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86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文宇(Wen-Yeu Wang)
dc.contributor.authorPin-Hsien Leeen
dc.contributor.author李品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13:16:27Z-
dc.date.available2016-08-09
dc.date.copyright2013-08-09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07-29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王文宇,公司法論,2008年9月,元照。
王志誠,企業組織再照法制,2005年11月,元照。
陳春山,企業併購及控股公司法實務問題,2005年11月,新學林。
黃日燦,黃日燦看併購-台灣企業脫胎換骨的賽局,2012年9月,經濟日報。
黃偉峯,企業併購法,2007年10月,元照。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三),2002年5月,元照。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2011年2月,自版。
賴英照,賴英照說法:從內線交易到企業社會責任,2007年4月,聯經。
中文期刊
王文宇,公司分割法制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
王文宇,股份交換的概念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
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9月。
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治,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0期,2005年。
吳林,談大量股權取得即轉讓之方式,證券櫃檯月刊,第91期,2004年。
李智仁,強制公開收購法治之發展與問題檢視-以我國法為中心,軍法專刊,第51卷第12期,2005年12月。
易建明,兩岸及日本公開收購法制之比較研究:以公開收購程序、強制公開收購為中心,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1期,2002年12月。
林仁光,企業併購規範制度之微調-以重大性判斷法則為規範標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
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探討強制公開收購制度,輔仁法學,第28期,2004年12月。
章友馨,美國控制股東公平對待義務之法制探源-兼論我國控制股東之濫權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03期,2012年12月。
章友馨,齊頭式公平是真公平嗎?-從凱雷收購東森媒體案論股份收買請求權公平價格之裁定,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3期,2008年6月。
邵慶平,從權力到責任-蓋茲、尤努斯與公司社會責任的發展,萬國法律,第164期,2009年4月。
郭大維,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2008年3月。
郭玉芬,我國公開收購制度及歷次修正點簡介,證券期貨月刊,第22卷第7期,2005年7月。
曾宛如,英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架構,萬國法律,第105期,1996年6月。
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
曾宛如,讓與全部或主要部分營業或財產之探討-兼論董事會與股東會權限劃分之議題,台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2004年7月。
游啟璋,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
黃正一,歐洲聯盟之公開收購規定-以中華開發收購大華證券為例比較我國公開收購規定,法令月刊,第52卷第12期,2001年12月。
葉秋英、吳志光,論企業併購法下收購類型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94期,2003年3月。
葉銀華,台灣公司治理的問題與改革之道,證券暨期貨管理月刊,第20卷第11期,2002年。
劉倩妏,我國強制公開收購規範性質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7卷第9期,2009年9月。
劉紹樑,我國併購法制的蛻變與前瞻,經社法制論叢第32期,2003年7月。
劉連煜,公司合併態樣與不同意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
劉連煜,股份轉換、股份交換與股份收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2期,2006年5月。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月。
劉連煜,證券交易法第四三條之一第一項共同取得認定之研究-從釋字第五八六號解釋論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26期,2005年11月。
中文論文
汪治民,兩岸公開收購法治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論文,2012年2月。
林佑珊,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林昱瑩,日本公開收購制度之研究-兼論我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林黎華,強制收購制度之研究-間論我國公司控制權移轉時對少數股東的保護,銘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柏文,公司負責人鍾持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建構-從商業判斷法則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8月。
楊岳平,論我國企業併購法制與利害關係人之保護-由公司社會責任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龐元琪,控制股東地位的形成與規範,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法院判決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5年司字第1073號裁定。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6年抗字第166號裁定。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8年金重訴字12號刑事判決。
台灣高等法院91年台抗字第3795號裁定。
台灣高等法院91年抗字第5137號裁定。
台灣高等法院91年度抗字第2560號裁定。
台灣高等法院92年台抗字第1129號裁定。
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抗字第1939號裁定。
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抗字第1980號裁定。
行政函釋
金管會93年金管證三字第0930140389號函。
金管會95年金管證三字第0950000355號函。
金管會98年金管證交字第0980056017號函。
經濟部101年8月16日經商字第10102109970號函。
經濟部69年2月23日商05705號函。
經濟部81年6月20日商215681號函。
經濟部92年7月25日經商字第09202146940號函。
經濟部92年7月25日經商字第09202146940號函。
經濟部94年3月23日經商字第09402405770號函。
經濟部94年7月26日經商字第09402095620號函。
經濟部96年10月24日經商字第09602138550號函。
證期會89年台財證三字第112118號函。
證期會89年台財證三字第112118號函。
證期會89年台財證三字第112118號函。
證期會90年台財證三字第163991號函。
證期會92年台財證三字第0920000590號函。
證期會92年台財證三字第0920002708號函。
證期會92年台財證三字第0920111262號函。
證期會92年台財證三字第0920134020號函。
證期會93年台財證三字第0930100151號函。
其他
葉銀華、李存修,健全公司法制機制-從台灣出發,公司治理研究報告-第二冊,中華公司治理協會,2003年。
中華民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五號公報:採權益法之長期股權投資會計處理準則。
中華民國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七號公報:合併財務報表。
英文專書
AMERICAN LAW INSTITUTE (1994),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BAINBRIDGE, STEPHEN M. (2003),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EBCHUK, LUCIAN ARYE (ed.) (2005), CORPORATE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BERLE, ADOLF & GARDINER MEANS (1932),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CARNEY, WILLIAM J. (2007),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2nd ed.
