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幫助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藝術史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玉?
dc.contributor.authorPei-Chieh Leeen
dc.contributor.author李沛倢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6T16:25:39Z-
dc.date.available2013-11-05
dc.date.available2021-05-16T16:25:39Z-
dc.date.copyright2013-11-05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3-23
dc.identifier.citation一、 古籍文獻
〔漢〕司馬遷撰,《史記》,收入《二十四史》,第1-4冊,台北:中華書局,1997。
〔後漢〕竺大力、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收入大正藏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出版,1983,第3冊,頁461-472。
〔後漢〕安世高譯,《陰持入經》,收入《大正藏》,第15冊,頁173-180。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472-483。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1-52。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483-538。
〔西晉〕陳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5。
〔西晉〕潘岳撰,《關中記》,收入劉慶柱輯註,《關中記輯註》,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167-233。
〔前秦〕僧伽跋澄譯,《僧伽羅剎所集經》,收入《大正藏》,第4冊,頁115-145。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大正藏》,第9冊,頁1-62。
〔後秦〕鳩摩羅什譯,《禪祕要法經》,收入《大正藏》,第15冊,頁242-269。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537-557。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藏》,第25冊,頁57-756。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423-425。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收入《大正藏》,第20冊,頁660-666。
〔劉宋〕曇摩蜜多譯,《觀虛空藏菩薩經》,收入《大正藏》,第13冊,頁677-680。
〔北魏〕崔鴻撰,〔清〕湯球輯補,《十六國春秋輯補》,濟南市: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
〔北魏〕寇謙之撰,《老君音誦誡經》,收入《正統道藏》(涵芬樓本),台北:新文豐出版,1977,第18冊,頁210-218。
〔蕭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蕭梁〕釋僧祐撰,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蕭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收入《大正藏》,第53冊,頁269-1030。
〔唐〕李隆基、宋韓望等撰,《終南山經臺歷代真仙碑記》,收入《正統道藏》(涵芬樓本),第17冊,頁543-548。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收入《大正藏》,第49冊,頁22-127。
〔宋〕賈善翔撰,嚴一萍輯校,《高道傳》,板橋:藝文出版社,1974。
〔宋〕敏求撰,《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趙全陽纂輯,《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正統道藏》(涵芬樓本),第5冊,頁99-414。
撰者不詳,《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收入《正統道藏》(涵芬樓本),第16冊,頁232-239。
二、 中日文論著
八木春生,〈北魏時代後期の佛(道)教造像に見られゐ漢民族の傳統圖像について〉,《佛教藝術》,第245號(1999年7月),頁13-47。
大村西崖,《支那美術史彫塑篇》,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17。
水野淸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1951-1954。
水野清一,〈北魏石佛の譜系〉,《佛教藝術》,第21號(1954年4月),頁3-41
王允亮,《南北朝文學交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王亞榮,《長安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王承文,〈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2002年4期,頁65-73。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長啟,〈西安出土的北魏佛教造像與風格特徵〉,《碑林集刊》,第6輯(2000),頁95-106。
王長啟,〈禮泉寺遺址出土佛教造像〉,《考古與文物》,2000年2期,頁3-16。
王長啟、高曼,〈西安地區出土北朝晚期佛造像及其藝術風格〉,《碑林集刊》,第8輯(2002),頁86-93。
王恒,〈雲岡石窟盝形龕的演變〉,《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4期,頁24-30。
王麟昌、魏益壽,〈麟游出土兩方北朝石佛造像〉,《文博》,1992年3期,頁85-86。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北野正男,〈天建元年青銅佛坐像〉,《佛教藝術》,第24號(1955),頁89-104。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西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甘肅省寧縣博物館,〈甘肅寧縣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2005年1期,頁76-84。
