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9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國明(Kuo-Min Ling),謝小芩(Hsiao-Chin Hsieh) | |
dc.contributor.author | Ruo-Fan L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劉若凡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6T16:28: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2-0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6T16:28:1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2-01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1-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Bernstein, Basil B. (2007) 階級、符碼與控制: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王瑞賢譯。台北市:聯經。
Bourdieu, Pierre (2002) 再生產 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刑克超譯。北京市:商務印書馆。 Campbell, John L. (2010) 制度變遷與全球化,姚偉譯。上海:上海人民。 Crozier, Michel (2007) 行動者與系統 集體行動的政治學,張月譯。上海:上海人民。 Friedberg, Erhard (2005) 權力與規則 組織行動的動力,張月譯。上海:上海人民。 Fullan, Michael (2004)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硏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組織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Fullan, Michael (2005) 變革的力量(續集),中央教育科学硏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組織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Goodlad, John I. (2008)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未來的展望,梁雲霞譯。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Hanson, E Mark (2005) 教育管理與組織行為,馮大鳴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Lareau, Annette (2010) 不平等的童年,張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Marx, Karl (199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 McAdam, Doug (2011) 自由之夏,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Neill, Alexander (1987) 夏山學校 兒童教育新法,王克難譯。台北市:遠流。 Sayer, R. Andrew (2008) 階級的道德意義,陳妙芬、萬毓澤譯。高雄市:麗文文化總經銷。 Scheffler, Israel (2005) 人類的潛能-一項教育哲學的研究,石中英、涂元玲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Scott, W. Richard (2008) 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Scott, W. Richard and Gerald Davis (2011) 組織理論︰理性、自然與開放系統的視角,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Zucker, L.G. (2008) 制度化在文化延續中的作用見W. W. Powell and P. DiMaggio編,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上海:上海人民。 人本基金會 (1990) 杭之V.S史英對話錄。人本教育札記(9期): 頁38-41。 人本教育札記 (1989) 潮打空城寂寞回--老師、家長、學童談教科書。人本教育札記(6): 10-13。 人本教育基金會 (1993) 森林小學綠皮書。台北:書泉。 人本編輯部 (1990) 他們到底在拒絕什麼?。人本教育札記 11: 52-56。 工作委員會 (1989) 關於暫停大直實驗班計劃的聲明。人本教育札記(5期): 頁46。 王炎川 (2008) 台灣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發展之研究--以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俊斌 (2008) 台灣政治解嚴以來另類學校的變革見蘇永明、方永泉編,解嚴以來台灣教育改革的省思,頁:273-310。台北:學富文化。 王振寰 (1996) 誰統治臺灣? 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市:巨流。 王瑞賢 (2007) 中產與勞動階級母親教育論述和實踐之文化再製功能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王瑞賢 (2008) 補習之外,中產階級家庭的地方教育實驗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史英 (1989) 面對學生挑釁,怎麼辦?。人本教育札記(5期): 36-39。 史英 (1993) 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見森林小學綠皮書。台北:書泉。 史英 (1997) 一種由下而上的改革運動-教育改革者史英教授與司法改革者林永頌律師的對談。司法改革雜誌 10: 11-18。 史英、朱台翔 (1990) 理想不能只是一種浪漫的情懷--籌備森林小學期前教學研究計劃第一次工作報告。人本教育札記(15期): 頁48-53。 四一〇教育改造聯盟 (1996) 民間教育改造藍圖 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臺北市:時報文化。 但昭偉、邱世明 (1998) 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 - 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 23: 1-12。 何玉群 (2004) 見倪鳴香主編編,扎根與蛻變:尋找華德福教育在台灣行動的足跡,頁:93-113。宜蘭: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何明修 (2004) 文化、構框與社會運動。台灣社會學刊 33: 175-200。 何明修 (2010) 教改運動的驚奇冒險見黃秀如編,秩序繽紛的年代 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頁:157-172。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發行。 吳介民 (1987) 台灣校園支配結構的崩解與改造。南方 12: 83-92。 吳祥輝 (1975) 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 李真文 (2009) 另類教育如何看待學生的行為問題。研習資訊 26卷(4期): 頁51-57。 李崇建、甘耀明 (2006) 沒有圍牆的學校 : 體制外的學習天空 。台北:寶瓶文化。 李雅卿 (1997) 種籽手記。臺北市:遠流。 李雅卿 (2000) 北政實驗手記 一個愛、衝突與成長的故事。臺北市:商智文化。 沈玉雯 (1989) 我們教育--考試的教育。人本教育札記(3期): 頁15-16。 周彥文 (1990) 一磚一瓦都是心血--森林小學建校過程。人本教育札記(11期): 頁48-51。 季年 (1989) 看看人家,想想自己。人本教育札記(2): 26。 林志成 (2009) 理念學校的願景圖像與經營發展策略。