COOTER, ROBERT & THOMAS ULEN (1998), LAW AND ECONOMICS.
GERVEN, DIRK VAN (ed.) (2008), COMMON LEGAL FRAMEWORK FOR TAKEOVER BIDS IN EUROPE, VOL.1 & 2.
GILSON, RONALD J. & BERNARD S. BLACK (1995), THE LAW AND FINANCE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2nd ed.
KAPLOW, LOUIS & STEVEN SHAVELL (2003), FAIRNESS VERSUS WELFARE.
KENYON-SLADE, STEPHEN (2004), MERGERS AND TAKEOVERS IN THE US AND UK-LAW AND PRACTICE.
POSNER, RICHARD A. (2003),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6th ed.
SCHNEIDER, MICHAEL (2004),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英文期刊論文
Andrews, William D. (1965), The Stockholder’s Right to Equal Opportunity in the Sale of Shares, 78(3) HARVARD LAW REVIEW 505.
Barclay, Michael J. & Clifford G. Holderness (1989),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 25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1.
Barclay, Michael J. & Clifford G. Holderness (1992), The Law and Large-Block Trades, 35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265.
Barry M. Wertheimer (1998), The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emedy and How Courts Determine Fair Value, 47 DUKE LAW JOURNAL 678.
Bebchuk, Lucian Arye (1985), Towards Undistorted Choice and Equal Treatment in Corporate Takeovers, 98 HARVARD LAW REVIEW 1693.
Bebchuk, Lucian Arye (1987), The Pressure to Tender: An analysis and a proposed remedy, 12 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 911.
Bebchuk, Lucian Arye (1994), Efficient and Inefficient Sales of Corporate Control, 109(4)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57.
Berglöf, Erik & Mike Burkart (April 2003), European Takeover Regulation, 18(36) ECONOMIC POLICY 171.
Bergstorm, Clas et al. (1995), The Regulation of Corporate Acquisitions: A Law and Economics Analysis of European Proposals for Reform, 1995 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 495.
Berle, Adolph A. Jr. (1958), Control in Corporate Law, 58 COLUMBIA LAW REVIEW 1212.
Carney, William J. (1980), Fundamental Corporate Changes,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Business Purposes, 5(1)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69.
Carney, William J. (1999), The Legacy of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and the Origins of the Theory of the Firm, 50 CASE WESTERN RESERVE LAW REVIEW 215.
Claessens, Stijn et al. (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58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1.
Coffee, John C. Jr. (2001),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111 YALE LAW JOURNAL 1.
Dyck, Alexander & Luigi Zingales (2004),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59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37.
Easterbrook, Frank H. & Daniel R. Fischel (1982),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91(4) YALE LAW JOURNAL 698.
Elhauge, Einer (1992), The Triggering Function of Sale of Control Doctrine, 59(4)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1465.
Fischel, Daniel R. (1983), The Appraisal Remedy in Corporate Law, 8(4)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875.
Gilson, Ronald J. (1992),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akeovers: Thoughts on Harmonizing the European Governance Environment, 61 FORDHAM LAW REVIEW 161.
Gilson, Ronald J. (2006),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licating the Comparative Taxonomy, 119 HARVARD LAW REVIEW 1641.
Goergen, Marc et al. (2005),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vergence: Evidence From Takeover Regulation Reforms in Europe, 21(2)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43.
Grant, Jeremy (2005), Takeov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in EUROPEAN TAKEOVERS: THE ART OF ACQUISITION 3 (Jeremy Grant ed.).
