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17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榮堅 | |
dc.contributor.author | Mao-ho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茂弘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3:31:5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7-26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26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一般書籍: 甘添貴(2010)。《刑法各論(下)》。台北:三民。 呂有文(1965)。《刑法各論》。台中:廣益。 周治平(1968)。《刑法各論》。台北:三民。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下冊)》,5版。台北:自刊。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10版。台北:自刊。 林東茂(2009)。《刑法綜覽》,6版。台北:一品。 俞叔平(1976)。《刑法分則大綱》,3版。台北:遠東。 俞承修(1956)。《刑法分則釋義》。台北:三民; 孫嘉時(1981)。《刑法分則》,2版。台北:自刊 張麗卿(2007)。《刑法總則理論與應用》,3版。台北:五南。 陳子平(2008)。《刑法總論》,2版。台北:自刊。 陳仟萬(2009)。《刑法分則解析》,3版。台北:文笙。 陳綱(1966)。《刑法分則實用》。台北:三民。 陳樸生(1978)。《刑法各論》,6版。台北:正中。 黃源盛(2006)。《刑法各論》,2版。台北縣:空中大學。 黃榮堅(2006)。《基礎刑法學(上)》,3版。台北:元照。 褚劍鴻(2001)。《刑法分則釋論(上冊)》,3版。台北:台灣商務。 褚劍鴻(2001)。《刑法分則釋論(下冊)》,3版。台北:台灣商務。 蔡墩銘(1999)。《刑法精義》。台北:自刊。 蔡墩銘(2008)。《刑法各論》,6版。台北:三民。 盧映潔(2009)。《刑法分則新論》,2版。台北:新學林。 韓忠謨(1982)。《刑法各論》,7版。台北:自刊。 翻譯書籍: Barrio, Angel B. Espina(著),石雅如(譯)(2005)。《佛洛伊德與李維史陀—動力人類學和結構人類學的互補、貢獻與不足》。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Beck, Ulrich、Beck-Gernsheim, Elisabeth(著),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2000)。《愛情的正常性混亂》。新北市:立緒文化。 Freud, Sigmund(著),楊庸一(譯)(2004)。《圖騰與禁忌》,2版。台北:志文。 Giddens, Anthony(著),周素鳳(譯)(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台北:巨流。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 Jamieson, Lynn(著),蔡明璋(譯)(2002)。《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台北:群學。 Nussbaum, Martha C.(著),方佳俊(譯)(2007)。《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台北:商周。 書之篇章: 李茂生(2008)。〈遺傳基因與犯罪-自然科學的發現及其社會意義〉,收於:法務部保護司(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1)》,頁111-137。台北:法務部。 陳慧文(2011)。〈廢婚、廢家、廢姓:何震的「盡廢人治」說〉,收於: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頁69-90,台北:蜃樓。 程明修(2009)。〈憲法保障之制度與基本權之制度性保障-兼論基本權客觀內涵之主觀化〉,收於:廖福特(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頁327-363。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劉人鵬(2011)。〈晚清毀家廢婚論與親密關係政治〉,收於:丁乃非、劉人鵬(編),《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頁33-68。台北:蜃樓。 期刊論文: 王曉丹(2007)。〈從法社會的觀點論女性主義立法行動-女性主義法學在台灣的實踐及其法律多元主義的面貌〉,《東吳法律學報》,19卷1期,頁51-78。 甘添貴(2003)。〈妨害婚姻與口交通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2期,頁147-151。 吳煜宗(2006)。〈通姦罪除罪化的女性主義主張〉,《月旦法學教室》,50期,頁6-7。 李震山(2004)。〈憲法意義下之「家庭權」〉,《中正法律集刊》,16期,頁61-104。 林昀嫺(2010)。〈我國人工生殖法制之挑戰與契機〉,《中原財經法學》,25期,頁63-111。 林慈偉(2012)。〈通姦除罪化思維於我國司法實務之實踐─以高等、地方法院近年相關裁判為中心〉,《軍法專刊》,58卷5期,頁120-140。 徐昌錦(2005)。〈通姦罪合憲性解釋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7期,頁35-53。 徐昌錦(2006)。〈也談通姦除罪化--從審判實務之角度出發〉,《司法周刊》,1274期,頁2-3。 馬漢寶(1991)。〈儒家思想法律化與中國家庭關係的發展〉,《台大法學論叢》,21卷1期,頁1-14。 許玉秀(2002)。〈夫妻間之保證人地位─兼論通姦罪--評釋九十年度臺上一五六號、九十年度上更(一)字第九四號、八十六年度上訴字第三九八六號、八十七年度訴字第一五六五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9期,頁79-92。 許國賢(2004)。〈德性、干預與個人自由〉,《政治科學論叢》,20期,頁1-28。 許福生(1999)。〈無被害人犯罪與除罪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4期,頁287-315。 陳宜倩(2008)。〈改寫異性戀霸權腳本?─通姦罪與罰之女性主義法學透視〉,《世新法學》,2卷1期,頁1-42。 陳毓雯(1993)。〈通姦除罪化之檢討〉,《刑事法雜誌》,37卷6期,頁58-69。 陳慧文(2007)。〈二十世紀初中國毀家廢婚的思想初探〉,《立德學報》,5卷1期,頁114-128。 黃榮堅(1994)。〈論通姦罪的除罪化〉,《律師通訊》,182期,頁51-56。 黃榮堅(1999)。