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6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林鈺雄
dc.contributor.authorYung-Liong Shawen
dc.contributor.author邵允亮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22:56:55Z-
dc.date.available2012-08-15
dc.date.copyright2012-08-15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09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Armin Fruhauf著,薛智仁譯,〈德國的刑罰與保安處分〉,月旦法學雜誌,第169期,2009年6月,頁241以下 。
•Dr. Jens Meyer-Ladewig/Prof. Dr. Herbert Petzold著,王士帆譯,〈歐洲人權法院五十年〉,月旦法學雜誌,第190期,2011年3月,頁241以下。
•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歐洲人權公約》對德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之影響〉,台灣法學雜誌,第189期,2011年12月,頁59以下。
•Sabine Gless著,王士帆譯,〈歐洲:刑事辯護的挑戰〉,檢察新論,第9期,2011年1月,頁324以下。
•王士帆,〈歐盟檢察官〉,檢察新論,第8期,2010年7月,頁49以下。
•王士帆,〈談《刑法》意義的「中華民國領域」──以德國經驗為例(上)〉,司法周刊,第1535期,2011年3月25日,頁3以下。
•王士帆,〈談《刑法》意義的「中華民國領域」──以德國經驗為例(下)〉,司法周刊,第1536期,2011年3月31日,頁2以下。
•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制度之探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5期,1998年10月,頁1以下。
•王兆鵬,〈論一事不再理之憲法原則(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0期,2006年3月,頁51以下。
•王兆鵬,〈論一事不再理之憲法原則(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2006年4月,頁41以下。
•王兆鵬,〈以一事不再理論再審〉,月旦法學雜誌,第144期,2007年5月,頁171以下。
•王效文,〈刑法適用法之規範性質與原則〉,成大法學,第10期,2005年12月,頁91以下。
•王泰升等,〈「一國兩區」對台灣憲政及法律地位之影響〉,台灣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5月15日,頁124以下。
•朱石炎,〈評析修正刑事訴訟簡易程序〉,法令月刊,第41卷第9期,1990年9月,頁7以下。
•朱石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刑事章釋義〉,法令月刊,第43卷第10期,1992年10月,頁16以下。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8期,1999年8月,頁71以下。
•何賴傑,〈二○○四年學界回顧(三):刑事訴訟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2005年9月,頁78以下。
•邱忠義,〈由禁止雙重危險概念論案件單一性及同一性〉,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頁305以下。
•林山田,〈2005年新刑法總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7期,2005年2月,頁73以下。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與新同一案件—從刑法廢除牽連犯、連續犯論訴訟上同一案件概念之重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2005年7月,頁27以下。
•洪家殷,〈行政罰上之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及其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88期,2002年9月,頁42-53。
•柯慶忠,〈歐盟引渡制度之新變革…以歐盟逮捕令為逮捕及解送之新制…〉,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3期,2006年11月,頁123以下。
•許育典,〈行政罰與刑罰的競合──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訴字第一四三六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期,2010年6月,頁20以下。
•許澤天,〈「中華民國領域」概念在刑法適用法的解釋〉,台灣法學雜誌,166期,2010年12月,頁137以下。
•陳文貴,〈緩起訴處分與行政罰法第二六條第二項不起訴處分之法律關係──從憲法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加以檢視〉,月旦法學雜誌,第153期,2008年2月,頁133以下。
•張旭,〈關於'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再思考〉,法學評論,第4期,2003年,頁28以下。
•楊雲驊,〈刑事訴訟程序的「犯罪事實」概念──以所謂「單一性」之檢討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14期,2004年11月,頁47以下。
•楊雲驊,〈「牽連犯」及「連續犯」規定廢除後對刑事訴訟法「犯罪事實」概念之影響〉,月旦法學雜誌,2005年7月,頁57以下。
•蔡震榮,〈緩起訴性質與行政罰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3以下。
•盧映潔,〈性犯罪「刑後強制治療」之法律適用〉,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4卷第1期,2008年8月,頁33以下。
•盧映潔,〈德國安全管束監禁制度之介紹──兼論我國死刑廢除替代方案之思考方向〉,成大法學,第17卷,2009年6月,頁131以下。
中文文獻──研討會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楊雲驊,〈刑法第三條「中華民國領域」包括大陸地區?──兼評最高法院相關見解〉,跨域性犯罪之檢討與防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2011年5月28日,頁33以下。
中文文獻──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出版,初版,2005年9月。
•王兆鵬,《一事不再理》,元照出版,初版,2008年4月。
•王泰銓,《歐洲聯盟法總論》,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初版,2008年6月。
•余叔通、謝朝華譯,《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自費出版,增訂十版,2007年9月。
•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6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書局,增訂三版,2000年。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高雄復文,九版,2005年。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自費出版,六版,2010年9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自費出版,六版,2010年9月。
•林鈺雄,《刑事程序與國際人權》,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初版,2007年12月。
•林鈺雄,《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國立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初版,2008年8月。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自費出版,三版,2011年9月。
•陳敏,《行政法總論》,自費出版,六版,2009年10月。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三民書局,增訂初版,1999年。
中文文獻──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李進誠,《一事不再理原則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洪佳業,《對外國人拒絕入境與驅逐出境之處分──以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家庭生活權利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外文文獻──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Achenbach, Hans, Strafprozessuale Erganzungsklage und materielle Rechtskraft, ZStW 87(1975), S. 74 ff.
