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28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閻鴻中(Hong-chong Y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cheng Shi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施昱丞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58:2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0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0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史料
(一)柳詒徵的著作 中國史地學會編,《史學與地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南京中國史學會編,《史學雜志》。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5。 南京高師史地研究會編,《史地學報》。臺北:進學書局,1970。 南京國風社編,《國風半月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柳曾符、柳佳編,《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局,2002。 柳曾符、柳定生編,《柳詒徵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曾符、柳定生編,《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柳曾符、柳定生編,《柳詒徵劬堂題跋》。臺北:華正書局,1996。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柳詒徵,《國史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柳詒徵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刊》,收於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編,《近代著名圖書館館刊薈萃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二)1945年以前中國境內的中國文化史著 丁留餘,《中國文化史問答》。上海:大東書局,1931。 王其邁,《中國文化史》。地點不詳:津師同學臨時鉛印會,1936。 王治心,《中國文化史類編》。上海:作者書店,1943。 王雲五,《中國文化史編纂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王德華,《中國文化史略》。南京:正中書局,1936。 江亢虎,《中國文化敘論》。上海:東方文化出版社,1936。 呂思勉,《中國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李建文,《中國文化史講話》。上海:世界書局,1941。 范子田,《中國文化史》。上海:珠林書店,1939。 高桑駒吉,《支那文化史講話》。東京:共立社,1924。 高桑駒吉著,李繼煌譯,《中國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常乃悳,《中國文化小史》。上海:中華書局,1928。 陳安仁,《中國文化演進史觀》。貴陽:文通書局,1942。 陳安仁,《中國近世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陳竺同,《中國文化史略》。桂林:文化書店,1944。 陳國強,《物觀中國文化史》。上海:神州國光社,1931。 陳登原,《中國文化史》,收於《民國叢書》,第一編42卷。上海:上海書店,1989。 楊東莼,《本國文化史大綱》。上海:北新書局,1931。 葉鋆生,《中國人文小史》。上海:華通書局,1934。 靳仲魚,《中國文化史要》。上海:三通書局,1941。 顧康伯,《中國文化史》。上海:泰東圖書公司,1924。 (三)1945年以前中國境內的西方或世界文化史著 毛起鶊編,《世界文化史問答》。上海:大東書局,1930。 多瑪士(H. C. Thomas)、哈模(W. A. Hamm)著,余慕陶譯,《近代西洋文化革命史》。上海:聯合書店,1929。 西村真次,《世界古代文化史》。東京:東京堂,1931-1933。 西村真次著,金溟若譯,《世界文化史》。上海:世界書局,1933。 利舍(Charles Richet)著,唐易庵譯,《世界文化史大綱》。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 威爾斯(H. G. Wells)著,朱應會譯,《世界文化史綱》。上海:崑崙書店,1930。 桑戴克(Lynn Thorndike)著,倪受民譯,《世界文化史》。上海:世界書局,1935。 桑戴克(Lynn Thorndike)著,陳廷璠譯,《世界文化史》。重慶:重慶書店,1930。 桑戴克(Lynn Thorndike)著,馮 雄譯,《世界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高維昌編,《西洋近代文化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 常乃悳編,《西洋文化簡史》。上海:中華書局,1934。 張國仁,《世界文化史大綱》。上海:民智書局,1931。 梁冰弦,《現代文化小史》。上海:出版合作社,1926。 陳和山編,《世界文化史講話》。上海:光明書局,1939。 陳衡哲,《西洋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斯溫(J. E. Swain)著,沈煉之譯,《世界文化史》。福建永安:文選社,1943。 賀益蘭(J. S. Hoyland)著,楊人楩譯,《世界文化史要略》。上海:北新書局,1930。 塞紐博(Charles Seignobos)著,王慧琴譯,《現代文明史》。上海:亞東圖書館,1933。 塞紐博(Charles Seignobos)著,陳健民譯,《中古及近代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塞紐博(Charles Seignobos)著,陳健民譯,《古代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塞紐博(Charles Seignobos)著,陳健民譯,《現代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塞紐博(Charles Seignobos)著,韓鴻庵譯,《西洋文明史》。北平:女子師範大學圖書出版委員會,1931。 福利德爾(Egon Friedell)著,王孝魚譯,《現代文化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劉炳榮,《西洋文化史綱》。上海:太平洋書店,1926。 謝勖之編,《近世文化史》。上海:光華書局,1926。 顧康伯編,《西洋文化史大綱》。上海:中華書局,1936。 Charles Richet, Abrege d'histoire generale. Essai sur le passe de l'homme et des societes humaine Paris: Librairie Hachette, 1919. Friedell, Egon. Kulturgeschichte der Neuzei. Munchen : C.H. Beck, 1927-1931. Translated by Charles Francis Atkins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Age. New York: A. A. Knopf, 1930-1932. G. A. Dorsey, Man’s Own Show: Civiliz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31. Hoyland, J. S. A Brief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5. Seignobos, Charles. 