石夫,〈介紹兩件北朝道教石造象〉,《文物》,1961年12期,頁54-55。
石松日奈子,〈維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中左右對置表現的一個例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9-22。
石松日奈子著.劉永增譯,〈關於陜西耀縣藥王山博物館藏“魏文郎造像碑”的年代—始光元年銘年代新論〉,《敦煌研究》,1999年4期,頁107-117。
石松日奈子,〈龍門古陽洞初期造像的中國化問題〉,《華夏考古》,1999年2期,頁98-108。
石松日奈子,《北魏仏教造像史の硏究》,東京:株式會社ブリュッケ,2005。
石松日奈子,〈耀縣藥王山博物館魏文朗造像碑的製造年代—北魏始光元年題記的重新檢討以及新出相關作品的真偽問題〉,收入李淞主編,《道教美術新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頁79-88。
石松日奈子著,牛源譯,〈中國佛教造像中的供養人像—佛教美術史研究的新觀點〉,《中原文物》,2009年5期,頁74-85。
石松日奈子著,楊效俊譯,〈中國古代石雕論—石獸、石人與石佛〉,《考古與文物》,2010年6期,頁79-91。
任繼越,《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捷元,〈“神平三年”楊伏生造鎏金彌勒銅像〉,《文物》,1979年7期,頁80-81。
吳葒、魏文斌,〈甘肅中東部石窟早期經變及佛教故事題材考述〉,《敦煌研究》,2002年13期,頁19-25。
羽溪了諦著,賀昌群譯,《西域之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北郊出土北朝佛教造像〉,《文博》,1998年2期,頁18-24。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著,《西安文物精華:佛教造像》,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10。
西安碑林博物館編,《長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藝術》,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10。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史學雜誌》,第86卷10期(1977),頁1-47。中譯本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56-115。
佐藤智水,〈華北石刻史料の調查—南北朝時代の造像史料から〉,《唐代史研究》,第7號(2004年8月),頁177-203。
李仁清编,《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
李玉珉,〈敦煌四二八窟新圖像源流考〉,《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4期(1993年夏季號),頁1-34。
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第11卷4期(1994年夏季號),頁1-80。
李玉珉,〈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期(1995),頁1-26。
李玉珉,〈金塔寺石窟考〉,《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2期(2004年冬季號),頁33-66。
李玉珉,〈山東早期佛教造像考—劉宋至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第21卷3期(2004年春季號),頁1-80。
李玉珉,〈南北朝彌勒圖像與信仰〉,《故宮學術季刊》,第30卷2期(2012年冬季號),頁1-102。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志鴻,〈中國北朝石刻上的法華信仰與文化效應〉,《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1期(2012年6月),頁83-109。
李剛主編,《長武北朝造像石刻錄》,陜西:長武縣博物館,2009。
李域錚、岡翎君,《陜西省博物館藏的一批造像》,《文博》,1988年4期,頁73-74。
李淞,〈北魏魏文朗造像碑考補〉,《文博》,1994年1期,頁52-57。
李淞,〈關中北朝造像碑研讀札記〉,《碑林集刊》,第3輯(1995),頁112-126。
李淞,《陜西佛教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9。
李淞,《陜西古代佛教美術》,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李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淞主編,《道教美術新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李淞,〈對涉及三種宗教的三件耀縣北魏造像碑的再認識〉,收入羅宏才主編,《西部美術考古》(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頁135-165。
李淞,〈美國收藏的中國早期道教雕塑—中國道教雕塑述略之三〉,《雕塑》,2009年4期,頁48-52。
李雪芳,〈西安碑林藏三尊北魏造像探析〉,《碑林集刊》,第9輯(2003),頁72-75。
李貴龍、王建勤主編,《綏德漢代畫像石》,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李裕群,〈試論成都地區出土的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2000年2期,頁64-75。
李慧主編,《陜西石刻文獻目錄集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李慧、柴華,〈試析北魏幾件造像的藝術特點〉,《文博》,2010年12期,頁55-58。
李靜杰、田軍,〈早期單體石佛區域性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頁30-42。
李豐懋,〈六朝道教的終末論—末世、陽九百六與劫運說〉,《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1996),頁82-99。
李豐懋,〈供養與祈福:北魏道教造像碑的圖像與銘文初探〉,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頁93-120。
