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75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貞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an-I Ha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哈遠儀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7:18:1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2 | |
dc.date.copyright | 2012-08-22 | |
dc.date.issued | 2012 | |
dc.date.submitted | 2012-08-1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王天濱(2002)。《臺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順民(2010年3月10日)。〈關於「安胎假」政策評析〉,《國政評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7168 王麗容(1992)。〈兩性角色變遷與企業福利發展相關性研究〉,《社會科學論叢》,40:135-160。 方嘉瑜(2004)。《台灣員工彈性工時偏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曉紅譯(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 石麗君(2008)。《女性專業工作者在進修、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年3月)。〈「育嬰留職停薪」措施實施現況〉。台北:行政院。上網日期: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819&ctNode=3259&mp=1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2010年12月7日)。〈勞委會99年推動性別主流化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上網日期: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cwrp.moi.gov.tw/site.aspx?site_sn=64 行政院勞委會(2011年7月)。〈現行工時制度〉。台北:行政院。上網日期:2011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M_theme?page=4333601c 江祥綾(2007年8月5日)。〈陳海茵小產 6周寶寶沒保住〉,《聯合報》。上網日期: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sheeee.com/?uid-13175-action-viewspace-itemid-267099 吳長朋譯(1995)。〈女性和新聞產製關係的複合性分析-一個美國女性主義者的觀點〉,Carolyn M. Byerly原著,《台大新聞論壇》,3:171-186。 吳秉嵩(2005.06.11)。〈電視記者 新人薪水3萬左右〉。上網日期:2009年03月07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4&f_SUB_ID=37&f_ART_ID=1397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書萍(2009)。《電視台女性導播領導行為及其問題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麗明(2004)。《女研究生就學就業與母職實踐之對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秋(1987)。《報紙女性記者工作滿足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君強(2007年9月11日)。〈變形工時不是彈性工時〉,《台灣省總工會會訊》。上網日期:2011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tpfl.org.tw/data.php?id=480 李瑋(2009)。《已婚女性空服員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策略》。台北: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子涵(2008年9月4日)。〈台灣記者日均工時11小時 薪資滿意度僅40分〉,《中央日報網路報》。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5&docid=100504572 沈怡(1995)。〈從女性新聞到人性新聞--性別情境新聞處理與兩性新聞工作者待遇之比較 以臺灣報業一般狀況與美國全國性報業、瑞典報業為例〉,《台大新聞論壇》,3:126-153。 沈昭雄(1996)。《半導體製造業固定式輪班制度對工作績效之影響》。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出版。(原書Bourdieu, Pierre [1996]. Sur la television. French: Liber) 林奕志(2010年1月19日)。〈面對青年貧窮化:勞基法84條之1下的保全悲歌〉,《台灣立報》。上網日期:2011年9月29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1317 林韋任(2003)。《收視率控制與電視新聞工作者的抗爭—以TVBS報導《老少配》與《薛楷莉》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富美(2006)。〈當新聞記者成為名嘴:名聲、專業與勞動商品化的探討〉,《新聞學研究》,88:43-81。 林慧芬(2002)。〈兩性平權的開端—兩性工作平等法評析 〉,《國政評論》。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上網日期: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B-091-001.htm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苦勞網(2001年1月)。〈跨業整併下的媒體工人〉,《目擊者》。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6日,取自http://atj.yam.org.tw/mw2236.htm 韋樞(2005年8月31日)。〈表面光鮮背後苦處 近四成記者疑患憂鬱症〉,《大紀元》。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取自http://epochtimes.com/b5/5/8/31/n1036520.htm 韋樞(2006年8月31日)。〈調查:台灣媒體生態變質 8成4記者想轉職 〉,《大紀元》。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8/31/n1439648.htm 韋樞(2007年9月1日)。〈記者生涯苦樂參半 最不愛採訪政治新聞〉,《奇摩股市》。上網日期:2010年10月3日,取自http://tw.finance.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70901/1/kzpt.html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l3-l5。 孫志硯(2007)。〈論述、權力與報業攝影記者職業性別隔離的維繫〉。《新聞學研究》,91:125-l69。 孫沛芬(2008)。〈揭育嬰假6成薪假象〉,《時報週刊》。上網日期:2012年7月1日,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5383 徐宗國(1993)。〈女人和男人的工作與家庭---攸關時間〉,《婦女與兩性學刊》,4:175-20。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貴(1982)。《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 高淑貴(1987)。〈已婚職業女性兼顧職業與家庭的可能性之探討〉,《研考月刊》,126:7-19。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文馨(2012)。