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15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徐富昌(Fu-Chang Hs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Bao-Yi 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陽寶頤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49: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16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16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工具書與考古文獻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年)。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年)。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 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年)。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高志喜《楚文物圖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袁仲一、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荊州博物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年)。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繫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1999 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43 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張守中《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 張守中《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年)。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2008 年)。 張光裕、曹錦炎《東周鳥篆文字編》(香港:翰墨軒,1998 年)。 張光裕、黃錫全、滕壬生《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97 年)。 程燕《望山楚簡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年)。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劉彬徽、劉長武《楚系金文彙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 羅福頤《古璽文編》(香港:文物出版社、中華書局,1981 年)。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年)。 二、專書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中國史•春秋戰國時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44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 年)。 王寧《漢字學概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王寧、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王寧、羅衛東《春秋金文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年)。 王曉光《秦簡牘書法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年)。 王人聰《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 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年)。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李景生《漢字與上古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7 年)。 李運富《漢字漢語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年)。 李天虹《楚國銅器與竹簡文字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年)。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年)。 李正光《楚漢裝飾藝術集──漆器》(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年)。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三聯書店,2008 年)。 杜迺松《中國青銅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年)。 周祖庠《古漢字形音義學綱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年)。 34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商周青銅器紋飾與藝術》(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 年)。 洪娟《楚簡書法發展芻論》(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 年)。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 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社,1986 年)。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馬承源、陳佩芬、吳振烽、熊傳薪《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郭沫若著作編輯委員會《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 啟功《書法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年)。 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 年)。 張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 年)。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年)。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年)。 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年)。 陳振裕《楚秦漢漆器藝術•湖北》(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96 年)。 陳光田《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8 年)。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 楊曉能《另一種古史:青銅器紋飾、圖形文字與圖像銘文的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08 年)。 