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5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義正 | |
dc.contributor.author | Tzu-Wen Hs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徐子雯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7T00:41:0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2-02-16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2-16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1-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 孟子文本與注釋 趙岐,《孟子趙注》,台北:臺灣中華書局,臺二版,1960年6月。 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書局,1988年6月。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10月。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初版,1984年1月。 楊伯俊,《孟子譯注》,台北:中華書局,13版,2003年4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孟子》,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3月。 朱熹,《孟子要略五卷》,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黃宗羲,《孟子師說七卷》,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 二、 相關論著 (一) 孟子研究 王邦雄、曾昭瑞、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5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杜敏,《趙崎朱熹,《孟子》注釋傳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台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004年。 朱榮智,《孟子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黃俊傑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孟子》,台北:東大書局,2006年。 李俊岫,《漢唐孟子學論述》,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譚宇權,《孟子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 傅佩榮,《向善的孟子:傅佩榮《孟子》心得》,北京:華文出版社,2011年。 (二) 孔孟研究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台北:東大書局,1987年。 ﹝美﹞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9 月第一版,張燕華譯。 傅佩榮,《論語》,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林義正,《孔學鈎沉》,新北:巨凱數位服務網,2007年。 (三) 先秦哲學研究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初版,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中國哲學中人性思想之開展》,台北:台灣學 生書局,1986年10月。 馮達文、郭齊勇主編,《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楊儒賓、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四)比較哲學研究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想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修訂二版,2009年。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 年。 (五)當代儒學研究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1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灣:學生書局,六版,1981年8月。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83年。 樊浩,《中國倫理的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美﹞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台北:東大書局,1997 年11月。 韋政通,《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5年。 ﹝美﹞牟復禮(Frederick W.Mote),《中國思想之淵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1月第一版,王立剛譯。 三、 期刊論文 (一)研究論文 岑溢成,〈孟子「知言」初探〉,《鵝湖》,第4卷,第4期,1978年10月,頁39-41。蔡仁厚,〈「知言、養氣」的義旨:孟子修養論之2〉,《中國文化月刊》,第48期, 1983年10月,頁106-114。 余培林,〈孟子知言養氣章釋義〉,《國文學報》,第13期,1984年6月,頁13-24。 黃俊傑,〈孟子知言養氣章集釋新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4期, 1988年7月,頁80-150。 黃俊傑,〈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清華學報》,第18卷,第 2期,1988年12月,頁305-343。 蔡信安,〈孟子哲學方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4期,1991年1月。 孫大川,〈試論孟子之「知言養氣」─心性存養工夫之省察〉,《東吳哲學傳習錄》, 第2期,1993年5月,頁275-306。 楊儒賓,〈知言、踐形與聖人〉,《清華學報》,第23卷,第4期,1993年12月, 頁401-428。 陳榮華,〈從《孟子》和《中庸》揭露一新的詮釋模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 評》,18期,1995年1月。 陳立驤,〈「孟子」「養氣知言」章析論〉,《鵝湖》,第22卷,第10期,總號262, 1997年4月,頁2-15。 陳榮華,〈孟子哲學的心概念在道德實踐中是否自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 評》,第21期,1998年1月。 楊澤波,〈「知言養氣章」難點辨析〉,《中國文化月刊》,第234期,1999年9月, 頁1-18。 蔡信安,〈孟子:德性和原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5期,2002年1 月。 朱榮智,〈孟子的知言〉,《孔孟月刊》,第41卷,第8期,總號488,2003年4 月,頁11-12。 王慧茹,〈孟子〈知言養氣〉章探析〉,《鵝湖》,第31卷,第9期,總號369, 2006年3月,頁53-62。 夏世華,〈論孟子之不動心─讀《孟子》「知言養氣章」及朱子注的一些思考〉,《鵝 湖》,第31卷,第12期,總號372,2006年6月,頁46-56。 張胤賢,〈孟子「踐形、養氣」論之檢討〉,《玄奘人文學報》,第7期,2007年7 月,頁43-78。 邱黃海,〈「孟子修養論」再論─敬答〈試評析〈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的陳述〉〉〉, 《當代儒學研究》,第3期,2008年1月,頁175-198。 游維倫,〈試評析邱黃海先生之〈論孟子修養論之系統的陳述〉〉,《當代儒學研 究》,第3期,2008年1月,頁155-173。 林義正,〈孔子對《詩》的詮釋方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5期,2008 年3月,頁105-154。 吳慧貞,〈《孟子》知言養氣章的多元詮釋─以徐復觀、黃俊傑、李明輝為討論核 心〉,《人文研究期刊》,第4期,2008年6月,頁55-74。 (二)學位論文 佐藤將之,《孟子政治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 蘇子敬,《唐君毅先生詮釋孟子學之系統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8年。 陳維浩,《《論語》中的情感語詞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朱思辰,《從孟子人性論看「善與人同」與「責善」》,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年。 蔡士瑋,〈從《論語》和《孟子》論「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高碧臨,〈《孟子》論辯思惟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四、 參考網站 諸子百家─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mengzi/zh)。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653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摘要
