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02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杜保瑞 | |
dc.contributor.author | Fang-Ru Ku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郭芳如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3:23:4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7-30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7-30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7-24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Ⅰ、中文
一、古籍文獻(按作者年代排列) (漢)京房《京氏易傳》三卷,吳陸績注,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唐)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張伯端《悟真篇淺解˙附錄二悟真篇丹法源流》,王沐淺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初版。 (宋)邵雍《皇極經世》,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周易程氏傳》,王孝魚點校,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初版。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初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朱子語類》(全8冊),黎靖德編,王星賢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欽定四庫全書˙周易參同契考異》,版本依據《周易參同契考異、周易參同契發揮、周易參同契分章註》,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子文集》,陳俊民校編,德富古籍叢刋,台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允晨文化總經銷, 2000年。 ---《楚辭集注》,蔣立甫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朱子全書》(共27冊),朱杰人、羅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王質《詩總聞》二十卷. 二,北京:學苑,2003年。 (宋)呂祖謙《復齋易說˙古周易》,(宋)趙彥肅撰,台北市廣文書局,1974年9月初版。 (宋)陳淳《北溪字義》,收入(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集解˙北溪字義》,卷下,頁26b,總頁43,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臺北市 : 新文豐,1985年。 (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濟南市: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徐乾學輯,(清)納蘭成德校訂《索引本通志堂經解》,台北市:漢京,1985年。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何忠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市:學海,1985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共8冊),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二、近人著述 1、專書(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倩《朱熹詩教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初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1991年9月初版。 ---《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市:三民,1984年,三版。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李日剛等《三禮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2年10月再版。 吳文璋《巫師傳統和儒家的深層結構—以先秦到西漢的儒家為研究對象》,高雄市:復文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吳展良《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初版二刷。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篇),台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6月10日初版。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 ---《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朱熹年譜長編》(上、下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1年。 ---《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何平立:《天命、儀禮與秩序演繹—中國文化史要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孟乃昌《周易參同契考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周予同原著,朱維錚編校:《孔子、孔聖和朱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初版。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齊魯書社,1994年7月初版。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林慶彰《朱子學研究書目•199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徐志鋭《宋明易學概論》,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徐剛《朱熹自然哲學思想論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4月7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1979年,台修訂二版。 高懷民《宋元明易經史》,高懷民出版,台北市荷美印刷設計有限公司印刷,1994年12月初版。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台北市:五南,2001年初版。 陳 來《朱熹哲學研究》,文津出版社,1990年。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市:允晨文化,2005年。 ---《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2月。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1月 初版。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子門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83年1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1984。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上下冊)。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9月。 欽偉剛《朱熹與《參同契》文本》,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出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劉國樑注譯,黃沛榮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三民書局,1999年11月初版。 潘啟明《周易參同契解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總經銷,1971年。 檀作文《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月。 