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40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柯慶明(Ching-Ming Ko)
dc.contributor.authorChiu-Hung Chenen
dc.contributor.author陳秋宏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23:40:51Z-
dc.date.available2014-08-01
dc.date.copyright2012-08-01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7-25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經部
〔先秦〕〔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先秦〕〔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詩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先秦〕孔子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先秦〕孟子等,〔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本—孟子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先秦〕〔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4月。
〔先秦〕〔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先秦〕撰者不詳,〔北周〕盧辯注,方向東集解:《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先秦〕左丘明撰,〔日〕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8月。
〔先秦〕〔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10月。

(二)史部
〔先秦〕左丘明,〔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
〔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西晉〕陳壽撰,趙幼文校箋:《三國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三)子部
〔先秦〕老聃等,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月。
〔先秦〕管子等,黎祥鳳撰、粱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先秦〕莊子等,〔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1993年3月。
〔先秦〕荀子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先秦〕韓非子著,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先秦〕呂不韋等,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
〔漢〕撰者不詳,山東中醫學院、河北醫學院校釋:《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年10月。
〔漢〕撰者不詳,〔清〕張志聰著,孫國中、方向紅點校:《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10月。
〔漢〕劉安等,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漢〕董仲舒著,袁長江等校注:《董仲舒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7月。
〔漢〕王充著,劉盼遂集解,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晉〕葛洪著,王明校注:《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3月。
-----------,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南朝宋〕劉義慶等編,〔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四)集部
〔秦漢〕屈原等,〔東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漢魏〕建安七子著,余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
〔漢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魏〕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魏〕嵇康著:《嵇中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5月。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安傅氏藏明嘉靖本。
〔魏〕嵇康著,殷翔、郭全芝注:《嵇康集注》,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12月。
〔東晉〕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東晉〕陶淵明著,楊家駱主編:《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南朝宋〕鮑照著,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月。
〔南朝齊〕劉勰著,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南朝齊〕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1月。
〔南朝齊〕劉勰著,詹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南朝齊、梁〕鍾嶸著,王叔岷箋證:《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1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5年3月。
〔南朝梁〕徐陵編,〔清〕吳兆宜箋注:《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唐〕王維著,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唐〕殷璠編、評,近人王克讓著:《河嶽英靈集注》,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7月。
〔明〕劉履等:《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
〔清〕孫洙選,近人鴛湖散人輯:《唐詩三百首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0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清〕沈德潛著:《古詩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5月。
胡經之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華正書局,1988年10月。
俞劍華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修訂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
二、近人專著
(一)哲學、身體、知覺研究
M.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知覺現象學) ,trans. By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62)
〔美〕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4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滕守堯譯:《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Visual Thinkin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La Poetique de L’espace),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麥田出版,2010年11月。
〔法〕德里達(Jacques Derrida)著,汪堂家譯:《論文字學》(De La Grammatologie),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12月。
〔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9月
〔美〕瑞秋•赫茲(Rachel Herz)著,李曉筠譯:《氣味之謎─主宰人類現在與未來的神奇感官》(The Scent of Desire: Discovering Our Enigmatic Sense of Smell),永和:方言文化,2009年11月。