•Dennis, Ian, 'Rethinking Double Jeopardy: Justice and Finality in Criminal Process', Crim LR(2000), p. 929 ff.
•Gless, Sabine, Europa - eine Herausforderung fur die Strafverteidigung, StV 2010, S. 400 ff.
•Hecker, Bernd, Das Prinzip »Ne bis in idem« im Schengener Rechtsraum (Art. 54 SDU), StV 5/2001, S. 306 ff.
•Heger, Martin, Perspektiven des Europaischen Strafrechts nach dem Vertrag von Lissabon, ZIS 2009, S. 406 ff.
•Herrmann, Christoph, Der Vertrag von Lissabon - Ein Uberblick, Jura 2010, S. 161 ff.
•Kuhne, Hans-Heiner, Die Bedeutung des Art. 54 SDU fur die Harmonisierung des Strafrechts in Europa, Festschrift fur Egon Muller, 2008, S. 375 ff.
•Satzger, Helmut, Auf dem Weg zu einer 'europaischen Rechtskraft' ?, Strafrecht als Scientia Universalis: Festschrift fur Claus Roxin zum 80. Geburtstag am 15. Mai 2011, BdII, 2011, S. 1515 ff.
•Schomburg, Wolfgang, Konkurrierende nationale und internationale Strafgerichtsbarkeit und der Grundsatz 'Ne bis in idem', Menschengerechtes Strafrecht: Festschrift fur Albin Eser zum 70. Geburtstag, 2005, S. 829 ff.
•Vogel, Joachim /Norouzi, Ali B., Europaisches 'ne bis in idem' - EuGH, NJW 2003, 1173, JuS 2003, S. 1059 ff.
•Vogel, Joachim, Internationales und europaisches ne bis in idem, Festschrift fur Friedrich-Christian Schroeder zum 70. Geburtstag, 2006, S. 877 ff.
•Vogel, Joachim, Europaisches 'ne bis in idem' - Alte und neue Fragen nach dem Vertrag von Lissabon, StRR 4/2011, S. 135 ff.
•Zoller, Mark A., Die transnationale Geltung des Grundsatzes ne bis in idem nach dem Vertrag von Lissabon, Festschrift fur Volker Krey, 2010, S. 501 ff.
外文文獻──專書(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Beulke, Werner, Strafprozessrecht, 10. Aufl., (C. F. Muller, 2010).
•Cassese, Antonio,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3).
•Eser, Albin, in: Meyer (Hersg.), Charta der Grundrechte der Europaischen Union, 3. Aufl., (Nomos, 2011).
•Esser, Robert, Auf dem Weg zu einem europaischen Strafverfahrensrecht: Die Grundlagen im Spiegel der Rechtsprechung des Europaischen Gerichthofs fur Menschenrechte(EGMR) in Strassburg, (Berlin: De Gruyter Recht, 2002).
•Geiger, Rudolf, Grundgesetz und Volkerrecht mit Europarecht, 4th edition, (C. H. Beck, 2009).
•Gless, Sabine, Internationales Strafrecht, (Helbing Lichtenhahn Verlag, 2011).
•Grabenwarter und Pabel, Europaische Menschenrechtskonvention, 5. Aufl., (C. H. Beck, 2012).
•Hecker, Bernd, Europaisches Strafrecht, 3. Aufl., (Springer, 2010).
•Hume, David, Commentaries on the Law of Scotland Respecting Crimes, vol. II, 4th edition, (Edinburgh: Bell and Bradfute, 1844).
•Klip, Andre, European Criminal Law, (Intersentia, 2009).
