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3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天鐸(Tain-Dow Lee),陳明通(Ming-Tong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I-Ju L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盧怡如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6:19:3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2-21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2-21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2-0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Anholt, S. (2007). Competitive Identity: The New Brand Management for Nations, Cities and Regions.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Baker, B. (2007). Destination branding for small cities : the essentials for successful place branding . Oregon: Creative Leap Books. Baudrillard, J. (2000). Beyond Use Value. In M. Lee (Eds.), The Consumer Society Reader. (pp.19-30). London: Blackwell. Bourdieu, P. (2001). The Aristocracy of Culture. In D. Miller (Eds.), Consumption: Critical Concept in the Social Science (pp.180-238) , London &N.Y: Routledge. Boym, S. (2001). The Future of Nostalgia. New York: Basic Books. Cooke, P. (2008). Culture, clusters, districts and quarters. In P. Cooke and L. Lazzeretti (Eds.),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Corrigan, P. (2010) 《消費社會學》。台北:群學。 Creighton, M. (2001). Something More: Japanese Department Stores’ Marketing of ‘a meaningful human life’. In M. Daniel (Eds.), Consumption: Critical 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I (pp. 259-282). London& N.Y: Routledge. Crouch, D.& Lubbren, N. (2003). Visual Culture and Tourism. Oxford ; New York : Berg. Fainstein, S. S. & Gladstone, D. (1999). Evaluating Urban Tourism. In D. R. Judd & S. S. Fainstein (Eds.), The Tourist City, Yale University. Fainstein, S. S. & Judd, D. R. (1999). Global Forces, Local Strategies, and Urban Tourism. In D. R. Judd & S. S. Fainstein (Eds.), The Tourist City, Yale University. Fiske, J. (1995) 《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 Florida, R. (2003) 《創意新貴》,鄒應瑗(譯)。台北:寶鼎。 Glaeser, E. (2012) 《城市的勝利》。台北:時報。 Harvey, H.(2006)《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Hesmondhalgh, D.(2009)《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 Hospers, Gert-Jan. (2009). Lynch, Urry and city marketing: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ity as built and graphic image. Place Branding and Public Diplomacy, 5(3), 226-233. Jary, D.,& Jary, J.(2005)《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Jensen, K. B.& Jankowski, N. W. (1996)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Jocobs, J.(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台北:聯經。 Lash, S., & Urry, J. (1994).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 Lazzeretti, L. (2008). The cultural districtualization model. In P. Cooke & L. Lazzeretti (Eds.),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economicdevelopment.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Lorenzen, M., & Frederiksen, L. (2008). Why do cultural industries clusters?Localization, urbanization, products and projects. In P. Cooke & L. Lazzeretti(Eds.),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Cheltenham: Edward Elgar. Lynch, K. (1986)《城市形象》。台北:臺隆書店。 