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58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莊錦農(Chin-Nung Chu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Cheng Y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啓承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9:28:4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6-12 | |
dc.date.copyright | 2017-06-12 | |
dc.date.issued | 2017 | |
dc.date.submitted | 2017-03-3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壹、專刊檔案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編著,1982,《綠旗飄揚三十年》,臺北: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1989,《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與研究》,台北縣:裕臺公司中華印刷廠。 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印,198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史料專輯》,台北縣:裕臺公司中華印刷廠。 王宇高,1928,事略稿本,《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藏,2003。 李登輝,2015,〈建立台灣主體性之道〉,東京,外國特派員協會。 呂芳上主編,2015,《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台北:國史館,第九冊。 呂芳上主編,2015,《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台北:國史館,第十二冊。 秦孝儀編,1985,〈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卷23演講。 秦孝儀編,1984,〈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說明國民革命軍的成敗與軍隊黨部存廢的關係〉,《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卷24演講。 孫貽,1927,《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國史館藏,2003。 董翔飛,1997,〈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制定、廢止及其評價〉,《行憲五十年紀念專刊》,台北:行憲五十年紀念專刊編輯委員會。 蔣介石,1964,〈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總統元旦國慶文告彙輯》,台北市:國防研究院。 蔣介石,1961,《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三編)》,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蔣介石,1958,〈革命民主政黨的性質與黨員重新登記的意義〉,《蔣總統言論選集─黨務工作》,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蔣介石,1952,〈三民主義的本質-倫理、民主、科學〉,載於秦孝儀《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卷3。 蔣介石,1950,〈關於實施本黨改造之說明〉,《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蔣介石,1946,《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會議紀錄》。 蔣介石,1946,《國民大會實錄》,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11/28。 蕭繼宗編,1976a,《革命文獻第六十九輯:中國國民黨宣言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蕭繼宗編,1976b,《革命文獻第七十輯: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貳、期刊論文 中央月刊,1979,〈肯定自己(編者的話)〉,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2(1),11/16,頁1。 白紅義,2004,〈權力、統治與正當性〉,《蘇州學刊》,中國復旦大學,總第136期,頁37,38,39。 石佳音,2008,〈中國國民黨的意識型態與組織特質〉,台北:台大政治系研究所博士論文,頁4,18-22,33,132。 皮后鋒,1995,〈中國近代國歌考述〉,《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第2期,頁269-270,271。 任育德,2009,〈中國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與媒體的互動〉,《政大歷史學報》,第32期,頁228。 李守孔,1979,〈我們的開國精神〉,《中央月刊》,12(1),頁39-43。 李雲漢,1979,〈我們的革命經驗〉,《中央月刊》,12(1),頁44-48。 宋楚瑜,1985,〈中央月刊再出發〉,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8(1),6/10,頁1。 杜念中,1990,〈孫立人確實拍發了一通想要政變的密電~美國前國務卿魯斯克透露孫案密辛〉,《新新聞周刊》,第183期,頁24-26。 呂亞力,1979,〈政治團結與社會融合的基礎〉,《中央月刊》,12(1),23-25。 呂傑華,1998,〈韋伯政治社會思想之研究〉,師大,三民主義學報,1998/6,頁230,231。 