〈有薪家庭照顧假 藍綠還要喬〉,《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2年7月1日,取自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7184481.shtml 張茹娟(2006)。《女性輪班工作者之生活圖像─以育有十二歲以下子女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陳世瑜(2003)。《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慈(2007年11月27日)。〈233萬歹命勞工 去年超時工作〉,《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9月20日,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2193 陳英姿譯(1995)。《女性與公共場域:性別與新聞〉,Karen Ross原著,《台大新聞論壇》,3:154-170。 陳桂弦(2002)。《輪班工作對高血壓勞工血壓變異影響研究》。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明雅(2006)。《TVBS之電視台員工勞動過程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媛(2009)。〈等待七年!育嬰津貼終於修成正果〉,《婦女新知》,290:4-6。 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112-113。 華英惠(1992)。《台灣地區新聞從業人員工作滿意程度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1998)。《大媒體》。台北:元尊。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原書:Mosco, V. [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rethinking and renewal.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黃秀卿(2006)。《新聞記者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調查》。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倩茹 (2006)。《魚與熊掌可兼得嗎?新聞記者工作與非工作領域間角色衝突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黃肇珩(2000)。《記者生涯與真實人生》。台北:立緒。 楊國樞等編(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筱芸(2007)。《誰知瓶中奶,滴滴皆辛苦—職業婦女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實踐經驗》。高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樺(2003)。〈e時代下的頭條任務〉,《目擊者》,16:20-22。 葉志誠(2001)。《職業社會學》。台北:五南。 葉明瑞(2001)。《電子媒體新聞作者工作壓力及其因應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玲玲(2005)。《「我當媽媽了!」-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林信昌(2000)。〈新聞從業人員之工作倦怠現象-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記者為例〉,《新聞學研究》,63:91-136。 劉玉惠(1990)。《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之碩士論文。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與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與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之《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21-139。台北:巨流。 劉尚昀、唐鎮宇(2009)。〈立院三讀 育嬰津貼 父母可各領半年〉,《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4,31&id=5536 歐滄和(1989)。《高中學生校園人際壓力因應風格及有關因素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所博士論文。 歐懿慧(2004)。《電視新聞主播之工作滿足、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關係》。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潘淑滿(2006)。〈平等或差異?──母親身分與母性政策的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14:219-238。 蔡欣嵐(2001)。《工作特性、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半導體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莞瑩(2007)。《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盧聖芬(2005)。《電視記者工作滿足程度與離職意願及行為的關聯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文玲(1998)。《上司支持與工作-家庭衝突相關之研究:以雙薪夫妻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蘋 (2004)。〈新聞專業中的性別政治:媒介組織對女性記者及其報導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1:85-123。 蕭蘋、李佳燕(2002)。〈母職的社會建構與解構〉,《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0-12。 賴貞伶(2008)。《台灣女性體育記者之職場經驗剖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硏究所碩士論文。 賴維真 (2003)。《女性新聞工作者勞動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玉玨(2008年11月17日)。〈超時工作誤事 業主鼓勵「樂活」〉,《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1年9月20日,取自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0118 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陳順孝(1996)。《新聞記者知識的本質:專家與生手的比較(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報告。 藍佩嘉(1991)。〈母職—消滅女人的制度〉,《當代》,62:84-88。 羅文輝(1996)。〈台灣新聞人員背景及工作概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 26-79。 邊明道、陳心懿譯(2005)。《傳播政策基本原理:電子媒體管制的原則與過程》。台北:揚智。(原書Napoli, P. M.[2001]. Foundations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 Principles and Process in the Regulation of Electronic Media. NJ: Hampton Press.) Acker, J., (1990). Hierarchies, Jobs, Bodies: A Theory of Gendered Organizations. Gender & Society. 4(2):139-158. Acker, J., (1992).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 In A. J. Mills and P. Tancred (Eds.), 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pp.248-260). London: Sage. Boulin, J. Y.,(1993).