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ancienne. Paris: Masson, 1917. Translated by James Alton James translated, Histor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New York: Scribner, 1906. Seignobos, Charles. Histoire de la civilisation comtemporaine. Paris: Masson, 1920. Translated by M. R. Wiseman translated,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London : T. Fisher Unwin, 1909. Seignobos, Charles. Histoire de la civilization. Paris: Masson, 1893.Translated by Arthur Herbert Wilde translate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New York: Scribner, 1906-1909. Seignobos, Charles. Histoire de la civilization: au Moyen Age et dans les temps modernes. Paris: Masson, 1905. Translated by James Alton James, History of Mediaeval an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Scribner, 1907. Swain, J. E. A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 1938. Thomas H. C., and W. A. Hamm,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Vanguard press, 1927. Thorndike, Lynn. A Short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New York: F.S. Crofts & Co, 1926. Wells, H. G.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922. (四)其他相關史料 王先謙,《漢書補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吳 宓,《吳宓日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 吳 宓,《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1995。 吳 宓,《吳宓詩及其詩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李大釗,《史學要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 竺可楨,《竺可楨日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胡 適,〈書評: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清華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33。 胡 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出版社,1990。 胡 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2004。 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增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9。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 孫詒讓,《籀廎述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 高 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張朋園訪問,陳三井、陳存恭紀錄,《郭廷以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7。 教育部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彙編》,收於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臺北:中華書局,1980。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正補編•新史學合刊)》。臺北:里仁書局,2009。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九鼎出版社,1982。 陳登原著,石田文次郎、張源祥譯,《中国田賦史》。東京:東亞研究所,1942。 喬衍琯編,《柳翼謀先生文錄》。臺北:廣文書局,1970。 黃夏年編,《朱謙之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1993。 鄔國義編,《史學通論(四種合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學衡編輯委員會編,《學衡》。臺北:學生書局,1971。 錢 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錢 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錢 穆,《國學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 繆荃孫編,《江蘇省通志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2003。 顧 潮,《顧頡剛年譜(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香港:龍門書店,1964。 朵伊森(J. G. Droysen)著,余琛(Jorn Rusen)編,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二、近人研究 (一)專書與論文集 毛禮銳、沈灌群編,《中國教育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1989。 王汎森,《中國近代學術與思想的系譜》。臺北:聯經,2003。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1987。 王汎森,《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三聯書店,2013。 古偉瀛、高明士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麟》。臺北:三民書局,1991。 李孝遷,《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188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華世,1980。