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2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葉俊榮(Jiunn-Rong Yeh)
dc.contributor.authorChen-ju Yehen
dc.contributor.author葉貞汝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6:19:05Z-
dc.date.available2013-02-21
dc.date.copyright2013-02-21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2-02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文獻
王毓正(2010)。〈我國環評史上首例撤銷判決:環評審查結論經撤銷無效抑或無效用之判決?�最高行九九判三O〉,《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9期,頁145-158。
王葳鑫(2003)。《我國環境法中公民訴訟適用之可能性─以海洋汙染防制法中訴訟條款為中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弘誓雙月刊編輯室(2007)。〈樂生療養院大事記年表〉,《弘誓雙月刊》,第87期。載於:http://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56042A41FC8650B7C06039D91F55A3D5。
朱淑娟(2012)。《友達不來了 中科四期開發重新檢討 學者:應暫停所有開發中工程》,載於: http://shuchuan7.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15.html
吳庚(2001)。《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七版。臺北:自版。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頁393-454。臺北:群學。
李宗瀚(2007)。《從John H. Ely的代表性補強理論檢討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爭議》,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李建良(2000),〈論環境保護與人權保障之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12卷第2期,頁1-46。
李建良(2004)。〈環境行政程序的法制與實務-以「環境影響評估法」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04期,頁45-67。
李建良(2010)。〈中科三期開發案停止執行之強制執行--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九年度執字第五七號裁定〉,《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61期,頁37-52。
李建良(2010)。〈中科環評的法律課題──臺灣法治國的淪喪與危機〉,《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9期,頁17-28。
李建良(2010)。〈為總統開一門行政法課──珍惜中科三期開發案的法治意義〉,《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65期,頁1-5。
李建良(2010年11月)。〈保護規範理論之思維與應用-行政法院若干問題舉隅〉,發表於:《2010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系列之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最高行政法院、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主辦),臺北。
杜文苓(2010)。〈環評決策中公民參與的省思:以中科三期開發案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35期,頁29-60。
杜文苓、彭渰雯(2008)。〈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119-148。
施信民(2009)。《臺灣環保運動簡史》。載於:http://www.tepu.org.tw/?p=702;
范玫芳(2008)。〈科技、民主與公民身份:安坑灰渣掩埋場設置爭議之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第12卷第1期,頁185-228。
馬綺韓、王維菁、陳釗偉(2012年7月)。〈社會運動網路運用之困境:以台灣環境運動為例〉,發表於:《2012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中華傳播學會(主辦),臺中。
張文貞(2010)。〈程序取向的行政行為司法審查:以中科三期環評判決為例〉,發表於:《第十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6日,臺北。
張文貞(2012)。〈演進中的法:一般性意見作為國際人權公約的權威解釋〉,《臺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2期,頁25-43。
張英磊(2009)。〈多元移植與民主轉型過程中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以回應本土發展脈絡為目的之比較法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英磊(2011)。〈比較法視角下我國環評司法審查之發展:一個回應我國民主轉型脈絡之詮釋〉,《臺大法學論叢》,40卷3期,頁955-1025。
許嘉容(2010)。《行政訴訟法中當事人適格-兼論環境法上的公民訴訟》,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連世昌(2001)。《行政程序法中程序當事人適格之研究-以當事人概念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佳汝(2011)。〈刺桐部落阿美族人的漂流悲歌──從美麗灣BOT案談自治區草案架空原基法〉,破報,復刊第690期,載於: http://pots.tw/node/10114。
陳芬瑜(2006)。〈環評委員側訪〉,《看守臺灣》,第8卷第2期,頁14-18。
陳錦芳(2004)。《環境影響評估決定正當性與公信力強化之研究--以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運作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論文。
傅玲靜(2009)。〈公民訴訟、公益訴訟、民眾訴訟?──環境法上公民訴訟之性質〉,《月旦法學教室》。第77期,頁28-29。
