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理學院
  3.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87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宗儀(Tsung-yi HUANG)
dc.contributor.authorShih-Yu Maen
dc.contributor.author馬詩瑜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8:36:07Z-
dc.date.available2017-01-27
dc.date.copyright2014-01-27
dc.date.issued2013
dc.date.submitted2013-11-11
dc.identifier.citation中文書籍 :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台北:三藝文化。
顏綠芬、徐玫玲(2006)。台灣的音樂。台北:允晨出版社。
羅悅全(2010)。今藝術Artickle別冊。台北:典藏藝術。
許逸凡(2008)。地下好樂:認識地下音樂的第一本書。台北:達人館。
陳品方、馬世芳、任將達、葉雲平、楊久穎(2002)。流行音樂˙魅力˙男。台
北:商周出版。
楊久穎(譯)(2002)。搖滾怒女。台北市:商周。(Juno, Andrea,2002)
何穎怡(譯)(2006)。搖滾神話學。台北:商周。(Ruth Padel,2002)
韋本、李尚遠(譯)(2002)。帝國。台北:商周。(Michael Hardt &Antonio Negri,
2001)
英文專書:
Brickell, K., Datta, A. (2011). Translocal Geographies: Spaces, Places, Connections.England: Ashgate Press.
Bennett A.& Peterson R.A(2004).Music Scenes: Local, Translocal, and Virtual.(1sted).University of Vanderbilt Press.
Cohen, S. (2007).Decline, Renewal and the city in Popular Music Culture: Beyond the Beatles. England: Ashgate Press.
Dettmar, K. (2005).Is Rock dead? London : Routledge.
Harvey, 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Hochschild, A.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nderson, A. (2001). Emotional labor and nursing: an under-appreciated aspect of caring work. Nursing inquiry 8 (2): 130–138.
Jackson, J B (1984) . 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itchell, W J T (1994)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Pamela Des Barres(2005).I'm with the Band: Confessions of a Groupie. Chicago: Review Press.
Robertson I & Richards P. Introduction’ in Robertson I & Richards P, eds.,(2003).Studying Cultural Landscapes, London : Arnold.
Street, J. (2011) .Music and Politics. (pp79-97). Polity, Cambridge.
Timothy J. Dowd, Kathleen L., and Jenna N.(2004). Music Festivals as Scenes:Example from Serious Music, Womyn’s Music, and Skate Punk. (1st ed) .University of Vanderbilt Press.
Negus, K. (1992). Producing Pop: Culture and Conflict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Negri, Antonio and Michael Hardt( 2001) Empir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碩博士論文 :
毛雅芬(2006)。重檢濁水溪公社之音樂實踐。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
桃園縣。
王啟仲(2008)。遙望十字街頭 —論台灣搖滾樂場景中吉他技藝的養成與轉化。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欣瑜(2010)。跟我們的土地糴歌:林生祥與鍾永豐的音樂文本與社會實踐。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新竹縣。
王維碩(2011)。搖滾論述與台灣國族主義的扣連:TRA「獨立音樂」論述之形
構(2000-2011)。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怡瑄(2002)。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市。
袁行耑(2010)。台灣搖滾樂評研究。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
北市。
陳惠婷(2002)。未來之聲的本土游擊-台灣獨立音樂產業的政治經濟結構樣態
分析,淡江大學2002年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
許建榮(2005)。音樂、土地與國家:全國搖滾聯盟與台灣當代社會。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徐子婷(2006)。搖滾樂中的國族想像:以羅大佑與閃靈的音樂創作為例。台灣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台北市。
簡妙如 (1996) 。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嘉義縣。
陳妍君(2001)。龐克研究:從英國的「性槍」到臺灣的「無政府」。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英文碩博士論文:
Watson, A.(2012). Sound practice: a rel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of music production in and beyond the recording studio. Doctor of Geography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K.
中文期刊:
李光中(2009)。地圖與地景:文化地景與社區發展。科學發展,439,38-45。
張世倫(2011)。怎樣「反叛」,如何「抗議」?試論「搖滾樂改變世界」的政
治想像。台灣社會研究,81,443-461。
潘盈儒與楊幸真(2009)。春吶女孩之身體經驗 美白、瘦身與裝扮的身體展現
與意義。淡江人文社會學刊,40,91-114。
劉雅芳(2011)。反思Live House風波。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雙月刊,119,
201-207。
英文期刊:
Anderson, B.(2002). A principle of hope: Recorded music, listening practices, and theimmanence of utopia.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84,211–227.
Anderson, K. & Smith, S. (2001). Editorial: Emotional Geographies.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6(1), 7-10.
Bennett, A. (2004) .Consolidating the Music Scenes Perspective? Poetics, 32, 223-34.
Leyshon, A. (2001) .Time-space (and digital) compression: software formats, musical networks,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music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3 (1), 49–77.
Martha C. Nussbaum (1995). Objectificat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24,249–291.
Scott, A. J. (1999) .The cultural economy: geography and the creative field. Media,Culture and Society, 21 (6), 807-817.
Straw, W. (1991). Systems of articulation logics of change: communities and scenesin popular music. Cultural Studies, 5 (3), 368–388
Hesmondhalgh, D. and Baker, S. (2008) .Creative work and emotional labour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25, 97-118.
Hesmondhalgh, D. (2010). User-generated content, free-labour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Ephemera, 10, 267-284.