〈刑法妨害風化罪章增修評論〉,《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81-92。 黃榮堅(2006)。〈棄權又越權的大法官釋字第六一七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9期,頁55-73。 鄭昆山(2004)。〈通姦犯罪在法治國刑法的思辯--評釋字第五五四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105期,頁213-227。 鄭錦鳳(2009)。〈論通姦除罪化--兼評大法官釋字第554號解釋〉,《軍法專刊》,55卷5期,頁108-118。 謝文彥、李鴻懋(2008)。〈父女亂倫加害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9期,頁109-138。 謝如媛(2006)。〈刑法規範下的家庭秩序〉,《台大法學論叢》,35卷6期,頁291-329。 嚴健彰(2002)。〈揭開家庭的祕密-亂倫之痛〉,《諮商與輔導》,203期,頁25-32。 研討會論文: 李聖傑(2009)。〈「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發表於:《第十六屆政大刑法週:刑法的應罰與需罰-林山田教授追思紀念學術研討會》。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研究中心、政治大學法學院頂尖大學計畫(主辦),台北。 陳志輝(2009)。〈論血親性交之可罰性-兼論法益理論在德國憲法法院判決之地位〉,發表於:《第十六屆政大刑法週:刑法的應罰與需罰-林山田教授追思紀念學術研討會》。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研究中心、政治大學法學院頂尖大學計畫(主辦),台北。 楊靜利、陳寬政、李大正(2008)。〈台灣近二十年來的家庭結構變遷〉,發表於:《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11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台北。 葉光輝、章英華、曹惟純(2008)。〈臺灣地區民眾家庭價值觀之變遷與可能心理機制〉,發表於:《台灣的社會變遷 1985~2005: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11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台北。 學位論文: 郁佳霖(2007)。《永遠的女配角?探討繼母之污名化歷程與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喻婷(2005)。《臺灣家庭世代共存結構變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佳彥(2009)。《論刑法第一百九十條之一保護法益─從刑法機能角度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宏彬(2009)。《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芳瑩(1999)。《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網路文獻: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2)。民國九十九年台灣地區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載於:http://tinyurl.com/k96s2b4。 李茂生(2012)。《刑法總則講義第一冊》。載於:http://tinyurl.com/c5ajpsa。 (二)英文部分: 一般書籍: Durkheim, Emile & Ellis, Albert, Incest: The Nature And Origin Of The Taboo Together With The Orig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est Taboo (3rd. Ed. 1968). Schur, Edwin, Crimes Without Victims (1965). Zimring, Franklin E. & Harcourt, Bernard E., Criminal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Vice (2007). 期刊論文: Cahill, Courtney M., Same-Sex Marriage, Slippery Slope Rhetoric, and the Politics of Disgus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Contemporary Family Discourse and the Incest Taboo, 99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543 (2005). Cahn, Naomi, Accidental Incest: Drawing The Line - or The Curtain? - For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32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Gender 59 (2009). Caron, Yves,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Morals and the So-called Hart-Devlin Controversy, 15 McGill Law Journal 9 (1970). Cook, Philip J., An Introduction to Vice, 51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 (1988). Elliott-Graves, Alkistis, The Incest Taboo, 13 European Soci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25 (2006-2007). Fraley, R. Chris & Marks, Michael J., Westermarck, Freud, and The Incest Taboo: Does Familial Resemblance Activate Sexual Attraction? 