傅玲靜(2011)。〈台北的天空,誰的天際線?-都市更新計畫獎勵容積獎勵與保護規範�最高行100裁1904〉,《台灣法學雜誌》,第185期,頁195-198。
傅玲靜(2011)。〈環境法上之管制工具與保護規範-以環境標準為例〉,收於:臺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編),《訴願專論選輯 訴願新制專論系列之十二》,初版,頁74-101。臺北:臺北市政府。
傅玲靜(2012)。〈人民因行政機關無裁量餘地而享有公權利?�最高行100判803〉,《台灣法學雜誌》,第199期,頁297-303。
傅玲靜(2012)。〈檢舉是不是依法申請?-違反環境管制標準案件之訴權及司法審查密度�最高行99裁2658裁定〉,《台灣法學雜誌》,第192期,頁168-172。
黃丞儀(2011)。〈從市民社會中滋長的法律意識-以近年來台灣環境運動與消費者運動為例〉,湯德宗、鍾騏(主編),《2010兩岸四地法律發展(下冊)》,頁1043-1089。臺北:新學林。
黃靖萱(2012)。〈中科四期的2個命運〉,《天下雜誌》,第494期,載於: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788。
黃錦堂(2009)。〈環境法上之當事人適格-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5年度訴字第1061號判決評論〉,發表於:《2009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系列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最高行政法院、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主辦),臺北。
葉俊榮(10/2010)。〈捍衛環評制度尊嚴的行政法院中科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頁75-79。
葉俊榮(1993)。〈憲法對環境行政的程序制約〉,《經社法制論叢》,第12期,頁1-24。
葉俊榮(1993)。《環境政策與法律》,頁73-131,臺北:月旦。
葉俊榮(1999)。《行政法案例分析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
葉俊榮(2001)。《環境理性與制度抉擇》。臺北:自版。
葉俊榮(2009)。〈邁向「環境法院」?:環境影響評估行政訴訟的總體研究〉,發表於:《第九屆行政法實務與理論學術研討會》,最高行政法院、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臺中高等行政院、高雄高等行政法院、臺大法律學院公法研究中心(主辦),臺北。
葉俊榮(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臺北。
葉俊榮、姜皇池、張文貞(編)(2010)。《國際環境法:條約選輯與解說》。臺北:新學林。
詹順貴(2012)。〈美麗灣不美麗-臺灣第一例勝訴的環評公民訴訟案例介紹〉,載於: http://thomas0126.blogspot.tw/2010/10/blog-post_22.html。
詹鎮榮(2011)。〈保護規範理論之應用──以第三人提起課予義務訴願為中心〉,臺北市政府訴願審議委員會委託鑑定意見,載於:http://www.appeal.taipei.gov.tw/ct.asp?xItem=5732136&ctNode=6424&mp=120031
監察院(2010)。《0990800078號調查報告》載於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0&AP_Code=eDoc&Func_Code=t01&case_id=099000605。
監察院(2012)。《101教正0015號糾正文》。載於http://www.cy.gov.tw/sp.asp?xdUrl=./di/edoc/eDocForm_Read.asp&ctNode=911&AP_Code=eDoc&Func_Code=t02&case_id=101000127。
蔡志宏(2005),《論都市計畫之法律性質》,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鄧銘(2003)。《我國環境基本法立法過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蕭遠(2011)。〈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臺灣民主季刊》,第8卷第3期,頁45-85。
英文文獻
Anthony C. Fisher, John V. Krutilla & Charles J. Cicchetti, The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A Theora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62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05 (1972).
BENJAMIN N. CARDOZO,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1921)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162 SCIENCE 1243-48(1968), reprinted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33-36 (Ulaganathan Sankar ed.,2002).
Guido Calabresi & A. Douglas Melamed,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85 HARV. L. REV. 1089 (1972), reprinted in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1 66-105 (Richard R.W. Brooks, Nathaniel O. Keohane & Douglas A. Kysar ed., 2009)
JOHN HART ELY, DEMOCRACY AND DISTRUST: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14th ed.2002).
Kenneth J. Arrow & Anthony C. Fisher,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Uncertainty, and Irreversibility, 88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312-19 (1974), reprinted in ECONOMICS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1 455-62 (Richard R.W. Brooks, Nathaniel O. Keohane & Douglas A. Kysar ed., 2009).