2、翻譯作品(按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Bruce, J. Percy (卜道成)《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Chu hsi and his masters : an introduction to Chu hsi and the sung school of Chinese philosophy),謝曉東譯,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Ching, Julia(秦家懿)《朱熹宗教思想》(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is),曹劍波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Foucault, Michel(米歇爾˙福柯)《知識考古學》(L'archeologie du savoir)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6月初版。 Kim, Yung Sik(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學》(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1130-1200)),潘文國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Needham, Joseph(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二、三、五冊,陳立夫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管,1975年1月初版。 Weber, Max(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洪天富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 Whitehead, Alfred North(懷德海)《宗教的創生》(Religion in the making)蔡坤鴻譯,台北市:桂冠,1995年。 3、論文集(按編者姓名筆畫排列) 朱杰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週年、逝世800週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陳支平、劉澤亮主編《展望未來的朱子學研究—朱子學會成立大會暨朱子學與現代跨文化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張品端主編《東亞朱子學新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鍾振宇、廖欽彬主編《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個案探討篇》,當代儒學研究叢刊29,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12年12月。 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下冊),張季琳執行編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1994年5月。 ---《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 4、學位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永雋教授指導),1991年。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岑溢成教授指導), 2004年06月。 5、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李中祥〈萊布尼茲的“單子”和朱熹的“理”之異同—兼論萊布尼茲對朱熹之“理”的理解〉,《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11年5月。 吳展良〈朱子世界觀體系的基本特質〉,《台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八期,2008年5月。 林維杰〈牟宗三先生論儒教〉,《揭諦》,第七期,2004年7月。 洪宇蓁〈《北溪字義》「鬼神」思想之探析〉,《鵝湖月刊》第38卷第4期,2012年10月。 孫致文〈朱熹祭祀觀管窺〉,《當代儒學研究》第四期2008年7月。 張進〈朱熹的宗教思想初探〉,《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3月。 黃瑩暖〈朱熹的鬼神觀〉,《國文學報》第二十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年6月。 楊雅妃〈朱熹靜坐法〉,《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八期,2006年1月。 Ⅱ、外文 Audi, Robert.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an, Wing-tsit. Chu Hsi: New Studies.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Chan, Wing-tsit. Chu His: Life and Thought.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ing, Julia. 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 H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ung, Tsai-Chu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of Man in the Philosophy of Chu Hsi. Taiwan: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1993. Hick, John. Philosophy of Relig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4th ed., 1990. Kim, Yung Sik. 'From the Chu-Tzu Yü-Lei (1270) to the Chu-Tzu Ch'üan-Shu (1714): Change and Stability of Orthodox Ch'eng-Chu Learning'.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Sep2008, Vol. 38 Issue 3, p505 Kim, Yung Sik.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Chu Hsi (1130-1200). Philadelphia :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2000 Leibniz, Gottfried Wilhelm. Discourse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notes and commentary by Henry Rosemont, and Daniel J. Cook.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 Pan, Feng-Chua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Longobardo and Leibniz'. Leuven Chinese Studies, 17: 491-514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202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之研究目的在於釐清朱熹對於鬼神的看法,以及化解朱熹思想中,由「鬼神」而引發之哲學與宗教不一致問題。
經由思想史的角度,朱熹對於鬼神的看法,引發朱熹思想上無法自圓其說的質疑,甚至哲學與宗教向度間的關係,產生不一致。故本文參考傅科《知識考古學》所提供的考古學方法,由思想斷裂處進行研究,以發掘當中得以重整的關鍵,重建朱熹思想的一致性。 本文以鬼神觀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朱熹注疏考異之著作中《詩集傳》、《周易本義》、《周易參同契考異》、《楚辭集注》和《儀禮經傳通解》等五本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探究當中的鬼神觀,發現朱熹論鬼神蘊含政治性與儒學教化的目的,因此當由此重新審視朱熹理氣哲學與宗教向度間的關係。 本文以為由朱熹論鬼神之政治與教化目的來看,朱熹論鬼神一方面是使用宗教,作為理氣哲學實踐的媒介,運用祭祀的儀式與鬼神的信仰,推行儒學義理教化與政治策略;一方面以理氣作為鬼神存在的根據,使得卜筮與所有合理的宗教活動都具有正當性,某些神話傳說和民俗義的鬼神,也因合理而有存在的正當性。如此,朱熹所論理氣哲學與鬼神之宗教向度,並非不一致的關係,而是緊密相連的關係。 因此本文論證朱熹論鬼神,並無違背理氣論,而為理氣論的延伸,倘若我們將哲學義理,視為朱熹「理」概念的延伸,鬼神宗教這些朱熹以哲學義理去加以規範的議題,為「氣」概念的延伸,那麼由朱熹鬼神觀來看,朱熹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就是一個「理在氣中」,理氣不離不雜的關係。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 Zhu Xi's works. By clarifying the notion, I shall answer the worry concerning an alleged inconsistency between Zhu Xi's religious position and his philosophy.