Maitland, R. (2009). Introduction: National Capital and City Tourism. In RobertMaitland and Brent W Ritchie (Eds.), City Tourism: National CapitalPerspectives. Wallingford, UK; Cambridge, MA : CABI. Maple-Vail. Book Manufacturing Group. Miles, M. (2007). Cities and Cul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2001). Culture Counts: Strategies for a More Vibrant Cultural Life for New York City. A Cultural Blueprint for New York City. US: 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Olds, K. (1997). Globalizing Shanghai : the ‘Global Intelligence Corps’ and the building of Pudong. Cities, 14( 2), 109-123. Pine, B. J.,& Gilmore, J. H.(2008)《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Pratt, A. C.(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地理觀〉。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Riggins, S. H. (1997). The Logic of the Mall. The Socialness of Things: Essays on the Socio-Semiotics of Objects (pp.203-229).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Ritzer, G.(2007)《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巨流。 Scott, A. J. (2008). Culture, Economy, and the City. Social Economy of the Metropolis: Cognitive-Cultural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Cities (pp.84-109).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lverman, D. (2010) 《解析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台北:韋伯。 Skinner, H. (2009). The Capital City as a ‘Product’ Brand Under the Nation’sCorporate Umbrella. In R. Maitland & B. W. Ritchie (Eds.), City Tourism:National Capital Perspectives. Wallingford, UK ; Cambridge, MA : CABI. Soja, E. W. (2004) 《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 Taylor, C.(2008)《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台北:商周。 Throsby, D. (2003). Cultural Capital. In R. Towse (Eds.), 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 Northhampton: Edward Elgar Pub. Throsby, D. (2009). Tourism, Heritage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hree ‘GoldenRules’. In Luigi Fusco and Peter Nijkamp (Eds.), Cult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Local Development. (pp. 13-29). Vermont, USA; Surrey, Englang: Ashgate. Throsby, D.(2007)《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藝術家。 Toynbee, A. J. (1984)《歷史研究》。台北:遠流。 Tsang, Ka-man. (2007). Dreaming Shanghai-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Shanghai,Mphil thesis. Hong Kong: School of Desig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Urry, J.(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Wai, W. T. (2006). Place promotion and iconography in Shanghai’s Xintiandi. Habitat International, 30(2), 245-260. White, L. (2009). Images of Canberra: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the Capital City of Australia. In R. Maitland & B. W. Ritchie (Eds.), City Tourism: National Capital Perspectives. Wallingford, UK ; Cambridge, MA: CABI. Williams, R. (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 Zukin, S. (1995). The Cultures of Cities.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上旗文化編輯部(2010)《台北小旅行:23帖生活行旅 拾步、拾味、拾氛圍》。台北:上旗文化。 于海(2011)〈舊城更新敘事的權力維度和理念維度——以上海「田子坊」為例〉。《南京社會科學》,4,23-29。 公小玄(2010)《劉曉波傳: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台北:明鏡出版社。 尤愛靈(2011)《旅遊意象與城市意象關係之研究 ─以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為例》。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水瓶子(2011)《台北咖啡印象》。台北:流行風。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03)〈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203-340。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健全、蔡鳳凰(2010)〈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的產業發展政策〉。李誠(編),《險渡金融海嘯-台灣經濟未來該怎麼走?》。台北:天下。 北京城市版編輯部(2011)〈城市漫遊特級之台北〉。《周末畫報(改版第658期)》。北京:現代傳播。 古宜靈、廖淑容(2004)〈文化產業政策發展的趨勢與問題〉。《都市與計畫》,31,91-111。 白先勇(1983)《台北人》。台北:爾雅。 