郎,〈本島に於ける造形文化運動─台灣生活文化振興會の發足〉,《台灣建築會誌》,第16 輯第1號。
7. 斎藤泰嘉,〈芸術文化学から見た東京府美術館の歴史(2)財団法人聖徳太子奉讃会〉,《筑波大学芸術年報》,筑波大学芸術学系図書・研究報委員会編,2000,頁2-8。
8. 臺灣建築會,〈改隸以後に於ける建築の變遷(一)(二)〉,《臺灣建築會誌》,第16輯第1、2、3號,1944。
9. 山形政昭,〈大阪市中央公會堂の建築〉,《大阪藝術大學雜誌》,第22期,1999,頁165-174。
10. 谷民藏,〈大阪市中央公會堂─建築工事に就いて〉,《關西建築協會雜誌》,第壹輯第十四號。
11. 米崎清美,〈東京府美術館設立運動と東京府〉,《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紀要》,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編,(10) [2004・05年度],頁5-15。
12. 渡邊久雄,〈大阪市美術館採光法他就〉,《建築雜誌》昭和11年10月,頁139-148。
英文
(一) 專書
1. Giedion, Sigfried, 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2008, 5th ed., rev. and enl.
2. Jayewardene-Pillai, Shanti, Imperial conversations : Indo-Britons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South India, New Delhi : Yoda Press : Distributed by Foundation Books, 2007.
3. Kaplan, Wendy, 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 in Europe & America : design for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N.Y. : Thames & Huds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2004.
4. Koch , Ebba,Mughal architecture : an outline of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1526-1858,Munchen,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 Prestel ; New York, NY, USA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and Canada on behalf of Prestel-Verlag by the Neues Pub. Co., c1991.
5. Maciuika, John V., Before the Bauhaus : architecture, politics, and the German state, 1890-1920,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Mekking, Aart J.J., Eric Roos, 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Why and How Architecture Should Be the Subject, Pallas Publications, 2009.
7. Manetti, Antonio, The Life of Brunelleschi.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Italian text by Catherine Enggass.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0.
8. Ruedi, Katerina, Bauhaus dream-house :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 Oxon [England] ;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10.
9. Saalman, Howard, Filippo Brunelleschi : the buildings, 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 Sahai, Surendra, Indian architecture : Islamic period, 1192-1857, New Delhi : Prakash Books, India, 2004.
(二) 文章
1. Argan, Giulio Carlo, The Architecture of Brunelleschi and the Origins of Perspective Theory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9, (1946), pp. 96-121.
2. Burns, Howard, San Lorenzo in Florence before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Sacristy: An Early Plan Mitteilungen des Kunsthistorischen Institutes in Florenz, 23. Bd., H. 1/2 ,1979 , pp. 145-154.
報紙、期刊資料庫
7.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臺北。
http://203.64.7.10.dbs.tnua.edu.tw:81/twnews_im/index.html
8. 《臺灣時報》,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臺北。http://ci22.lib.ntu.edu.tw/twjihoapp/start.htm
9. 《總督府公文類纂》,中央研究院、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臺北。
10. 《臺灣建築會誌》,台北:台灣建築會,第1~16輯。
11. 《建築雜誌》,東京:日本建築協會編。
12. 《建築と社會》,關西建築學會編。
http://thcts.ascc.net/sotokufu_ch.htm
13.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臺北。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14.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
http://thcts.ascc.net/
15. 臺灣人物誌,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
http://thcts.ascc.net/taiwan_people_ch.htm
16. 臺灣總督府報資料庫,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臺北。
http://ds2.th.gov.tw/ds3/app007/
17.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臺北。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54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企圖由社會氛圍與建築空間產生明顯轉變的日治時期1920~1930年代著手,透過擔任總督府營繕課長與台灣建築會會長的井手薰為引線,針對他所主導的三棟官方公共建築:建功神社、台灣教育會館和台北公會堂,序列化觀察其作品前後關係與轉變,納入社會文化層面之交互影響,並與相關的人物、建築相比較,進行整體性理解和分析,思考建築家如何跨越文化藩籬,由建築的學習模仿到運用、創作的過程。
井手薰在台灣這個殖民特殊場域的建築家生涯,受總督府限制下,亦須顧及台灣有別於日本的風土與文化成分,他如何回應呢?過去被人忽略的繪畫展示空間特色為何?本論文主要利用空間分析和比較的觀點,放入該建築成立的脈絡下,藉由建築與社會脈動進行整體性觀察,凸顯井手薰及其作品以往為人忽略的特點,藉此反映這些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在台灣近代建築史發展過程中的積極意義,並深化我們對井手薰和其建築作品的認識。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architecture projects leaded by the Japanese official architect, Ite Kaoru, especially during 1920s-1930s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when a specific turn of the socio-cultural atmosphere and architectural space occurred in Taiwan. Three of Ite’s leading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are emphasized here for their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is era: Kenko Shrine, Taiwan Educational Institute and Taipei Civic Hall. These three buildings a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particularly with notice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pecify their connections and apparent differences.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analysis is adopted to understand and find out how the architect dealt with the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s an architect, Ite Kaoru was confined under the colonial official regulation, but he still concerned about the local factors. How did he react to such chasm? What are the critical elements of Ite Kaoru’s works which were overlooked before? Therefore, through this research, certain positive meanings of these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colonial modern architecture can be reflected,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bout Ite Kaoru and his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at the same tim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0:41: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6141001-1.pdf: 16500442 bytes, checksum: 0d781b3945fc0e7fc1d678db4dea029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前言:研究目的與意義 5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二章 井手薰與建功神社 13
第一節 繼承與開啟:來台日本建築家的世代交替 14
第二節 圓頂的神殿:建功神社 27
第三節 組織的成立:台灣建築會 42
第三章 教育會館與展示活動 49
第一節 教育活動與教育會館 50
第二節 展示的空間脈絡:博物館與美術館 66
第三節 眼的時代:匯集視線的博覽會建築 78
第四章 文化的形塑:台北公會堂 89
第一節 博覽會與紀念的建築:台北公會堂 90
第二節 與日本的公會堂建築比較 111
第三節 空間中的風土觀與機能整併 127
第五章 結論:井手薰與台灣近代建築文化 137
參考書目 143
附錄 152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空間元素的並列到調和:以日治時期井手薰主導之建築活動為例zh_TW
dc.titleThe Elements of Space from Juxtaposition to Reconciliation:
Take the Architectural Practices Leaded by Ite Kaoru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or Example.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俊雄,?井隆
dc.subject.keyword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井手薰,建功神社,台灣教育會館,台北公會堂,zh_TW
dc.subject.keyword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aiw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Ite Kaoru,Kenko Shrine,Taiwan Educational Institute,Taipei Civic Hall,en
dc.relation.page16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1-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6.1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