〔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第二卷—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Logische Untersuchungen),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2月。
〔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德〕黑爾德(Klaus Held)編,倪梁康譯:《生活世界現象學》(Phanomenologie der Lebenswelt),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8月。
〔美〕雷可夫(George Lakoff)與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2006年3月。
〔奧〕馬赫(Ernst Mach,1838-1936)著,洪謙、唐鉞、梁志學譯:《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2月。
〔加〕約翰•歐尼爾(John O’nell)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Five Bodie: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8月。
〔法〕梅洛—龐蒂(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王東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7月。
-----------,楊大春譯:《眼與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劉韻涵譯,張智庭校:《眼與心─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
-----------,戴修人譯:〈眼與心〉,收於陸揚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二卷─回歸存在之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0年1月。
-----------,羅國祥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月。
〔德〕赫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著,龐學銓、李張林譯:《新現象學》(Neue Phanomenologi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5月。
〔美〕段義孚(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俄〕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Thought and Language),臺北:胡桃木文化,2007年2月。
〔英〕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琪譯:《認同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永和: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臺北:究竟出版社,2005年6月。
王建元:《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李建民:《發現古脈─中國古典醫學與數術身體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月。
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余舜德:《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臺北: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7年12月。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10月。
姚春鵬:《黃帝內經─氣觀念下的天人醫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張再林:《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張堯均編:《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象學研究》,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豔豔:《先秦儒道身體觀與其美學意義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9月。
費振鐘:《懸壺外談─醫學與身體的歷史表達》,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6月。
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三大主題》,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11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1月。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7年2月。
-----------、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2月。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7年4月。
鄭震:《身體圖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6月。
蔣勳:《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月。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2006年11月。

(二)美學、藝術、音樂
〔美〕維吉爾•亞德烈(Virgil C. Aldrich)著,周浩中譯:《藝術哲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5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德〕卡爾•達爾豪斯(Carl Dahlhaus)著,楊燕迪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Musikasthetik),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年7月。
〔德〕漢斯力克(Eduard Hanslick)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Vom Musikalisch-Schonen),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7年11月。
〔英〕簡•艾倫•哈里森(Jane Ellen Harrison)著,劉宗迪譯:《古代藝術與儀式》(Ancient Art and Ritual),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9月。
〔德〕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3月。
〔瑞典〕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著,許嵐、熊彪譯:《古琴》,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10月。
〔法〕雅克•馬利坦(Jacques Maritain)著,劉有元、羅選民等譯:《藝術與詩中的創造性直覺》(Creative Intuition in Art and Poetry),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
〔法〕巴斯卡•季聶(Pascal Quignard)著,邱瑞鑾譯:《日出時讓悲傷終結》(Tous les matins du monde),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4月。
〔英〕Anthony Storr著,鄧伯宸譯:《孤獨的聆賞者—音樂、腦、身體》(Music and the Mind),臺北:立緒文化,2008年9月。
〔英〕瓦倫汀(Valentine,C.W.)著,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繪畫篇》(The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of Beaty),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
-----------,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
〔俄〕列夫•謝苗諾維奇•維果茨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著,李維譯:《藝術心理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
〔日〕渡邊護著,張前譯:《音樂美的構成》(音樂美?構造),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4月。
于民主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伍國棟:《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臺北:古風出版社,1989年7月
