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304
Full metadata record
???org.dspace.app.webui.jsptag.ItemTag.dc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洪鎌德(Lien-Te Hu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an-Shing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展星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10:15:1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3-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3-08-20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ate.submitted | 2013-08-1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中文專書】
【繁體中文專著】 王音力 2002 《鄂蘭Hannah Arendt》。臺灣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國璋 2010 《學術論文的寫作方法與論述》。臺灣臺北:時英出版社。 江宜樺 2001 《自由民主的理路》。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明 1992 《哈伯馬斯》。臺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易君博 1997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洪鎌德 1995 《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臺灣臺北:唐山出版社。 2000 《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法律社會學》。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當代社會科學導論》。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人本主義與人文學科》。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興衰》。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 《馬克思的思想之生成與演變-概論對運動哲學的啟示》。臺灣臺北: 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1 《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當代政治社會學》。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宣揚 1998 《當代社會理論(下)》。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郭秋永 2001 《當代三大民主理論》。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梁文韜等 2011 《審議式民主的理想與侷限》。臺灣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張福建等 1995 《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明貴 2003 《民主理論》。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曾慶豹 1998 《哈伯瑪斯》。臺灣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瑞祺等 2010 《溝通、批判和實踐:哈伯馬斯八十論集》。臺灣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錦桂、王興中等 2007 《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臺灣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智庫。 劉阿榮等 2007 《應用倫理學的新面向》。臺灣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錢永祥等 1995 《哲學與公共規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蔡漢俠 1989 《哈貝馬斯的溝通倫理學》。臺灣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英文 2009 《當代政治思潮》。臺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英文、張福建等 2007 《現代性的政治反思》。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 心。 葉俊榮等 2006 《憲改方向盤》。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葉俊榮、張文貞等 2008 《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臺灣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蕭高彥等 2009 《憲政基本價值》。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簡體中文專著】 于海青 2009 《當代西方參與民主研究》。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2002 《哈貝馬斯在華講演集》。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曉升 2006 《哈貝馬斯的現代性社會理論》。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商談道德與商議民主:哈貝馬斯政治倫理思想研究》。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汪暉、陳燕谷 1998 《文化與公共性》。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汪行福 2002 《通過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 李鵬程等 2004 《對話中的政治哲學》。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何包鋼 2008 《協商民主:理論、方法和實踐》。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 庚 2007 《政法理論與法學方法》。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季乃禮 2007 《哈貝馬斯政治思想研究》。中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艾四林等 2010 《民主、正義與全球化: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研究》。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學明等 1998 《通向理解之路:哈貝馬斯 論交往》。中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陳家剛 2004 《協商民主》。中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陳 偉 2011 《事實與規範的辯證法-哈貝馬斯法哲學研究》。中國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曹衛東 2005 《曹衛東講哈貝馬斯》。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向東 2007 《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研究》。中國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 童世駿 2007 《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鄭永流等 2010 《商議的再思: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範之間》導讀》。