Grossman, Stanford J. & Oliver D. Hart (1980), Takeover Bids, The Free-Rider Problem, and the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11(1)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42.
Hansen, Jesper Lau (2003), When Less Would be More: The EU Takeover Directive in its Latest Apparition, 9 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 275.
Holderness, Clifford G. (April 2003), A Survey of Block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 ECONOMIC POLICY REVIEW 51.
Javaras, Geoge B. (1965), Equal Opportunity in the Sale of Controlling Shares: A Reply to Professor Andrews, 32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420.
Kanda, Hideki & Saul Levmore (1985), The Appraisal Remedy and the Goals of Corporate Law, 32 UCLA LAW REVIEW 429.
La Porta, Rafael et al. (April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IV(2) JOURNAL OF FINANCE 471.
Letsou, Peter V. (1997), The Role of Appraisal in Corporate Law, 39 BOSTON COLLEGE OF LAW REVIEW 1121.
Manne, Henry G. (1965),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73(2)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0.
Ogowewo, Tunde Idolo (September 1996), The Underlying Themes of Tender Offer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463.
Schuster, Edmund-Philipp (August 2010), Efficiency in Private Control Sales-The Case for Mandatory Bids, LSE Working Papers.
Sepe, Simone M. (August 2010), Private Sale of Corporate Control: Why the European Mandatory Bid Rule is Inefficient, Arizona Legal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no. 10-29.
Yeh, Yin-Hua & Tsun-Siou Lee (2004),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Evidence from Taiwan, 12(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378.
Yeh, Yin-Hua (2005), Do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Enhance Corporate Value?, 13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313.
英文研究報告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rective on Takeover Bids, SEC (2007) 268 (February 21, 2007).
Marccus Partner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 The Takeover Bids Directive Assessment Report, MARKT/2010/10/F (June 2012), available at: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company/takeoverbids/index_en.
htm.
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Application of Directive 2004/25/EC on takeover bids, COM (2012) 347 final (June 28, 2012).
其他
Directive 2004/109/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Councilon the Harmonisation of Transparency Requirements, 2004 O.J. (L 390) 38 (December 17, 2004).
Directive 2004/25/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Council on Takeover bids, 2004 O.J. (L 142/12) (April 21, 2004).
The Takeover Panel, Consultation Paper Issues by the Code Committee of the Panel-Proposed Abolition of the Rules Governing Substantial Acquisitions of Shares, PCP 2005/4 (November 2, 2005).
The Takeover Panel, Statement by the Code Committee of the Panel Following the External Consultation Process on PCP 2005/4, RS 2005/4 (April 21, 2006).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868-
dc.description.abstract公司控制權之移轉,一般認為有引進更有效率之新經營者、提升公司價值、促進經濟效率之功能,各式達成控制權移轉之併購手段中,最常見之態樣主要為股份收購,惟並未於我國企業併購法中得到規範,就收購控制性股份,我國主要規範於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一般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係指當收購人取得目標公司控制性股份時,因涉及公司控制權之移轉,需向公司全體股東發出以相同條件收購股東持股之要約。
強制公開收購制度是否能和其他併購相關規範一樣,達到促進公司創造價值機會之經濟目標,長久以來多受質疑。贊成強制公開收購論者,多立基於控制權移轉時控制性股東基於高額控制性私利,可能將股權高價移轉予不良經營者,為保護少數股東免受控制性股東與收購人剝削,並賦予少數股東平等的應賣機會出場、共享控制權溢價,而課予收購人強制公開收購之義務;反對強制公開收購論者,則指出該制度之高額成本將阻礙一切控制權移轉交易之進行,公司恐因此喪失引進效率經營者、提升公司價值之機會,如此,則公司整體-包含少數股東,均將同受其害。上述觀點實反應了法律經濟分析中,控制性股東與少數股東間的分配正義、與公司價值極大化,兩者間如何調和之討論。
本文遂探討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之必要性,檢視目前各國中存在之三種不同立法例-美國的無強制公開收購、英國與歐盟的全面強制公開收購、我國與中國的比例強制公開收制,歸納分析目前文獻對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肯定與質疑論理,重省我國強制公開收購之立法目的與經濟效用。本文認為,法律經濟分析中,財富最大化與分配正義間並非截然對立之概念,分配方式將會影響整體得分配財富之大小,在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下,將能使全體股東均獲利,達到最適經濟效率,因此,規範控制性股權收購之制度,應以公司價值最大化為中心,建立能鼓勵有效率交易、阻礙無效率交易之機制。本文藉法律經濟分析觀點,就現行存在之三種立法例-無強制公開收購、全面性強制公開收購、比例式強制公開收購制,與可能之替代方案-股份收買請求權,剖析在我國股權結構與市場環境下,何者最能達到鼓勵能增加公司價值之有效率交易、阻礙減少公司價值之無效率交易的經濟效用,得出於我國狀況下,「比例式強制公開收購制」將最能達成追求公司價值最大化之經濟效用。