易存國:《中國古琴藝術》,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8月。
----------:《大音希聲─中華古琴文化》,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7月。
徐麗真:《嵇康的音樂美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3月。
修金堂:《音樂美學引論》,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7月。
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
張以慰:《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話》,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9月。
張前、王次炤著《音樂美學基礎》,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年6月。
張洪模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音樂美學卷》,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4月。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郭平:《古琴叢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1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曹本治主編:《儀式音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11月。
彭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程建平:《音樂與創造性思維》,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年8月。
葉朗:《中國美學的開展上》(原《中國美學史大綱》分冊版),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仲德注釋:《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年3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1月。
楊?:《典樂制度與周代詩學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
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
劉藍:《中國音樂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7月。
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潘?世:《太和鼓鬯─徐青山《二十四琴況》講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6月。
韓鍾恩:《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
羅天全:《中國古代音樂之源與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三)文學、文化、社會
〔美〕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著,黃道琳譯:《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美〕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Feeling and Form),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英〕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著,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
〔美〕喬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5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月。
-----------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12月。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1996年7月。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中西抒情詩類及影響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4月。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五洲出版社,1964年10月。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吳相洲:《永明體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8月。
李健:《魏晉南北朝的感物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12月。
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
胡德懷:《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9月。
-----------:《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一個現代學術思潮的論文選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3月。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10月。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4月。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少康:《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盧永璘編:《先秦兩漢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1月。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91年6月。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7月。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
----------:《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6月。
----------:《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8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4月。
----------:《中古樂舞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2001年5月。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3月。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學生書局,2006年1月。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88年6月。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2月。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盧清青:《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三、單篇論文
〔德〕柏梅(Gernot Bohme)著,谷心鵬、翟江月、何乏筆譯:〈氣氛作為新美學的基本概念〉,《當代》第一八八期,2003年4月。
王昆吾:〈詩六義原始〉,《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5期,1977年9、10月。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3月。
柯慶明:〈從「亭」、「臺」、「樓」、「閤」說起—論一種另類的游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一期,1999年5月。
徐復觀:〈釋詩的比興—重新奠定中國詩的欣賞基礎〉,《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張淑香:〈神思與想像〉,《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3月。
張靜:〈「物色」:一個彰顯中國抒情傳統發展的理論概念〉,《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七期,2007年11月。
陳昌明:〈錢鍾書文論中的「感官」論述〉,《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陳秋宏:〈論柳宗元永州遊記的空間書寫—以身體知覺與氣氛為考察基點〉,《有鳳初鳴年刊》第五期,東吳大學中文系,2009年10月。