林桶法,2006,〈從溪口到台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3期,頁95。 林嘉誠,1994,〈總統直選後的中央政府體制〉,《國家政策雙週刊》,第58期,頁24-27。 周俊宇,2011,〈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國史館館刊》,台北:國史館,第30期,頁14-27,20-21。 周道濟,1979,〈我們的三民主義〉,《中央月刊》,12(1):27。 周道濟,1977,〈蔣總統的政治思想及其淵源〉,《中央月刊》,9(4):24。 周道濟,1972,〈我們要怎樣慶賀總統五度當選〉,《東方雜誌》,5(10):9。 馬起華,1980,〈從憲草修正到憲法制成〉,《近代中國月刊》,第19期,1980/10/20,頁177-180,187。 陳君愷,2015,〈民主時代所需的歷史教育-以台灣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為中心的探討〉,《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4),冬季號,頁96,105。 陸鏗,1996,〈江南不死〉,《蔣經國傳》,台北:前衛,頁18。 湯志傑,2006,〈重探台灣政體轉型:如何看待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正當化〉,台北:中研院,台灣社會學第12期,頁148,159,162-164。 湯德宗,1998,〈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台大法學論叢》,第27卷第2期,頁172。 程宗明,2003,《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話與數位化之思辯》,台北:政大新聞所博士論文,頁107-110。 程石泉,1979,〈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央月刊》,12(1):31-34。 傅宗懋,1979,〈我們的憲法〉,《中央月刊》,12(1):36-37。 張知本,1970,〈道統與法統〉,《法令月刊》,21(1):3-4,12。 張樹倫,1996,〈論我國憲法中有關總統與行政院長職權之規定與中央政府體制〉,《公民訓育學報》,第五輯,頁236,237。 黃信豪、賴名倫,2015,〈菁英輪廓與黨國體制的存續:中共與國民黨的比較〉,《政治學報》,第59期,頁1-12。 黃倩茹,2011,〈為後世塑造公眾形象:蔣中正「事略稿本」之編纂〉,《國史研究通訊》,第1期。台北:國史館。頁167-168,169,173。 黃順星,2010,〈新聞的場域分析:戰後台灣報業的變遷〉,《新聞學研究》,第104期,頁121。 葉仁昌,2008,〈先秦儒家與韋伯統治正當性的探討〉,《2008中國政治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頁5;36。 湯德宗,1998,〈論九七修憲後的權力分立〉,《台大法學論叢》,27(2):154。 趙建民,1994,〈威權政體的特質〉,《中山社會科學》,3(1):112-113。 鄭大華,2003,〈張君勱與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淮揚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2,頁213-215。 劉昌德,2012,〈舊時王謝堂前燕:台灣電視新聞勞動五十年〉,《中華傳播學刊》,第22期,頁69。 劉性仁,2009,〈政治意識型態之結構分析-以毛澤東、鄧小平、及江澤民先生三時期為例〉,《通識論叢》,桃園:萬能科大,頁172,174,178。 劉維開,2009,〈中國國民黨第六屆臨時中全會之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第169期,頁75-80,82,85,88。 劉維開,2008,〈蔣中正對1949年失敗的檢討:以演講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大歷史學報,第29期,頁95。 薛化元,1999,〈張君勱議會(責任)內閣制主張之研究〉,台北:政大歷史學報,第16期,頁129。 蕭國忠,2007,〈德國民主化的經驗:制度性與非制度性因素之分析〉,《問題與研究》,46(1):66-71。 魏紹徵,1979,〈我們的國歌與國旗〉,《中央月刊》,12(1):49。 蘇彥斌,2005,《墨西哥的社會運動與民主化》,台北:台灣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頁11。 參、專書 王瑋琦,1982,《中華革命黨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台二版。 江南,1997,《蔣經國傳》,台北:前衛。 江南,1993,《蔣經國傳》,台北:李敖出版社,再版。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臺灣研究基金會。 朱元發,1990,《韋伯思想概論》,台北:遠流。 朱建民,1996,《美國總統繽紛錄》,台北:台灣商務。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新藍圖〉,《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 李亦園,1988,《觀念史大辭典》,台北:幼獅文化。 沈寂,2014,《胡適與蔣介石》,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體制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 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 林添貴譯,2000,《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 譯自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o's son : Chiang Ching 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Cambridge,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吳乃德,2014,《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台北:衛城。 