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劉建成 2007 《第三種模式:哈貝馬斯的話語政治理論研究》。中國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劉 鋼 2008 《哈貝馬斯與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歐力同 1996 《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 談火生 2007a 《審議民主》。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7b 《民主審議與政治合法性》。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韓冬梅 2008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研究》。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繁體中文譯本】 Arblaster,A. 1992 《民主制》。胡建平譯。臺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Cohen,C. 2005 《德先生的路線圖-民主理論如何實踐?》。聶崇信、朱秀賢譯。中國香港特區: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Dryzek,J.S. 2009 《談論式民主:政治、政策與政治學》。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 Elliott,A. & Turner,B.S. 2009 《當代社會理論大師》。李延輝等譯。臺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Elster,J. 2010 《審議民主》。李宗義、許雅淑譯。臺灣臺北:國立編譯館。 Frankfort-Nachmias,C. & Nachmias,D. 2003 《社會科學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潘明宏、陳志瑋譯。臺灣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Gutmann,A. & Thompson,D. 2006 《商議民主》。謝宗學、鄭惠文譯。臺灣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Habermas,J. 1990 《溝通及社會演化》。沈力譯 林朝成審校。臺灣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 《論社會科學的邏輯》。杜奉賢、陳龍森譯 姜新立審校。臺灣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 《合法性危機》。陳學明譯。臺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後民族格局:哈伯瑪斯政治論文集》。曹衛東譯。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 《事實與格式》。童世駿譯。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Held,D. 1995 《民主的模式》。李少軍、尚新建等譯。臺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Kymlicka,W. 2003 《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臺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cpherson,C.B. 1993 《自由民主的經驗與時代》。張明貴譯。臺灣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Mouffe,C. 2005 《民主的弔詭》。林淑芬譯。臺灣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Oliver,P. 2009 《教您寫出一本優質論文》。張可婷譯。臺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Shapiro,I. 2005 《民主理論現況》。陳毓麟譯。臺灣臺北:商周出版。 Stoker,G 2009 《別當政治門外漢》(Why Politics Matters-Making Democracy Work)。龐元媛、李佩怡譯。臺灣台北市:博雅書屋。 【簡體中文譯本】 Alexy,R. 2011 《法 理性 商談:法哲學研究》。朱光、雷磊譯。中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Baber,B.R. 2006 《強勢民主》。彭斌譯。中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Banhabib,S. 2009 《民主與差異:挑戰政治的邊界》。黃相懷等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hman,J. 2006 《公共協商:多元主義、複雜性與民主》。黃相懷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ohman,J. & Rehg,W. 2006 《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陳家剛等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Deflem,M. 2008 《哈貝馬斯、現代性與法》。高鴻鈞譯。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Dryzek,J.S. 2006 《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丁開杰等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Elkin,S.L. & Soltan,K.E. 1997 《新憲政論-為美好的社會設計政治制度》。周葉謙譯。中國北京:三 聯書店。 Elster,J. 2009 《協商民主:挑戰與反思》。周豔輝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Elster,J. & Slagstad,R. 1997 《憲政與民主-理性與社會變遷研究》。周葉謙譯。中國北京:三聯書店。 Finlayson,J.G. 2010 《哈貝馬斯》。邵志軍譯。中國南京:譯林出版社。 Fishkin,J. & Lasleft,P. 2009 《協商民主論爭》。張曉敏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Ginberg,P. 2012 《民主:危機與新生》。張力譯。中國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Gutmann,A. & Thompson,D. 2007 《民主與分歧》。楊立峰、葛水林、應奇譯。中國北京:東方出版社。 Habermas,J. 1994a 《交往行動理論(第一卷)-行動的合理性和社會合理化》。洪佩郁、藺青譯。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4b 《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論功能主義理性批判》。洪佩郁、藺青譯。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9a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b 《作為“意識型態”的技術與科學》。李黎、郭官義譯。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c 《認識與興趣》。李黎、郭官義譯。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a 《包容他者》。曹衛東譯。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b 《哈貝馬斯在華講演集》。謝地坤等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編。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哈貝馬斯精粹》。曹衛東選譯。中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對話倫理學與真理的問題》。沈清楷譯。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Habermas,J. & Haller,M. 2001 《作為未來的過去-與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對話》。