朱崇科(2002)〈重構與想像:上海的現代性——評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當代雜誌》,12,11-1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2010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2011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余舜德(1993)〈空間、論述與樂趣-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余舜德(1996)〈對立與妥協: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台北:中央研究院。 余舜德(2009)〈夜市小吃的傳統與臺灣社會〉。黃克武(編),《食悄毋吃飽:地方飲食文化(一)》。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吳靖(2011)〈文化產業與流行情緒:做為內容和社會創意的懷舊〉。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呂紹祺(2010)《高雄市城市意象與賽會後旅遊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以2009世界運動會國際與會者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媒體經濟觀〉。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李天鐸(2011)〈緒論〉。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李昀(2012)《旅讀中國(四月號)》。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澤宇文化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李歐梵(200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 汪雨菁、蒙金蘭(2010)《大上海攻略完全制霸》。台北:墨刻。 沈嘉祿(2007)《白相城隍廟:百年旺市屬今朝》。上海:文匯出版社。 邱誌勇(2011)〈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政策概觀〉。李天鐸(編),《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相江宇(2011)《李克強班底》。台北:明鏡出版社。 胡幼慧(2008)〈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怡如(2010)《找尋與重構天母地區城市意象》。嘉義:嘉義大學。 夏鑄九(2007)〈序言:作為現代性的神話-創造性破壞〉。《巴黎,現代性之都》。台北:群學。 徐百柯(2007)《民國那些人》。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徐百柯(2011)《民國風度》。北京:九州出版社。 馬世芳等(1998)《在台北生存的100理由》。台北:大塊文化。 張愛玲(1991)《半生緣》。台北:皇冠。 張愛玲(2010)《赤地之戀》。台北:皇冠。 張愛玲(2010)《對照記》。台北:皇冠。 淳子(2010)《張愛玲城市地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符立中(2009)《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台北:印刻。 莊志民、胡舉華(2009)〈上海都市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關係〉。葉辛、蒯大申(編),《上海藍皮書.文化: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09)》。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鎮宇(2011)《電視劇《痞子英雄》中高雄市城市意象之建構》。台北: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空間生產》。台北:田園城市。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台北:詹氏書局。 陳冠中(2009)《城市九章》。上海:上海書店。 陳祖恩(2011)《老上海城記:西洋人與東洋人》。上海:上海文藝。 陳智芳(2008)《台北城市意象之建構及其終身學習社會的意涵-政府相關出版品之內容分析》。台北: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怡(2011)《城市意象於影片露出對閱聽眾造訪意圖之影響》。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國治(2007)《台北小吃札記》。台北:皇冠。 黃玉惠(2005)《日治時期休閒景點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宗儀(2008)《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 黃武達(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楊春龍(2010)《上海地鐵自由旅行精品書2010 ~ 2011升級2版》。台北:采葒。 落塵(2011)《民國的氣質》。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葉文心(2010)《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 葉聖陶、豐子愷(2011)《民國老課本》。北京:九州出版社。 蒯大申(2009)〈總報告〉。葉辛、蒯大申(編),《上海藍皮書.文化: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09)》。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維公(2011)〈台北學:在台北生活的理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李清志、顏忠賢、林盛豐(編),《台北學》。台北:馬可孛羅文化。 鄭子華(2008)《城市與媒體--解讀〈慾望城市〉中的城市形象》。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兆臻、梁敏菁(2009)《上海:旅遊全攻略》。香港:正文社。 鄭兆臻、梁敏菁(2009)《上海旅遊全攻略》。香港:正文社。 鄭美緣(2005)《高雄市城市形象行銷之研究-以愛河為例》。高雄:中山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祖安(2001)〈近代城市變遷中的中西風貌〉。《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 鄭崇遠(2009)〈消費文化語境中的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設〉。葉辛、蒯大申(編),《上海藍皮書.文化: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09)》。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薛理桂(1994)《比較圖書館學導論》。台北:台灣學生。 顏亮一(2009)《記憶與地景》。台北:田園城市。 羅鋼(2003)〈前言:探索標費的斯芬克斯之謎〉。