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新北市:立緒文化,2000。 俞旦初,《愛國主義與中國近代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88。 桂遵義、袁英光,《中國近代史學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桑 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 張 源,《從“人文主義”到“保守主義”──《學衡》中的白璧德》。北京:三聯書店,2009。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一九まま─》。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9。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彭明輝,《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 黃克武《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歷史研究》。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黃興濤,《文化史的視野──黃興濤學術自選集》。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蔡尚思,《中國歷史新研究法》,收於氏著,《蔡尚思全集》。上海:上海古籍,2005。第三冊。 鄭師渠,《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蘇雲峰,《三(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的前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施耐德(Laurence. A. Schneider)著,梅寅生譯,《顧頡剛與中國新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4。 Dirlik, Arif. Revolution and history: the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Moloughney, Brian, and Peter Zarrow eds.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二)期刊論文 卞孝萱,〈柳詒徵改編《太倉太原王氏宗譜》的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三十二卷一期,2010。 孔文閣,〈簡論柳詒徵對中國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的編纂〉,《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7期。 方維規,〈論近現代中國“文明”、 “文化”觀的嬗變〉,《史林》1999年第四期。 王信凱,〈柳詒徵與民國南北學界〉,收於呂芳上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 王信凱,〈學衡中的柳詒徵〉,《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5卷,2004。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臺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3。 王晴佳,〈白璧德與學衡派──一個學術文化史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七期,2002。 石川禎浩,〈梁啓超シ文明ソ視座〉,收於狹間直樹編,《共同研究梁啓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シ明治日本》。東京:ノエォ書房,1999。 全根先,〈柳詒徵的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4期。 李宇平,〈柳詒徵的史學〉,《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1988。 李洪岩,〈史術貫通經術──柳詒徵文化思想析論〉,《國際儒學研究》第3輯,1997。 杜成憲,〈中國學者的第一部教育史──柳詒徵《中國教育史》〉,《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年第一期。 周淑媚、謝金榮,〈學衡派翻譯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8期,2006。 周積明,〈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研究〉,《歷史研究》1997年第六期。 姜 海,〈評陳登原的《中國文化史》〉,《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十六卷四期,1999。 施耐德(Axel Schneider),〈民族、歷史與倫理──中國後帝制時期(post-imperial)史學之抉擇〉,《新史學》19卷2期,2008。 胡楚生,〈柳翼謀《國史要義》中“春秋學”之成分及其特質〉,《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期,2008。 范 凡,〈陳登原及其文獻學論著〉,《圖書情報工作》五十卷二期,2006年2月。 范紅霞,〈柳詒徵的“史德論”及其史學批評〉,《貴州文史叢刊》2006年第一期。 區志堅,〈歷史科教書與民族國家形象的營造:柳詒徵《歷代史略》去取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的內容〉,收於冬青書屋同學會編,《慶祝卞孝萱先生八十華誕:文史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區志堅,〈科學史與道德史學的論爭:以傅斯年與南高學者柳詒徵的討論為例〉,收於布占祥、馬亮寬編,《“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區志堅,〈以禮為中心的史觀:柳詒徵的史學觀點〉,收於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臺北縣中和市:廣文書局,2009。 康虹麗,〈論梁任公的新史學和柳翼謀的國史論〉,《幼獅學誌》十卷二期,1972。 張文建,〈柳詒徵與民俗文化研究〉,《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三期。 章 清,〈重塑“中國歷史”(下)──學科意識的提升與”專門史”的書寫〉,《學術月刊》四十卷九期,2008,頁121-125。 陳淑銖,〈柳詒徵與中國文化史研究〉,收於《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 陳進金,〈柳詒徵的史德觀〉,《近代中國》第一零七期,1995。 彭雷霆、羅福惠,〈人文與科學併重:《國風》抵抗日本侵略的救亡主張〉,《安徽史學》2007年第2期。 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鄭先興,〈中國最早以“文化史”命名的著作〉,《史學月刊》2005年第12期。 鄭先興,〈新史學思潮的文化史研究理論與梁啟超的文化史研究〉,《南都學壇》二十七卷一期,2007。 鄭師渠,〈論杜亞泉與新文化運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二期。 羅志田,〈清季民初經學的邊緣化與史學的走向中心〉,《漢學研究》十五卷二期,1997。 