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ime. Futures, 25(5) : 511-520. Caplan , G.,(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Lecture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Daugherty, J., (2002). Women journalists spurred coverage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Nieman Reports, 56(1), pp75-77. Cambridge. Fenwick, R. and Tausig, M.,(2001). Scheduling Stress – Family and Health Outcomes of Shift Work and Schedule Contro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4(7) : 1179-1198. Gallagher, M.,(2001). Reporting on gender in journalism. Nieman Reports, 55(4), pp.63-65. Cambridge. Greenhaus, J. H., & Beutell, N. J.(1985).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1), 76-88. Hattery, A. J., (2001). Tag-Team Parenting: Costs and Benefits of Utilizing Non-overlapping Shift Work in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Families in Society, 82(4): 419-427. IMD’s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9. Retrieved June 6, 2010, from https://www.worldcompetitiveness.com/OnLine/App/Index.htm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McLeod, J. M., & Hawley, S. E. Jr.(1964). Professionalization among newsmen. Journalism Quarterly, 41, 529-539. Presser, H. B.,(1986). Shift Work among American Women and Child Ca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 551-563. Presser, H. B.,(1994). Employment Schedules among Dual-Earner Spouses and 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by Gend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9: 348-364. Presser, H. B.,(2000). Nonstandard Work Schedules and Marital Instabi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 93-110. Soloski, J., (1997). News reporting and professionalism: Some constraints on the reporting of the news. In D. Berkowitz (Eds.), Social Meaning of News: A Text Reader. Sage. Tunstall, J., (1971). Journalists at Work. Specialist Correspondents: Their News Organizations, News Sources, and Competitor-Colleagues. London: Constable. Reed, S.,(2002). The value of woman journalists. Nieman Reports, 56(1), pp63-65. Cambridge. Seashore, S. E., & Tabo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Correlat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8(3): 333-368. Shen, A.(2006). Pierre Bourdieu’s Standpoint on Media Culture and the Consumptive Liability of Contemporary Mass Media in Chin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06, Vol.2, No.3, 83-105. Retrieved October 30, 2010 from CSCanada database on World Wide Web:http://cscanada.net/index.php/ccc/article/download/600/58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75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臺灣第一家衛星電視台TVBS在1993年開播,開啟台灣新聞產業24小時激烈競爭的時代。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新聞記者也被塑造出新聞工作就是以新聞產品優先的認知,認同求新求快的概念;新聞工作的勞動條件變得不重要。新聞記者的勞動過程,就是不斷壓縮工作者本身的時間與空間,來交換對新聞的掌控。在時間的結構限制下,同時身為記者與母親的女性,必定在投入新聞工作和照顧孩子之間掙扎拉扯;而社會對記者與母親兩種角色的期待,也讓身兼此二職的女性面臨兩面不討好的窘境。
本報導基於對性別平等的關懷,藉由對十四位在七年內有妊娠經驗的女性新聞工作者的深度訪談,描繪從事電視新聞工作的母親們在工作與家庭中的生活圖像,突顯出她們在新聞產業環境中面對的結構性限制,分析她們遭遇的角色衝突困境與因應之道,最後檢討《性別工作平等法》在電視新聞媒體實施的現況。希望藉由本報導將女性新聞工作者的主體經驗發揚出來,透過覺察和省思,將角色間的轉換化為增權賦能的助力,並對無冕王母親的生存策略以及建構性別平權的媒體工作生態與社會環境提出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at TVBS, the first satellite television station in Taiwan, began broadcasting in 1993 opens a 24- hour highly competitive era in Taiwan's TV news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news production, reporters are persuaded to agree with that nothing has higher priority than news, and their job discipline is to pursue the newest information and be the first one to get it;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press are of little importance. A journalist's working process was to unceasingly squeeze his own time and space in exchange for the control of news. Under time constraint, a female as the roles of both a journalist and a mother can hardly avoid struggling between her news work and child care; Society's two different role anticipations on a female also put her in a demanding predicament where she will be easily blamed from both sides of her company and home.