•Kniebuhler, Roland Michael, Transnationales 'ne bis in idem', (Duncker & Humblot GmbH, 2005).
•Kuhne, Hans-Heiner, Strafprozessrecht, 7. Aufl., (C. F. Muller, 2007).
•Lambert, Helene, The Position of Aliens in Relation to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Strasbourg : Council of Europe Pub., c 2006).
•Mansdorfer, Marco, Das Prinzip des ne bis in idem im europaischen Strafrecht, (Berlin: Duncker & Humblot, 2004).
•Merrills and Robertson, Human Rights in Europe: A Study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4th edi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1).
•Oehler, Dietrich, Internationales Strafrecht, 2. Aufl., (Heymann, 1983).
•Ostendorf, Heribert, Jugendgerichtsgesetz, 5. Aufl., (Nomos, 2000).
•Ovey and White,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6).
•Roxin, Claus,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C. H. Beck, 1998).
•Satzger, Helmut, Internationales und Europaisches Strafrecht, 4. Aufl., (Nomos, 2010).
•Trechsel, Stefan, Human Rights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5).
法院裁判──歐洲人權法院裁判(依判決日期排序)
•ECHR, Lawless v. Ireland (No. 3), judgement of 1/7/1961, application no. 332/57.
•ECHR, Welch v. U.K., judgement of 9/2/1995, application no. 17440/90.
•ECHR, Gradinger v. Austria, judgement of 23/10/1995, application no. 15963/90.
•ECHR, Oliveira v. Switzerland, judgement of 30/7/1998, application no. 25711/94.
•ECHR, RT v. Switzerland, decision of 30/5/2000, application no. 31928/96.
•ECHR, Franz Fischer v. Austria, judgement of 29/5/2001, application no. 37950/97.
•ECHR, Yelena Pavlovna Smirnova and Irina Pavlovna Smirnova v. Russia, judgement of 24/07/2003, application no. 46133/99; 48183/99.
•ECHR, Sagir v. Austria, decision of 2/7/1998, application no. 32054/96.
•ECHR, Sergey Zolotukhin v. Russia, judgement of 7/6/2007, application no. 14939/03.
•ECHR, M. v. Germany, judgement of 17/12/2009, application no. 19359/04.
法院裁判──歐盟法院裁判(依判決日期排序)
•19 September 2002, Joined Cases C-187/01 and C-385/01,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Huseyin Gozutok (C-187/01) and Klaus Brugge (C-385/01) [2003] ECR I-1345.
•10 March 2005, Case C-469/03,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Filomeno Mario Miraglia [2005] ECR I-2009.
•9 March 2006, Case C-436/04,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van Esbroeck [2006] ECR I-2333.
•28 September 2006, Case C-467/04,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Gasparini and others [2006] ECR I-9199.
•28 September 2006, Case C-150/05, van Straaten v. the Netherlands and Italy [2006] ECR I-9327.
•18 July 2007, Case C-288/05,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Jugen Kretzinger [2007] ECR I-6441.
•18 July 2007, Case C-367/05,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Norma Kraaijenbrink [2007] ECR I-6619.
•11 December 2008, Case C-297/07,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Klaus Bourquain [2008] ECR I-9425.
•22 December 2008, Case C-491/07,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Vladimir Turansky [2008] ECR I-11039.
•17 November 2010, Case C-261/09, criminal proceedings against Gaetano Mantello [2010] ECR.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4649-
dc.description.abstract作為近代刑事訴訟法上公平審判程序下位概念一環的「一事不再理」原則,其概念上的擴展及內涵上的外延,是一個漫長的進程。這個自羅馬法以來即存在之法學概念,最一開始被以「國家本位」之視角進行定位,而被視為國家訴權消耗的當然結果,直至啟蒙時代發生了「人本思想」的典範移轉後,其更進一步被賦予了個人基本權利之性質。
隨著區域整合成為一種趨勢,國與國之間的藩籬逐漸破除,個人在不同國家間來往、遷徙之自由漸漸受到承認,但其因為同一犯罪行為而受到不同公權力主體重複處罰的可能性亦隨之提高。為維護區域整合運動拓展個人跨國/跨境遷徙自由之終極目的,一事不再理原則跨境運用之潛力,漸漸被人們所察覺。以歐洲經驗為例,歐盟國家在制訂《申根協定施行公約》,確立了「跨國性一事不再理」於歐盟國家之法律地位後,最新的進展是其於2009年被《歐盟基本權利憲章》進一步以「歐盟憲法位階」進行再定位。
在可預見的未來,海峽兩岸間的交流只會逐漸趨於緊密頻繁。其重要性逐漸提高、但在本土上仍屬新興法學議題的「跨國性一事不再理」,其法學意義上的探索即不得不藉助比較法研究之幫助來加以深化。歐洲實務及學說在相關法律規範的適用過程中所發展出來的意見,對於海峽兩岸之間未來相關法律制度的建制,因此即具有相當之參考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guarantee of ne bis in idem is rather complex. In 2002 the ECHR observed that its case-law on this subject was not especially well developed, a fact which can be explained not only by the small number of cases which have come before the Strasbourg organs, but also by some obv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jurisprudence. This Master Thesis will focus on a comparison of the texts of the different normative instruments followed by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rantee as a human right. Thereafter the aim and purpose of the right,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and the exceptions to the principle will be discussed.