李龢書,《論早期道教中的道與至尊神》,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汪小洋、李彧、張婷婷,《中國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
沈琍,〈陜西漢代石雕研究〉,收入羅宏才主編《西部美術考古》(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頁41-61。
町田市立博物館編集,《中囯の金銅仏.石仏》,東京:町田市立博物館,1994。
谷苞主編,《西北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5。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周健、李福蓮,〈南北邊貿及聘使對佛教交流的作用〉,《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2期,頁69-73。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編集,《中囯古式金銅仏と中央.東南アジアの金銅仏》,和泉市: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88。
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編集,《六朝時代の金銅仏》,和泉市: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91。
固原縣文物站,〈固原縣新集公社出土一批北魏佛教造像〉,《考古與文物》,1984年6期,頁 34-35、55。
松原三郎,〈北魏の道教像〉,《佛教藝術》,第22號(1954年10月),頁29-36。
松原三郎,〈北魏の鄜縣樣式石彫に就いて〉,《中囯仏教彫刻史論》(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66),頁19-42。
松原三郎,〈ボストン美術館所藏陜西派石佛三躰について〉,《佛教藝術》,第90號(1973年2月),頁8-17。
松原三郎,〈北魏陜西派石雕の一系譜—とくに佛道並存と融合—〉,《中國佛教雕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頁35-52。
松原三郎,《中囯仏教彫刻史論》,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5。
林鍾妏,〈北魏維摩詰圖像初探—以單尊造像為主的探討〉,《議藝.藝術學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4,頁1-35。
肥塚隆、宮治昭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13:インド》,東京:小學館,1999-2000。
金申,〈甘肅合水縣交腳菩薩像的形式來源〉,《考古與文物》,2007年4期,頁78-83。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長廣敏雄、水野清一著,王雁卿譯,〈雲岡石窟裝飾的意義〉,《文物世界》,1997年2期,頁102、104-105
阿部賢次,〈陜西省的北魏雕刻:來源、贊助、願望〉,收入巫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461-488。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施安昌,〈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02號(2002年4期),頁32-37。
施安昌,〈北魏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補考〉,《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08號 (2003年4期),頁68-74。
施安昌,〈茹小策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碑林集刊》,第9輯(2003),頁52-62。
柳揚,〈釋迦、老君並坐像:從一種流行的造像圖示看北朝佛道兩教關係〉,《觀妙觀徼:山西省館藏道教文物》(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3),頁30-54。
胡文和,《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胡文和,〈陜西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類型和形象造型探究〉,《考古與文物》,2007年4期,頁64-77。
胡文和,〈北朝道教老子神像產生的歷史過程和造型探索〉,收入李淞主編,《道教美術新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頁89-106。
倉本尚德,〈北朝造像銘にみる道佛二教の關係—關中における義邑の分析を中心に〉,《東方宗教》,第109號(2007),頁18-51。
唐仲明,〈從帳形龕飾到帳形龕〉,《敦煌研究》,2004年1期,頁27-34。
唐長孺,〈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7),頁382-448。
唐長孺,〈太平道與天師道—札記十一則〉,《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3期,頁43-7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拾遺》,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孫迪,〈日本藏傳陜西三原出土西晉十六國金銅彌勒菩薩立像〉,《文博》,2006年5期,頁14-16。
孫迪編著,《中國流失海外佛教造像總合圖目•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神塚淑子,〈南北朝時代の道教造像—宗教思想史的考察を中心に〉,收入礪波護編,《中国中世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93),頁225-289。
神塚淑子,〈六朝道經中的因果報應說與初期江南佛教〉,收入國立歷史博物館編,《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頁181-202。
神塚淑子,〈天尊像、元始天尊像的問世、流行與靈寶經〉,收入李淞主編,《道教美術新論》(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頁67-78。
陜西省文物普查隊,〈耀縣新發現的一批造像碑〉,《考古與文物》,1994年2期,頁45-58。