於確立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經濟目的後,本文檢討我國現行強制公開收購之適用要件,觸發要件應要能充分擬制控制權移轉交易之情境,始能將控制性股權交易納入規範,適用該篩選機制,惟本文認為,現行五十日收購百分之二十股權的規定與股權計算方式並無法充分擬制出控制權之移轉情境,期間限制與預定取得概念亦造成實務運作上困擾,遂對觸發義務之控制權門檻與計算、預定取得概念之釐清、五十日期間之妥當性,參酌比較法例,提出修法建議。
同時,就我國現行強制公開收購之豁免事由,以模擬當初法律經濟分析之情境為基準,以是否能達到篩選適任收購人為核心,提出現行法之修正與新增豁免事由之建議。檢討現行規定後,發現諸多豁免事由實仍具強制公開收購欲規範之情境,不應予以豁免,立法技術上亦有將其他規範目的規定與強制公開收購併同處理所生之扞格;此外,參酌外國立法例,斟酌我國法制環境,建議新增如無涉控制權移轉、或技術上不可行等豁免事由。期能使我國強制公開收購設計充分發揮其法制建置背後所欲達成之經濟效率目的。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ransfer of control has been acknowledged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displace inefficient managers, create value of corporation and thus achieve better economic efficiency.
Among various acquisition forms, sales of control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for transfer of control, which is regulated by the mandatory bid rule under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Mandatory bid rule requires the offeror, after acquires certain percentage of voting rights in the company that giving offeror the control of the company, to make a public bid to all the holders of such securities for their holdings at the same price and condition.

However, whether the mandatory bid rule could help to achieve the company value-enhancing economic goal has long been doubted and debated. For those favor the mandatory bid rule, the rule is said to protect minority shareholder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by selling the company control to possible looters or inefficient offerors at high control premiums, gaining high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By requiring a public offer made to all shareholders, the rule provides an exit for minority shareholders and offers an equal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 control premium. The opposing view mainly rests on its chilling effect results from the deriving high costs and investing risks that would block all the takeover offers including the value-enhancing ones, deprives company of the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more value by efficient transfer of control and thus fail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both minority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he above pros and cons of mandatory bid rule reflect the issue of distributive concern between controlling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 and corporate value maxim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law and economics.
This thesis thus discusses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mandatory bid rule in Taiwan and re-evaluates the economic goal of the rule. In the context of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wealth maximization and distributive concern are not black and white concepts. The way to distribute would actually affect the size of pie to be shared. The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 normative rule seeks to maximize the corporation value would make all shareholders better off and achieve optimal economic efficiency. Therefore, regulation for sales of control should serve as a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value-increasing bid (the efficient bid) while blocking value-decreasing bid (the inefficient bid).
By law and economic analysis, the thesis analyzes different forms of sales of control-no mandatory bid rule, mandatory bid rule requires acquisition of all holdings, mandatory bid rule requires acquisition on pro rata basis and the proposed appraisal right, and concludes that under the ownership and market in Taiwan, mandatory bid rule on a pro rata basis could best serve as a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efficient bids while blocking inefficient bids.