----------:〈論「文心雕龍」中的「意象」與「比興」〉,《東吳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10年11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從形象與情意之關係看「賦、比、興」之說〉,收於《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劉渼:〈窺意象而運斤—釋論《文心雕龍》意象說與形聲情文的表現〉,《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蔡彥峰:〈從「感物」到「體物」─晉宋詩學的重要發展〉,《人文中國學報》第14期,2008年9月。
錢鍾書:〈通感〉,《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
----------:〈替代與類推—「感知模式」與上古文學傳統〉,《漢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0年3月。
----------:〈「文」的發源—從「天文」與「人文」的類比談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11年6月。
蕭馳:〈「書寫聲音」中的群與我、情與感—〈古詩十九首〉詩學質性與詩史地位的再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
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學報》第12期,1994年6月。

四、學位論文
鄭毓瑜:《六朝藝術理論中之審美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5月。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8年。
江明玲:《六朝物色觀研究:從「感物」到「體物」的詩歌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靖如:《書寫與記憶—漢魏六朝文學現象的一種考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楊佩螢:《從六朝樂賦再探文學抒情傳統》,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4月。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540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論文從知覺與身體感的角度,研究六朝詩歌中觀感模式的轉移,以「氣感遷化」一詞涵蓋魏晉以前的觀感模式,以「興會體物」描述南朝時代的觀感傾向,而晉宋之際,則是兩種觀感交匯的時代。
魏晉時期「氣感遷化」的觀感模式包含了兩個來源,一個是先秦時代樂教共感的人倫世界,在氣感類應方面產生影響;秦、漢之後又在原先的氣感世界中注入了「遷化」的時間感。受此觀感模式影響,魏晉詩人的情感語態強烈鮮明,自我形象突出。詩人發抒感物之情,多援引先秦以來積累形成的類應意象和關係網絡,呈現出對於對話交流、知音體驗的重視,並對節候遷逝、時光推移特別敏感。從知覺來看,以聲音的聽覺體驗最為突出,其次是觸覺,蓋聽覺與先秦時代樂教精神密切相關,而節候遷化之浸染力則透過觸覺而更為鮮明,而其他知覺也都表現出與類應情感的密切聯繫。在題材方面,贈答詩、詠懷詩最能代表此種觀感體驗,贈答詩主要承繼氣感中人倫交流的一面,也受遷化世界影響;而詠懷詩主要受時光遷逝所觸引之感物悲情影響,也隱含著對話交流的共感企求。
「氣感遷化」的觀感模式隨著時代、政治、思想與社會的變遷而逐漸失去影響力,原先成為伏流的「興會體物」身體感逐漸蔚成主流。在晉、宋之際,隨著玄學思潮的衝擊,玄言詩以新的眼光流連世界,登臨體驗擴大眺望遠覽的視域、山水詩模山範水的新體驗,以及吳歌、西曲清新的言情口吻,和佛教對南朝的影響,「興會體物」的觀感體驗遂在齊、梁時代蔚成主流。在詩歌中以詠物、宮體詩為代表。詠物詩聚焦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物態姿貌,宮體詩則以女性為歌詠對象,兩者皆用巧似密附的鋪陳手法捕捉其光、影、色澤以及視、聲、味、香嗅、觸之豐富變化,而以視覺體驗的突出為標誌,觀感主體拉開體物距離,展現出新的視角、新的體物眼光、開發新的語詞和構句方式,打破了「氣感遷化」時代情感與世界緊密的類應聯繫。詩人的情感語態較為隱藏含蓄,自我形象較不鮮明。而在詩歌形式上,「氣感遷化」時代自然抒懷的口吻讓詩歌隨其辭氣之所發而形成長短不一的篇幅,不講究造語和人為聲律的安排。而發展到「興會體物」的時代,創作自覺的身體感表現在字句、意象、聲韻的錯綜變化,以此形成偶對的身體感,且在篇幅上更為固定。並打破「氣感遷化」時代二句一類對應上的同類關係,以跨類的方式打開了新的觀感體驗,更要求讀者閱讀上的參與。而這種觀感模式的轉移並非截然可分,「氣感遷化」的影響依然保留在南朝之後的體物活動中,而「興會體物」的視角,在南朝之前也可以找到發展雛型。
此種觀感模式的轉移也表現在文學批評觀念的發展,《禮記•樂記》中的音樂觀,顯現出「氣感」類應所重視的群體共感的一面;〈詩大序〉承繼〈樂記〉的影響時,更重視「詩」獨立於「樂」的價值,在理論上與「詩緣情」之觀點有潛在的聯繫。嵇康〈聲無哀樂論〉則顯現出兩種觀感的影響。而最能代表「興會體物」的批評觀點是《文心雕龍》、《詩品》中的「巧構形似」,其價值在於呈現了晉、宋以來詩歌朝向「體物」、「寫物」發展的趨向。而唐代之後,則同時受此兩種觀感體驗的影響,成為以「興會體物」的體物眼光與「氣感遷化」感物興情之情景交融的觀感特色。而在唐代的文學批評中,也同樣迴盪著兩種不同的傾向。唐以後,此兩種觀感模式融入傳統中國文化中,成為影響深遠的觀感體驗。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ception and body experience,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shifting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in the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 Eras. The term “affected by the World and Time by ways of Qi ”(qi gan qian hua,氣感遷化)is used to explain the perceptual pattern of Wei-Jin Eras and before, and the term” depiction of the World’s external appearances”(xing hui ti wu,興會體物)to used to describe the depiction trend of Southern Dynasties Eras.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the Jin-Liu Sung Eras are affected by both.
Qi gan qian hua was affected by two kinds of experiences ,one was the “musical education”(yue jiao,樂教)under the combined heaven and organic universe in the pre-Qin period, another was the feeling of the march of time which enlarg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organic universe after the period of Qin-Han Dynasties. Affected by the qi gan qian hua, the lyric tone of poets was so intense that their self-images were very obvious. By means of the adoption of the co-share-images, which were accumulated with ages, poets express their emotions. The most distinctive perception is the auditory experience, and then tactile, the form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iri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the later related with the march of time, and other perception also deeply combined with the organic universe. In the pattern of experiences, the representative topics were the Presentation and Reply Poetry, and Poems of My Cares, the former were primarily affected by the spirit of the music education and secondarily by the march of time , and the later was opposite.