楊師群《東周秦漢社會轉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年)。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萬物》(北京:三聯書店,2005 年)。 346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齊沖天《書法文字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年)。 滕壬生《楚漆器研究》(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 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 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商周金文》(北京:榮寶齋,1993 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春秋戰國刻石簡牘帛書》(北京:榮寶齋,1996 年)。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先秦璽印》(北京:榮寶齋,2003 年)。 滕壬生《楚漆器研究》(香港:兩木出版社,1991 年)。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年)。 蕭毅《楚簡文字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年)。 錢存訓《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年)。 韓巍《黃土與青銅:先秦的物質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年)。 三、學位論文 文炳淳《先秦楚璽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王麗惠《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李泰瑋《郭店楚墓竹簡書法探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 年。 林素清《先秦古璽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6 年。 洪娟《上博楚簡書法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4 年。 347 洪燕梅《秦金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7 年。 許學仁《先秦楚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9 年。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86 年。 許仙瑛《先秦鳥蟲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 年。 許榕《上博楚簡書法藝術研究──〈孔子詩論〉與〈緇衣〉之比較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 文,2007 年。 張連航《楚國青銅器銘文形體與詞彙之綜合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0 年。 張傳旭《楚文字形體演變的現象和規律》,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 年。 張曉明《春秋戰國金文字體演變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 年。 張峰《楚系簡帛文字訛書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 年。 黎東明《秦系文字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9 年。 謝榮恩《包山楚簡書法藝術風格探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謝映蘋《曾侯乙墓鐘銘與竹簡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4 年。 魏宜輝《楚系簡帛文字形體訛變分析》,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四、單篇論文 Bernhard Karlgren ‘Yin and Chu in Chinese Bronzes’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8, 1936. Jessica Rawson ‘Chu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an bronze vessels’ “Arts asiatiques” tome44, 1989. pp.98-95. Max Loehr ‘The bronze Styles of the Anyang Period’ “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 vol.7, 1953. 孔德安〈淺談我國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及製作工藝〉,《考古》第5 期(2002 年)。 王寧〈漢字字體研究的新突破──重讀啟功先生的《古代字體論稿》〉,《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348 科學版)》第3 期(2001 年)。 王海文〈青銅鑲嵌工藝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 期(1983 年)。 朱歧祥〈論中山彝器銘文字體的系統〉,《聯合書院三十周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聯 合書院,1986 年)。 朱歧祥〈由金文字形評估清華藏戰國竹簡〉,《東海中文學報》第24 期(2012 年)。 匡鵬飛、廖媛媛〈楚簡文字與甲骨文、金文之間的形體演變特點〉,《古文字研究》第1 期(2013 年)。 何琳儀〈楚書瑣言〉,《書法研究》第4 期(1998 年)。 吳振武〈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20 期(2000 年)。 吳振武〈古璽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17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李金泰〈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桓子》看楚簡的隸化〉,《全國楚簡帛書 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年)。 李泰瑋〈郭店楚墓竹簡各篇書風探析〉,《藝術論文集刊》第3 期(2004 年)。 李泰瑋〈郭店楚簡結字體勢分析〉,《書畫藝術學刊》第2 期(2007 年)。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第5 期(2010 年)。 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第8 期(2012 年)。 李學勤〈由新見青銅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文物》第1 期(2010 年)。 杜迺松〈論春秋戰國青銅器的風格與特徵〉,《吉金文字與青銅文化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周鳳五〈楚簡文字的書法史意義〉,《古文字與商周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年)。 林素清〈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 本第1 分(1990 年)。 林素清〈探討包山楚簡在文字學上的幾個課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 本第4 分(1995 年)。 林素清〈論先秦文字中的「=」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 本第4 分(1985 年)。 