章國鋒譯。中國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 Hoecke,v.,M. 2008 《法律的溝通之維》。孫國東譯。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Horster,D. 2010 《哈貝馬斯》。魯路譯。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Kaufmann,A. & Haseemer,W. 2002 《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Keane,J. 1999 《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馬音、劉利圭、丁耀琳譯。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Larmore,c. 2010 《現代性的教訓》。劉擎、應奇譯。中國北京:東方出版社。 Leib,E. 2009 《美國民主的未來:一個設立公眾部門的方案》。朱昔群等譯。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McCarthy,T. 2010 《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王江濤譯。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Nino,C.S. 2009 《慎議民主的憲法》。趙雪綱譯。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Outhwaite,W. 1999 《哈貝馬斯》。沈亞生譯。中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Riter.G. 2009 《布萊克維爾社會理論家指南》(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Major Social Theorists)。凌琪、劉仲翔、王修曉譯。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Simon,R.L. 2009 《社會政治哲學》。陳喜貴譯。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Wiggershaus,R. 2010 《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政治影響(下冊)》。孟登迎、趙文、劉凱譯。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文專書】 【日文譯本與專著】(日文專著部分,按姓氏第一字筆畫排序) Habermas,J. 1994 《公共性の構造転換-市民社会の一カテゴリ-についての探究》。細谷貞雄、山田正行合訳。日本東京都:未來社。 2001 《認識と関心》。奧山次良、八木橋貢、渡辺祐邦合訳。日本東京都:未來社。 2004 《他者の受容》。高野昌行訳。日本東京都:法政大學出版局。 大森秀臣 2006 《共和主義の法理論 公私分離から審議的デモクラシ-ヘ》。日本東京都:勁草書房。 中岡成文 2003 《ハ-バ-マス-コミュケ-ション行為》。日本東京都:講談社。 日暮雅夫 2008 《討議と承認の社会理論 ハ-バ-マスとホネット》。日本東京都:勁 草書房。 寺島俊穗 1998 《政治哲学の復権》。日本京都市:ミネルヴア書房。 佐藤慶幸、那須壽、大屋幸恵、菅原謙 2003 《市民社会と批判的公共性》。日本東京都:文真堂。 秋元律郎 1997 《市民社会と社会学的思考の系譜》。日本東京都:御茶の水書房。 藤原保信 1991 《二十世紀の政治理論》。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店。 【英文譯本與英德文專著】 Adams, N. 2006 Habermas And Theology, London, 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 Arendt, H.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nstein, R.J. 1985 Habermas and Modernity, Oxford, Polity Press. Deflem, M. (edited) 1996 Habermas, Modernity and Law,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workin, R. 2006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ntrèves, M.P. (edited) 2006 Democracy as public deliberation: New Perspective,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Edgar, A. 2006 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Eriksen, E.O. & Weigård, J. 2003 Unterstanding Habermas, Boston, Beacon Press. Gadamer, H.G. 1986 Wahrheit und Method(Band I), Tübingen, J.C.B.Mohr(Paul Siebeck). Habermas, J. 1975 Legitimation Crisis,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1a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Band I Handlungstrationaltät und gesellschaftliche Rationalisier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1b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Band II Zur Kritik der funktionalistischen Vernunf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I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II Lifeworld and System: A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90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96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Lawrence, Oxford, Polity Press. 1998 Faktizität und Geltung: Beiträge zur Diskustheorie des Rechts und des democratischen Rechtstaat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98 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 edited and with translations by Ciaran Cronin and Pablo De Greiff, Cambridge(Massachusees), The MIT Press. 2005 Truth and Justification, edited and with translations by Barbara Fultner, Cambridge(Massachusees), The MIT Press. 2009 Diskursethik,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Held, D. 1987 Models of Democracy, Oxford, Polity Press. Matuštík, M.B. 2001 Jürgen Habermas :A Philosophical-Political Profie,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McCarthy, T. 1984 The Criticial Theory of Jürgen Habermas, Oxford, Polity Press. Mouffe, C. 2005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London, Verso. 