陜西省耀縣藥王山博物館、陜西省臨潼市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合編,《北朝佛道造像碑精選》,天津市:天津古籍,1996。
陜西歷史博物館編,《尋覓散落的瑰寶:陜西歷史博物館征集文物精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馬羽嫻,《陜西單體石造像考》,臺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馬長壽,《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海外遺珍:佛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歷史圖集:陜西分冊》,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1998。
宿白,〈平城實力的聚集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114-144。
宿白,〈涼州石窟遺跡與“涼州模式”〉,《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39-51。
宿白,〈南朝龕像遺跡初探〉,《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頁176-199。
常青,〈北魏皇興造像考〉,《文博》,1989年4期,頁23-29、33。
張秩瑋,《北魏小金銅佛風格與圖像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張國維,〈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中國部分佛道石造像〉,《敦煌研究》,2006年1期,頁3-8。
張勛燎,〈四川大學博物館藏北魏姚伯多造道像碑文拓本考釋〉,《宗教學研究》,1997年2期,頁7-14。
張淼,〈佛教“疑偽經”與彌勒信仰:以佛教經錄為中心的考察〉,《宗教學研究》,2006年1期,頁171-174。
張硯,〈中國陜西耀縣的碑林〉,《佛教藝術》,第205號(1992年12月),頁77-89。
張煒玲,〈關令尹喜神化研究〉,《道教學探索》,第3號(1990),頁21-74。
張煒玲,〈北朝之前樓觀道教修行法的歷史考察〉,《道教學探索》,第4號(1991),頁21-53。
張澤珣,〈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與道教—以南蠻、氐羌族群為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6期(2005),頁33-37。
張澤珣,《北魏關中道教造像記硏究:附造像碑文錄》,澳門:澳門大學,2009。
張燕,〈長武縣發現兩件紀年銅造像〉,《文物》,1986年3期,頁96。
張燕,〈藥王山造像碑〉,《中國道教》,2001年6期,頁32-37。
張燕、趙景普,〈陜西省長武縣出土一批佛教造像碑〉,《文物》,1987年3期,頁51-59
張總,〈白佛山等十六王子像概述〉,《敦煌研究》,1998年3期,頁28-33。
張寶璽編著,《甘肅佛教石刻造像》,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理查.馬塞(Richard B Mather)著,高慧方、吳美姬譯,〈西元四二五至四五一年北魏宮廷中的道教神權政治〉,《道教學探索》,第2號(1989),頁375-399。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陰志毅,〈耀縣藥王山佛教造像碑〉,《考古與文物》,1996年2期,頁13-21。
陳亮,〈陜西扶風館藏北朝有銘佛教造像及相關問題研究〉,《文物世界》,2002年5期,頁7-10。
陳哲萱,《南朝益州地區佛教造像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財經、楊之昉,〈西安碑林新藏一組佛刻造像概況〉,《碑林集刊》,第10輯(2004),頁77-81。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1975。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頁1-40。
陳寅恪著,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曾布川寬、岡田健編集,《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賀世哲,〈婆藪仙與鹿頭梵志〉,《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頁101-111。
賀世哲,〈千佛圖像研究〉,《敦煌圖像研究:十六國北朝卷》(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頁112-140。
馮吾現,〈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紹〉,《中原文物》,1994年2期,頁17-21。
塚本善隆,〈中國在家佛教特に庶民佛教の一經典:提謂波利經の歴史〉,《北朝佛教史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頁189-240。
塚本善隆著,林保堯、顏娟英譯,《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新竹:覺風佛教藝術基金會,2005。
楊宏明,〈安塞縣出土一批佛教造像〉,《文博》,1991年6期,頁55、61。
楊東晨,《陜西古代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楊泓,〈試論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飾的主要變化〉,《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296-304。
楊曾文,〈彌勒信仰的傳入及其在民間的流行〉,《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頁68-75。
楊聯陞,〈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略論南北朝時代的道教清整運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分(1956),頁17-54。
靳之林,〈延安地區發現一批佛教造像碑〉,《考古與文物》,1984年5期,頁32-45。
靳之林,〈陜北發現一批北朝石窟和摩崖造像〉,《文物》,1989年4期,頁60-66、83。
翟春玲,〈陜西青龍寺佛教造像碑〉,《考古》,1992年7期,頁624-631。
