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中國文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87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洪淑苓
dc.contributor.authorPei-Rong Guoen
dc.contributor.author郭佩蓉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7:21:34Z-
dc.date.available2012-08-22
dc.date.copyright2012-08-22
dc.date.issued2012
dc.date.submitted2012-08-16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古典文獻
周•左丘明撰,三國•韋昭注:《國語》,臺北縣:漢京文化,1983年12月。
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重栞宋本尚書正義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西漢•戴德著:《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刋本臺一版,1965年10月。
西漢•司馬遷撰,韓兆琦注譯:《新譯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2月。
西漢•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重栞宋本毛詩正義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東漢•鄭玄箋,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重栞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2003年10月。
東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東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重栞宋本周易正義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重栞宋本春秋左傳正義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東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清•阮元校:《重栞宋本爾雅注疏附校勘記》,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
北宋•洪興祖撰:《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南宋•朱熹著,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景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成化九年江西藩司覆刻,宋咸淳六年導江黎氏本影印,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覆成化本修補縮印本,1979年2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收入陳智超主編:《陳垣全集》第十六冊,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清•畢沅校:《山海經新校正》,清光緒三年浙江書局刻本,收入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清嘉慶四年阮氏琅環仙館刻本,收入文清閣編:《歷代山海經文獻集成》,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6年4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6月。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4月。
王紅旗解說、孫曉琴繪圖:《圖說山海經》,臺北:尖端出版社,2007年6月。
史國強:《中國姓氏起源》,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7月。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1年3月。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3月。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5月。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長卿:《山海經的智慧》,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9月。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10月。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7月。
凌純聲編:《《山海經》新論》,臺北:東方文化,1951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1月。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5月。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3年1月。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
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4年2月。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臺北縣:蓋亞文化,2009年5月。
高莉芬:《蓬萊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3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1月。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
鹿憶鹿:《中國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9月。
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新華書店,2007年10月。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合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2月。
聞一多著,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第一冊,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4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衛挺生考釋,徐聖謨製圖:《山海經地理圖考》,臺北:華岡出版,1974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6月。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劉惠萍:《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2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縣:大元書局,2005年4月。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2月。
蘇雪林:《崑崙之謎》,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
[日]松田稔:《『山海經』の基礎的硏究》,東京:笠間書院,1995年。
[日]松田稔:《『山海經』の比較的硏究》,東京:笠間書院,2006年。
[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英]馬凌諾夫斯基(Bronislaw Kasper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78年9月。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漢青、陳衛平譯:《國家的神話》,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年5月。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結構群審譯:《人論》,臺北:結構群書店,1991年12月。
[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英]弗雷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縣:桂冠圖書,1991年2月。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2004年3月。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1月。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立緒文化,2005年1月。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美]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6月。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7月。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二) 期刊論文與單篇論文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