2009 The Democratic Paradox, London, Verso. Outhwaite, W. 1994 HABERMAS-A Criticialn Introduction, Oxford, Polity Press. Tallack, D. 1995 Criticial Theory:A Reader, London, Harvester-Wheatsheaf Press. Thomas, L. 2006 THE DERRIDA-HABERMAS READER,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 sity Press. Rasmussen, D,M. 1990 Reading Habermas, Cambride(Massachusees), Basil Blackwell. Rawls, J. 2005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 sity Press. Roderick, R. 1986 Haberma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Criticial Theo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hite, S.K 1995 The Cambride Companion to HABERMAS, London, Cambride University Press. Young-Bruehl, E. 2006 Why Arendt Matters, NY., Georges Borchardt, Inc. 【學位論文】 李尚遠 2000 〈從Seyla Benhabib與Joshua Cohen談審議式民主的概念〉。臺灣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樹山 2004 〈瞧與橋:審議式與激進民主的連結想像〉。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康維 2007 〈審議式民主在臺灣的發展與實踐-以2005年台南縣縣長選舉辯論會為例〉。臺灣新竹:私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易娟 2008 〈民主與爭議:論古德曼的審議式民主論〉。臺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靖鈜 2006 〈公民會議在臺灣的運作與評估〉。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聖峰 2010 〈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理論〉。臺灣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惟惇 2008 〈哈伯瑪斯溝通理性觀探析-兼論台灣完全中學團體間溝通之問題〉。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伶 2003 〈哈伯瑪斯公共領域理念之研究〉。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瑋鴻 2004 〈理性與重建-哈伯瑪斯的現代性政治哲學〉。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宇 2006 〈論Rawls的公共理性之理念:以Rawls與Habermas之對所展開的三種詮釋探討該理念在Rawls理論中的位置〉〉。臺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仁省 2007 〈審議式民主與對台灣民主的啟發〉。臺灣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乃璋 2008 〈詮釋民主:為審議式民主辯護〉。臺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坤成 2008 〈論康德的定言令式的程序性解釋〉。臺灣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 晉 2004 〈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臺灣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林水波、石振國 1999 〈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33-44. 林國明、陳東升 2003 〈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第6期,頁61-118. 李俊增 2004 〈多元分歧與正當性:對Habermas程序主義法理論之檢證〉,《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1期,頁83-127. 許國賢 2000 〈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61-92. 陳俊宏 1999 〈永續發展與民主:審議式民主理論初探〉,《東吳政治學報》第9期. 陳東升 2006 〈審議民主的限制-臺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頁77-104. 陳閔翔 2009 〈論德沃金的民主理論:一個憲政自由主義的解讀〉,《台灣政治學刊》第13卷第2期,頁171-223. 黃東益 2000 〈審慎思辯民調-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可行性評估〉,《民意研究季刊第211期,頁123-143. 楊意菁 1998 〈民意調查的理想國-一個深思熟慮的探討〉,《民意研究季刊》第204期,頁63-76. 蕭高彥 2001 〈共和主義與現代政治〉,《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期,頁85-116. Sen,A. 1999 “Democracy as a Universal Value”, Jounal of Democracy,Vol.10 No.3, pp.3-1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603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審議民主理論是一門新興的政治理論,目前審議民主理論主要的思考方向有二,分別是「結果論」及「過程論」。在二種不同的思維之下,相關學說紛紜不一,然最具規範性質之二個代表性理論,則是德國學者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基於溝通理性及商談倫理學為基礎的「審議政治理論」,及美國學者羅爾士(John Rawls)基於自由多元主義及正義理論為基礎的「審議民主理論」。其二人之審議民主理論各自代表了歐陸及美國不同的民主理念,也使許多學者對審議式民主之目標,針對是否僅限制在純粹程序之形式規範考量,或在議題內容上也要探討合理性或正義之實質規範考量,提出個人見解及相關批判。
本文透過探討哈伯瑪斯對公共論域與民間社會的檢討與重新詮釋,得知公共論域具備了規範性質與批判性質,而是憲政國家作為民間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具體溝通結構。在公共論域的「理想性言說情境」範疇內,不同個體或社群基於平等的地位,透過「商談規則」所擬定的方式,針對公共事務進行批判性質的溝通交往,進而提出具有有效性訴求之個別言說,形成可被接受的一致性共識或可被同意的共同意見。最後,透過以上的溝通交往形式,個體達到了「溝通理性」的實踐,進而形成有效性的道德規範和法律。上述概念形成了哈伯瑪斯審議民主理論的核心價值。 本文除確認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理論之定位外,也探討其他學者對哈伯瑪斯理論的批判或反對見解,最後分析哈伯瑪斯學說對當代審議民主理論之影響及貢獻。綜合前述研究成果,本文進一步探討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理論,是否具有制度上之可行性?如具可行性,對於台灣未來民主制度之改革,有何建議方向,作為本文之研究結論。