翟春玲,〈西安出土北魏銅佛造像研究〉,《文博》,2003年5期,頁44-49。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裴建平,〈西安碑林藏北魏佛龕像考釋〉,《碑林集刊》,第7輯(2001),頁114-119。
裴建平,〈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平二年”造像考釋〉,《碑林集刊》,第8輯(2002),頁80-85。
裴建平,〈西安地區出土北魏早期單體佛造像研究〉,《碑林集刊》,第9輯(2003),頁63-71。
裴建平,〈再論北魏茹氏合邑一百人造像碑的宗教性質—兼與施安昌先生商榷〉,《碑林集刊》,第10輯(2004),頁69-76。
裴建平,〈從關中出土的北魏佛造像看長安模式佛造像的形成〉,《碑林集刊》,第12輯(2006),頁79-89。
裴建平,〈陜西出土的十六國、北魏佛造像與犍陀羅藝術〉,《碑林集刊》,第13輯(2007),頁15-21。
裴建平,〈西安碑林藏朱輔伯造像碑考〉,收入羅宏才主編,《西部美術考古》(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頁212-222。
趙力光,〈陜西古代石刻藝術綜論〉,《碑林集刊》,第6輯(2000),頁85-94。
趙康民,〈陜西臨潼的北朝造像碑〉,《文物》,1985年4期,頁15-26。
劉屹,〈寇謙之身后的北天師道〉,《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15-25頁。
劉昭瑞,〈北魏姚伯多道教造像碑考論〉,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302-318。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3分(1993),頁497-544。
劉淑芬,〈中古佛教政策與社邑的轉型〉,《唐研究》,第13號(2007),頁241-299。
劉淑芬,〈從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滅佛〉,《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72。
劉淑芬,〈中國撰述經典與北朝佛教的傳布—從北朝刻經造像碑談起〉,《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115-167。
劉淑芬,〈香火因緣—北朝的佛教結社〉,收入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9),頁219-272。
劉淑芬,〈從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幾個面向—石像、義邑和中國撰述經典〉,收入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10),頁217-258。
劉慧,〈中國早期金銅彌勒遺存及陜西三原彌勒像考〉,《中國美術研究》,2011年12期,頁52-59。
劉雙智,〈陜西長武出土一批北魏佛教石造像〉,《文物》,2006年1期,頁65-81。
劉耀秦、王保東,〈富平現存的造像碑〉,《文博》,1992年3期,頁78-80。
樊光春,《長安終南山道教史略》,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蔚縣博物館,〈河北蔚縣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業微石造像〉,《考古》,1989年9期,頁807-810。
鄭文,〈魏晉北朝內遷氐羌民眾的道教信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2期(2010),頁207-211。
樸基憲,〈論雲岡石窟所見樓閣式佛塔的起源及演變〉,《石窟寺研究》,第2輯(2011),頁158-166。
盧建榮,〈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社會意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1995),頁97-131。
賴鵬舉,〈關河的三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1994),頁233-259。
謝振發,《雲岡第七、八雙窟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謝振發,〈北朝中原地區《須大拏本生圖》初探〉,《美術史研究集刊》,第6期(1999),頁1-41。
韓偉、陰志毅,〈耀縣藥王山的佛道混合造像碑〉,《考古與文物》,1984年5期,頁46-51。
韓偉、陳悅新等著,《中國石窟雕塑全集5:陜西寧夏》,四川:重慶出版社,2001。
齋藤龍一,〈中國南北朝時代の「鄜縣樣式」佛教•道教造像に關すゐ再檢討〉,《中國美術の圖像學》,(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6),頁321-359。
齋藤龍一編集,《道教の美術》,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2009。
顏娟英主編,《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
羅宏才,〈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藝術史研究》,第9號(2007),頁235-256。
羅宏才,《中國佛道造像碑硏究:以關中地區為考察中心》,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四):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
譚樹桐、安陽春編集,《新疆の壁畫》,京都:株式會社美乃美,1981。
蘇玲怡,《龍門古陽洞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黨小娟、楊金瑋、王冬梅,〈陜西戶縣現存兩尊北朝佛教石刻及相關問題〉,《文博》, 2010年1期,頁68-71。
麟游縣博物館編著,〈麟游縣博物館館藏佛道教石刻造像〉,《慈善寺與麟溪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頁164-200。
缪哲,〈《魏文朗造像碑》考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硏究集刋》,第21期(2006),頁1-66。

三、 英文論著
Abe, Stanley K., Ordinary imag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Abe, Stanley K., “A Freer Stela Reconsidered”, Freer Gallery of Art Occasional Papers. vol. 3 (2002), pp. 7-52.