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 吳叡人,2016,《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二版十六刷。譯自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ed. London: Verso. 2006.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主編,1988,《媒介批評》,台北:台灣商務。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洪美珠、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 譯自若林正丈,台湾 分裂国家と民主化 (東アジアの国家と社会),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 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1995,《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台北:商周文化。 高德源等譯,2008,《誰是美國人》,台北縣:左岸文化。譯自Samuel P Huntington.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ew York: Simon&Schuster. c2004. 孫家麒,1961a,《我為什麼要脫離臺灣國民黨》,香港,自力出版社。 孫家麒,1961b,《蔣經國竊國內幕》,香港,自力出版社。 陸鏗,1994,〈蔣家政權為什麼要殺江南~江南命案十周年釋疑〉,《自由時報》,1994年10月14日。 康樂,1991,《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Ⅲ》,台北:遠流。 陳守雲,2012,《走進蔣經國》,台北:秀威資訊。 陳世宏等編,2002,《雷震史料彙編:雷震獄中手稿》,台北縣新店市:國史館。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 陳國祥、祝萍,1987,《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 國史館,2015,《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台北。 張君勱,1997,《中華民國憲法十講》,五版。 張明貴譯,1991,《政治人》,台北:桂冠圖書。譯自Lipset, Seymaur Martin. Political Ma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0. 彭懷恩,1990,《台灣政治變遷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楚崧秋口述,呂芳上、黃克武訪問,2001,《楚崧秋訪問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鄒魯,1944,《回顧錄》,重慶:獨立出版社。 漆高儒,1991,《蔣經國的一生》,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鄧文儀,1940,《中國國民黨之建設》,重慶:黃埔。 盧蒼主編,1975,《殷海光政論集》,香港:彩虹出版社,第二版。 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譯自Max Weber. Soziologische Grundbegriffe. Tubingen, Germany: J.C.B Mohr. c1984. 肆、報刊文章 中央日報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140.112.113.22/cnnewsapp/start.htm。 中央日報,1978,二版,三版,1/8。 中央日報,1975,〈歷史性的時刻與歷史性的決定:蔣經國先生膺選為執政黨中委會主席的時代意義〉,社論,二版,4/29。 中央日報,1975,〈化深沈的悲痛為無比的力量-以貫徹遺訓達成任務肅悼總統蔣公、嚴總統的志節與責任〉,社論,二版,4/7。 中央日報,1972,〈恢弘憲政法統的積極意義〉,二版,12/26。 中央日報,1972,〈嚴兼院長為國舉賢〉,社論,二版,5/18。 中央日報,1972,〈徵召蔣經國長政院,各方人士咸表振奮〉,二版,5/18。 中央日報,1971,〈陶希聖演講 道統與法統〉,七版,7/29。 中央日報,1966,〈國大圓滿閉幕 總統讚揚大會成功〉一版,3/26。 中央日報,1966,〈遵循憲法體制 適應戰時需要〉,社論,二版,3/17。 中央日報,1960,〈總統勉國大憲政研討會:審慎研討兩項課題建立完善憲政體制〉,一版,10/22。 中央日報,1960,〈臨時條款增訂之後〉,社論,二版,3/12。 中央日報,1950,〈擴大克難運動慶祝總統誕辰〉,〈壽蔣總統 以壽中華民國〉,二版,10/31。 中央日報,1950,一版,10/22。 中央日報,1949,〈法統的形式與內容〉,社論,二版,1/14。 中央日報,1948,〈國民大會的一大成就:論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社論,二版,4/19。 中華日報,1956,〈仁者壽〉,社論,二版,10/31。 中華日報,1950,〈陸海空三軍各部隊即以克難成果呈獻總統祝嘏〉,ㄧ版,10/22。 田烱錦,1957,〈我國政制是否為內閣制?〉,中央日報,二版,11/24。 胡一貫,1983,〈論中華民國的法統〉,中央日報,二版,8/28。 胡一貫,1981b,〈法統、道統、心統:為什麼必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下)〉,《中央日報》,1981年4月28日,二版。 胡一貫,1981a,〈法統、道統、心統:為什麼必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上)〉,《中央日報》,二版,1981/4/27。 耿雲卿,1983,〈從法律觀點論中華民國的法統:奮起維護十億中國人的法統〉,《中央日報》,二版,1983/9/13。 張寶樹,1975,〈總裁逝世情形及治喪辦理經過〉,中央日報,二版,4/29。 楊超寰,1983,〈承繼道統樂觀奮鬥:毛松年是全球華僑敬愛的大家長〉,二版, 1983/1/21。 蔣介石,1952,〈整理文化遺產改進民族習性〉,中央日報,一版,6/16。 