349 林清源〈楚國金文書體風格的演變歷程〉,《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第2 卷第2 期(1999 年)。 林清源〈新舊交替──論楚國文字構形的時代特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 本第4 分(2005 年)。 林素清〈郭店、上博《緇衣》簡之比較──兼論戰國文字的國別問題〉,《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 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年)。 林進忠〈曾侯乙墓出土文字的書法研究──附論小篆的真實形相〉,《出土文物與書法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臺北:中華書道學會,1998 年)。 林進忠〈楚系簡帛墨跡文字的書法探析〉,《海峽兩岸楚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 博物館,2002 年)。 林進忠〈東周鳥蟲書的文字造形藝術〉,《書畫藝術學刊》第2 期(2007 年)。 邵學海〈王子午鼎的繁縟與鑄客鼎的簡約──論楚國青銅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嬗變〉,《江漢考古》 第3 期(1995 年)。 胡長春〈楚系簡帛文字及其書法學價值〉,《書法世界》第8 期(2003 年)。 洛陽博物館〈河南洛陽出土「繁陽之金」劍〉,《考古》第6 期(1980 年)。 洪娟〈上海博物館藏楚簡的筆法特點〉,《第六屆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7 年)。 徐則林〈試談長沙出土戰國漆器工藝圖案〉,《文物參考資料》第7 期(1957 年)。 徐暢〈郭店楚簡的書法藝術〉,《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9 年)。 馬國權〈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馬國權〈戰國楚竹簡文字略說〉,《古文字研究》第3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馬國權〈繆篆研究〉,《古文字研究》第5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高至喜〈從長沙楚墓看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的研究》(長沙: 岳麓書社,1999 年)。 崔樹強〈芻議郭店楚簡的文字與書法〉,《書法世界》第2 期(2004 年)。 350 常耀華〈開隸變端緒的東周盟書〉,《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年)。 張家厚〈包山楚簡書法藝術初探〉,湖北省書畫研究會、華中師範大學楚學研究所《全國楚簡帛書 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2009 年)。 張曉明〈東周時期秦金文字體研究──兼談字體斷代問題〉,《蘭州學刊》第2 期(2009 年)。 張靜〈論郭店楚簡中的字形類化現象〉,《中國文字學報》第2 期(2004 年)。 張懋鎔〈試論青銅器紋飾的布局特點及其藝術效應〉,《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三輯)》(北京:科 學出版社,2006 年)。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考古》第3 期(1972 年)。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上)〉,《書友》第76 期,1993 年。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下)〉,《書友》第77 期,1993 年。 陳初生〈談談合書、重文、專名符號問題〉,《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中山 大學出版社,2006 年)。 陳松長、吳振紅〈上博楚簡《昔者君老》書體特徵淺析〉,《文物鑑定與鑑賞》第9 期(2010 年)。 陳松長、吳振紅〈上博楚簡書體特徵個案分析〉,《湖南大學學報》第4 期(2010 年)。 陳松長、吳振紅〈曾侯乙墓竹簡書法藝術特徵淺析〉,《上海文博論叢》第2 期(2010 年)。 陳昭容〈隸書起源問題重探〉,《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第2 卷第2 期(1997 年)。 陳振裕〈楚國青銅器的裝飾藝術〉,《南方文物》第2 期(1993 年)。 曾憲通〈戰國楚地簡帛文字書法淺析〉,《出土文字與出土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年)。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 號木槨墓〉,《考古學報》第2 期(1957 年)。 湯餘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黃文傑〈睡虎地秦簡文字形體的特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期(1994 年)。 黃文傑〈戰國文字中的類化現象〉,《古文字研究》第26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黃錫全〈楚系文字略論〉,《華夏考古》第3 期(1990 年)。 351 葉小燕〈東周刻紋銅器〉,《考古》第2 期(1983 年)。 新井光風〈關於包山楚簡書法的考察〉,《中日書法史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年)。 楊五銘〈兩周金文數字合文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輯(1981 年)。 雷從雲〈三十年來春秋戰國鐵器發展述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2 期(1980 年)。 雷黎明〈論楚簡合文〉,《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 期(2009 年)。 熊傳薪〈楚國的漆器藝術〉,《海峽兩岸楚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年)。 翟萬益〈大篆的裂蘗──從曾侯乙墓看曾楚書法在戰國時代的地位〉,《書法研究》第2 期(2002 年)。 劉玉堂〈楚書法藝術簡論〉,《文藝研究》第3 期(1992 年)。 劉剛紀〈略談郭店楚簡的書法藝術〉,《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武漢:湖 北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劉釗〈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古文字研究》第21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劉紹剛〈楚簡書法概論〉,《全國楚簡書法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劉敦愿〈商周時期的象徵文字、紋樣與繪畫〉,《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 年)。 劉濤、鄢維新〈郭店楚簡書體斷想〉,《全國楚簡帛書法藝術研討會暨作品展論文集》(武漢:湖北 人民出版社,2009 年)。 劉興〈楚「王子午鼎」的書法藝術〉,《南方文物》第2 期(1997 年)。 橫田恭三〈戰國楚系簡帛文字的變遷──以字形為中心〉,《書學書道史研究》第8 號(1998 年)。 謝榮恩〈出土楚簡的字體考察──以包山楚簡為例〉,《書畫藝術學刊》第五期(臺北:臺灣藝術大 學,2008 年12 月)。 謝榮恩〈包山楚簡書法的用筆與筆勢〉,《書畫藝術學刊》第7 期(2009 年)。 叢文俊〈鳥鳳龍蟲書合考〉,《故宮學術季刊》第14 卷第2 期(1996 年)。 羅運環〈論楚璽及其他〉,《江漢考古》第4 期(1994 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15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探討楚簡書風、構形影響關係為主旨。採取縱向、橫向並行的研究