36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02 (2010). Greene, Jamal, Beyond Lawrence: Metaprivacy and Punishment, 115 The Yale Law Journal 1862 (2006). Harcourt, Bernard E., The Collapse of the Harm Principle, 90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109 (1999). Hughes, Graham, The Crime of Incest, 55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322 (1964). Kadis, Sanford H., The Crisis of Overcriminalization, 374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57 (1967). Kahan, Dan M., The Anatomy of Disgust in Criminal Law, 96 Michigan Law Review 1621 (1998). Leavitt, Gregory C., The Incest Taboo? A Reconsideration of Westermarck, 7 Anthropological Theory 393 (2007). Lynch, Mona, Pedophiles and Cyber-predators as Contaminating Forces: The Language of Disgust, Pollution, and Boundary Invasions in Federal Debates on Sex Offender Legislation, 27 Law & Social Inquiry 529 (2002). McDonnell, Brett H., Is Incest Next?, 10 Cardozo Women's Law Journal 337 (2003-2004). Morris, Norval, The Overreach of the Criminal Law, 1975 Acta Juridica 40. Ottenheimer, Martin, Lewis Henry Morgan and The Prohibition of Cousin 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5 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 325 (1990). Volokh, Eugene, The Mechanisms of the Slippery Slope, 116 Harvard Law Review 1026 (2003). 網路文獻: MacCoun, Robert J., Moral Outrage and Opposition to Harm Reduction, available at http://conium.org/~maccoun/MacCoun2012_MoralOutrage_onlinefirstversion.pdf. Saletan, William, Incest Repellent? If Gay Sex Is Private, Why Isn't Incest?, http://www. 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ballot_box/2003/04/incest_repellent.html. (三)德文部分: 一般書籍: Dolling/Duttge/Rossner, Gesamtes Strafrecht: StGB|StPO|Nebengesetze Handkommentar, 2. Aufl., 2011. Fischer, Thomas, 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 59. Aufl., 2012. Kindhauser/Neumann/Paeffgen. Strafgesetzbuch Band 2, 3. Aufl., 2010. Lackner/Ku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7. Aufl., 2011. 期刊論文: Greco, Luis, Was lasst 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 von der Rechtsgutslehre ubrig? Gedanken anlasslich der Inzestentscheidung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ZIS 3 Jahrgang, 5/2008 Ausgabe, S. 234-23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17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篇論文主要在研究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條血親性交罪的可罰性基礎。為了使討論範圍能夠集中,本文的討論範圍限於「成年親屬間彼此合意,在私人空間所發生的性行為(adult consensual incest in private)」此種亂倫行為。而本文主要處理的問題有三,第一個是血親性交罪可能的保護法益為何,第二個是刑法與道德保護之間的關係,第三個是家庭與私人生活經營在我國刑法上的定位。
在耙梳過國內外相關文獻後發現,血親性交罪可能的保護法益主要為「血統優生」、「性自主權」、「道德」、「婚姻及家庭」等四種。其中血統優生、性自主權及婚姻在經過初步檢視之後,發現並不足以作為系爭規定的保護法益,於是道德與家庭部分便由後續兩個問題來處理。 在刑法與道德保護的關係部分,本文認為基於尊重個人尊嚴,並維護社會文化多元性的立場,除非該行為對於他人造成傷害,否則國家不得擅用刑法作為手段,將部分人的價值觀強加在其他人的身上,因此道德並不能作為刑法的保護法益。其次關於家庭與私人生活經營在我國刑法上的定位部分,本文以為基於市民自主原則以及生活政治的概念,家庭乃是屬於個人不受干預的核心領域,由個人依據其自我認同予以建立與經營,國家不得擅自以刑法鞏固一個僵化的家庭形象,並處罰違反此一僵化家庭概念的行為。在此部分討論中,本文將提出一個第關於私人不受侵犯核心領域的判斷模型。 最後依據前面的討論,本文將作出成年人合意之私密亂倫行為應該除罪化的結論,並說明在尚未除罪的現狀下,該如何限縮適用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條血親性交罪的規定。此外,本文會另依據前面所提到的私人不受侵犯核心領域的判斷模型,對於傷害原則的適用上提出新的理解,並據此嘗試對於我國將來的刑事立法提出原則性的建議,最後則針對影響我國刑法學理發展甚鉅的法益理論提出反思。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subject of my thesis to dig out the culpability of adult consensual incest in private, that is, the offense of incest in the Article 230 of the Penal Code. There are three main sections of this thesis.