Lee Petherbridge & David Schwartz, The Use of Legal Scholarship by the Federal Courts of Appeals: An Empirical Study, 96 CORNELL L. REV. 1345(2011).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The Path of the Law, 10 HARV. L. REV. 457 (1897)
RONALD DWORKIN, LAW’S EMPIRE (1st ed. 1988).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1st ed. 1978).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302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藉由「整體量化分析」與「焦點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於司法裁判進行觀察,以期發現法院在衡量環境保護及其他如經濟發展等價值時,所採取的立場是否有變動?影響法院判斷的因素為何?隨著「環境」定義的擴大、環境問題的全球化與複雜化、及台灣公民社會對於環境價值越來越重視,司法裁判的整體趨勢是否呼應著永續發展的趨勢,也擴展了法院的環境量能?觀察指標為「當事人適格」、「司法審查密度」,及受到上兩項指標所影響之「人民勝訴率」。
  由「量化分析」可發現,「1999年至2006年」、「2007年」與「2008年至2012年6月」間,標的裁判在訴權、司法審查密度及人民勝訴率上呈現「擴展環境量能」的趨勢,這樣的趨勢是受到公民社會及法院對訴訟制度之反省所影響,「最高行政法院」並扮演了重要的推手地位。
  在「焦點個案」分析中,本文發現在2005年開始,行政法院引用相關學理而逐漸放寬訴權,對於人民可主張之權利內涵在實質與程序面也更為充實,並發展出文化權、景觀權等次位階權利概念,而個案中更為細緻深入的實質審查判準也呼應到本文量化研究所得之結論。然而,由2010年後中科三期及中科四期案之發展,也可以看到法院擴展環境量能的腳步也不免因政治力之影響而受到撼動,不僅停止先前「放寬訴權」、「深入實質審查」的趨勢,甚至有更為限縮公民訴權、極鬆司法審查密度的退讓態度出現。
  综合看來,隨著臺灣公民社會越趨成熟、越來越重視環境價值,司法透過法院裁判也隨之擴展環境量能,但這樣的趨勢在行政機關強勢政治力的介入下,仍不排除有退讓與動搖的可能;然而,在公民社會對於「永續發展」的希冀下,透過訴訟策略分進合擊,或者其他方式證明行政行為偏差不當,個案中行政法院的「自由心證」仍可能順著已建立的環境量能,成為持續朝向「永續發展」前進的「環境法院」!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In order to observe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decisions in Taiwan, “the overall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leading cases approach '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thesis. The problem awareness of the observation lies as follows: Has the Court been changing the standpoints as balancing the relative worth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legislative grounds?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the Court’s decision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environment” defined, the globalization and compl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atten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worth from the civil society in Taiwan, does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s echo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observation mentioned above, the perspectives are focused on “standing”, “the review standards”, and “the holding”,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first two indicators, of the judicial decisions.
After the overall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s shown on standing, review standards, and the holding in the decisions of the Court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9 to 2006”, “2007”, and “2008 to June, 2012”. This extensio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ivil society and also has been the result of the Court’s introspection into the litigation system. The Supreme Administrative Court also has played a leading role during this extension.
Furthermore, this extens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s pointed out by the research on leading cases. Since 2005, 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Court has referred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n broadened the definition of 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right also has been enriched on both fields of substantial and procedure in these leading cases, and so has the sub-concept of the environmental right, such as culture and scenery. Moreover, the Court has developed more delicate and thorough review standards in these cases. And all the changes above echo the observation from the overall quantitative analysis. However, this extension has been shaken by the political force in the CTSP (3rd & 4th Stage) disputes after 2010. The Court in these disputes not only has ceased the trend on standing and review standards, but also has limited the definition of standing and reviewed the cases with the extremely loose standard, which means the Court has stepped aside in these disputes.