角度。 第壹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為結合漢字學中漢字字體學、漢字構 形學兩個分支,研究目的為初步建立一個綜合研究書風、構形的具體作法,最後 則論述以下各章所採取的研究方式。 第貳章以縱向的角度,比較、分析戰國早期、中期至中晚期,楚簡書寫風格 的歷時性變化,以及該變化對文字結構產生之影響。由於筆畫是搭建出文字結構 的基礎,故本章由各時期楚簡的筆畫線條特徵出發,再延伸至結構特徵之論述。 第參章則以橫向的角度,說明結構布局、結構內部類化、合文結構等三種構 形特徵,對各時期楚簡書風產生之影響。本章將文字結構分為上下式、左右式與 包孕式,依序論述構件位置對書寫風格、文字形體產生的影響。 第肆章則結合縱向與橫向的研究角度,分析戰國早期至中晚期,楚簡書風構 形與楚系銘文之間的影響關係。本章認為楚簡書風不僅於戰國早期受到楚系銘文 的顯著影響,至戰國中晚期仍有部分楚簡的裝飾性書風,也與楚系銘文有關。而 該裝飾性書風也與楚系青銅器、漆器上之紋飾,呈現相似的藝術性風格與審美品 味。 第伍章為本論文之總結,整理上述各章的研究成果,建立楚簡文字形體演變 的歷時性架構,書風、構形之間的影響關係即包含於該架構內。此外,藉由對不 同材質文字書風、構形交流影響之觀察,也深化對楚文字形體特徵之認識。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49:5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9121008-1.pdf: 13746774 bytes, checksum: a1495a82a424e418eae5dfc9973e5db6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壹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二節 文獻檢討與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第貳章 楚簡書風特徵及其發展變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一節 楚簡書風「分期說」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一、論述楚簡書風「分期」演變之差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二、以「平扁草率」概論楚簡書風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第二節 戰國早期楚簡書風與構形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一、強調末筆或豎筆之曳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二、鬆散的結構組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三、左右式文字結構呈類上下式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第三節 戰國中期楚簡書風與構形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一、戰國中期楚簡與曾侯簡相近之懸針形筆畫. . . . . . . . . . . . . . . . . . . 56 二、戰國中期楚簡與曾侯簡相異之筆畫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64 三、戰國中期楚簡構件布局重心較曾侯簡集中 . . . . . . . . . . . . . . . . . . 75 第四節 戰國中晚期楚簡書風與構形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一、筆法書風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二、文字結構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6 第五節 小結:筆畫書寫風格對文字結構特徵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103 iv 第參章 字形結構對楚簡書風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 第一節 結構布局對構件書風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 一、布局位置對構件書風形體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9 二、秦楚文字於構件布局對書風影響層面之差別. . . . . . . . . . . . . . . . . 117 第二節 結構內部之類化對構件形體與書風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128 一、類化對構件筆畫形體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二、秦楚文字於結構類化對書風影響層面之差別. . . . . . . . . . . . . . . . . 141 第三節 合文結構對構件書風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一、楚簡合文結構與筆畫之特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二、楚簡、古璽印與銘文合文符號「=」書寫位置之連繫. . . . . . . . . . 155 三、秦楚簡文字於合文結構對書風影響層面之差別 . . . . . . . . . . . . . . 170 第四節 小結:文字結構特徵對筆畫書寫風格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171 第肆章 楚簡與楚系銘文書風構形之影響關係. . . . . . . . . . . . . . . . . . 173 第一節 楚系有銘銅器編年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6 第二節 戰國早期楚簡與楚系銘文書風構形之關係. . . . . . . . . . . . . . . . . . 194 一、楚系銘文對曾侯簡筆畫線條產生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195 二、楚系銘文對曾侯簡構件組合位置之影響. . . . . . . . . . . . . . . . . . . . . 217 第三節 戰國中晚期楚簡與楚系銘文書風構形之關係. . . . . . . . . . . . . . . . 233 一、戰國中晚期楚系銘文書寫風格受到楚簡文字影響之層面. . . . . . . 234 二、戰國中晚期楚簡文字書寫風格受到楚系銘文影響之層面. . . . . . . 272 第四節 小結:楚簡與楚系銘文書風構形之歷時性比較 . . . . . . . . . . . . . 305 第伍章 總結:楚簡文字書風構形研究之縱向與橫向的開展. . . . 306 v 參考圖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9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楚簡文字之書風與構形關係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Writing Style and Script Structure of the Chu Bamboo Slip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學仁,林宏佳 | |
dc.subject.keyword | 楚簡,楚系銘文,書風,構形,紋飾,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u Bamboo Slips,Chu Bronze Inscriptions,Writing,Script Structure,Ornament, | en |
dc.relation.page | 35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3.4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