Rhie, Marylin M., Early Buddhist Art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Leiden; Boston; Köln: Brill, 1999.
James, Jean M., 'Some Iconographic Problems in Early Daoist-Buddhist Sculptures in China', Archives of Asian Art. vol. 42 (1989), pp. 71-76.
Sirén, Osvald,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over 900 specimens in stone, bronze, lacquer and wood, principally from northern China, Bangkok, Thailand: SDI Publications, 1998 (Reprint of the 1925 ed.).
Stephen Little with Shawn Eichman, 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 Chicag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Wong, Dorothy C.(王靜芬), Chinese Stel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中譯本:毛秋瑾譯,《中國石碑》,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Zwalf, W., A Catalogue of the Gandhara Sculpture in the British Museum. vol. 2,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8-
dc.description.abstract關中自古以來即為京畿之地,是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之一。長安作為佛教東傳的首站,造像深受印度和中亞藝術的影響。入魏之後,長安歷經太武滅佛,佛教曾一度停擺,而道教受北魏政權扶植,勢力大增。幸而有賴於前朝所積累的佛教底藴深厚,其信仰早已深入民間,故佛教得以快速復興,北魏時期數量可觀的佛教造像即是關中佛教信仰興盛的明證。道教造像受佛教藝術影響,在五世紀末始出現,分布於新天師道盛行的雍州北部一帶。
就造像風格而論,關中的風格發展可分為三期,第一期(426-470)沿襲前朝濃厚的域外色彩,然已嘗試將漢式元素融入其中,同時可見對雲岡石窟的影響。自第二期(471-500)開始孕育出本地獨特的風貌,以細密陰刻平行線條最能代表關中特色,並繼續對平城地區產生影響。第二期後半,隨著平城、洛陽實力的日益成熟,關中轉而受到兩者影響,然而關中對周邊的陜北及隴東仍有影響力。第三期(501-534)造像數量激增,無論從人物略帶豐潤的造型、菩薩的通肩式袍服、細密線條的裝飾紋樣和四面造像碑形制等,都展現了該地的地方特色。道像在第三期也發展出自身的風格語彙,即頭戴道冠、蓄長髯、持羽扇和衣袖呈翼形等特色,與佛像產生明顯的區別。上述均顯示出關中樣式在北魏晚期成熟而穩定的持續發展。
在造像題材與圖像方面,關中深受印度造像的影響,如佛傳和本生故事、彌勒圖像;同時亦出現不少中國本土自創的題材,如多寶佛、維摩文殊、五十三佛和三十五佛等。道教圖像以老君為主,北魏晚期出現了天尊、太上道君等尊格則是受到南方靈寶派道教的影響。從造像整體的圖像意涵觀之,釋迦、彌勒組合以及法華體系的三世佛組合最為流行,顯見大乘佛教在關中地區的盛行。另外,佛道雙教碑的特殊組合反映了關中庶民信仰中佛道合慈的特色,其贊助者同時有佛、道教徒,兩者對於各自的宗教屬性極為清楚,故其宗教意涵並非出於道教統攝佛教的概念,而是雙方藉由興辦齋會、立碑建功,以達到彼此期望死後得以「升天成仙」、「生天」或參與「龍華三會」的願望。值得一提的是,關中佛、道教信仰的興盛,實有賴於地方上巡遊教化的僧侶、道士和官員的推動,而造就了北魏關中造像藝術的繁榮與興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Guanzhong(關中) plain in Shaanxi(陜西) province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enters. By the late 4th century and early 5th century, Chang’an(長安) was an important cent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and foreign-style Buddhist images. However, from 416 to 533, was one of eclipse for Chang’an, for it was neither a political capital nor a religious center. The Buddhist persecution in 444 was a major setback to Chang’an, but Taoism was flourished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the North Wei courts. Nevertheless, the solid foundation established by the past period, for the Buddhism was deeply popular in Gunazhong, so Chang’an Buddhism could revived fast. The large numbers of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he North Wei is evidence of Chang’an Buddhism flourish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art, Taoist sculptures appeared in the late 5th century, centralized around the middle part of Guanzhong where the Way of the New Celestial Masters(新天師道) prevailed.