It has been argued by some scholars that Zhu Xi's characterization of Kuei-shen has led his system into a discrepancy or even an inconsistency. However, by reconstructing Zhu Xi's religious view in this dissertation following the method inspired by Foucault's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I shall examine the alleged discrepancy and demonstrate the coherence of Zhu Xi's entire system. The examination will focus 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 the following five works of Zhu Xi—Shi-ji-ch'uan, Chou-yi pen-yi, Chou-yi ts'an-t'ung-ch'i k'ao-yi, Ch'u-tz'u chi-chu, and Yi-li ching-ch'uan t'ung-chieh. I shall show how Zhu Xi introduces the notion of Kuei-shen into his system for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and by doing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Zhu Xi's system will be properly reconstructed. As I shall argu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notion of Kuei-Shen plays a crucial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role in Zhu Xi's system. On the one hand, Zhu Xi takes religion as a useful means in the practice of his philosophy of Li-chi, appealing to the ritual and the belief in Kuei-shen as a political strategy to improve Confucianist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takes Li-chi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Kuei-shen, justifying the legitimacy of fortune-telling and other religious notions including the Kuei-shen in some myths and folk stories. What this shows is that between the philosophy of Li-chi and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Kuei-shen in Zhu Xi's system, there is only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ut no inconsistency. Zhu Xi's religious view on Kuei-shen is therefore not a violation of his theory of Li-chi, but rather an extension. If we regard philosophy as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extended notion of Li, and regard Kuei-shen (which Zhu Xi regiments with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as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extended notion of Chi, the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Zhu Xi'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can be seen as exemplifying the Li-chi relationship where Li is in Chi, inconfusedly and inseparabl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3:23:4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D96124002-1.pdf: 2520033 bytes, checksum: c0d094400f79d76cd8c73c3077fd2d85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論旨定義與研究背景2 一、論旨定義2 二、研究背景3 第二節 研究目的12 一、後設的研究視角12 二、化解朱熹理氣哲學與鬼神之宗教相度不一致問題13 三、提供朱熹哲學新的研究方向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16 一、思想史研究法16 二、衝突點研究法18 三、著作研究法20 第四節 各章研究進程22 第二章 論天—以《詩集傳》為中心25 第一節 規範性意義天人關係中的天26 一、天的主宰與權威26 1、天即理26 2、天不具人格性27 (1)天地之心與萬物28 (2)由一到多的發散30 (3)人格性與泛神論的質疑31 3、天非神人同形同性34 二、政治上的規範性35 1、「天」與「君王」間的天人關係35 2、「天」與「臣民」間的天人關係38 三、道德上的規範性38 1、修德以享天命39 2、修德以致福40 四、小結41 第二節 祭祀性意義天人關係中的天42 一、感格的互動關係42 1、天對人的上對下感格45 2、神之格至46 二、以德配天的天人關係48 1、德為建立互動天人關係的原因48 