The ECHR used to make it very clear that the double-jeopardy principle can only be applied at national level.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HR, a person may legitimately be tried again for an offence which has already been the object of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in a different state. However, with the entering into force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arrest warrant, judgments passed in one Member State are valid for all other Member States. Therefore the European Union will have to be considered as a 'state' as far as the protection against double jeopardy is concerned.
Furthermore, Article 50 of the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tates:
'No one shall be liable to be tried or punished agai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for an offence for which he or she has already been finally acquitted or convicted within the Un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e Explanatory Notes accompanying the Charter explain that the provision 'corresponds to Article 4 of Protocol No. 7 to the ECHR, but its scope is extended to European Union level between the Courts of the member States'. Thus the principle applies not onl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one state but also between the jurisdictions of several Member States.
After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turns into a global-wide trend, the transnational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 ne bis in idem also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 could be imagined that this issue will be discussed between R. O. C. and P. R. C. in the near futu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 will be very helpful.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22:56:5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a21078-1.pdf: 1495199 bytes, checksum: 4648bdd97995ff0ee33148438bb67bc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及素材採擇 2
第一項 研究方法 2
第二項 素材採擇 3
第一款 傳統意義的一事不再理方面 3
第二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跨國性運用方面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本文架構 7
第五節 本文觀點 9
第六節 概念界定 9
第一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之意義 9
第二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之制度目的與功能 11
第二章 同一審判主體/內國法層級下的一事不再理原則 13
第一節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歐洲人權公約》之相關規範與具體適用情形 13
第一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歐洲人權公約》之體現:《歐洲人權公約第7號議定書》第4條 13
第一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歐洲人權公約》的立法背景與條文規定 14
第二項 《歐洲人權公約》下的一事不再理原則:結構分析 16
第二款 《歐洲人權公約》下的一事不再理原則:結構分析 17
第二項 《歐洲人權公約第7號議定書》第4條之具體適用情形 18
第一款 審判客體/訴訟標的問題:何謂「同一罪行」? 18
第一目 訴追目的 18
第二目 涉案人 19
第三目 犯罪行為/犯罪事實 19
第四目 罪名 21
第五目 歐洲人權法院關於訴訟標的之相關判例法 21
一、 訴訟標的範圍的判斷基礎:「犯罪行為/犯罪事實」vs.「罪名」 21
(一) 以「犯罪行為/犯罪事實」作為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Gradinger訴奧地利案 21
1、 全案事實 22
2、 歐洲人權法院意見 23
(二) 以「罪名」作為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Oliveira訴瑞士案 23
1、 全案事實 23
2、 歐洲人權法院意見 25
(三) 小結:典範的確立──以「罪名」作為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 25