Tzi-Ki H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A Study of Liu Yizheng’s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Modern China, Vol. 30 No. 4, October, 2004. Ying-Shih Yu,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n Erik Lonnroth, Karl Molin, and Ragnar Bjork ed., Conceptions of National History : 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78, Berlin ;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1994. (三)學位論文 于 楠,《柳詒徵歷史、文化思想及其時代性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論,2007。 王信凱,《柳詒徵研究:一個學術文化史個案分析》。臺北:佛光大學歷史學系碩論,2005。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論,2005。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 沈政威,《《國史要義》與柳詒徵《春秋》經史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11。 范紅霞,《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孫文閣,《柳詒徵史學思想論述》。天津:南開大學博論,2010。 區志堅,《民國時期的南高史學(1915-1931)──以柳詒徵及其學生為中心》。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論,2001。 張秀麗,《反科學主義思潮下中國現代史學的人文指向──以東南學派為中心》。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系博論,2009。 張 劍,《科學社團在近代中國的命運──以中國科學社為中心》。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陳胤豪,《劉師培《周禮古注集疏》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12。 陳致宏,《德國史家朵伊森(J.G. Droysen)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硏究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陳燦龍,《柳詒徵史學思想述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論,2007。 陳寶云,《學術與國家:《史地學報》及其學人群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彭雷霆,《“五四”後遲來的批評──從《學衡》到《國風》時期的柳詒徵》。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論,2005。 楊文海,《壬戌學制研究》。南京: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論,201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28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分析柳詒徵學術體系中的各種要素,說明這些相互周流的思想如何彙合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史」理念,成為柳氏與20年代學人對話的基礎。此一特殊的史學構想其來有自,既是清末民初「新史學」持續發展的結果,又直接受到一次大戰與新文化運動的震盪。相較於同時代其他的學人,柳詒徵嘗試解釋中國文化的長時段變遷,從中抽理出代表文化整體的「精神」,藉此統整各類型的專題史。尤有甚者,他還認為文化史的研究必須回應當代的公共議題,此即柳氏所謂「本史跡以導政術」的用意所在。就此而言,柳氏的文化史書寫不僅在民初學術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位置,更是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那是20年代學人重建文化認同的嘗試,同時也展開與現代學術不盡相同的另一條路。
本文分為緒論、第一、二、三、四章與結論等六個部分。緒論包含背景與研究回顧這兩點,首先將分析20年代文化史書寫的整體面貌,從中定位柳詒徵的位置;其次則進行研究回顧,確立本文主題與研究方法。第一章將以《中國文化史》為核心,配合柳氏發表在《學衡》、《國風》的政論,說明他在文化史書寫中的政治論述。這套政治論述是他討論中國文化的基本架構,既與他的學術思想相互結合,也成為他批判當代政治的起點。第二章則結合《國史要義》以及其他的單篇史學作品,說明柳氏史學思想的特色。在本章中,將特別以《周禮》這個向度切入柳氏的史學理論,從中當可看出柳氏的政治論述是如何與史學理論綰合,最後推衍出其獨門的歷史哲學。 前兩章關注柳氏內在的學術理路,後兩章則從外部取徑解析柳氏面對的學術環境。在第三章,將分析柳詒徵文化史與同時代學人──特別是疑古派──的異同,廓清他在現代學術版圖上的位置。柳氏對疑古派觀點的取捨,正顯示現代學術發展對文化保守學人造成的壓力。最後,第四章將具體闡述柳詒徵20年代以降的學術事業。本章將觀察柳氏在南方學術社群中的位置,並說明柳氏經手的各大學術事業,是如何體現其文化史的理念。經過本文的分析,將可使柳詒徵學術思想的各個要素得到適當且有層次的安放,呈現其文化史理念的具體內涵。如此一來,本文將能依次說明柳詒徵的文化史在建立新式文化論述的同時,是如何結合現實關懷,成為社會實踐的一部分。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1920’s China, Cultural History had become a crucial current in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writing.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ultural historians, Liu Yi-zheng (1880-1956), his historiography and career occupied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Liu’s conception of Cultural History shaped both by the ‘New History’ proposed by Liang Qi-Chao (1873-1929) and by the intellectual turmoil aroused by World War I and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contrast to other scholars, Liu’s thinking on Cultural History features in explain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outlining the Chinese spirits through a holistic view, and reacting to contemporary public issues. To sum up, Liu’s historiography not onl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intellectual world in 1920’s, but also showed a very different path apart from modern Chinese academia.