In conclusion, as the civil society becomes maturer and valued the environmental worth more, the Court extends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judicial decisions. This rising trend highly possibly falls back under the shadow of powerful politics. However, with the desi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civil society, by means of the litigation strategy and the proof of improper administrative behaviors, the inner conviction of the Court may still follow the extended 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so that the Court keeps turning into “the Green Court” who pursuits the sustainable lif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6:19: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7a21011-1.pdf: 40397015 bytes, checksum: 8fff92b8226aa07e4dc787a21de248d4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
摘要 IV
Abstract VI
1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1.1環境事件中的重要場域:行政法院 1
1.1.2由「元利麗水案」出發 3
1.1.3新保護規範理論:兼具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雙重功能 4
1.2問題意識 6
1.2.1「環境」的擴展:永續發展 6
1.2.2環境事件中第三人之當事人適格 9
1.2.3司法審查密度與人民勝訴率 12
1.2.4本文觀察重點 13
2研究方法 15
2.1量化研究 15
2.2分析架構 18
2.2.1裁判時間 18
2.2.2原告(一審原告、聲請人) 18
2.2.3被告機關 19
2.2.4行政法院及事實發生地 20
2.2.5行政行為 20
2.2.6開發類型 21
2.2.7系爭法條 22
2.2.8爭點 22
2.2.9裁判結果 22
2.2.10裁判理由 23
2.3焦點個案分析 23
2.4本文架構 24
3標的裁判的整體量化分析 26
3.1標的裁判的選擇 26
3.2標的裁判的量化分析 28
3.2.1裁判總覽 28
3.2.1.1裁判時間 28
3.2.1.2行政法院及事實發生地 30
3.2.1.3當事人適格與人民勝訴率 32
3.2.2假設:「法院隨著時間擴展環境量能」 33
3.2.2.1交叉分析「時間」與「裁判結果」: 33
3.2.2.2假設:法院隨著時間擴展「環境量能」範圍 35
3.2.3呼應假設 36
3.2.3.1交叉分析「時間」與「爭點」: 36
3.2.3.2交叉分析「時間」與「人民敗訴理由」: 36
3.2.3.3「人民勝訴理由」: 37
3.2.3.4意義 38
3.2.3.4.1隨著時間,行政法院實體審查行政行為 38
3.2.3.4.2行政法院自程序與實體較深入審查行政行為 39
3.2.3.5小結:行政法院隨著時間擴展司法中的環境量能 41
3.2.4交叉分析「時間」與「原告、律師代理、裁判結果」: 41
3.2.4.1現象 41
3.2.4.2意義:環境律師與公民團體合作以促使法院擴展環境量能 44
3.2.5交叉分析:時間、被告機關、裁判結果 45
3.2.5.1現象 45
3.2.5.2行政法院放寬當事人適格要件 46
3.2.6交叉分析:時間、行政法院、裁判結果 48
3.2.6.1現象 48
3.2.6.2意義:最高行政法院帶領各高等法院擴展環境量能 49
3.2.7交叉分析:行政行為、時間、裁判結果 50
3.2.7.1現象 50
3.2.7.2意義 51
3.2.7.2.1人民環境權仍多須透過撤銷訴訟進行救濟 51
3.2.7.2.2行政法院在經濟開發案件中放寬訴權 53
3.2.7.2.3 2007年後人民對於司法工具的運用更趨多元 53
3.2.8開發類型 54
3.2.8.1概述 54
3.2.8.2交叉分析:開發類型、時間、裁判結果 57
3.2.8.2.1現象 57
3.2.8.2.2意義:近年的大型開發案促使法院反思 59
3.2.9系爭法條 60
3.2.9.1現象 60
3.2.9.2意義:行政法院贊成「非傳統環保法規」仍應有「環境」思考 61
3.3小結 62
3.3.1公民社會:環保團體與律師 63
3.3.2回應內國法與國際公約:反省訴訟制度中的環境量能 63
3.3.3擴展環境量能:環境權之司法保障 64
4焦點個案 66
4.1總覽 66
4.2雲林林內焚化爐 67
4.2.1案情簡介 67
4.2.2救濟過程 67
4.2.3裁判與理由 68
4.2.4個案分析 70
4.2.4.1環評結論成為行政處分,環評法成為保護規範 70
4.2.4.2行政法院對於程序瑕疵容許補正 72
4.2.4.3法院在行政命令範圍內深入實質審查行政行為 72