The underground stream of xing hui ti wu became more active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and of Dynasties, of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trend, Qi gan qian hua gradually lost it’s influence on the poets. Between the Jin and Liu Sung Eras, xing hui ti wu gradually emerged as followed those phenomenon: the trend of Dark-learning philosophy and the new vision of Metaphysical poetry, the widened horizon of the ascended experiences, the new body experience of Chinese Landscape Poetry, the natural field of vision of folk song form wu ge吳歌 and xi qu西曲, and the cultural impact from Buddhism thought. The representative topics of genres were Chanting object poem and Palace-style Poetry, the former focus on the various kinds of natural appearance about true texture of the visual profile, auditory diversification, tactile impression, the sense of smell, and the taste feelings, the later depict women’s daily life. The distinctive perception of those two kinds of poetry is visual experience. The distance of perceptive experience between the poets and world has expand and open out a new creative space causing that the depiction could be exerted by the poets. The inseparable connection of the combined heaven and organic universe of the period of qi gan qian hua was destroyed in xing hui ti wu. Therefore bringing out very kinds of variety ways of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the usage of rhetoric method and new combination of images, structure of sentences of poet’s ingenuity were significantly developed. In the period of xing hui ti wu, the natural tone and different length on the poetry of qi gan qian hua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arrangements and emphases of artificial production on the aspects of words and language rhythm. The number of sentences in one poem was more fixed and the correspondence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wo sentences forms two kinds of body experience was so extended and enlarged as to requir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reader. The shifting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between qi gan qian hua and xing hui ti wu is gradually formed as the change of world and body experience. Before the Southern Dynasties Eras, the source of xing hui ti wu was latent, and in the period of Southern Dynasties, the influence of qi gan qian hua still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field of criticism, the shifting also appeared. The Mus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feelings of co-existence of community in the Yue ji樂記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qi gan qian hua. In the “Greater Preface” to the Book of Songs, the value of poetry was emphasized more than the Yue ji, and this concept had potent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hi yuan qing詩緣情. Xi Kang嵇康's shengwu aile lun聲無哀樂論was both affected by those two perceptual experience. The critical term “ch'iao kou ssing ssu”巧構形似nearly represented the essence of xing hui ti wu in Wen Xin Diau Lung文心雕龍and Shi Pin詩品.After Tang Dynasty, those two perceptual experiences mingle together and also manifest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Criticism., subsequently integrate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oet’s concept and thought in the percep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world.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23:40: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D95121004-1.pdf: 2354148 bytes, checksum: d633ec6621d4f2015fbee780657d0cd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 錄
第壹章 導論-------------------------------------------1
第一節 觸興與研究--------------------------------------1
第二節 「身體知覺」相關研究-----------------------------7
一、哲學面向---------------------------------------10
二、藝術面向---------------------------------------12
三、六朝文學研究面向-------------------------------15
第三節 身體知覺的「觀感體驗」意義----------------------18
一、知覺場-----------------------------------------19
二、習慣身體、當下身體-----------------------------24
三、身體感-----------------------------------------26
第四節 論述架構---------------------------------------29
第五節 研究方法及視角、限制---------------------------35
第貳章 六朝詩歌中的不同觀感表現------------------------39
第一節 「氣感遷化」之感物特色--------------------------41
一、感物興悲的強烈語態-----------------------------42
二、自我形象的突顯---------------------------------46
第二節 「興會體物」之體物特色-------------------------48
一、惆悵清愁的情感淡化-----------------------------49
二、自我形象的隱藏---------------------------------54
第三節 從「氣感遷化」到「興會體物」之發展變化---------60
一、「以玄對山水」---------------------------------61
二、登臨體驗、情感的轉移---------------------------68
三、從謝靈運到謝朓:知覺體物的轉變-----------------74
四、吳歌、西曲新興的體物活動-----------------------82
五、佛教對南朝觀感方式的影響-----------------------87
第四節 小結-------------------------------------------91
第參章 「氣感遷化」之發展溯源-------------------------93
第一節 氣化世界中的身體-------------------------------94
一、氣化思想的形成---------------------------------94