教育研究(188期): 頁36-47。 林靜芸 (2010) 透過色彩來經驗世界:華德福學校水彩教學個案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年 (1988) 毛部長且慢!──全國民間教育會議呈遞會議紀錄。民進週刊。51: 52-53。 邱良慈 (2001) 描繪一幅自主學習的圖像-種籽學苑六年級畢業製作課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倪鳴香 (2004) 扎根與蛻變:尋找華德福教育在台灣行動的足跡。宜蘭: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 (2006) 另類教育在台灣 另類學園參訪紀實與另類教育思考。臺北市:唐山。 夏惠汶 (2002) 摸著石頭過河 一位頑童校長的辦學歷程。臺北市:師苑經銷。 夏惠汶 (2011) 混沌中找到次序:從學校沒有統一的教科書談起見馮朝霖編,漂流。陶養與另類教育 ,頁:259-293。台北:政大出版社。 徐南號 (1993) 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秦夢群 (2004) 學校制度(二):學校選擇權之爭議見教育行政:實務部分,頁:141-144。台北市:五南。 翁凱婷 (2007) 另類學校中的人權教育之研究:以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天安 (2009) 教師的主體性與政治性 台灣體制外學校的實踐歷程。台北:輔仁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君玫 (1994) 從批判到實踐:森小現象的知識社會學意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編 (1987) 校園之聲 一九八六台灣教育批判,柴松林總編輯譯。高雄市:敦理。 張翠娟 (1990) 踏入森林小學前的熱身操--森小期前活動報導。人本教育札記(14期): 頁68-70。 教育部 (1988) 第六次全國敎育會議報告。台北:教育部。 陳素燕、陳舜芬 (2002) 台灣沙卡另類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10(6): 133-152。 陳啟榮 (2008) 論述特別權力關係兼論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係。國民教育研究季刊 20: 73-86。 陳清枝 (1991) 森林裡的實驗學校:1984∼1990年的森林小學。台北:中華民國假日生活教育推廣協會。 森林小學籌備委員會 (1989) 追求更好教育的小朋友,集合囉!。人本教育札記 4: 35-40。 森林小學籌備委員會 (1989) 森林小學答客問。人本教育札記(5期): 頁53-55。 游宏隆 (2004) 公辦民營學校治理結構之研究--以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小學為例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湧志 (2002) 開平經驗與台灣教改的「教師」角色--以建構學生法庭的行動為例。台北: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 湯志傑 (2007) 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 13: 71-128。 賀德芬 (1987) 為教授聯誼會作法律定位。中國時報三版。 馮朝霖 (2001) 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 92: 33-41。 黃武雄 (1986) 杜鵑開花,是何居心。文星 102。 黃武雄 (1987) 春來木棉花開-台大教授聯誼會籌組始末。中國時報副刊:中國時報。 黃武雄 (1995) 台灣教育的重建。臺北市:遠流。 黃武雄 (2004) 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黃武雄、周志宏、薛化元 (1998) 體制內/外教育的迷思--從教育哲學、歷史與憲法保障談起。人本教育札記 106期: 74-76。 黃瑋寧、種子歷屆教師群 (2011) 種子實小的民主校園機制:教育法庭見陳伯璋編,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頁:229-23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弘任 (2007) 社區如何動起來? 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發行。 楊國樞 (1989) 人本思想的緣起--人本思想的十二條信念。人本教育札記(2期): 頁4-7。 葉啟政 (1978) 教育部與中學生的頭髮。中國論壇 7(2): 30。 劉若凡 (2011) 校園民主如何可能:學生自治演進史見陳伯璋編,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頁:197-21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蔣興儀、曾麗娟、張容碩 (2006) 台灣教育改革的再描述:以森林小學為例。稻江學報 1(2): 1-26。 鄧丕雲 (1993) 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台北:前衛。 蕭志暉 (1995) 學校概念的探討:以森小的批判角度出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新煌 (1989) 社會力 臺灣向前看。臺北市:自立晩報。 戴定國 (1997) 全人教育實驗學校深入報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論文。 薛雅慈 (2011) 地方政府對另類學校(或實驗學校)之友善程度指標建構計畫。2011「另類教育與未來社會」國際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另類教育協會: 1-50。 薛曉華 (1996) 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 國家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市:前衛。 謝易霖 (2003) 邂逅.敘說.蛻變--一個另類學校教師的行動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夏禮 (1989) 怎樣教小孩讀數學。人本教育札記(試刊號): 18-19。 羅恩綺 (2009) 成為學生生命的領航者—以一位華德福教師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嘉俐 (1994) 徘徊在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幼小心靈:正規國民教育與體制外教學實驗的衝突與調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宜君 (1995) 移入政府的滲透能力(1950-1969):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與鞏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Ballantine, J.H. and J.Z. Spade. 2007. Schools and society: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on: Pine Forge Pr. Benford, Robert D. and David A. Snow. 2000. '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611-639. Bidwell, C.E. 1965. 'The school as a formal organization.'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972-1022. Brehony, K.J. 2002. 'Researching the Grammar of Schooling: An Historical View.' 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178-189. Campbell, John L. 2005. 'where do we stand?common mechanisms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ames Samuel. 