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歷史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66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文良
dc.contributor.authorPo-Hsiang Chiuen
dc.contributor.author邱柏翔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23:56:56Z-
dc.date.available2012-07-27
dc.date.copyright2012-07-27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7-18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史料文獻
1. 奏摺、檔案
《清高宗實錄》。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內閣大庫檔案』。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臺灣中部地區古文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藏),『劉中立家族族譜與史料』。檔案編號T0535D0440- 0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北京:中華,1987。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通臺奏遵案件冊』。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彙編》。北京:九州,2009。
玉霖(抄)、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臺案紀事本末』。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編),《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998。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藏),『臺灣省土地紀錄』。GS編號1356839 I.3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檔摺件』。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岸裡大社文書』。
馮明珠、李天鳴(編),《臺中東勢詹家清水黃家古文書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
福康安(藏)、林熊祥(編),《廷寄》。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行、臺灣叢書第4種,195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1959。
慶壽(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皇恩撫恤全臺屯丁養贍埔業清冊』。檔案編號01-01-013。
蕭萬祿(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屯番魚鱗冊』。檔案編號01-01-014。
蕭萬祿(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通臺屯番全案』。檔案編號01-01- 015。
2. 地方志、文集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
尹士俍(纂修)、李祖基(點校),《臺灣志略》。北京:九州,2003。
周璽(編纂),《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1冊,200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1962。
3. 日本時代調查資料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1卷上。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1911。
二. 近人著作
1. 專書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據昭和3年刀江書院發行之版本影印,1994。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南天、據明治37年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之版本影印,1997。
池永歆,《清代東勢角縱谷的地方史:以《岸裡大社文書》為主軸的論述(修訂版)》。新北:博揚文化,2011。
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
張澤咸、郭松義,《中國屯墾史》。臺北:文津,1997。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1999。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北京:民族,2010。
溫振華,《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
Ownby, David. Brotherhoods and secret societies in early and mid-Qing China: the formation of a tradition.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Shepherd, John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 論文
王慧芬,〈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何孟侯,〈清代林爽文事件中的臺灣原住民〉,《故宮學術季刊》26卷4期,2009,臺北。
吳奇浩,〈新的熟番地權──清代臺灣之屯番制度〉,《暨南史學》7期,2004,南投。
吳俊蔚,〈番界與諸羅山區的開發──以翁雲寬家族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施添福,〈紅線與藍線──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載《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載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施添福,〈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後壠社群為例〉,未刊稿。
施添福,〈清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載《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載《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卷4期,2004,南投。
施添福,〈臺灣歷史地理研究劄記(一)──試釋土牛紅線〉,載《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柯志明,〈岸裡社的私有化與階層化:賦役負擔與平埔族地域社會內部政經體制的形成和轉變〉,載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
洪麗完,〈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895):以清代臺灣番屯組織為例〉,載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洪麗完,〈從清治下「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臺灣史研究》12卷1期,2005,臺北。
洪麗完,〈清代楠仔仙溪、荖濃溪中游之生、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以「撫番租」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7卷4期,2007,臺北。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臺灣史研究》18卷1期,2011,臺北。
張士陽(著)、鄧孔昭(譯),〈雍正九、十年臺灣中部的原住民叛亂(續)〉,《臺灣研究集刊》3期,1991,廈門。