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s a new developing political theory . There is two to review the thinking direction with the main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at present, including ‘ the theory of conclusion ’ and ‘ the theory of process ’. Under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inking, the relevant theory is confused and confusing to differ, but have two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tandardizing property most. One is the German scholar Jürgen Habermas, his deliberative-politic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reason and the discourse ethics. Another is the American scholar John Rawls, his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is based on the liberalism and the theory of justice. Their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ies have represented Continental Europe and U.S.A.'s different democratic ideas respectively, make a lot of scholar to the goal of democracy of reviewing etc., to restrain from in pure formal norm of procedure considering only, or the essence norm to be canvassed rationality or justice is considered on the topic content, propose the personal opinion and relevant to criticize.
My thesis, through canvassing and re-interpreting the Habermas’ theory about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civic society, learn that the public sphere has the normal and critical quality. It is a communicative structure specifically between the civic society and country for a constitutional n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 the ideal speech situation ’ at the public sphere, different individual or community based on the equal status, through the ways designed by ‘ the discourse rules ’, to communicate critically with another for the public affairs, and then proposed the specific speech of effective demand and said, formed the consistency common understanding that can be accepted or common opinion that can be agreed. Finally, link up the communicative form, practice which the individual reached ‘ the communicative reason ’ through being the above-mentioned, and then form code of ethic and law of validity. The above-mentioned concepts have formed the key values of the Habermas’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Except confirm the position of Habermas’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my thesis also canvass how other scholar to criticize or to oppose the Habermas’ theory. On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my thesis analyze that if is the Habermas’ 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having any feasibility on a system? Such as having feasibility, as to the reform of the future democratic system of Taiwan, there are any suggestion directions, a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10:15: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P94341007-1.pdf: 5564688 bytes, checksum: 7a2a82e644ba4f797da91664ba2cb09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審定書............................................0
感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1 第二節 學術研究現況.......................................9 第三節 概念界定與建構類型................................26 第四節 研究途徑、方法及步驟..............................3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資料及限制..............................37 第六節 研究架構及章節安排................................40 第二章 哈伯瑪斯的審議民主理論............................44 第一節 哈伯瑪斯之生平背景、思想歷程、主要著述及影響......44 第二節 公共論域與民間社會................................58 第三節 溝通理性及商談規則................................92 第四節 小結.............................................109 第三章 哈伯瑪斯審議民主理論之影響及批評.................110 第一節 雙軌制審議政治與純粹之程序審議民主模式...........110 -從自由民主模式、共和民主模式到程序民主模式- 第二節 哈伯瑪斯審議民主理論之定位、批評與反對見解.......131 第三節 哈伯瑪斯審議式民主理論之實踐可行性及侷限.........149 第四章 結論.............................................154 參考文獻................................................15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哈伯瑪斯審議民主理論之析評 | zh_TW |
dc.title | A Criticial Revaluation of Jürgen Habermas’ Theor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1-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施正鋒,陳顯武 | |
dc.subject.keyword | 哈伯瑪斯,公共論域,溝通理性,商談倫理學,理想言說情境,審議民主理論,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uuml,rgen Habermas,Public Sphere,Communicative Reason,Discourse Ethics,Ideal Speech Situation,Deliberative-democratic Theory, | en |
dc.relation.page | 17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3-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ntu-102-1.pdf Restricted Access | 5.43 MB | Adobe PDF |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