鍾敬文:〈《山海經》神話研究的討論及其他〉,《民俗週刊》,第92期,1930年。
鄭德坤:〈《山海經》及其神話〉,《史學年報》,第4期第1卷,1932年。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顧頡剛:〈《五藏山經》試探〉,《史學論叢》,第1期,1934年。收入《中國期刊彙編》第31種(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淡江學報》,第14期,1976年。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入氏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10月)。
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華文史論叢》(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鄭志明:〈山海經的神話思維〉,《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2-3期,1993年。
蒙傳銘〈《山海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之重新考察〉,《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蔡振豐:〈《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中國文學研究》,第8期,1994年5月。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文史哲學報》,第46期,1997年6月。
張步天:〈20世紀《山海經》研究回顧〉,《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葉舒憲:〈《山海經》:從單純考據到文化詮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0年。
金榮權:〈《山海經》研究兩千年述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0月。
馬昌儀:〈《山經》古圖的山神與祠禮〉,《民族藝術》,2001年04期。
楊義:〈《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03年。
李豐楙:〈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第22卷第3期,1993年8月。
陳連山:〈神怪內容對於《山海經》評價的影響──從文化背景談《山海經》學史上的一個問題〉,《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李永正:〈真實與想像──談《山海經》中的鳥〉,《問學》,第8期,2005年6月。
胡遠鵬:〈《山海經》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文化月刊》,第305期,2006年5月。
李永正:〈試探《山海經》不死思想〉,《問學》,第10期,2006年6月。
李豐楙:〈「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15期,2006年6月。
邱宜文:〈永恆的探尋──試論《山海經》裡的不死神話〉,《北商學報》,第11期,2007年1月。
李豐楙:〈節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慶飲食〉,收入張珣主編:《人神共歆:宗教與養生飲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
謝秀卉:〈《山海經》歸入「地理類」圖書探析〉,《書目季刊》,第43卷第2期,2009年9月。
(三) 學位論文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桂先生指導,1985年。
洪淑苓:《牛郎織女神話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永義先生指導,1986年。
龍亞珍:《山經祭儀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豐楙先生指導,1987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樂蘅軍先生指導,1992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葉慶炳、樂蘅軍先生指導,1993年。
蔡學民:《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潘桂成先生指導,1996年。
陳逸根:《《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陳器文先生指導,2002年。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器文先生指導,2004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國俊先生指導,2004年。
陳怡芬:《《山海經》的旅行記錄》,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潘麗珠先生指導,2004年。
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浦忠成先生指導,2004年。
謝智琴:《山海經中生命安頓及樂土嚮往之探討》,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宗濤先生指導,2005年。
陳曉梅:《《山海經》中的神聖山岳──以〈五藏山經〉為探討依據》,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玲先生指導,2005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莉芬先生指導,2007年。
王仁鴻:《《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以空間、身體、食物、樂園為探討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錫三先生指導,2008年。
張宜欣:《《山海經》羽族類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登順先生指導,2008年。
鍾佩衿:《袁珂的《山海經校注》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莉芬先生指導,2009年。
蔡佳芳:《《山海經》與《古本《山海經》圖說》中的變化神話研究》,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魯瑞菁先生指導,2010年。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873-
dc.description.abstract《山海經》以地理典籍之姿條列性地記載山川地貌,兼敘其中動植物特產,乍看之下顯得凌亂且缺乏整體系統,再加上其著作年代與著作者皆未有定論,使得此書之創作背景隱晦不明,更難以確認寫作意圖所在。本文旨在觀察《山海經》紊雜的記述筆調,試圖整理出架構此神話世界的空間特質以及蘊含於其中的秩序理路。
  經由空間建構、生死觀、類物概念以及遠國異人等四項主題的觀察與討論,便能發現《山海經》一書雖看似是無稽漫衍的想像神話,實則卻是編寫者試圖建構的理想世界。藉由清晰明確的空間以及萬物秩序,《山海經》編寫者搭建出穩固、安定的海內外神聖境域,或為中原人居之所,或為海外世界窮極之處,因地域遠近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空間祝聖方式,但共同的目的皆是要掃除混沌,將天下化為神聖之「常境」。《山海經》中的人、物亦與其所處之空間特質緊密扣合,兼具尋常與神異之空間特質的山經由常物與非常之物組成,而地處荒遠的海經則為身形特異之異族所居住,且其人其物又各自存在物類體系與分類意義,共同營建出全書秩序井然之世界觀。總言之,山海經實是一本以真實世界為基礎,用想像加以秩序化的理想世界之文字集成。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s a geographical literature, Shan Hai Ching describes and records the landscape and scenery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local living things by itemizing its descriptions. At the first glance, it looks confused, disordered and ill-systematized. Moreover, its authors and the time it was written was left unknown. Thus, the lack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its creation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larify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s. This study aims to specify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ythological world, as well as the order of the thought involved, by observing the ill-organized descriptions in Shan Hai Ching.
