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02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淑苓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en-Ting Chi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邱婉婷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41:5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17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17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專書著作
(一)紀蔚然著作 紀蔚然,《嬉戲》(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紀蔚然,《終於直起來》(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月)。 紀蔚然,《誤解莎士比亞》(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紀蔚然,《私家偵探》(臺北 : INK印刻文學,2011年)。 紀蔚然,《拉提琴》(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二)其他專著 王文興,《家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臺北:時報文化,2001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林克歡,《消費時代的戲劇 》(臺北:書林出版,2007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耿一偉主編,《「劇場事」特刊 : 劇場關鍵字》(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8年)。 焦桐,《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0年6月)。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靜二編著,《西洋戲劇與戲劇家》(臺北:張靜二出版,2002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上、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11年10月)。 鄧丕雲,《80年代臺灣學生運動史》(臺北:前衛,1993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5月)。 Ruth Wajnryb著,嚴韻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3月) Catherine Diamond著,呂健忠譯,《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臺灣劇場觀眾與表演(1988─1998)》(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Mike Featherstone著,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Marck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1日)。 布羅凱特(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恆譯《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臺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9月再版)。 張旭東編,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1日)。 二、期刊、單篇論文 (一)期刊 丁文玲,〈從通俗文化到舞台黑盒子 家,劇場裡永遠的三稜鏡 」〉,《PAR表演藝術》第143期,2004年,11月,頁38-40。 王亞玲,〈《黑夜白賊》的這些人和那些人〉,《表演藝術》第46期,1996年9月,頁80-81。 王友輝,〈臺灣現代戲劇之劇本創作與出版(2000-2004)〉,《文訊》228期(2004年10月),頁43-49。 王友輝,〈虛假的浪漫?無趣的人生!〉,《PAR表演藝術》第145期,2005年1月,頁86-87。 江世芳,〈紀蔚然障礙〉,《PAR表演藝術》第143期,2004年11月,頁41-43。 李維菁,〈紀蔚然──臺灣特有種偵探〉,《INK印刻文學生活誌》94 (第七卷第 四期,2011年6月號),頁56-57。 周行採訪,〈「冷伯」的戲劇人生:專訪紀蔚然〉,《文訊》277期(2008年11月), 頁42-47。 周思芸、李立亨記錄整理,〈家•祕密•通俗劇:《黑夜白賊》座談會〉,《表演藝術》第四十六期,1996年9月,頁30-35。 紀蔚然,〈《黑夜白賊》的聯想〉,《表演藝術》第44期,1996年6月,頁11-13。 紀蔚然,〈代誌是這樣的《也無風、也無雨》編劇手記〉,《表演藝術》第70期,1998年10月,頁20-23。 紀蔚然,〈大結構與小結構〉《表演藝術》第七十一期,1998年11月,頁100-101。 紀蔚然,〈戲劇的vs.敘述的〉,《表演藝術》第88期,2000年4月,頁97-98。 紀蔚然,〈兩種語言系統的齟齬〉,《表演藝術》第92期,2000年8月,頁103-104。 紀蔚然,〈現代主義的典範──史特林堡的《鬼魅奏鳴曲》(中)〉,《表演藝術》第105期,2001年9月,頁96。 紀蔚然,〈未完成的後現代──解讀皮藍德羅《六個尋找劇作家的人物》(上)〉《表演藝術》第112期,2002年4月,頁74-75。 紀蔚然,〈用激情在劇場說理──解讀皮藍德羅《六個尋找劇作家的人物》(中)〉《表演藝術》第113期,2002年5月,頁75-76。 紀蔚然,〈為何不是後現代──解讀皮藍德羅《六個尋找劇作家的人物》(下)〉《表演藝術》第114期,2002年6月,頁77-78。 紀蔚然,〈回顧的視野〉,收入胡耀恆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戲劇卷》(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10月),頁9-14。 姜龍昭,〈反推理劇「黑夜白賊」評介〉,《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頁635-638。 洪祖玲,〈花落誰家──探問臺灣劇本工作者立身之處〉,《美育》第152期,2006年7月,頁34-41。 陳正熙,〈從個人到群體──紀蔚然的劇本〉《美育》142,2004年11月,頁30-31。 郭亮廷,〈專訪編劇紀蔚然,談改編《豔后和她的小丑們》──作者已死,那我呢?〉《PAR表演藝術》第231期,2012年3月,頁50-53。 張嘉容整理、採訪,〈紀蔚然×符宏征──為臺灣倒數計時〉《誠品好讀月報》82期,2007年11月,頁106-109。 傅裕惠訪談,簡秀芬整理,〈紀蔚然:在臺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PAR表演藝術》第184期,2008年4月,頁54-59。 蔡依雲,〈揭自己的瘡疤──遊「戲」人生紀蔚然〉,《表演藝術》第77期,1999年5月,頁92-94。 劉思坊記錄整理,〈我的偽自傳,一場驅魔儀式──楊照V.S.紀蔚然對談〉,《INK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七卷第十期,(2011年6月),頁66-76。 盧健英,〈簡文彬時代與紀蔚然障礙〉,《PAR表演藝術》第143期,2004年11月,頁2。 鴻鴻,〈臺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PAR表演藝術》第184期,2008年4月,頁52-53。 