In this thesis, I attempt to illustrate Liu Yi-zheng’s conception of Cultural History in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context, political discourses, historiography, rival criticisms, and his academic career. In introduction, I sketch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Liu’s historiography through a general survey of 1920’s cultural history, and give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studies on his work. Then in Chapter 1, I demonstrate Liu’s Cultural History in political aspect. In his well-known 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Zhongguowenhuashi, 中國文化史) and other political essays, Liu built his culture discourse on the political principle observed in Chinese history. Furthermore, he also developed a remarkable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 theory, explicated in Chapter 2, consisted in h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Guoshiyaoai, 國史要義). In this delicate book, Liu applied The Rites of Zhou (Zhouli, 周禮) to advocate for the utilities and duties that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should bear in politics. Due to his sympathy with Confucian classics, Liu was censured as a cultural conservatist by doubting-antiquarians, such as Hu Shi(1891-1962). However, Liu’s viewpoint was not so incompatible with these sharp criticism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will be analyzed further in Chapter 3. Finally in Chapter 4, the main theme is Liu’s academic career, especially his place in southern scholar community. Based on the idea of Cultural History, Liu built a school in Nanking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hi-Di (史地) during 1920’s to 30’s. In brief, all Liu‘s endeavors, whether intellectual or practical, were devoted to his historiography of Cultural Histor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58:2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8123013-1.pdf: 5682078 bytes, checksum: 46d2fdfb83496008842ddedb1a091c5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自序 i
摘要 v Abstract vii 目錄 ix 表目錄 x 緒論 柳詒徵和1920年代的文化史書寫 1 第一節 「中國文化史」問世的時代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12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15 第一章 《中國文化史》中的政治論述 17 第一節 「不藉官力」:從地方出發的中國政治傳統 17 第二節 「由教育發生政治」: 文教事業對政治的指導作用 23 第三節 柳詒徵對當代政治與教育的意見 28 小結 31 第二章 「表政宗以副國體」: 《國史要義》的史學理論 33 第一節 《國史要義》所呈現的史官理論 33 第二節 傳統史學「類族辨物」的體例 38 第三節 「人群之原理」:柳詒徵的歷史哲學 40 第四節 從史學理論看柳詒徵的文化史理念 46 小結 50 第三章 柳詒徵與同時代學人的差異 53 第一節 柳詒徵文化史構想的特色 53 第二節 柳詒徵的「禮論」及其他學人的批評── 以《周禮》為例 56 第三節 柳詒徵對社會主義的回應 64 小結 68 第四章 「史地之學」:柳詒徵的學術事業 69 第一節 從柳詒徵看20年代的南方人文學群 69 第二節 「史地之學」與柳詒徵主持的學術期刊 72 第三節 國學圖書館與史地之學 76 小結 79 結論 81 徵引書目 85 一、史料 85 二、近人研究 8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本史跡以導政術」:柳詒徵的文化史書寫 | zh_TW |
dc.title | Culture, Politics, and History: Liu Yi-zheng’s Historiography of Cultural Histo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汎森(Fan-shen Wang),黃克武(Ko-wu Huang) | |
dc.subject.keyword | 柳詒徵,文化史,文明史,國史要義,歷史哲學,史地學報,學衡,文化保守主義,周禮,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Liu Yi-zheng,Cultural History(Wenhuashi),philosophy of history,History of Civilizations(Wenmingshi),The Critical Review(Xueheng),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Zhongguowenhuashi),cultural conservatism,The Rites of Zhou(Zhouli),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Guoshiyaoai), | en |
dc.relation.page | 93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0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5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