  Four main top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reation of the imaginary space, th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the conception of categorization, and the foreigners from afar in Shan Hai Ching. By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four topics, it emerged that though Shan Hai Ching seems like fantastic myth, it in fact illustrates the ideal world which the authors attempted to create. By the clear illustration of the order of the space and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authors of Shan Hai Ching created stable and tranquil sacred areas within and abroad. These areas may be in either Central Plains or the end of the world. Different modes of spatial divinization apply to different areas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The purpose of spatial divinization is to wipe away chaos and transform the whole world into a holy “common place”. The characters and things in Shan Hai Ching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eatures of the spaces they exist. For example, on the one hand, the Shan Ching, which contains both common and uncanny spatial features, is composed of descriptions of both common and uncommon characters and th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Hai Ching, which contains unusual spatial features, is composed of descriptions of aliens with strange appearance who live far away. Furthermore,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ings in Shan Hai Ching also implies the well-ordered world view of the book. In sum,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real world, Shan Hai Ching is a literature in which a fictitious ideal world is built and orderized with the authors’ imagination.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21:3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7121009-1.pdf: 2131047 bytes, checksum: 284fb3ae53264f2309e5c3a51659ca9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誌……………………………………………………………………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篇章安排……………………………………… 7
第二章 《山海經》的空間想像與敘述方式……………………… 11
第一節 導言:真實地理紀錄與「想像地理學」………………… 11
第二節 現實地理與宗教境域的疊合:
五藏山經的空間建構與空間祝聖………………………… 14
第三節 世界盡頭的空間秩序:
海經的空間建構與空間祝聖……………………………… 34
第四節 結語………………………………………………………… 65
第三章 《山海經》中生死觀的常與非常………………………… 67
第一節 導言:《山海經》中的類物標準………………………… 67
第二節 生死與「常壽概念」……………………………………… 70
第三節 《山海經》中死生之際的「非常」……………………… 79
第四節 《山海經》中「常」的生死觀…………………………… 91
第五節 結語………………………………………………………… 97

第四章 《山海經》的物類秩序
──以山經動植物為探討對象……………………………………… 99
第一節 導言:具備類物意圖的《山海經》……………………… 99
第二節 山經中的類物綱領:方位與六大類屬…………………… 101
第三節 山經物類的常與非常……………………………………… 117
第四節 山經中神異動植物的特殊功效…………………………… 125
第五節 結語………………………………………………………… 137
第五章 《山海經》中民族邊界的想像與認同…………………… 139
第一節 導言:怪異的遠國異族形象……………………………… 139
第二節 民族邊界的描繪:遠國異人之「異」…………………… 143
第三節 融異為我:食物、姓氏、苗裔下的民族認同…………… 157
第四節 結語………………………………………………………… 169
第六章 結論………………………………………………………… 173
參考文獻……………………………………………………………… 177
附錄…………………………………………………………………… 187
附錄一:山經各篇末所統計山數里數總表………………………… 187
附錄二:山經各篇之山系、首尾山岳及其地望表………………… 188
附錄三:五藏山經山神樣貌與山岳等級表………………………… 190
附錄四:〈大荒經〉四篇「大荒之中」句式條目內容表………… 192
附錄五:《山海經》聖王英雄葬處特色表………………………… 194
附錄六:山經特殊動植物總表……………………………………… 196
附錄七:海經特殊動植物總表……………………………………… 213
附錄八:海經諸篇遠國異人之怪異形貌與身體特質表…………… 220
附錄九:海經諸篇重複記載之遠國異人整理表…………………… 224
附錄十:海經諸篇遠國異人之飲食、苗裔與姓氏表……………… 22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山海經》的空間想像與秩序建構zh_TW
dc.titleThe Imagination of Space and Construction of Order in Shan Hai Ching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0-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鹿憶鹿,劉惠萍
dc.subject.keyword山海經,秩序,空間,生死觀,類物,遠國異人,zh_TW
dc.subject.keywordShan Hai Ching,order,space,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categorization,foreigners from afar,en
dc.relation.page23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2-08-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中國文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