張士陽(著)、鄧孔昭(譯),〈雍正九、十年臺灣中部的原住民叛亂〉,《臺灣研究集刊》2期,1991,廈門。
張耀焜,〈岸裡大社與臺中平野之開發〉,《中縣文獻》1期。1955,臺中。
莊金德,〈臺灣屯政之興廢〉,《臺灣文獻》11卷4期,1960,南投。
許雪姬,〈由乾隆肅貪看柴大紀案〉,《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臺北。
陳志豪,〈十九世紀臺灣「界外」地區的設隘開墾主張──以竹塹地區為例〉,載《淡新檔案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8。
陳志豪,〈契約文書與歷史研究──從土地契約談嘉慶年間的番屯清釐與地方社會〉,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籌備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中縣文化局、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臺灣古文書學會(編),《第四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出版社,2010。
陳志豪,〈從官隘到民隘:十九世紀初期南河墾隘的建立過程及其意涵〉,載《「沿山地區聚落與族群」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陳志豪,〈清帝國版圖邊陲──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土地制度與社會變遷(1790-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陳宗仁,〈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卷1期。2000,臺北。
陳春聲,〈國家意識與清代移民社會──以「義民」的研究為中心〉,載賴澤涵、傅寶玉(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2005。
陳國棟,〈林爽文、莊大田之役軍費的奏銷〉,《臺灣的山海經驗》。臺北:遠流,2005。
程士毅,〈北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1766-1786)〉。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程士毅,〈軍工匠人與臺灣中部的開發問題〉,《臺灣風物》44卷3期,1994,臺北。
黃煥堯,〈清季臺灣番人對地方治安的貢獻──義番及其功能的探討〉,《臺北文獻》75期,1986,臺北。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59期,2003,臺北。
劉正剛、魏珂,〈乾隆末年藏兵進出臺灣始末探析〉,《暨南學報》1期,2006,廣州。
潘洪鋼,〈清代乾隆朝兩金川改土歸屯考〉,《民族研究》6期,1988,北京。
鄭喜夫,〈清代臺灣番屯考(上)〉,《臺灣文獻》27卷2期,1979,南投。
鄭喜夫,〈清代臺灣番屯考(下)〉,《臺灣文獻》27卷3期,1979,南投。
謝仲修,〈清代臺灣屯丁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三.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網址: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mctkm2/index.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岸裡大社文書數位典藏。網址:http://formosa.ntm.gov.tw/dasir/index.asp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prototype/index.php
傅斯年圖書館藏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影像資料庫。網址:http://lib.ihp.sinica.edu.tw/pages/03-rare/system/03-1.htm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網址:http://thdl.ntu.edu.tw/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661-
dc.description.abstract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事件結束後,清朝政府為了改革軍事上的疏漏,決定在臺施行番屯制度,從九十三社熟番中挑選四千人編成屯丁,並分撥界外荒埔作為養贍埔地,藉此鞏固臺灣邊區的社會秩序。這套制度除了預期軍事方面的效用,同時也是為了解決乾隆三十年代以來界外私墾的問題。因此,番屯制度影響的範圍不只熟番而已,界外地區的漢人、生番也受到衝擊。我們希望藉由番屯制度作為切入點,並以臺中東勢地區為中心,觀察乾隆晚期至道光初年臺灣界外社會的樣貌,以及制度推行後對當地社會造成的影響。
目前對於番屯制度的研究集中於章程條文的討論,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希望進一步瞭解番屯制度的決策過程與落實情形,尤其是地方社會如何介入並形塑這套制度。在決策過程的討論方面,番屯制度雖然一開始是希望移植四川屯墾的經驗,不過因應臺灣本身的特殊情況,最終制定出一套與四川迥然有別的條文內容。在決策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官員間對番屯制度不同的態度,以及地方社會各群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的行動。最終,番屯制度條文是在各個群體妥協之下而產生,它的內容同時包含了中央官員的期望以及地方社會的利益。
探討番屯制度的落實也有助於瞭解清代制度的運作。番屯制度條文雖是理想與現實妥協下的產物,但要施行於地方社會仍有部分阻礙。因此,乾隆五十五年(1790)番屯制度通過以後,並不完全遵照章程條文運作,而是由地方社會逐步形塑出一套配合現實環境的辦法。不過,這並不代表制度本身沒有效用,地方社會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也受到制度的約束。因此,地方社會往往利用制度的彈性空間,為自我創造出一套合理的說詞,以配合制度的規範。對於官員來說,他們最大的目的是維繫臺灣社會的安定,而不在於制度是否遵照條文施行,因此,在每次的屯政改革之中,官員總是追認地方社會協調出來的秩序。可以說,制度的運作並不僅僅是經由官方執行、民間遵守,而是雙方在彼此的目標之間尋求一個均衡點。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fter the Lin Shuang-wen incident was pacified in 1788, the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ies system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by the Qing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eace and order of this overseas frontier. This system involved selecting 4,000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ists (t'un tin 屯丁) from 93 civilized aborigine (shu fan 熟番) tribes, to whom the land beyond boundary was given to cultivate. In addition to military functions, the system also served to solve the unlicensed cultivation beyond boundary, which had widely emerged since 1765. Therefore, the system affected not only the civilized aborigines, but also raw aborigines (sheng fan 生番) and the Chinese (漢人). In this thesi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the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ies system on a society beyond boundary, I will take Tungshih(東勢) region in central Taiwan, from 1784 to 1820, as my major case for discussion.