二、 訴訟標的同一性的判斷基礎:Franz Fischer訴奧地利案建立的「構成要件重疊」標準 28
(一) 全案事實 29
(二) 歐洲人權法院意見 30
第六目 小結:關於審判客體/訴訟標的範圍判斷標準之學者意見 32
第二款 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先決條件:存在依「內國法定懲罰程序」作成之「有罪/無罪確定判決」 33
第一目 「有罪/無罪判決」 34
第二目 裁決的「終局確定性」 35
第三目 何謂「依內國法定懲罰程序」──Sergey Zolotukhin訴俄羅斯案 36
一、 全案事實 37
二、 歐洲人權法院見解 38
第三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效力:不得「再」依「刑事程序」進行「審理/處罰」 39
第一目 何謂依「刑事程序」進行「審理/處罰」? 39
一、 「刑事程序」 40
二、 「審理/處罰」 40
(一) 時點上的認定基準:「實質影響說」 40
(二) 性質上的認定基準:Welch訴英國案 41
1、 全案事實 41
2、 歐洲人權法院見解 42
(三) 小結 43
第二目 何謂「再次」審理/懲罰? 44
第四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例外情形 45
第一目 新證據及新事實 45
第二目 程序瑕疵 47
第二節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德國法之相關規範與具體適用情形 47
第一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德國法之法源依據及其法理 47
第二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德國法之具體適用情形 48
第一款 訴訟標的範圍之德國標準:單一歷史事件(einheitlicher geschichtlicher Vorgang) 48
第二款 適用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先決條件:既判力(Rechtskraft) 49
第三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效力:不得再行「處罰」(Bestrafung) 51
第一目 安全監禁制度概述 52
第二目 對於安全監禁制度的德國實務見解, 54
第三目 對於安全監禁制度的德國學說意見 55
第四目 安全監禁之最新進展──M.訴德國案及其後續效應 55
一、 全案事實 55
二、 歐洲人權法院見解 56
三、 安全監禁在德國的最新發展:2010年新修《刑法》 58
第四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的例外 58
第五款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內國法層次的效力侷限性 59
第三節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我國法之相關規範與具體適用情形 60
第一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我國法之定位與法源依據 60
第二項 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我國之適用情形 64
第一款 審判客體/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 64
第二款 審判客體/訴訟標的「同一性」之判準 66
第三款 判決要素 67
第一目 判決 67
一、 有罪/無罪判決 67
二、 免訴判決? 68
三、 簡易型程序:簡易判決處刑、簡式審判與協商程序 68
第二目 不起訴/緩起訴處分 69
一、 既判力時點 70
二、 既判力內容 70
第四款 一事不再理之效果 71
第一目 「行政罰」vs.「刑罰」 71
第二目 「保安處分」vs.「刑罰」 73
一、 保安處分性質──舊法時期實務見解 73
二、 保安處分性質──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第471號解釋後的新見解 74
三、 2005年新修《刑法》對於學說意見的回應 75
第四節 小結:我國實務、學說相關意見與歐洲人權法及德國法綜合評釋 75
第一項 一事不再理之效力範圍:審判客體/訴訟標的 75
第一款 審判客體/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以「罪名」還是以「犯罪行為/犯罪事實」作為基礎單位? 75
第二款 審判客體/訴訟標的「同一性」之判斷 78
第二項 一事不再理的效果:制裁行為性質之判定 78
第一款 「行政罰」vs.「刑罰」 79
第二款 「保安處分」vs.「刑罰」 80
第一目 「非拘束人身自由」與「拘束人身自由」的二分法 81
第二目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簡評 82
第三章 一事不再理原則之新發展──一事不再理原則的「跨國性」效力 84
第一節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發展背景簡介 84
第一項 重複處罰於區域整合趨勢下的新危險因子──跨境犯罪、審判權重疊所形成的審判權競合 84
第二項 區域整合對於歐洲一事不再理原則之衝擊:一事不再理原則之「跨國性」效力 89
第一款 歐洲區域整合簡史 89
第二款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問題意識的萌芽 91
第三項 提問:既有的「一事不再理」原則相應規定不足以應付歐洲區域整合的後續效應? 92
第一款 概說 92
第二款 不同層級的「一事不再理」 93
第一目 「國際層級」的一事不再理 94
一、 概說:一事不再理原則尚不具「全面的/全球性的」跨國性效力 94
二、 不生一事不再理效力之外國判決的解決方式──「折抵原則」 95
第二目 有國際、雙邊或多邊條約作為基礎的跨國性「一事不再理」──歐洲「一事不再理」 96
第四項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所面臨的難題及其解答 97
第一款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所面臨的難題──藉由「國家主權原則」所確立的國家刑罰權獨立性 97
第二款 國家主權原則的破解──「相互承認原則」 98
第五項 小結:跨國性一事不再理原則之必要性與其設計 100
第二節 歐洲跨國性一事不再理之介紹 101
第一項 歐盟核心法源依據:《申根協定施行公約》第54條 101
第一款 《申根施行公約》相關規定介紹 102