After establishing the adoption of mandatory bid rule on a pro rata basis, the thesis further examines the current regulation rule, including the threshold of control, intention of acquisition, and 50 days of limitation as well as the exemptions. By observing relevant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seeking to mimic the analysis model, the thesis proposes certain amendments to the current mandatory bid rule so as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3:16:2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A21084-1.pdf: 1345133 bytes, checksum: c3897b4adf9ed0e106edce0e5436f70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謝辭 i
中文摘要 vi
Abstract viii
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控制權移轉與強制公開收購制度 5
第一節 控制權移轉 5
第一項 控制權之概念 5
第二項 控制權之取得與移轉方式 5
第一款 法定併購態樣 5
第一目 合併 6
第二目 收購 7
第三目 分割 9
第二款 股權收購 10
第三項 股權收購中控制權溢價之分配 11
第一款 控制權溢價 11
第二款 控制權溢價之分配 12
第一目 共享原則 12
第二目 市場原則 13
第二節 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立法目的 15
第一項 股東平等原則 16
第二項 控制權溢價共享 16
第三項 公司重大變更時股東之出場機制 17
第四項 避免市場股價波動 17
第三節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 17
第一項 適用要件 18
第一款 五十日內取得百分之二十之股份 18
第二款 與他人共同預定取得 19
第二項 適用效果 20
第一款 單階比例收購制 20
第二款 公開收購之管理 21
第一目 資訊揭露與公開原則 21
第二目 平等對待與公平收購 22
第三目 免於壓迫原則 23
第四節 問題提出 24
第一項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必要性 24
第二項 適用要件 25
第一款 控制權觸發門檻 25
第二款 共同預定取得 25
第三款 期間收購限制 26
第三項 豁免事由 26
第三章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必要性 28
第一節 三種立法例 28
第一項 未採強制公開收購之立法例-美國 28
第一款 聯邦法規範 28
第一目 中立性立法 28
第二目 公開收購之原則與管理 29
第二款 控制權移轉時少數股東之保障機制 31
第一目 董事於併購案件之受託人義務與司法審查-以德拉 瓦州法院為觀察 31
第二目 控制性股東之受託人義務-以出售控制權(Sales of Control)為中心 34
第三款 少數州法規範 37
第二項 全面強制公開收購制 37
第一款 歐盟公開收購指令 37
第二款 英國 40
第三項 比例強制公開收購制-中國 44
第一款 要約收購之概念與基本原則 44
第二款 強制要約收購 44
第四項 混合式公開收購制-日本 47
第二節 對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肯定與質疑 48
第一項 對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肯定-保護少數股東 48
第一款 股東平等原則 48
第二款 賦予少數股東退場機制 49
第三款 避免壓迫效果 50
第二項 對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質疑-阻礙公司有效創造價值可能性 51
第一款 增加收購成本 51
第二款 提高收購人投資風險 52
第三款 搭便車誘因 53
第四款 降低併購方式之彈性 54
第五款 未必可保護小股東 54
第一目 控制權溢價共享對小股東保護之反作用力 55
第二目 完善公司治理法制始為根本之道 55
第三項 全面與比例強制公開收購制對經濟效率之影響 56
第一款 全面強制公開收購制度 57
第二款 比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 57
第三節 重省我國強制公開收購制度之目的 58
第一項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之目的 58
第二項 以公司價值極大化為目的 59
第一款 財富最大化與分配正義 59
第一目 財富最大化(Wealth Maximization) 60
第二目 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Concerns) 60
第三目 柏雷托效率(Pareto Efficient) 61
第二款 追求公司價值極大化之經濟效率交易 62
第四節 我國比例強制公開收購制之妥適性 64
第一項 集中式股權下強制公開收購之影響 64
第一款 股權結構下強制公開收購之影響 64
第一目 分散式股權 65
第二目 集中式股權 65
第二款 我國股權結構下之強制公開收購 67
第一目 我國少數控制股東結構 67
第二目 集中式股權與強制公開收購 68
第二項 促進價值增加交易之鑑別機制 69
第一款 無強制公開收購制 69
第二款 全面強制公開收購制 71
第一目 少數股東依收購價格決定 71
第二目 成本大幅增加 72
第三款 比例強制公開收購制 72
第一目 控制性股東有動機過濾收購者 72
第二目 未增加多餘成本 74
第四款 小結 75
第五節 其他替代方案-股份收買請求權? 75
第一項 股份收買請求權 76
第一款 理論基礎 76
第二款 適用情境 77
第三款 公平價格之認定 79
第二項 股份收買請求權與強制公開收購 82
第一款 收購成本對經濟效率之影響 82