蔣經國,1977,〈其介如石:父親逝世兩周年紀念文〉,中央日報,一版,4/5。 聯合報,1978,〈擁護蔣總統經國先生開創復國建國時代-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獻詞〉,社論,二版,1978/5/20。 聯合報,1975,〈銜哀奮力以達成蔣總統遺訓〉,社論,二版,1975/4/7。 聯合報,1975,〈全民擁護嚴總統蔣院長:強化行政力量以繼承蔣公志業〉,社論,二版,1975/4/8。 羅志淵,1946,〈總統制乎?內閣制乎?〉,中央日報,十一版,12/20。 嚴家淦,1978,〈嚴中常委謙沖為懷,親向常會為國舉賢〉,中央日報,二版,1/8。 伍、網路資料 李筱峰,2003,〈中華民國憲法的台灣成分〉,李筱峰教授個人網站:網址(http://www.jimlee.org.tw/politics_detail.php?articleSN=8800),2003/10/3。 馬英九,2009,〈薪火相傳任重道遠永懷經國先生〉,《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網站》,2009/4/10,http://www.cck.org.tw/me/me_article_m1.html。 吳乃德,1996,〈國家認同和政治支持:民進黨的理解和誤解〉,http://www.wufi.org.tw/ 國家認同和政治支持:民進黨的理解和誤解/,2016/12/23。 施正鋒,1999,〈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網站,http://www.wufi.org.tw /台灣人的國家認同/,2106/12/10。 風傳媒,2016,〈馬英九:我是國父的鐵粉〉,http://www.storm.mg/article/87080,2016/3/12。 廖達琪,2005,〈人治傳承的威權掌握:台灣憲政發展過程中領導菁英角色的初探(1950~)〉,「從制度變遷看憲政改革:背景、程序與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9月19日),台北: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資料來源:http://www.ipsas.sinica.edu.tw/image/ipsas/1/139.pdf/,2016/10/3。 鍾麗華,2016,〈憲法元件列國寶 學者:馬下台前急連結中國〉,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87664,2016/5/9。 陸、外文資料 Anderson ,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i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 ed. London: Verso. Cox, Robert W. 1986.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s: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Robert O.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pp.204-5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lazar, Daniel J. 1990. “Constitutional-Making: The Pre-eminently Political Act,”in Daniel J. Elazar, ed. Constitutionalism , pp.3-29. 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euss, Rymond. 1981. The idea of a critical Theory: Habermas and the Frankfurt Scho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4-44. Gerring, John. 1997. A Definitional Analysis,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 Vol.50, Issue , p.110. Lee Chin-chuan, 1993. “Sparking a Fire: The Press and The Ferment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Taiwan,”Journalism Monographs 138, pp.3. Issac, Harold R. 1975.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nuf, N. 1989. World of Our Making: 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onal Relations(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Parsons, Craig. 2010. ”Constructivism and Interpretive Theory”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 London: Palgrave Machmillan. pp.80. Schiffrin, Harold Z. 1968. Sun Yat-se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2.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 Unicersity of Navada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83. Theories of Nationalism. 2nd ed. New York: Holmes & Meier. Snyder, Louis L. 1976. Varieties of Nationalism: A Comparative Study. Hinsdale, Ill.: Dryden Press. Twichett, Denis. 1962. “Problems of Chinese biography.” in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 Press,1962, pp. 24- 39. Wilson, Richard W. 1984.“Learing To Be Chinese.”中譯本,臺北:桂冠。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958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成王敗寇,一向是中國歷史上的權力廝殺過後的潛規則!來自中國的蔣介石父子,亦是周旋於此遊戲規則,即使戰敗來台灣,仍包裝為正義的王師,塑造自己是孫中山的追隨者,承襲中國正統王朝的救世主、偉人,神格化自我的地位,以樹立威權。