Most research on the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ies system has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official legislation. I, however, intend to shift from legal words to social realities by concentrating on another two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legislation and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operation, especially how the system was refashioned by local society. The legislation of the system was originally inspired by the experience of Sicuan (四川); however, a different version, which better suited to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was approved by the officials. In this process, diverse concerns of this policy were voiced: while the officials held divergent opinions, the local groups also negotiated for their own benefits. Finally, the legislation reached a compromise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took into account both the expectations of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benefits of local society.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can also expand our views on the workings of other systems in the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legislation was issued in 1790, the system did not function in the ways which it was instructed in the articles. In fact, the system was adjusted to fulfilling the practical need and to sustaining the profits of local society. In later reforms of the system, the adjustments made by local people were usually confirmed by the officials. This does not mean, however, that the system malfunctioned: it was still a norm which people could manipulate but not violate. For the local people, the goal was to ensure their expectable profit in the cultivation by circumventing the restriction of the original legislation. For officials, the goal was to maintain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of Taiwan society rather than enforce the legislation literally. In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ystem should not be simply viewed as “government command, people obey,” but a dynamic process of finding the equilibrium of bilateral goal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23:56:5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123004-1.pdf: 3439161 bytes, checksum: d74ba84147c305972e4c0a09cbc1153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圖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番屯制度下的界外地權安排 13
第一節 林爽文亂前的界外私墾 14
第二節 林爽文事件與界外勢力總動員 21
第三節 番屯制度構想 25
第四節 軍事改革中的義民、熟番與生番 28
第五節 番屯制度的擬定 32
小結 35
第三章 社會騷動與制度調整 37
第一節 社會騷動之因 38
第二節 社會抗爭的過程 41
第三節 「分地」、「分租」之爭 44
第四節 地權安排與騷動平息 49
第五節 番屯制度的調整 53
小結 60
第四章 番屯制度的落實與影響 63
第一節 「屯租」歸番屯自收 64
第二節 屯管事收租 67
第三節 屯租豁免與租率調整 70
第四節 嘉慶年間屯政改革 75
第五節 養贍埔地分配與利用 80
小結 85
第五章 結論 87
附錄 91
附錄一 為熟番募補屯丁悉心酌議章程(番屯制度大綱) 91
附錄二 附臺灣府知府楊廷理等會稟 95
附錄三 為籌議臺灣新設屯所分撥埔地事宜(番屯制度細則) 109
附錄四 東勢角土地開墾紀錄 119
附錄五 東勢角屯田應徵屯租表 123
參考文獻 12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清代臺灣番屯制度之研究:以臺中東勢為中心(1784-1825)zh_TW
dc.titleAborigine Military Colonies System in Qing Taiwan: A Case Study of Tungshih in Central Taiwan (1784-1825)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密察,陳宗仁
dc.subject.keyword番屯,界外私墾,東勢角,何福興,屯租,養贍埔地,zh_TW
dc.subject.keywordaborigine military colony,unlicensed cultivation beyond boundary,Tungshihjiao(東勢角),He Fu-xing(何福興),colony rent,colony land,en
dc.relation.page135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7-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歷史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歷史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3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