According to Guanzhong sculpture’s style analysis, its development is presented in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ca. 426-470) still retained the strong Indian and Central Asian elements, but also saw Han elements; meanwhile, Chang’an Buddhist art continued to influence Yungang(雲岡).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ca. 471-500), the Guanzhong style was gradually mature, the curvilinear pattern as the most typical style. While Guanzhong lost its influence, on the contrary influenced by Yungang and Longmen(龍門). During the third period (ca. 501-534), the numbers of sculptures increased precipitously. In these images, human forms, Bodhisattva dress, curvilinear pattern and four-side stele all display a unique regional style. The Taoist images also developed own style to distinguish from Buddhist images, the Taoist deity wears a tall hat and Chinese robe with long sleeves, takes a fan and grows a beard. By the third decade of 6th century, the Guanzhong style was fully mature.
In terms of subject, early Guanzhong images show a close connection to those of India, Buddhabiographies, Jataka tales and cross-foot Maitreya for example. Meanwhile, the subject like Duobao(多寶) Buddha, Vimalakīrti, fifty-three Buddha and thirty-five Buddha those were created by Chinese. The Taoist image mostly is Laojun(老君), Tianzun(天尊) and Taishundaojun(太上道君) appeared later was influence by the Southern Linbao(靈寶派) Taoism.In addition, the Buddhist-Taoist stel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anzhong the plebeian beliefs, their sponsors both were Buddhist and Taoist, they clearly realized their own religious attributes. The goal of the two group actually reveals no differentiation, for they reach the same end onl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6T16:25:3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41006-1.pdf: 5335546 bytes, checksum: 685e1c64388bb61cb5f45ba514c9c72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緒論 1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回顧 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課題 13
第一章 關中地區早期的歷史與宗教 15
前言 15
第一節 歷史背景 16
第二節 宗教發展 19
(一)佛教 20
(二)道教 31
小結 37
第二章 造像風格及其演變 38
前言 38
第一節 第一期:始光三年至皇興年間(426-470) 39
第二節 第二期:延興元年至景明元年(471-500) 45
第三節 第三期:景明二年至北魏滅亡(501-534) 50
第四節 區域特色與影響 60
小結 63
第三章 圖像與信仰研究 65
前言 65
第一節 圖像考訂與分析 66
(一)釋迦牟尼佛 66
(二)彌勒 73
(三)多寶佛 77
(四)維摩詰與文殊菩薩 78
(五)五十三佛、三十五佛 80
(六)老君 81
第二節 圖像組合與意涵 83
(一)釋迦與彌勒組合 84
(二)三世佛組合 86
(三)大乘諸龕組合 89
(四)佛、道混雜組合 90
第三節 贊助者與其信仰 93
(一)佛教贊助者與其信仰 93
(二)道教贊助者與其信仰 98
(三)庶民信仰與佛道雙教碑的出現 102
小結 106
結論 108
附表一:北魏關中佛、道造像資料 111
附表二:北魏關中派佛、道造像資料 122
附表出處縮寫 125
參考書目 127
(一)古籍文獻 127
(二)中日文論著 128
(三)英文論著 136
圖版出處 137
圖版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北魏關中佛、道造像及其信仰研究zh_TW
dc.titleA Study of the Buddhist, Taoist Sculptures and Religion around Guanzhong in the North Wei of China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保堯,黃蘭翔
dc.subject.keyword關中,北魏,區域研究,庶民信仰,佛道雙教碑,zh_TW
dc.subject.keywordGuanzhong,the Northern Wei,regional study,plebeian beliefs,the Buddhist-Taoist steles,en
dc.relation.page14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3-04-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藝術史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藝術史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5.21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