4.2.4.4最高行撤銷情況判決:環保署自相矛盾,政策反而有損公益 74
4.2.4.5對於地方政治力之反撲 75
4.3新店安康垃圾場、新竹橫山垃圾場、新竹湖口垃圾轉運站 76
4.3.1新店安康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新店安康垃圾場) 77
4.3.1.1案情簡介 77
4.3.1.2救濟過程 77
4.3.1.3裁判理由 79
4.3.1.3.1撤銷環評結論訴訟 79
4.3.1.3.2課予義務訴訟與水土保持事件 80
4.3.2新竹縣橫山鄉一般事業廢棄物最終處置場(新竹橫山垃圾場) 80
4.3.2.1案情簡介 80
4.3.2.2救濟過程 81
4.3.2.3裁判理由 82
4.3.2.3.1環說書審查結論 82
4.3.2.3.2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審查結論 83
4.3.3新竹湖口垃圾轉運站 84
4.3.3.1案情簡介與救濟經過 84
4.3.3.2救濟過程 84
4.3.3.3裁判理由 85
4.3.4個案分析 85
4.3.4.1行政法院提出光譜式權利位階:環評法做為保護規範更為明確 85
4.3.4.2法院建立環評審理的正當程序 86
4.3.4.3法院諾擴展司法審查範圍與更細緻的判準 87
4.4樂生療養院 89
4.4.1案情簡介 89
4.4.2救濟過程 90
4.4.3裁判與理由 92
4.4.4個案觀察 93
4.4.4.1行政法院中訴權的擴張:文化 93
4.4.4.2社會運動推動行政法院重視文化權 96
4.5臺東美麗灣渡假村 97
4.5.1案情簡介 97
4.5.2救濟過程 98
4.5.3裁判與理由 101
4.5.3.1公民訴訟 101
4.5.3.2撤銷環評結論訴訟 102
4.5.4個案分析 103
4.5.4.1行政法院建立環評審理的正當程序並進行實質審查 103
4.5.4.2法院強化個案中環境價值而擴展司法中之環境量能 105
4.6中科三期及中科四期 107
4.6.1中科三期 107
4.6.1.1案情簡介 107
4.6.1.2救濟過程 109
4.6.1.3裁判與理由 111
4.6.1.3.1 95年環評結論 111
4.6.1.3.2 95年開發許可 112
4.6.1.3.3廠商停工訴訟 113
4.6.1.3.4 99年環評結論及開發許可 113
4.6.2中科四期 114
4.6.2.1案情簡介 114
4.6.2.2救濟過程 115
4.6.2.3裁判與理由 117
4.6.2.3.1環評結論停止執行事件 117
4.6.2.3.2環評結論之實體訴訟:北高行99年訴字第1882號判決 119
4.6.2.3.3開發許可 121
4.6.2.3.3.1北高行99年訴字第658號等撤銷及確認之訴 121
4.6.2.3.3.2北高行99年訴字第1856號撤銷開發許可事件 122
4.6.3個案分析 125
4.6.3.1政治壓力對行政法院的影響 125
4.6.3.1.1當事人適格範圍的變化 129
4.6.3.1.2環評法非實體權利之保護規範? 130
4.6.3.1.3司法審查密度的降低與回升 131
4.6.3.1.4修正量化分析結論 134
4.6.3.2公民社會之刺激 137
4.6.3.3國際公約:「抽象說」與「具體說」 137
4.7元利麗水案與澄清湖旁集合住宅案 140
4.7.1澄清湖旁集合住宅案 140
4.7.2個案分析 141
4.7.2.1最高行政法院帶領下級法院擴展環境量能 141
4.7.2.2法院反而成為落實行政規則與行政程序者 143
4.8小結 143
4.8.1 2005年開始放寬新保護規範理論 145
4.8.2 2005年起建立環評的正當法律程序,並發展實質審查判準  146
4.8.3 2010至2012年間法院在個案立場受到政治力影響 146
5結論 148
參考文獻  i
附錄1 潛在裁判表  附錄1-1
附錄2 標的裁判表  附錄2-1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環境量能在法院的擴展:由司法裁判中當事人適格與司法審查密度進行觀察zh_TW
dc.titleThe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 in the Court: An Obser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anding and the Review Standard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Decision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簡資修(Tze-Shiou Chien),張英磊(Ying-Lei Chang)
dc.subject.keyword環境量能,當事人適格,訴權,司法審查密度,環境權,公民社會,中科,zh_TW
dc.subject.keywordEnvironmental Capacity-Building,Standing,Right of Legal Action,Review Standards,Environmental Right,Civil Society,CTSP,en
dc.relation.page19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3-02-0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39.45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