《孟子》第二章〈知言養氣〉章受歷代學者高度重視,其中「知言」和「養氣」是該章的兩個重要概念,筆者收集相關的研究論文後,針對夏世華、陳立鑲、王慧茹先生的三篇論文進行分析,發現這些研究論文對「知言」和「養氣」都呈現偏於精神面的解釋,於此,筆者重新審視全章,並以更全面的視野解釋「知言」和「養氣」,筆者稱前者為「獨善」,稱後者為「兼善」,並以〈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為題展開相關的研究。 夏世華先生認為知言就是辨志、明心的修身工夫,知言是養浩然之氣的基礎,並說知言和養浩然之氣都歸結到心的存養上;王慧茹先生認為孟子以「養氣」為工夫,講求一種道德實踐,而「知言」的判斷來自心之本體,要能「知言」,必須要「養氣」;陳立驤先生認為不論知言或養氣都應歸根於良知,養氣是以良知來養勇,知言的判斷動力、根源即是良知自身。三人的研究都不離「心」,雖然「心」是重要的課題,但是「知言」和「養氣」的解釋絕不僅止於「心」的精神面強調。孟子自言他擅長「知言」和「養氣」,並進一步說「知言」是知他人之言,「養氣」是養浩然之氣,已非僅止於主體的修養工夫,而是主體向外影響客體的過程,因此,必須「心」的精神面與「物」的現實面同時兼備的「兼善」觀點,才能對「知言」和「養氣」有正確的解釋。 本文即以「兼善」為出發點,重新檢視《孟子》一書中佔重要地位的「知言」和「養氣」兩大概念。 關鍵詞:孟子、知言、養氣、兼善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Chapter Two of Mencius has been much discussed by scholars throughout history, and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it. After I collected related theses and chose three representative ones, written by Xia Shihua, Chen Lixiang, and Chen Lixiang, to analyze, I discovered that these explanations are limited to the spiritual side. Therefore, I looked over the overall chapter again in order to give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I retranslated the former as “benefitting oneself” and the latter as “benefitting others”. Mr. Xia thought “knowing words” meant to look after one’s conduct by self-examination,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nourishing ch’i”. Both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are linked to cultivating the “heart”. Mrs. Wang thought of “nourishing ch’i” as a kind of moral realization. The criterion of “knowing words” is from the heart. To be able to “know words”, one must first “nourish ch’i”. Mr. Chen thought that both “knowing words” or “nourishing ch’i” are rooted in the conscience. “Nourishing ch’i” means nourishing braveness by conscience. “Knowing words” is powered by and based on conscience. The three researchers all focus on “heart”. Although “heart” is an important topic,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are not just limited to the spiritual side of things. Mencius said he was good at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and that “knowing words” was knowing others’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was nourishing “awe-inspiring, righteous ch’i”. Both proceed not only from the cultivation of “heart” but also from the process of influence of a subject onto an object. The concept of “benefitting others” includes the spiritual side, “heart”, and the substantiated side, “material”, and can give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My thesis is that “benefitting others” should b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viewing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Mencius,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Keywords: Mencius, knowing words, nourishing ch’i, benefitting other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7T00:41: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4007-1.pdf: 677089 bytes, checksum: 3dc8504ee720367cf068884f55a3aa0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課題……………………………………………….....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2 第三節 研究方法………………………………………………….4 第四節 文獻回顧與寫作目標…………………………………….4 第五節 研究進程與研究範圍……………………………..……...9 第二章 〈知言養氣〉章的文獻分析……………………….…11 第一節 以「言」為線索………………………………………..14 第二節 「知言養氣」章段落分析……………………………..15 第三節 「知言養氣」章解讀方式……………………………..19 第四節 小結……………………………………………………..20 第三章 窮則獨善其身………………………………………………..21 第一節 「獨善」的精神層面……………………………………21 第二節 孟子的「心」……………………………………………22 第三節 孟子的形上觀點…………………………………………26 第四節 孟子的自我修養觀………………………………………28 第五節 小結………………………………………………………45 第四章 達則兼善天下………………………………………………..46 第一節 「兼善」的精神與現實層面……………………………46 第二節 「德」與「位」的關係…………………………………50 第三節 「獨善」與「兼善」的悖論……………………………55 第四節 小結………………………………………………………56 第五章 「兼善」觀念下的「知言」、「養氣」………………………57 第一節 孟子的「養氣」…………………………………………58 第二節 孟子的「知言」…………………………………………61 第三節 小結………………………………………………………65 第六章 結論…………………………………………………………..66 參考書目…………………………………………………….………..6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孟子的「知言」和「養氣」──以「兼善」為出發點 | zh_TW |
dc.title | The study of Mencious’ “Knowing Words” and “Nourishing Ch’i ”:“Benefitting Others” as the starting viewpoi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曾春海,陳福濱 | |
dc.subject.keyword | 孟子,知言,養氣,兼善,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encius,knowing words,nourishing ch’i,benefitting others, | en |
dc.relation.page | 7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1-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61.22 k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