1961. The adolescent society : the social life of the teenager and its impact on edu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iMaggio, Paul. 1988. 'Interest and agency in institutional theory.' Pp. 3-21 in Institutional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edited by L. G. Zucker: Ballinger Pub Co. Gordon, C.Wayne. [1957]2006.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high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Hedges, Larry V. and Barbara L. Schneider. 2005.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ing.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King, Ronald. 1983. The sociolog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New York: Methuen. McAdam, Doug. 1995. '‘Initiator’and ‘spin-off’movements: Diffusion processes in protest cycles.' in Repertoires and cycles of collective actio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McAdam, Doug and Ronnelle Paulsen. 1993. 'Spec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Ties and Activism.'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40-667. Meyer, John W. and W. Richard Scott. 1992.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Pp. 71-97 i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 ritual and rationality.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Parsons, T. 2007.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chools and Society: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on:80. Snow, David A.,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464-481. Swidler, A. 1979. Organization without authority: Dilemmas of social control in free school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Tarrow, S.G. 1983. Struggling to reform: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cy change during cycles of protes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Tolbert, P.S. 1988.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Major Law Firms.' Pp. 101-114 in Institutional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Ballinger Pub Co. Tyack, David and William Tobin. 1994. 'The 'Grammar' of Schooling: Why Has It Been So Hard to Chang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453-479. Tye, Barbara Benham. 2000. Hard truths : uncovering the deep structure of school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aller, Willard.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London: Chapman & Hall. Willis, Paul E. 1981. Learning to labor :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ang, Chiao-ling. 1997. Alternative school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USA. Zucker, Lynne G. 1988. Institutional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Ballinger Pub Co.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9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對另類學校而言,唯有「變革」才是永恆的「不變」。「文化」尤為啟動變革的關鍵,卻少有研究者關注。本文將描繪全人中學的改革史,指出另類學校如何觀察、判定學生是否達成教育目的,以提出學校本位的改革任務。而不同時期校內、校外權力關係的改變,又如何決定學校成員所認知的「問題」與學校變革的「方向」。
本文將學校視為「開放系統」,引用組織制度論的理論框架,以解釋「另類學校如何達成目的」。我企圖指出,另類學校達成目的的方式,是透過一組賦權的師生關係,以及一組以學生為起點的教育傳遞模式,容許師生透過不斷的「試誤」過程,修正、挑戰、生產學校的制度,以達成教育自主、自治人的目的。 正是另類教育所設定的前提,其導致的師生賦權關係,使全人中學校內的組織方式,必須來自教師文化、學生文化的交融。此種學校文化的再設定,促成校內獨特的組織方式:一、創造活動、社團、實作課、節慶等融合正式、非正式結構的組織中介。二、生產性的學校制度。三、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評量系統。四、不斷自我觀察、自我評量的學校組織。 最後,本文意圖提出一種觀點上的反省,指出從結構/過程的辯證,來重新理解另類學校,以及從蘊含時間性的基本分析單位─事件,以精準的把握學校的現實的必要性。 關鍵字:另類學校、開放系統、學校變革、學校組織、全人教育實驗中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o change” is the only rule unchanged in the shaping of alternative schools in Taiwan, and culture as the main promoter for these changes is carelessly ignored by almost all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focusing on the changes had detailed the reforming history of Holistic Education School highlights how alternative school fulfilled their task as a” reformer” to education by observing and evaluating the students, and how pressure from in and out of the schoo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blems solving and direction changing of the school.