羅鋼、王中忱(編),《文化消費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霧滿攔江(2011)《民國就是這麼生猛》。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其他資料 SOHO品牌(2009/11/11)〈痞子版兩蔣文化商機-蔣堂的故事〉,SOHO品牌邦。2012年4月20日,取自:http://blog.soho.com.tw/?p=789 TAIPEI 101,〈關於TAIPEI 101〉。TAIPEI 101官方網站。2011年2月11日,取自:http://www.taipei-101.com.tw/ch/Corp/taipei_101aboutA.html 人民網(2007/1/17)〈紫禁城內星巴克成網友眼中釘〉。人民網。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opinion.people.com.cn/GB/52655/5296020.html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2/3/12)〈上海市旅遊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上海市人民政府官方網頁。2012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5307/node25455/node25459/u21ai591271.html 上海市旅遊局〈必遊熱點Top20〉。上海市旅遊局上海旅遊會展網。2011年6月20日,取自:http://chs.meet-in-shanghai.net/shanghai_highlights.php 上海新天地(2012)〈石庫門屋裡廂博物館〉。上海新天地官網。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xintiandi.com/xintiandi/cn/brand_cn.asp?id=2335 上虞俞邦藩(1931)《袖珍最新上海分圖》。上海:上海製圖出版社。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52d530100i26r.html 工商時報社論(2011/12/22)〈藉創造故事來創造台灣觀光的契機〉。中時電子報。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122200101.html 中國國家旅遊局〈2011年1-12月來華旅遊入境人數(按入境方式分)〉,中國國家旅遊局官網。2011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cnta.gov.cn/html/2012-2/2012-2-21-19-9-54985.html 中國評論新聞(2007/02/10)〈大陸客的臺灣觀:民主燈塔或是台獨堡壘〉。中國評論新聞官網。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0/6/3/100306394.html?coluid=13&kindid=98&docid=100306394 文化護照小天使(2009/05/12)〈6/27南區文創生活漫步:韓良露──師大生活圈漫步〉,台北文化觀光網。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visitaipei.pchome.com.tw/articles.html?bid=visitaipei&aid=1312808071 出版之門(2011/11/01)〈香港被權威指南選為十大最佳城市之一〉,出版之門。2012年5月5日,取自:http://www.publishing.com.hk/pubnews/newsdetail.asp?newsid=20111101009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 〈市政統計周報第608號〉。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1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dbas.taipei.gov.tw/public/Attachment/13211649924.pdf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12/4/26)〈臺北市都市發展政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官網。2012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udd.taipei.gov.tw/pages/detail.aspx?Node=16&Page=2107&Index=0 史娃若(2011/06/23)〈台灣是大陸人的鄉愁〉。鳳凰博報網頁。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ifeng.com/article/12033702.html 交通部觀光局a〈99年來臺旅客按居住地分〉,交通部觀光局官網。2011年2月12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1012/table02_2010.pdf 交通部觀光局b〈2010年(民國99年)12月份觀光統計(月報)〉,交通部觀光局官網。2011年2月12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File/201012/2010_12monthly.pdf 交通部觀光局c〈觀光統計圖表〉,交通部觀光局官網。2012年4月25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315 交通部觀光局d〈中華民國99年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交通部觀光局官網。2012年4月20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宋丁儀(2011/12/27)〈營運不如預期-上海日月光中心 重新調整定位〉。中時電子報。2012年5月15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2050902/112011122700164.html 李清志(2011.09.30)〈巷弄城市、魅力再造〉,聯合新聞網。2012年2月14日,取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622483.shtml 李雪麗 (2010/11)〈中國背包客慢活台北〉,天下雜誌 462期。2012年2月12日,取自: 李麗(2006/05/25)〈探班《新上海灘》 黃曉明孫儷不「來電」〉,新華網。2012年2月14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nt/2006-05/25/content_4596805.htm 周奕成(2009/4/23)〈起業型社會與社會型企業〉,天下雜誌。2012年5月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7508 東尼控(2012/4/24)〈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ETtoday。2012年5月5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424/41507.htm 林靜宜(2010/07/30)〈台灣就是不一樣 風格力〉,30雜誌官方網頁。2012年2月15日,取自:http://forum.30.com.tw/Board/index.aspx?go=new4&f=pageview&d=desc 邱瓊玉(2012/4/9)〈台北國父紀念館 觀光客最愛景點〉,聯合新聞網。