二、共感的身體------------------------------------101
三、身體知覺與氣的聯繫----------------------------108
四、氣感對詩人體驗的影響--------------------------110
(一)觀感層面的影響----------------------------110
(二)詩歌韻律的影響----------------------------113
第二節 「類」思維與詩人體驗--------------------------115
一、類思維的特色----------------------------------117
二、類思維與知覺的關係----------------------------124
三、詩人觀感體驗與類世界的互動--------------------126
(一)觀感層面的影響----------------------------127
(二)詩歌韻律的影響----------------------------133
第三節 遷化:推移的時間------------------------------136
一、《楚辭》中的遷化時間--------------------------136
二、〈古詩十九首〉中的遷化感受--------------------143
三、「氣感遷化」觀感模式之形成--------------------147
第四節 小結------------------------------------------150
第肆章 「興會體物」與創作身體感-----------------------153
第一節 從自然抒懷到有意識的創作----------------------154
一、創作主體的自覺--------------------------------154
二、詩歌藝術地位上的自覺--------------------------159
第二節 從創作活動看創作身體的特質--------------------160
一、物色:詩人感物,連類不窮----------------------161
二、神思與比興:窺意象而運斤----------------------165
三、意授於思,言授於意:言與意之關聯--------------170
四、語言與身體體驗--------------------------------172
(一)凝聚身體體驗的語言------------------------173
(二)典籍中習得的語言和身體體驗----------------179
(三)映照時代與文化差異的語言------------------185
第三節 物色在創作活動中的呈現------------------------192
一、聽覺的呈現------------------------------------192
二、視覺和其他知覺的呈現--------------------------197
第四節 對聲律的自覺追求------------------------------202
一、聲律論的知覺意義-------------------------------202
二、聲律體驗在創作活動中的呈現---------------------206
第五節 小結------------------------------------------211
第伍章 「氣感遷化」的詩人知覺體驗----------------------215
第一節 聽覺體驗的突出--------------------------------215
一、以贈答詩、詠懷詩為例--------------------------216
(一)贈答詩------------------------------------216
(二)詠懷詩------------------------------------225
二、聽覺體驗突出的意義----------------------------231
(一)承繼聽覺在先秦共感體驗中的重要性----------231
(二)切合聽覺與情感的內在聯繫------------------237
(三)發聲能力與聲音的對話----------------------242
第二節 其他知覺與詩人感物的關係----------------------245
一、詠懷詩、贈答詩中的其他知覺--------------------245
二、感物意義--------------------------------------249
第三節 類體驗對詩人的影響----------------------------251
一、情感的影響------------------------------------251
(一)群體性的企求------------------------------251
(二)知音的渴求--------------------------------255
(三)遷逝的生命悲感----------------------------257
二、作品發抒的影響--------------------------------257
第四節 小結------------------------------------------259
第陸章 「興會體物」的詩人知覺體驗----------------------263
第一節 視覺體驗的突出--------------------------------263
一、以詠物詩、宮體詩中的視覺意象為例--------------264
二、視覺體驗突出的意義----------------------------273
(一)拉開觀者與世界的距離---------------------273
(二)形成物色體物的刻畫眼光-------------------276
(三)產生觀看視角的轉換-----------------------280
第二節 其他知覺與詩人體物的關係----------------------284
一、詠物詩、宮體詩中的其他知覺--------------------284
二、體物意義--------------------------------------292
第三節 類體驗對詩人的影響----------------------------293
一、對情感的影響----------------------------------293
(一)宮廷中奉和賦得的賞會---------------------294
(二)個人觀感興會的體驗-----------------------297
二、對詩歌形式的影響------------------------------301
第四節 小結------------------------------------------304
第柒章 從文學批評看觀感模式的轉移----------------------307
第一節 從〈樂記〉到〈詩大序〉------------------------309
一、〈樂記〉中的類應身體--------------------------310
二、〈詩大序〉與〈樂記〉之聯繫與差異--------------316
三、理論意義:與「氣感遷化」之關係----------------321
第二節 〈聲無哀樂論〉之聲音觀------------------------323
一、〈聲無哀樂論〉的知覺意義----------------------324
二、〈聲無哀樂論〉中受「氣感遷化」影響之處--------330
三、理論意義:與聲律自覺的關係--------------------334
第三節 《文心雕龍》中的「知音」----------------------335
一、受「興會體物」影響的「知音」論述--------------336
二、受「氣感遷化」影響的「知音」體驗--------------339
第四節 《詩品》、《文心雕龍》中的「巧構形似」---------342
一、「巧構形似」所指向的文學現象------------------343
二、理論意義:與「興會體物」之關係----------------346
第五節 小結------------------------------------------349
第捌章 結論 知覺觀感轉移的意義------------------------353
第一節 從感物傳統轉移到體物傳統----------------------353
第二節 觀感模式之轉移即人與世界關係之轉移------------360
第三節 對詩歌表現的影響—從類應到跨類----------------366
第四節 對唐代之詩歌和評論之影響----------------------375
第五節 餘論------------------------------------------386
參考文獻------------------------------------------------39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從「氣感遷化」到「興會體物」—論六朝詩歌中知覺觀感之轉移zh_TW
dc.titleFrom“being affected by the World”to“depicting the World”:an Examination of the shifting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in the Poetry of the Six Dynasties Era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博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鄭毓瑜,顏崑陽,蔡英俊,歐麗娟
dc.subject.keyword六朝詩歌,知覺,身體感,類應,感物,體物,zh_TW
dc.subject.keywordPoetry of Six Dynasties,perception,body experience,analogy- correspondence,ganwu(stirring-and-response),tiwu(picture the profile),en
dc.relation.page407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7-2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3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