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7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曾旭正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Mei Ts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蔡紀眉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7T09:14:0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2-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7T09:14:05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20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大谷孝彥(2001)。〈歷史都市京都之傳統木構造建築──京町家之再生〉,《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陳世明譯)。台北:文建會,1-3。
〈回收房子︰回收「房子」、回收「舊」──台南老房子進化ing〉(2011年2月)。《Green》,009:30-35。 何郡嫚(2010年10月)。〈臺灣的懷舊想像與文化治理〉,「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何芳子(2006)。《日本都市再生密碼 : 都市更新的案例與制度》。台北:都市更新研發會。 李乾朗(2008)。《臺灣建築史》。台北:五南。 李乾朗(2002)。〈近年台灣古蹟保存的科技、社會與人文意義〉,《現代教育論壇》。國家教育研究院,第七期,515-518。 沈芷蓀(2001)。〈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之設計思維〉,《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3。 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社。(原書:Jacobs, J. [1961].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林崇傑(2005年8月)。〈文化旅遊概念下的台北都市歷史地區之景觀再生與都市活化〉,「2005文化資產保存與觀光國際研討會」,台南市 :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前野嶢(2001)。〈如何從都市歷史遺產中學習〉,《追求文化資產的眞實性: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硏究年會紀實》。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138-148。 馬岳琳(2011年6月)。〈台南謝宅:老房子新靈魂,背包客驚艷〉,《天下雜誌》,475:316-323, 342-345。 張素雯等(2011)。《老空間•心設計》。台北:原點出版。 張玉璜主編(2010年6月)。〈2010老屋欣力系列活動成果特輯〉,《路克米》,22號。台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上網日期:2011年4月,取自http://www.fhccr.org.tw/lookatme/look22.htm 張玉璜主編(2008年3/4月)。〈2008老屋欣力特輯〉,《路克米》,15號。台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上網日期:2011年4月,取自http://www.fhccr.org.tw/lookatme/look15.htm 張家甄(2005)。《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岸(2011年8月)。〈更新的地景,發展的城市〉,《Green》,012:98-101。 陳世岸(2011年4月)。〈老房子,如何保存?〉,《Green》,010:96-99。 陳秭瑜(2010年10月)。〈整個城市就是我的美術館:「老屋欣力」效應初探〉,「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家毅(2008)。《城市磁場》。台北:積木文化出版。 郭肇立(2006)。〈台灣城市文化遺產與古蹟保存運動摘要〉。上網日期:2011年8月,取自郭肇立教學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city-janus/article?mid=3 許育典、李惠圓(2001)。〈私有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律分析〉,《追求文化資產的眞實性: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硏究年會論文選輯》。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103-119。 黃冠博(2010年10月)。〈文化資產渴望新視界:文化資產推廣策略研究〉,「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的挑戰與創新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黃劍虹(2007)。《都市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南海學園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朝卿(2004)。〈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組織與文化資產保存實踐之互動—-以建築文化資產類為案例之探討〉,《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66-76。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1。 傅朝卿譯。《布拉憲章1999》。上網日期:2011年8月,取自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頁 http://twh.hach.gov.tw/ArticleContent.action?cate=2&id=44 傅朝卿譯。《奈良真實性文件1994》。上網日期:2011年8月,取自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網頁 http://twh.hach.gov.tw/ArticleContent.action?cate=2&id=43 楊幼蘭譯(2008)。《創意城市 : 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台北:馬可孛羅文化出版。(原書:Landry, C.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楊凱成(主編)(2006)。《廢墟的再生 : 工業遺址再利用國外案例探索》。臺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漢寶德(2010)。《漢寶德的人文行腳》。台北:博雅書屋。 廖世璋(2001)。〈文化、認同、運動:邁向古蹟的永續保存之路〉,《追求文化資產的眞實性: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硏究年會論文選輯》。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 劉美妤(2010年10月14日)。〈都更災難之前的藝術游牧──URS都市再生基地計畫〉,《破報》。上網日期:2011年7月,取自http://www.pots.com.tw/node/6451 龍國英譯(2009)。《建築家安藤忠雄》。台北:商周出版。(原書:安藤忠雄。新潮社。) 蕭麗虹(主編)(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 : 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市:文建會出版。 賴維鈞(主編)(2002)。《「文化空間、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華山2002文化論壇系列」會議實錄。臺北市: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 顏亮一(2003)。〈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會•『靠文化,By Culture』學術研討會」。上網日期:2011年8月,取自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課程資源網頁 http://www.scu.edu.tw/society/acade_act/cultural%20studies/papers/lyYen.pdf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Chan Yew Lih(2001)。〈保存與創新──新加坡歷史建築的再利用〉,《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3-1。 Mishler, E. 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7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在都市更新爭議不斷的台灣社會,關於城市空間的另一種想像,已然成形。表現於老房子上,注入新機能;連結歸屬感,一點一滴、持續累積的老屋再生力量,已隱隱鬆動僵化的更新思維──保存亦是一種發展的價值觀,是老房子傳授給人們最寶貴的一課。