Using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approach to answer my question: “how does the alternative school achieve its goal?” First, the alternative school achieve its goal by mak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are equal-power relationship, so teacher refrain their power, in order to foster students’ ability of power-demonstr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Second, using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aradigm, 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join together to create the school system. Through history of Holistic Education School, I try to indicate Alternative School’s dynamic trajectory achieved four special organizational feature, to achieve teacher-student culture:First, “intermediary” connect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 just like activities, festivals, and practical curriculums. Second, productive school system. Third, the evaluative system handled by bo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dd a possible view on analyzing school historically. Only by analyzing the dialectic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by basic temporal analysis unit—“event”.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6T16:28: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7325001-1.pdf: 2936479 bytes, checksum: 9ad858b7b0d4b97383592f06b9c57c5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導論 1 一、 緣起:一個被解放的童年 1 二、 學校的異例:台灣另類學校研究回顧 2 (一) 學校與社會:結構視角的探究 2 (二) 打開學校的黑盒子:行動視角的探究 5 (三) 存在的歷史,失落的歷史分析 10 三、 學校作為運動中的組織 14 (一) 找回「學校」 14 (二) 學校組織的自我改革 15 四、 章節地圖 16 第一章 體制之外:新學校的誕生 19 一、 舊體制的正當性危機 20 (一) 舊體制的制度性矛盾 20 (二) 舊體制的反動 23 (三) 早產的行動:為何辦學失敗? 27 二、 新制度的正當化 28 (一) 體制外的組織化動員 29 (二) 論述鬥爭的僵局 31 (三) 超越僵局:辦學如何可能? 35 三、 小結 40 第二章 誰來辦學:行動者出走的軌跡 42 一、 招生:成為全人學生 44 (一) 招生大綱:給孩子一個全人的選擇 45 (二) 行動者的現身:家庭與體制學校的衝突 46 (三) 錄取學生 50 二、 招聘:成為全人教師 52 (一) 招聘大綱:給自己一個全人的教師生涯 52 (二) 行動者的現身:受限於體制學校的教師 53 (三) 聘任教師 56 三、 學校中的人:老師、家長與學生 57 (一) 「招募—篩選機制」:尋找、面談適任的教師、家庭 57 (二) 老師、家長與學生的社會性特徵 58 四、 小結 59 第三章 打造一所青少年中學 61 一、 體制外的制度化:教師想像的學校 62 (一) 教師潛在的學生概念:反異化的自由主體 63 (二) 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 65 (三) 學校的正式組織:從目的到手段的制度化過程 72 二、 制度化的非意圖後果:學生重塑的學校 73 (一) 反制度化的序幕:學生群體的生活空間 73 (二) 當學生進入學校:再詮釋生活與課程 79 (三) 學校的非正式組織:從生活蔓延至課程的反制度化 80 三、 全人的學校教育:兩重制度化的辯證 80 (一) 重組學校教育 81 (二) 學校如何運動? 