第一目 股份收買請求權之公平價格 82
第二目 公開收購價格 83
第三目 對經濟效率之影響 83
第二款 對交易鑑別機制之有效性 84
第一目 效果似全面強制公開收購-由少數股東為辨別機制 84
第二目 鑑別度較全面強制公開收購低-少數股東消極與行 使程序之不便 84
第三目 資訊揭露與價格判定對市場鑑別度之不同 85
第三款 適用情境之不同 86
第三項 小結 87
第六節 小結 88
第四章 強制公開收購之要件 90
第一節 我國強制公開收購之要件 90
第二節 引發強制公開收購之門檻 90
第一項 歐盟立法例 90
第一款 特定比例門檻與事實上控制權 90
第二款 漸進式增加持股議題(anti-creep in) 91
第三款 取得實質控制(actual control) 92
第二項 英國立法例 95
第三項 中國立法例 97
第四項 日本立法例 97
第五項 我國規範 98
第六項 評析 99
第一款 控制權門檻 99
第二款 加計原持股 102
第三款 anti-creep in與其他規避事由 103
第三節 與他人共同預定取得 103
第一項 歐盟立法例 104
第二項 英國立法例 105
第三項 中國立法例 107
第四項 我國 108
第一款 共同取得人 108
第二款 預定取得股份之時點 110
第四項 評析 112
第一款 共同目的 112
第二款 預定取得 113
第一目 取得時點之認定 114
第二目 預定之操作-比例收購下之規避問題 116
第四節 期間收購限制 117
第一項 歐盟立法例 118
第二項 英國立法例 118
第三項 中國立法例 120
第四項 日本立法例 120
第五項 評析 121
第五節 小結 122
第五章 強制公開收購之豁免事由 124
第一節 歐盟立法例 124
第一項 權責機關裁量認定(Supervisory Authority) 124
第二項 股東依清洗程序表決通過(Whitewash Procedure) 125
第三項 特定豁免事由 126
第一款 技術上豁免(Technical Exemptions) 126
第二款 保護收購人或控制性股東之利益 126
第一目 沒有實質控制權之移轉 126
第二目 有控制權移轉 128
第三款 保護債權人 131
第一目 被收購公司之財務紓困需求 131
第二目 經特定公司交易而取得控制權 131
第三目 排除特定主體 133
第四目 國家利益與公共秩序 134
第二節 英國立法例 135
第一項 無利害關係股東依清洗程序表決通過(Whitewash) 135
第二項 強制執行擔保(Enforcement of security for a loan) 136
第三項 紓困方案(Rescue Operation) 137
第四項 過失錯誤(Inadvertent Mistake) 137
第五項 取得百分之五十以上表決權 137
第六項 賦予無表決權股表決權(Enfranchisement of non-voting  shares) 138
第三節 中國立法例 138
第四節 我國立法例 141
第一項 與關係人間進行股份轉讓 141
第二項 依「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受託辦理上市證券拍賣   辦法」取得股份 142
第三項 依「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辦理上市證券標購辦法」  或依「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辦理上櫃證券標購辦法」  取得股份 143
第四項 依證交法第二十二條之二第一項第三款規定取得股份 144
第一款 受讓特定人具特別條件或身分 145
第二款 行使認售權證與股票選擇權 147
第三款 以股票抵繳股款予公司 148
第四款 經特定公司交易取得控制權(併購) 148
第五款 股份收買請求權之買回公司 150
第六款 公開收購人 150
第七款 國家利益與公共目的 151
第五項 依公司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第六項或企業併購法實施股份交換 以發行新股作為受讓其他公開發行公司股份之對價 152
第一款 股份轉換 153
第二款 股份交換 153
第一目 收購公司發行新股為對價之特殊性 154
第二目 引進無利害關係股東會同意之清洗程序豁免 155
第五節 評析 156
第一項 無利害關係股東同意豁免之清洗程序 156
第二項 沒有控制權之移轉 157
第一款 已存在其他實質控制性股東 158
第二款 暫時性移轉與無主觀取得控制權意圖 159
第一目 暫時性移轉豁免於我國難以適用 159
第二目 新增無主觀取得控制權意圖與行使控制力之豁免 159
第三項 有控制權移轉下之豁免 160
第一款 非因自願行為取得控制性股份 160
第一目 公司非自願行為毋庸另為規範 160
第二目 新增因繼承、結婚、離婚之豁免 161
第四項 保護其他利害關係人 161
第一款 以持股清償質權擔保債務 162
第二款 目標公司財務紓困計畫之豁免 162
第三款 公司特定交易類型之豁免 163
第六節 小結 164
第六章 結論 169
參考文獻 17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控制權移轉與強制公開收購-以公司價值極大化為中心zh_TW
dc.titleTransfer of Control and Mandatory Bid Ru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Value Maximiz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1-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賴英照,邵慶平
dc.subject.keyword強制公開收購制度,控制權移轉,股權收購,公司價值最大化,經濟效率,鑑別交易機制,zh_TW
dc.subject.keywordmandatory bid rule,transfer of control,sales of control,company value maximization,economic efficiency,bid evaluation mechanism,en
dc.relation.page186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3-07-29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1.3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