With the concern over gender equality, this in-depth reporting interviews 14 female journalists who had pregnancy experiences within 7 years, depicts their working and family life patterns, emphasize the structural restrictions of the TV news industry facing them, analyze their role conflict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examine women's situation in TV media ever since the 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Act was put into practice in Taiwan 10 years ago. The goals of this report are to publicize the experiences of female journalists, to transform their learned role transitions into assistance to empowerment through perception and introspection, and to offer suggestions about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for female journalists as mothers as well as about the constructing a media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a society with equal gender right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7:18:1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1-R92342027-1.pdf: 1192865 bytes, checksum: 24d2ecd1e8ddd73b8d5b3f68f62411dc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2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部 深度報導作品 1 第一章 那天,我放下麥克風 3 第二章 Take it or leave it 接受不然拉倒 11 第三章 我不會是一百分的媽媽 19 第四章 誰來呵護咱的寶貝 27 第二部 報導企劃案 39 第一章 報導背景 41 第一節 緣起與動機 4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5 第一節 新聞工作與女性從業人員 45 第一項 新聞工作的專業性與工作壓力 45 第二項 女性從事新聞工作 48 第三項 小結 56 第二節 輪班制度與電視新聞工作 57 第一項 輪班工時制度 57 第二項 電視新聞的輪班工作 59 第三項 小結 64 第三節 工作、家庭與母職論述 65 第一項 角色衝突與社會支持 65 第二項 女性主義的母職論述 68 第三項 小結 71 第四節 法律規範的勞工保護 72 第一項 超時工作與責任制 72 第二項 法律中的母性保護 76 第三項 小結 80 第三章 採訪規劃 81 第一節 研究問題 81 第二節 資料來源與報導參與人員 83 第一項 資料蒐集方法 83 第二項 資料蒐集工具 83 第三項 訪談對象的選擇 84 第四項 報導者的角色 88 第三節 報導架構 89 第四章 參考文獻 91 第五章 附錄 97 附件一 97 附件二 98 附件三 100 第三部 採訪後記 101 圖目錄 圖一、出版業與傳播及節目播送業男女受僱人數柱狀圖 52 圖二、出版業與傳播及節目播送業男女平均月薪折線圖 54 表目錄 表一、1990年後有關新聞業工作壓力方面研究 47 表二、行業標準分類第J大類—資訊及通訊傳播業項目 50 表三、出版業與傳播及節目播送業受僱人數(年資料) 51 表四、出版業與傳播及節目播送業平均月薪(年資料) 53 表五、1990年後有關新聞業之職場與性別方面研究 55 表六、民國100年電視公司違反勞動基準法統計表 74 表七、事業單位實施《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概況 77 表八、台灣全新聞頻道員工人數統計 78 表九、民國100年受台北市托兒經費補助之電視事業單位名單 79 表十、台灣全新聞頻道實施《性別工作平等法》概況 79 表十一、無線電視事業一覽表 84 表十二、製播新聞節目的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 85 表十三、受訪者名單 8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一手拿麥,一手抱仔──無冕王母親的掙扎與突圍 | zh_TW |
dc.title | A Microphone in One Hand and A Baby in The Other: The Struggle and Breakthrough of A Journalist As A Mother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0-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coadvisor | 何榮幸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張錦華,方念萱 | |
dc.subject.keyword | 母職,電視新聞工作者,輪班工作,角色衝突,性別工作平等法,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otherhood,TV journalist,Shift work,Role conflict,Gender Equality in Employment Act, | en |
dc.relation.page | 10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2-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1-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1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