第二款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的有權解釋機關:歐盟法院 106
第一目 歐盟法院的管轄權 106
第二目 歐盟法院對於《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的解釋態度:「動態解釋方法」 107
第二項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的構成要素與統一的操作方式 107
第一款 「判決要素」:何謂《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所稱之「判決確定」? 109
第一目 端緒案例:境外傷害案 109
第二目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法條文字所引起的解釋問題 109
第三目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判決要素」的解釋方法:「動態詮釋方法」 111
第四目 小結:以「法律上確定效力」作為解釋取向的「判決」 113
第二款 「犯罪事實要素」:何謂《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所稱之「同一犯罪事實」? 114
第一目 端緒案例:輸入輸出案 115
第二目 犯罪事實/訴訟標的範圍之判準:歐盟的獨立「犯罪事實」概念──「彼此之間相互緊密結合的事實複合體」 115
第三目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犯罪事實」概念的一般適用保留條件:審判可能性 117
第四目 依照歐盟獨立「犯罪事實」概念對於「犯罪事實要素」進行詮釋之結果 119
第五目 歐盟法院對於「犯罪事實要素」的解釋態度:建立獨立的歐盟標準 120
第六目 後話:「犯罪事實要素」的獨立歐盟標準在「內國刑事實體法的調和化」此一領域內所扮演的角色 121
第三款 何謂《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所稱之「執行要素」? 124
第一目 「已經執行完畢」 124
第二目 「正在執行當中」 124
第三目 「依據判決成員國之法律無法再被執行」 125
第四目 不屬於執行要素? 126
第五目 歐盟法院對於執行要素的解釋態度:寬鬆解釋取向 127
第四款 小結:對於《申根施行公約》構成要素的解釋取向──非傳統的詮釋方向 127
第三項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的延伸問題 128
第一款 《里斯本條約》簽訂後的新議題:《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與《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第50條之適用問題 128
第一目 歐盟人權法整合的新紀元:《里斯本條約》 128
第二目 位居歐盟憲法地位的「一事不再理」:《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第50條 129
一、 隨同《里斯本條約》生效的《歐盟基本權利憲章》 130
二、 《申根施行公約》第54條vs.《歐盟基本權利憲章》第50條 130
第三目 端緒案例:銀杉屠殺案 131
第四目 學者意見:作為《歐盟基本權利憲章》「法律上限縮」的《申根施行公約》 132
一、 法源位階問題 132
二、 後話:為德不卒的德國內國法院判決 135
第二款 歐洲「一事不再理」於司法互助程序上的角色:《歐盟逮捕令框架決議》第3條第2款 135
第一目 執行後的「相互承認」:《歐盟逮捕令框架決議》第3條第2款 135
第二目 《歐盟逮捕令框架決議》的實務操作 136
一、 端緒案例:Mantello判決 136
二、 歐盟法院意見 137
第三目 學界對於實務操作的批評:劃地自限的歐盟法院裁判 138
第三款 歐洲「一事不再理」的前置化:《刑事程序審判權競合迴避暨調停框架決議》 141
第一目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的大前題:既判力 141
第二目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的前置化:《刑事程序審判權競合迴避暨調停框架決議》概述 142
第三目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的前置化的具體作法:管轄權分配 143
第四目 小結:被刻意擱置的問題──不當分配法律救濟的缺席 144
第三節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原則於我國之發展 145
第一項 跨國性一事不再理之前提:審判權競合 145
第二項 《刑法》第3條規定的詮釋問題──「中華民國領域」範圍之認定 146
第一款 《刑法》第3條之法理依據──屬地原則 146
第二款 難題:我國《刑法》第3條所稱「中華民國領域」是否涵蓋大陸地區? 146
第一目 案例數則 147
第二目 我國實務意見:立場搖擺的「國內說」(涵蓋說) 148
第三目 新趨勢:「準國際說」(不涵蓋說) 150
一、 可供參考的德國經驗:東西德分裂與《帝國刑法》第3條之詮釋問題 151
(一) 背景介紹 151
(二) 西德觀點 152
1、 《基礎條約》以前:區際刑法理論 152
2、 《基礎條約》以後:「內國領域」的「功能性意義」詮釋取向 153
二、 刑法功能意義取向的文意詮釋 155
第二款 超國性一事不再理? 157
第四章 結論:一事不再理原則的回顧與展望 158
【附錄】行政罰法第26條修正條文對照表 162
參考文獻 16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一事不再理原則(ne bis in idem)及其跨國性運用zh_TW
dc.titleThe Principle of ne bis in idem and Its Transnational Applic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楊雲驊,何賴傑
dc.subject.keyword一事不再理原則,重複處罰禁止,訴權消耗,刑罰權,處罰,區域整合,跨境遷徙自由,申根協定,申根施行公約,刑法施行法,zh_TW
dc.subject.keywordne bis in idem,double jeopardy,regional integration,European arrest warrant,jurisdiction,en
dc.relation.page171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46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