本報導借用《詩經》旨趣,將二○一○年起,較具影響力的老屋再生案例分門別類,包括隱喻民間力量的「風:老屋欣力」;隱喻官方介入的「雅:URS 127和青田七六」;及隱喻家族故事的「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等。逐一詳述其脈絡後,發現經費問題、公共性的思辨和社區互動,是所有案例共同面臨的挑戰。 理想上,推動老屋再生時,屋主、經營者和政府之間,應該共同合作或監督,求取動態的平衡;但現實上,三方的力量總是互有消長,因而衍生出各種困境。報導最後,綜觀來看這波新趨勢,從降低經營成本、擴大公共監督和鼓勵企業認養的角度,提出三大突圍戰略。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nother kind of imagination upon urban space has been shaped in Taiwan society, where the dispute over urban renewal never stops. The rigid thinking of urban renewal is gradually loosened. Presenting in ancient houses, infusion new function in them, to link up one’s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m, it is the most valuable lesson those ancient houses teach us, that conservation is one kind of active sense of values. Borrowing from the purport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this report sorts out the cases of revitalization of ancient houses by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trend,” “nobility” and “praise.” “Trend” represents civil power and is the metaphor of Foundation Historic City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 Nobility” means official policy, is the metaphor of URS127 and Ching-tien76 cases. “Praise” is clan ballad, and in this report, is the metaphor of Chuang Xie-fa harbo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lassroom. The source of funds, identifying of publicity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community is found the challenge in common after narrating the whole course of each case. Ideally, co-ordination or supervision mechanism is supposed to be established among house-owner, house-operator and authorities concerned. When promoting old house regeneration, we should seek to strike a dynamic balance among the above three. However, in reality, power of each party have mutually growth and decline, and then give rise to all kind of predicament. At the last part of the report, we try to propose three strategies for breaking through, in the aspects of lowering operating cost, expand public supervision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 don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7T09:14: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8342013-1.pdf: 2070955 bytes, checksum: b72101bb985bd64a53ce4d2e6307f66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i ─ 深度報導作品 ─ 號角響起:老屋宿新生……………………………………2 風雅頌三部曲 風:老屋欣力……………………………………………8 雅:URS127………………………………………………16 雅:青田七六……………………………………………28 頌: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38 浪潮之下:老屋訴心聲……………………………………47 報導後記……………………………………………………56 ─ 報導企劃案 ─ 第一章 報導緣起 第一節 報導動機………………………………………59 第二節 報導主題背景…………………………………60 第三節 報導的意義……………………………………62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問題脈絡 第一節 文化資產保存 一、台灣古蹟保存論述的發展………………………64 二、台灣古蹟保存的法規沿革………………………66 三、台灣古蹟保存的缺失與爭議……………………68 四、小結………………………………………………71 第二節 閒置空間再生 一、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緣起…………………………72 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定義…………………………74 三、老房子,如何再利用?…………………………75 四、小結………………………………………………79 第三節 老屋再生挑戰的價值觀 一、為什麼要保存老房子?…………………………80 二、新�舊的辯證與對話……………………………83 三、重構一座城市的想像!…………………………84 四、小結………………………………………………85 第三章 採訪規劃 第一節 報導問題架構與章節規劃 一、報導問題架構……………………………………87 二、報導章節規劃……………………………………92 第二節 採訪進行方式 一、資料蒐集方法……………………………………94 二、訪談名單…………………………………………95 三、訪談大綱…………………………………………96 第三節 預期困難與解決之道 一、民間案例的選擇與精彩度………………………97 二、政策的時效性……………………………………98 參考書目……………………………………………………9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街角游擊戰─水泥叢林下的老屋再生新趨勢 | zh_TW |
dc.title | The Up-to-date Trend of Old House Revitalization in Concrete Jungl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陳一姍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何榮幸,康旻杰 | |
dc.subject.keyword | 老房子,老屋再生,老屋欣力,URS127,青田七六,莊協發,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old house,historic buildings,monument,regeneration,revitaliz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10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 2.0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