藍劍虹採訪,孫韻芝整理,〈缺乏敘述藝術的國家──紀蔚然專訪〉,《劇場事:貝克特和劇本專題》(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6年),頁73-84。 藍劍虹採訪,鄭莉蓁整理,〈美德,尊重劇本的生命──周慧玲專訪〉,《劇場事:貝克特和劇本專題》(臺南市:臺南人劇團,2006年),頁85-97。 (二)單篇論文 王德威,〈里程碑下的沉思──當代臺灣小說神話性與歷史感〉,《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頁269-288。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頁65-83。 石光生,〈紀蔚然《黑夜白賊》的跨文化挪用〉,《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頁145-175。 柯慶明,〈傳統、現代與本土──論當代劇作的文化認同〉,《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頁73。 施淑,〈現代的鄉土──六、七○年代臺灣文學〉,收入楊澤編,《從四〇年代到九〇年代 : 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時報文化,1994年),頁253-259。 紀蔚然,〈現代戲劇典律的省思──論早期現代戲劇中後設戲劇的現象〉,《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32-148。 紀蔚然,〈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小劇場的些許風貌〉,《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41-58。 紀蔚然,〈跨文化之正解與誤讀〉,收入林鶴宜、紀蔚然編,《眾聲喧譁之後:臺灣現代戲劇論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頁51-72。 紀蔚然,〈重探一九五○年代反共戲劇:後世評價與時人之論述〉,《戲劇研究》第3期(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9年1月),頁193-216。 紀蔚然,〈善惡對立與晦暗地帶:臺灣反共戲劇文本研究〉,《戲劇研究》第7期(臺北 : 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11年1月),頁151-172。 陳建忠,〈詮釋權爭奪下的文學傳統:臺灣「大河小說」的命名、詮釋與葉石濤的文學評論〉,《文學臺灣》70期(2009年4月),頁307-333。 游曉薇、陳姿香、廖純怡,〈Net-generation、網路世代〉《網路社會學通訊》第49期(嘉義縣 : 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2005年10月15日)。 葉根泉,〈家�國神話的崩離──紀蔚然家庭三部曲中的後殖民與後現代〉,《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八期(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9年4月) ,頁307-329。 楊照,〈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臺灣的「大可小說」〉,收入張寶琴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7年),頁176-191。 廖炳惠,〈臺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頁85-99。 羅秀菊,〈大河小說在臺灣的發展──兼談李的《寒夜三部曲》〉,《臺灣文藝》163、164合刊(1998年8月),頁49-57。 柏右銘(Yomi Braester),〈臺灣認同與記憶的危機──蔣後的迷態敘述〉,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頁233-251。 Theodor W.ADORNO著,林宏濤譯,〈文化工業:作為眾欺騙的啟蒙〉,《啟蒙的辯證》(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2月25日),頁156-210。 三、學位論文 林盈志,《當代臺灣後設劇場研究》(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2年1月)。 陳元棠,《紀蔚然劇作中的荒謬》(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2007年1月)。 陳思穎,《家庭功能的失落──論紀蔚然的「家庭三部曲」》(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2008年6月)。 張仁傑,《文本、語言與後現代──紀蔚然劇作中臺灣當代圖像之研究》(臺北市: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2007年7月)。 盧佳慧,《暴力、破壞與拼貼:當代臺灣小劇場「語言」研究》第四章〈語言的拼貼策略〉(臺南市: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簡秀芬,《「改編」莎士比亞在臺灣──以李國修和紀蔚然為例》(臺北:臺北藝術大學,2009年6月)。 四、報紙資料 「飛過火山:80年代專輯」系列,〈人間副刊〉,《中國時報》第37版,1998年8月10日到8月17日。 五、其他 紀蔚然,〈小丑報到〉,國光劇團演出《艷后和她的小丑》節目手冊,2012年。 紀蔚然,〈上帝就是賈伯斯的時代〉,創作社演出《拉提琴》節目手冊,2012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102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臺灣劇作家紀蔚然的劇本:《家庭三部曲》、《夜夜夜麻三部曲》無論在篇幅上、主題關懷的深度和廣度上,以及形式設計上,都是臺灣劇場史和文學史的重要里程碑。《家庭三部曲》呈現了臺灣九○年代以後依照時空發展順序的三個家庭切片,是對解嚴以後臺灣社會的隱喻,除此之外,劇作家在《家庭三部曲》的敘事策略上,採取了和西方現代戲劇敘事演進一致的呼應手法:第一部曲《黑夜白賊》表現了從通俗劇脫胎進入易卜生為代表的寫實主義的階段,第二部曲《也無風也無雨》再進一步從寫實主義、自然主義演變為表現主義、象徵主義的階段,到第三部曲《好久不見》則進入後現代主義的階段,這樣的設計,讓三個劇本有更加嚴謹的內在邏輯,也象徵著臺灣現代劇場脫離通俗劇的邏輯,一步一步邁入現代主義戲劇的美學範圍。
《夜夜夜麻三部曲》是紀蔚然最著名以「語言」為中心的系列著作,以十年為分期,分別呈現了「四年級生」、「五年級生」、「六年級生」,三個世代臺灣人的生命面貌和生命課題,並從世代之間的對話和偏見之中獲得進一步省思的空間。紀蔚然藉著《家庭三部曲》、《夜夜夜麻三部曲》分別從家�國的隱喻和世代間的代溝,點出解嚴之後臺灣人記憶修復以及主體重建的困難,這當中的原因不只在現實的掌握上,也在於意識到文字語言的內在規則和意識型態,而發現文字語言並不如過去想像的中立和純粹。