2、周文王為以德配天的典型49 3、敬為以德配天的條件51 三、由配天到尊祖的轉向53 1、先祖的祭祀54 2、誠敬54 3、由尊尊而親親55 四、小結57 第三節 宗教性意義天人關係中的天59 一、天為歸咎的對象59 1、無所歸咎59 2、無所歸怨61 二、天為美好的理想與盼望61 1、正義的象徵62 2、完善的意涵63 3、盼望的依託65 三、小結67 第四節 本章小結68 第三章 論卜筮─以《周易本義》為中心69 第一節 卜筮觀點的詮釋主軸70 一、採呂祖謙《古周易》編輯體制70 1、呂祖謙的《古周易》70 2、朱熹復古《周易》的態度72 二、著重卦象、卦體和卦位的解卦方式74 1、卦象及卦體74 2、卦位75 三、以占卜為解卦核心76 1、卦象77 2、占者與所占之事78 四、以解經方式解釋〈彖〉〈象〉二傳78 1、以卦體、卦德、卦位和卦象來分析〈彖〉〈象〉79 (1)〈彖〉79 (2)〈象〉80 2、對〈彖〉〈象〉「君子」、「小人」和「君臣」關係的忽略81 (1)〈彖〉81 (2)〈象〉83 五、小結83 第二節 問卜對象的鬼神存在85 一、問卜對象為陰陽之氣與天地造化85 1、陰陽屈伸之氣85 2、天地造化88 (1)程頤造化之迹的使用88 (2)程頤造化之功的使用89 (3)朱熹以鬼神為理90 二、問卜對象為理91 1、出於理勢之自然91 (1)出於理勢92 (2)出自然92 (3)神之所為93 2、卦象表天理94 (1) 順理逆理為吉凶判斷96 (2)《易》為萬象的說明96 (3)理與卦爻是形上形下的區分97 三、小結98 第三節 理神論傾向的質疑99 一、理神論(Deism)傾向的神學論點99 二、萊布尼茲的《論中國自然神學》(Discourse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100 1、理101 2、理氣關係101 三、小結與評述102 1、理神論傾向無法含括為陰陽屈伸之氣的鬼神102 2、萊布尼茲自然神學系統無法含括鬼神之感格103 第四節 卜筮的人文化轉向104 一、聖人繫辭以明義理的角色104 二、聖人繫辭的根據在感格106 三、聖人所表現之德行即天理108 四、聖人闡明義理與卜筮的目的在通志成務110 五、使理氣論落實於卜筮活動的解《易》目的112 六、小結114 第五節 本章小結115 第四章 論道教神仙術—以《周易參同契考異》為中心117 第一節 由內外丹到涵養本原工夫120 一、朱子對外丹的說明121 1、朱熹外丹的注解僅點到為止121 2、朱熹並未進入外丹煉製系統123 二、朱子對內丹的說明124 三、由內丹走向以心為基礎的修養之道126 1、以心為內丹學關鍵126 2、虛靜修養與以心為本原的涵養態度127 四、小結129 第二節 以京房易與邵雍先天易學為詮釋基調131 一、《參同契》與京房易133 1、引用京房納甲133 2、以坎離作為其餘六卦推演基礎134 二、《參同契》與邵雍先天易學137 1、引用乾坤坎離四正卦概念138 2、以坎離為易140 三、小結142 第三節 以精氣之修養觀點替代煉丹求仙143 一、對煉丹成神仙的揚棄143 1、朱熹對神仙的看法143 2、由神仙學思索延年益壽之法147 二、精氣之涵養本原工夫148 1、由坎離陰陽至精氣148 2、以魂守魄的修養工夫151 三、小結154 第四節 本章小結155 第五章 論神話傳說與民俗義鬼神—以《楚辭集注》為中心157 第一節 在文本詮釋上恢復民俗義鬼神原貌158 一、恢復巫身所降之神靈的地位158 二、恢復比喻背後神話傳說意涵159 三、恢復事神到事君的轉折過程161 1、事神之禮表盡忠之意163 2、愛神表愛君164 四、小結165 第二節 由理氣觀點回應神話傳說與民俗義鬼神問題166 一、科學觀點166 1、天地陰陽167 2、日月星辰169 二、常識觀點172 三、理之變的包容觀點173 四、三種觀點的綜合性說明174 1、雷電174 2、風雨霧175 3、雪雹霜露176 五、小結178 第三節 魂魄與神仙修煉179 一、魂魄179 1、陰陽鬼神180 2、靈而有知覺181 3、動靜184 二、載營魄186 三、招魂189 四、神仙度世191 五、小結193 第四節 本章小結194 第六章 論祭祀—以《儀禮經傳通解》為中心195 第一節 祭祀與秩序建立197 一、秩序建立的時代性需要197 1、王安石變亂舊制197 2、宋代禮學的現況198 二、政權的尊卑次序199 1、祭祀對象有別200 2、社稷為王權落實於地方的媒介202 三、宗族中的長幼次序203 1、宗庶關係204 2、嚴宗廟與三綱六紀205 四、小結207 第二節 祭祀與德行教化208 一、禮為君王治國之道208 二、敬鬼神為教化媒介209 三、喪祭禮為涵養仁愛之途210 四、小結211 第三節 以禮化氣213 一、將以義為質轉為以理為質213 1、對孔子「義以為質」的詮釋213 2、將義解釋為天理215 二、將克己復禮轉為以禮(理)化氣216 1、對孔子「克己復禮」的解釋216 2、每日的細小為仁工夫217 3、〈家禮〉和〈學禮〉中細小儀節的規定219 三、小結221 第四節 本章小結223 第七章 結論225 第一節 對朱熹論鬼神質疑的回應226 一、鬼怪神仙與民俗義的鬼神存在問題226 1、與煉丹相關的神仙226 2、民俗義鬼怪神仙227 二、與儒家思想文化相左問題228 三、祭祀上氣的聚散與感格問題229 四、人格神傾向問題230 五、理神論傾向問題231 第二節 理在氣中的哲學與宗教向度232 一、宗教為理氣哲學實踐的媒介232 二、理氣哲學為鬼神存在的根據233 三、理在氣中的哲學與宗教關係233 參考文獻23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鬼神觀論朱熹哲學及其宗教向度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n Zhu Xi's Notion of Kuei-shen: Its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Dimensio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博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鍾彩鈞,李豐楙,陳福濱,高柏園 | |
dc.subject.keyword | 朱熹,鬼神,理氣,宗教,人文,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hu Xi,Kuei-shen,Li-chi,Religion,Humanism, | en |
dc.relation.page | 24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7-24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4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