中華民國係孫中山創建,與國民黨淵源深厚,立國以來即是以黨領政,黨國不分的情況屢見不鮮,於是,黨歌變國歌,黨旗成為國旗的重要元素,這樣的文化,孕育出「法統」的論述,從「制度面向」的憲法、「民族面向」的道統 ,如中華文化與生活方式、「思想面向」的儒家思想,到「信仰面向」的「三民主義」,皆由統治集團詮釋與操作,其結果就是威權統治、獨裁。 本論文,從國民黨的「侍從媒體」社論與報導,解析兩蔣在台灣執政時期,是如何建構權力、認同與意識形態,無所不包的,以各種論述,維護其政治統治正當性,讓人民相信,統治者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種種以鞏固權力為出發點的作為,經過解構後,讓人們看清,統治者的真面目,原來不是為國家大義,而是為了自己的權力。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One of many figures across Chinese history who sought to seize power in a winner-takes-all system, Chiang Kai-shek lost his bid for ultimate control, but arrived in Taiwan claiming to be a righteous ruler rather than admit defeat. Chiang styled himself a follower of Sun Yat-sen and the inheritor of the mantle of Chinese dynastic authority, a process of self-deification used to consolidate his own authoritarian power.
Founded by Sun Yat-s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tain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Kuomintang (KMT), which from the beginning was the state’s ruling party. The often-blurred line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ROC gave way to a direct appropri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under which the party anthem became the national anthem and the party flag the national flag, a process which later inspired the theory of “legitimate authority.” In this research Chiang Kai-shek, his son, and those who supported them deploy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nstitution alongside Confucian thought,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ultural orthodoxy embodied in the lifestyle of the “Chinese ethnic group,” and the belief system embodi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n order to justify their rule,which resulted in the authoritarian dictatorship in Taiwa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ule of Chiang Kai-shek and Chiang Ching-kuo over Taiwan through the “servile media” which helped them establish political control, social approval, state ideology, and every other aspect of their rule. This media deployed rhetoric to prop up their legitimacy and to convince the people that the rulers’ interests were their own. By analyzing the many ways in which this fabricated consciousness enabled and encouraged authoritarian rule, I hope to provid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se political figures, who fought for personal gain rather than their n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9:28: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6-P03322008-1.pdf: 1309772 bytes, checksum: adbad8067a94771d6d3ddde9b2bd8f3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7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序言 謝辭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圖目次 X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壹、偏重「政權延續」的論述觀點 5 一、蔣介石借外力保政權 5 二、蔣經國拓展權力基礎 6 三、灌輸國民黨史觀 7 四、小結 8 貳、偏重「意識形態」的論述觀點 9 一、國民黨缺乏純粹意識形態 9 二、為統治而建構意識形態 11 三、小結 12 參、偏重「形象塑造」的論述觀點 13 一、建立政治正當性 13 二、凸顯正統 14 三、塑造正面形象 15 四、小結 17 第三節 研究途徑:建構論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9 壹、研究方法 19 貳、研究限制 20 第五節 論文結構 21 第二章 研究架構 22 第一節 統治與正當性統治的定義與理論 22 壹、統治 22 貳、正當性 23 參、正當性統治 23 第二節 意識形態、認同與民族主義 24 壹、意識形態 24 貳、認同與民族主義 26 第三節 統治正當性的建構之分析架構 28 第三章 蔣介石如何建立統治正當性 29 第一節 歷史背景 29 壹、制定「憲法」 29 貳、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35 參、四修「臨時條款」擴權 37 一、第一次修訂(1960.3) 38 二、第二次修訂(1966.2) 39 三、第三次修訂(1966.3) 39 四、第四次修訂(1972.2) 39 肆、改造國民黨 41 伍、文化宰制 44 一、教科書灌輸中國認同與威權服從 44 二、全面掌控媒體 44 陸、小結 47 第二節 蔣介石的統治正當性之建構: 以黨報為主的媒體操作 48 壹、為「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合理化 48 貳、神格化統治者 52 參、解釋憲政體制 56 肆、宣揚「法統」 58 一、法統民族論 58 二、憲法法統論 59 三、法統源自道統論 60 伍、小結 62 第三節 以建構論為視角之分析 63 壹、權力的建構 63 貳、統治正當性的建構 65 參、體制的建構 66 肆、民族意識與法統的建構 67 第四章 蔣經國如何建立統治正當性 68 第一節 歷史背景 68 壹、培養「蔣經國系統」 69 一、掌管國防部總政治部 69 二、控制情治系統 69 三、參與黨務改造 70 四、創立救國團 74 貳、清除黨內阻擋接班的障礙 75 一、拉下吳國禎 75 二、清除孫立人 76 三、架空陳誠 77 參、小結 77 第二節 蔣經國政治統治正當性之建構: 以黨報為主的媒體操作 79 壹、扶正蔣經國 79 貳、憲政體制因應當權者而解釋 83 一、嚴家淦-內閣制 83 二、蔣經國-總統制 85 參、強化「法統」論述 86 一、三民主義是法統也是道統 86 二、憲法法統論 89 三、「法統」漢賊不兩立論 91 四、擴大解釋「法統」 92 (一)、灌輸認同的「共識」 93 (二)、頌揚「三民主義」 95 (三)、建構國民黨史觀 97 肆、小結 100 第三節 以建構論為視角之分析 101 壹、建構蔣經國為領導中心 101 貳、體制的路徑依賴 102 肆、「法統」舊瓶裝舊酒 103 第五章 結論 106 參考文獻 111 表圖目次 圖1-1 論文結構 21 表2-1 法蘭克帕金對三種統治類型的定義 24 表3-1政治協商會議各方參與代表 30 表3-2 五五憲草與中華民國憲法之差異 32 表3-3 制憲國民大會的各黨出席狀況 33 表3-4 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組成結構 43 表3-5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報業背景 46 表3-6 三家無線電視台成立的背景 47 表3-7 蔣介石以退為進的權力運作 64 表3-8 蔣介石當權時期中央日報對憲法體制的詮釋 66 表4-1 國民黨中央黨部一級主管派系背景(1963) 72 表4-2 國民黨宣傳業務小組成員 73 表4-3 蔣經國登大位的模式 102 表4-4 兩蔣時期「侍從媒體」對憲政體制走向的詮釋 103 表5-1 兩蔣維持政治統治正當性的運作方式 10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從建構論探討兩蔣時代政治統治正當性的建構 | zh_TW |
dc.title | Build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during the rule of
Chiang Kai-shek and Chiang Ching-kuo: a constructivist analysi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5-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施正鋒(Cheng-Feng Shih),蘇彥斌(Yen-Pin Su),劉名峰(Ming-Feng Liu) | |
dc.subject.keyword | 蔣介石,蔣經國,法統,憲法,道統,儒家,三民主義,威權,侍從媒體,建構,認同,意識形態,統治正當性,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iang Kai-shek,ChiangChing-kuo,legitimacy,constitution,Confucian orthodoxy,Confucianism,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authority,servile media,construct,identity,ideology, | en |
dc.relation.page | 12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700729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7-03-3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6-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2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