2012/5/5,取自: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49976 夏鑄九(2004/02/01)〈都市中心性的重建與台北101:全球都會節點中流動空間的地標,還是勞倫斯的詛咒?〉,人與環境研究電子報電子版第6之1號,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hdbih/%E9%9B%BB%E5%AD%90%E5%A0%B1%E7%AC%AC%E5%85%AD%E6%9C%9F.htm 孫瑞穗(2007/6/17)〈【音樂無國界】「後生,打幫」:林生祥拒領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和「最佳客語專輯」!〉。The Re-imagined•重組想像的●青春無敵篇。2012年5月28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sabinasun/archives/3484261.html 畢恆達(2005/12/10)〈環境知覺一二三〉,人與環境研究電子報第11號。2012年7月10日,取自: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hdbih/%E9%9B%BB%E5%AD%90%E5%A0%B1%E7%AC%AC11%E6%9C%9F.htm 陳文茜(2011/07/02)〈7/2文茜世界週報:上海和平飯店 再現遠東第一樓風華〉,Youtube。2011年1月30日,取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FIn-n7aax5Y 陳宛茜(2009/6/27)〈蔣堂搞KUSO 兩蔣商品熱銷〉,世界新聞網。2012/6/14,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 陳宛茜(2011/10/20)〈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蘭德利,為城市創意把脈〉,聯合新聞網。2011年1月30日,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663412.shtml 喬楚君(2011/08/31)〈投書-遊台最想看的是中華民國〉,中時電子報。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s&t=96572 黃如萍(2012/6/9)〈徐璐為康青龍抱屈 巷弄文化 散客著迷、團客難品味〉,中時電子報。2012年6月10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2060900125.html 黃絹綺(2011/12/18)〈民國六十六年在台北〉,中時電子報,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1121800078.html 新天地官網 〈新天地的開發理念〉,里安集團新天地。2011年4月5日,取自:http://www.xintiandi.com/xintiandi/cn/index.php?p=about 新華網(2011/02/16)〈上海目標十二五建成世界著名旅遊城市〉,新華網。2011年3月29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6/c_121089250.htm 綺麗珊瑚,〈關於綺麗〉,綺麗珊瑚官網。2012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a-lu.net/case/chiilih/about.php 橙果設計,〈兩蔣文化創意商品〉。橙果設計官方網站。2012年6月16日,取自:http://dem-global.com/tw/works_dtl.aspx?cid=_00000001&id=_00000051 謝小韞(2010/12/24)〈1月號 局長的話──2011年新文化白皮書〉,文化快遞。2011年4月18日,取自:http://express.culture.gov.tw/announce_detail.php?ID=43 韓寒(2012/5/10)〈太平洋的風〉,韓寒新浪博客。2012年5月29日,取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5np.html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3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近年來,「城市形象」已成為廣泛討論的議題,討論城市意象�形象的文獻極多,彼此切入的學術觀點也相當繁雜,本文從城市觀光這個脈絡下探討城市形象,城市透過什麼樣的文化特色來包裝自身?其中的文化社會意涵為何?為了細緻處理這個議題,本文選擇與自身文化接近性強的台北、上海兩岸城市進行研究,並且以文化經濟學者David Throsby所提出的「文化資本」作為理論視野。
Throsby文化資本的核心概念即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資本財,亦即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燃料,他的終極關懷是文化作為資本財如何永續經營?本文透過這樣的研究取徑,分析城市行銷觀光形象的媒體資料以及進行城市主要觀光景點的田野調查,來說明城市觀光如何挪用文化作為資本包裝其形象。本文的主要發現為,城市觀光發展必定透過特定幾種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化沉積作為資本,這種地方特色文化透過觀光產業的兩大步驟:白日夢的建構與景點實際參訪不斷的進行文化資本的積累。根據研究結果,台北的主要文化資本類型可分為:傳統�民國文化�現代化;上海則可分為:傳統�1930租界文化�現代化。這些文化資本類型都與城市本身的歷史發展與全球政經結構轉變的兩面夾擊有關,也同時說明兩岸城市為了經濟發展需求時所必須做出的回應。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s the issue of “city image” receives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late decades, an extensive amount of academic works have also been contributing to the related subjects, although with 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 that vary. In the current thesis, the researcher addresses the issue in the context of city tourism and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how do cities use their cultures to present themselves, and what do these cultures mean? To provide a profound investigation of the researched issues, this research takes Taipei and Shanghai, two cities with cultural proximity, as subjects of case studies, and adopt David Throsby's idea of “cultural capital” as its approach.