81 四、 小結 82 第四章 失序前夕:自由教育的烏托邦 85 一、 自由教育的烏托邦 86 (一) 實驗課程的前奏 86 (二) 生活的潛移默化 91 (三) 學校的自我診斷—有效的解放 97 二、 暴風雨來臨之前:解放的教育效果 97 (一) 實驗課程的變奏 98 (二) 生活規範的戰場 102 (三) 學校的自我懷疑—失效的解放 110 三、 小結 110 第五章 烏托邦的失序 112 一、 道德崩解的歷程 112 (一) 同儕社會的生態結構 113 (二) 公領域的空轉 116 二、 被生活分割的課程:早上、下午的兩個世界 118 (一) 必修課程的「遲滯」發展 118 (二) 選修課程的「進步」發展 121 三、 危機中的學校 125 (一) 從危機到轉機—師、生合作的關鍵事件 126 (二) 定調學校的危機 130 四、 小結 132 第六章 重建之路:學校改革的進程 134 一、 邁向改革之路:解決學校的困境 135 (一) 自治的改革:以「私」為「公」的兩種社會化軌跡 136 (二) 課程的改革:找尋師生文化的交集 142 (三) 學校作為「升學、主/次文化」的組織容器 152 二、 學校文化的價值鬥爭 152 (一) 兩種社會化的鬥爭:心理諮商與公共論理 153 (二) 兩種知識學習概念:課堂外、課堂內的學習 158 (三) 學校的抉擇:「陽剛氣概的學校主文化」 169 三、 鬥爭之後:校風建立、傳承的組織化歷程 171 (一) 指向社會:公民自治的制度縮影 171 (二) 舞台的階序關係:組織中介的交集 178 (三) 邁向立案:「升學價值對主文化的滲透」 183 四、 小結 188 第七章 折返體制 190 一、 回歸體制:國家承認和治理的兩難 190 二、 誰是全人學生?畢業標準的爭論 191 (一) 學生自治的自我削弱 191 (二) 升學壓力滲透課程制度 197 (三) 一個標準,各自表述 199 三、 二十年前的起點、二十年後的開放式終點 200 結論 學校變革的謎題 202 一、 起點:學校的另類目的 202 二、 過程:運動中的另類學校 203 (一) 學校的創立:組織與社運的接軌 203 (二) 學校的自我改革 205 三、 結果:另類學校的實踐啟示 207 (一) 相同卻又不同:另類反襯主流 208 (二) 學校改革的路程 210 跋 二十年後的全人世代 212 一、 自由青春:拾獲自由的未成年人 212 二、 重返年輕:授予自由的成年人 218 三、 限制、回顧與反思 220 參考文獻 222 田野附錄 231 一、 田野研究的「歷史方法」 232 二、 田野報導人 234 三、 校規彙編 237 四、 公演劇目 241 五、 史料清單 242 圖表目錄 圖1-1:台灣另類學校生成圖 13 圖1-2:另類學校的開放系統圖 16 圖3-1:1995年秋男女生人數分佈圖 74 圖3-2:1995年秋學生轉入學校屬性分佈圖 74 圖3-3:1995年全人宿舍空間圖 75 圖3-4:1995年秋同儕群體關係圖 78 圖4-1:1996年告單次數分配圖 95 圖4-2:1996-1997年告單次數分配圖 107 圖4-4:1997告單*判決交叉次數表 108 圖5-1:1998告單次數分配圖 116 圖5-2:1998-2000告單次數折線圖 128 圖6-1:自治制度改革圖 136 圖6-2:校內訴訟程序圖 172 圖6-3:校內申訴書格式 173 圖6-3:1999-2008年全人應屆畢業生人數統計圖 184 圖8-1主流、另類教育傳導模式比較圖 203 圖9-1:全人世代與學校時代 217 表3-1:大坪頂區域觀察課程大綱 67 表3-2:必修、選修科目學分架構表(草案) 71 表4-1:85學年度課表 89 表4-2:1996年告單*判決次數統計表 95 表4-2:86學年秋季課表 101 表5-1:88學年度課表 125 表6-2:課程制度必修學分架構表 146 表6-1:90學年度課表 147 表6-1:2008年上學期課表 17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運動中的另類學校:學校變革的組織分析 | zh_TW |
dc.title | Alternative School in Movement:Rethinking School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謝國雄(Gwo-Shyong Shieh),楊巧玲(Chiao-Ling Yang) | |
dc.subject.keyword | 另類學校,開放系統,學校變革,學校組織,全人教育實驗中學,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lternative school,open system,school change,Holistic Education School., | en |
dc.relation.page | 242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3-01-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社會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社會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 2.87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