In the initial part, I find out “eugenics”, “sexual autonomy”, “morality” and “marriage and family” are the possible legal interests of the offense of incest are, and after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m, morality and family are the reasonable legal interests. Accordingly, there are two arguments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s. Firstly,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criminal law, morality shall not be qualified to be the legal interest of any offense based on the human dignity and multiculturalism.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ivil autonomy and life politics, family as a legal interes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this perspective instead of contemporary comprehension. Accordingly, I will conclude that adult consensual incest in private shall be decriminalized and propose tentative alternatives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offense of incest before its decriminaliz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3:31:5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7a21091-1.pdf: 2009145 bytes, checksum: 1102990f2a9d2734990f25683d9d7aa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概念界定 3 第一項 研究範圍 3 第二項 概念界定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亂倫禁忌之源起及現狀 9 第一節 前言 9 第二節 亂倫禁忌之起源 10 第一項 生物本能 11 第一款 Lewis H. Morgan的物種進化論 11 第二款 Edward Westermarck的本能論 12 第二項 社會建構 14 第一款 涂爾幹的圖騰論 14 第二款 Levi Strauss的交換論 18 第三項 精神分析 21 第一款 亂倫畏懼 21 第二款 圖騰崇拜與伊底帕斯情結 23 第三款 對其它說法之回應 25 第三節 亂倫禁忌之比較法觀察 26 第一項 德國 26 第一款 德國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條血親和姦罪簡析 26 第二款 合憲性爭議 27 第二項 美國 33 第一款 Lawrence v. Texas案 33 第二款 Muth v. Frank案 40 第四節 我國血親性交罪之分析 42 第一項 立法沿革及構成要件 42 第二項 規範目的檢視 47 第一款 見解回顧 47 第二款 保護法益反思 50 第五節 小結 55 第三章 道德作為刑法禁止亂倫之理由 59 第一節 前言 59 第二節 基於道德而處罰亂倫 60 第一項 刑法機能的轉變 60 第二項 滑坡論證 63 第一款 滑坡論證的意義 63 第二款 滑坡論證的適用 68 第三款 滑坡論證與血親性交罪 71 第三項 大眾情感 76 第一款 懲罰與噁心 76 第二款 噁心與亂倫 78 第三款 亂倫與懲罰 81 第三節 Hart與Devlin之論戰 84 第一項 背景事實 84 第二項 Devlin對於Wolfenden Report的意見 85 第三項 Hart對於Devlin的回應 89 第四項 Hart-Devlin Debate的影響 91 第四節 刑法可罰性範圍之判斷 93 第一項 無被害者犯罪 93 第二項 傷害原則之解釋與適用 97 第一款 傷害原則的崩潰 97 第二款 傷害原則的規範功能 99 第三款 傷害原則的未來 101 第五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生活政治下的家庭法益 107 第一節 前言 107 第二節 家庭規範意涵及其保護 108 第一項 我國法制下之家庭 108 第一款 家庭權的憲法基礎 108 第二款 我國法律中的家庭圖像 109 第二項 保護家庭 114 第一款 違反市民自主 114 第二款 舊有家庭法益見解之不足 116 第三款 逐漸失去作用的血親性交罪 124 第三節 轉型中的親密關係 126 第一項 我國社會的家庭變遷 126 第一款 家庭結構的變遷 126 第二款 家庭認知的變遷 130 第三款 家庭概念的廢除與轉譯 133 第二項 親密關係的轉變 136 第一款 早期親密關係 136 第二款 當代親密關係 139 第三款 我國親密關係的轉變 140 第四節 生活政治及其應用 143 第一項 生活政治 143 第一款 概念背景 143 第二款 概念意涵 145 第二項 親密關係的新詮釋 148 第一款 市民自主的社會實踐 148 第二款 重新理解亂倫關係 149 第五節 小結 153 第五章 結論 157 第一節 成年人合意之私密亂倫行為應予除罪 157 第二節 私人不受侵犯核心領域在刑法上之應用 158 第三節 反思法益理論 160 參考文獻 16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亂倫行為之可罰性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 Research on the Culpability of Inces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皇玉,李聖傑 | |
dc.subject.keyword | 亂倫,法益,傷害原則,滑坡,家庭,私人生活,生活政治,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ncest,legal interest,harm principle,slippery slope,family,private life,life politics, | en |
dc.relation.page | 17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9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