The core idea of Throsby's 'cultural capital” is to take culture as a capital; in other words, culture could be fuel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is premise Throsby inquires how culture capitals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capital, the researcher analyses the cities' images based on the city marketing documents, travel guide book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both citie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both cities use their original cultures as capital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se cultural capitals are results of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responses to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19:3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7341001-1.pdf: 2631164 bytes, checksum: 98916fb5734654349db49d0bb14d1f0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提問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David Lynch城市景觀規劃 4 二、從影視文學脈絡探討城市形象 5 三、行銷學與消費者行為研究 5 第三節 研究取徑:文化資本的視野 9 一、象徵符號是城市形象的基礎 9 二、以David Throsby文化資本觀點分析城市形象 10 第四節、研究策略 17 一、符號學分析 17 二、比較研究 19 三、田野反省 20 第五節 研究範疇:兩岸互動中的雙城凝視 23 一、圖文資料 23 二、研究對象 27 第二章 城市形象的形塑背景與特質 38 第一節 文化產業:以象徵價值創造經濟價值 40 一、後福特主義與大眾生活 41 二、符號消費與象徵交換 43 三、社會分層與美學品味 44 第二節 形象競爭:文化資本在城市空間的積累 47 第三節 觀光產業:體驗象徵符號 49 一、奇觀與非日常狀態 50 二、重新蠱魅:觀光景點的建構過程 51 第四節 城市形象內涵 55 一、城市形象的內涵:想像與物質空間 55 二、城市觀光的兩種型態:標準化與差異化 57 第三章 摩登老上海,上海新摩登 65 第一節 歷史時間軸承的空間圖像演化 65 第二節 摩登白日夢:想像與期待的形構 73 一、找回昔日東方巴黎 74 二、浮華上海:大千世界到巷弄生活 77 第三節 文化象徵的空間復刻 81 一、老上海與新上海 81 二、城市圖像的再現 82 第四節 小結:摩登式主題公園 102 一、虛擬過去�真實未來:曖昧難分的城市符號 102 二、以文化認同判斷摩登形象 103 第四章 多元開放意象的台北之旅 107 第一節 台北城的空間景觀演化 107 第二節 塑造人文風情的美好 110 一、混搭拼裝的多元族群文化 110 二、文化經濟論述滲透城市空間 114 三、人文民國還是商品化民國? 118 第三節 從傳統到現代觀光圖像 122 一、台北 101:兼具購物中心與城市形象的標誌性建築 122 二、在地傳統文化以及其他:士林夜市 126 三、民國文化:被快速壓縮為經濟符號的主題文化 130 第四節 小結:象徵符號的操作與開發 134 第五章 結論:流動的意象�意象的永續 140 第一節 重塑城市形象:文化資本的累積、複製與再現 141 一、海上奇觀:在地�外來的邊界模糊 142 二、在台北體驗民主奇觀 148 三、研究發現 153 第二節 文化資本永續經營的創意城市 157 參考文獻 162 其他資料 170 圖表目錄 圖 1 1 Barthes符號意義的兩個層次 18 圖 1 2 本文研究架構 37 圖 2 1 Bill Baker觀光五階段 53 圖 2 2 文化資本在想像空間與物質空間的流動 57 圖 2 3 北京紫禁城星巴克 63 圖 2 4 城市形象的形塑背景與內涵 64 圖 3 1 上海1930年代租界地圖 68 圖 3 2 清末上海縣城地圖 85 圖 3 3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觀光廳」廣告 89 圖 3 4 陸家嘴夜景 90 圖 3 5 淮海中路芭比娃娃旗艦店 93 圖 4 1 師大南村落廣告 117 圖 4 2 101購物中心五樓紀念品區 125 圖 4 3 以兩岸政治人物為主題的士林夜市書攤一隅 129 圖 4 4 以國共為主題的「世紀和解檔夾」 132 表 1 1 上海、台北圖文資料研究清單 25 表 1 2 台北景點整理 30 表 1 3 上海景點整理 33 表 2 1 城市形象內涵 5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北與上海:文化資本觀點的城市觀光意象 | zh_TW |
dc.title | Taipei and Shanghai:The Image of City Tourism from Cultural Capital’s Perspective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泰俐,賴嘉玲 | |
dc.subject.keyword | 城市觀光,城市意象,文化資本,象徵符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image of the city,city tourism,cultural capital,symbolic sign, | en |
dc.relation.page | 17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2-0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57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