經過種種限制和焦慮,劇作家所透露的「偏見」和「洞見」,為臺灣現代劇場築起重要的里程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Family Trilogy and The Machong Game Trilogy are scripts created by the Taiwanese playwright, Chi Wei-jan. In terms of not only their length and their depth and width of subject, but also their structure, they are both extraordinary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theater and literature. Family Trilogy stages three family scenarios in the wake of the 1990s in Taiwan in different frames of time and space. It can be seen as a metaphor for Taiwanese society just as it came through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Additionally, the playwright adopts a narrative strategy which mimic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eater in the modern age. The first play, is a representation of a departure from melodrama and the onset of Ibsenesque realism. The second play, makes a further transition, from realism and naturalism into expressionism and symbolism. The third play, then goes on to represent the post-modern phase. Such a design gives a deeper underlying logic to the sequence of the three plays. As well as symbolizes Taiwanese modern theater's departure from melodrama and its first steps into realism.
The Machong Game Trilogy is Chi Wei-jan’s most renowned series centering around “language“. It represents the lives and issues of Taiwanese people across three different generations, those born respectively in the 50s, 60s and the 70s as well as providing a space for cross-generational dialogu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ross-generational prejudices.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home as country as well as the generational gap featured in these two series of plays, Chi Wei-jan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healing the memories of Taiwanese people and rebuilding their subjectivity after the abolishment of Martial Law.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lie not only in our conception of reality but also in realizing the unwritten rules and ideological force of words. He concludes that words are no longer as neutral and pur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before. In suffering through the various restrictions and anxieties, it is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prejudice' and 'insight' that the playwright is able to construct these major milestones for modernTaiwanese theater.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41:5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6145005-1.pdf: 2518989 bytes, checksum: 82579c3af59c1abc4bc2272ea0e35cc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現況 1 一、研究動機: 1 二、前行研究回顧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範圍 14 二、研究方法 1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6 第二章 臺灣當代時空的旅程── 論《家庭三部曲》的敘事策略 19 前言 19 第一節 「家庭三部曲」的臺灣社會圖像 20 一. 權威的衰老和消逝 22 二、權威時代的終結以及真相的再發現 26 三、權威解體之後 28 第二節 「家庭三部曲」的形式設計 31 一、偵探推理模式的《黑夜白賊》 32 二、對立結構的《也無風也無雨》 34 三、戲中戲的《好久不見》 39 第三節 「家庭」裡的「秘密」 42 一、西方現代戲劇史的敘事理論 43 二、「家庭三部曲」暗藏的戲劇理論辯證 45 小結 50 第三章 世代的凝視── 論《夜夜夜麻三部曲》的敘事策略 53 前言 53 第一節 世代的凝視 55 一、「回歸現實世代」的自我觀看 57 二、旁觀「學運世代」的神話與墮落 61 三、毫不掩飾的偏見 67 第二節 談《夜夜夜麻三部曲》的形式設計 71 一、循環的時間 71 二、重複 76 三、以「戲」演「戲」 80 第三節 「麻將」如何「悟人」 86 一、《夜夜夜麻》──「麻」痺的行屍走肉 87 二、《驚異派對》──牌局已定 88 三、《倒數計時》──看不見的麻將桌 89 第四章 從《夜夜夜麻三部曲》、《家庭三部曲》看臺灣解嚴後的記憶與認同 93 前言 93 第一節 在記憶的縫隙中重建歷史的可能 95 一、不可說的記憶 97 二、記憶的多重版本 100 三、記憶的錯置 102 第二節 那些胡言亂語 105 一、戲耍 106 二、諧擬 108 第三節 眾聲喧嘩的多音 113 一、在憤怒與軟弱之間 115 二、言行不一 118 三、作者的聲音 120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34 附錄:紀蔚然歷年作品整理(到2013年7月為止) 13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紀蔚然劇作的敘事策略──以《家庭三部曲》和《夜夜夜麻三部曲》為範圍 | zh_TW |
dc.title |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plays of Chi Wei-jan:Using his Family Triology and The Machong Game Trilogy as exampl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許子漢,郝譽翔 | |
dc.subject.keyword | 紀蔚然,《家庭三部曲》,《夜夜夜麻三部曲》,世代,記憶,複調,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 Wei-jan,Family Triology,The Machong Game Trilogy,generations,memories,polyphony, | en |
dc.relation.page | 14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46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