Sites, W.(2012). We Travel the Spaceways : Urban Utopianism and the Imagined Spaces of Black Experimental Music. Urban Geography, 33(4),566-592.
Wood, N., Duffy, M., and Smith, S. J.( 2007). The art of doing (geographies of) music.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5, 867–889.
網站:
台北市政府(2008)。台北市都市計劃土地使用分區便民資訊服務。線上檢索日
期:2013 年4 月17 日。網址:
http://www.zonemap.taipei.gov.tw/showmapMain.aspx
網路新聞:
王顥中(2012 年7 月8 日)。音樂盛事陸續登場,音樂文創基底遭掏空,音樂人
怒吼搶救「地下社會」live house 等音樂展演空間。苦勞網,線上檢索日
期:2012 年8 月5 日。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9524
傅鉛文(2010 年6 月3 日)。登記音樂展演空間業之後。南方電子報,線上檢索
日期:2012 年7 月5 日。網址:http://www.esouth.org/modules/wordpress/?p=480
許純鳳(2012 年7 月9 日)。音樂人挺身捍衛地下社會。台灣立報,線上檢索日
期:2012 年8 月5 日。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9785
邱莉玲(2012 年7 月2 日)。現場演出音樂產業新錢途。工商時報,線上檢索日
期:2013 年3 月5 日。網址:
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171706/122012070200041.html
政府計畫書與報告:
何東洪(2005)。台灣音樂展演產業之問題研究報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
託(94NYC-4-01)。台北市:行政院。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875-
dc.description.abstract台灣搖滾樂存在著一種主流的論述,並企圖透過搖滾樂追求正義與反抗的可
能,本研究將其定義為「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一套轉譯自西方搖滾樂的原真
性,融入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脈絡產生的反抗思想,主張行動者得以透過搖滾
樂,實踐社會運動、反抗壓迫以達到追求正義可能的論述。透過此定義,本文試
圖揭示台灣搖滾樂論述與現象當中的複雜性與矛盾性,以破解台灣搖滾樂反抗論
述的神話與霸權。
近年來台灣搖滾樂展演產業的興盛,使得空間逐漸對於搖滾樂而言越來越重
要,透過音樂場景的分析架構,本研究將與相關台灣搖滾樂研究對話。研究內文
以三種台灣搖滾樂音樂場景為研究對象,分別為:Live House 音樂展演空間、
社會運動、音樂祭。研究揭示音樂產業中的雇主透過反抗論述形塑搖滾樂的認
同,並得以達到累積社會資本,強化對於台灣獨立音樂產業的影響力;勞動者受
限於台灣音樂產業之現況,產生情感勞動與勞動權益不佳的現象,然而反抗論述
卻無法完全改善此種現況。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e possibility to pursue justice and resistance, defined as the discourse of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rock music, existed in Taiwanese rock music as a mainstream discourse. Interpreted from authenticity of western rock music, combined with rebelled ideology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aiwan, this discourse exclaimed the actors are able to practice social movements and fight against suppression with rock mus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ossibility of pursuing justice. Through this definition,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complexity and paradox in Taiwanese rock music discourse and phenomenon, and further, to break the mythology and supremacy of the discourse of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rock music.
The uprising of Taiwanese rock music performance industry has gradually made space more important to rock music. Combined with the idea of musical scene, this study takes three Taiwanese rock music scenes as research targets, which are: live house and performance space, social movements, and government sponsored music festivals. Through these cases, this study is to reveal how employers form recognition of justice in rock music through resistance discourse to accumulate capital and empower their influence to independent music industry field. The employees, restricted by circumstances of recent Taiwanese musical industry, have encountered affective labor and declining labor rights, while the resistance discourse could not improve current circumstance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36:0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2-R99228014-1.pdf: 6122813 bytes, checksum: 3dfdfa5beb7dac3bc5bc344eef702e92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3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章節安排與案例說明…………………………4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與音樂場景分析……………10
第一節 脈絡化問題與定義「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10
第二節 台灣的政治脈絡與搖滾樂反抗論述……………………………14
第三節 音樂場景(Musical Scene)與場域(field)…17
第四節 相關分析理論. ………………………………………………………21
(一) 搖滾樂的反主流特性與矛盾-文化工業論述的傳承…21
(二) 搖滾樂樂迷的個人實踐………………………………………23
(三) Boomer Triumphalism(雄袋鼠情節)-透過個人生命經驗產生的
搖滾樂世代群體………………………24
(四) 搖滾樂的文化資本累積……26
(五) 音樂產業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 and Affective Labor)……28
第三章 LIVE HOUSE 音樂場景的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分析……………33
前言…………………………………………………………………………33
第一節 台灣 Live House 的音樂場景情況……………………………34
(一) 台灣搖滾樂產業網絡……………………………………………34
(二) Live House 音樂場景的尺度與空間使用差異……38
(三) Live House 的收益……………………………………………………40
(四) Live House 音樂場景中的世代………………………………44
第二節 Live House 的組織網絡與彈性經營……………45
(一) Live House 的營運組織……………………………………………45
(二) Live House 的多角化經營………………………………………45
(三) Live House 音樂場景的情感勞動……………………………48
第三節 檢視Live House 音樂場景中的搖滾樂反抗論述…………………52
(一) 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本質的不可反抗性………………………52
(二) 無法貫徹不同音樂場景的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57
(三) 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與情感勞動的資本累積………………62
第四節 結論…………………………………………………………………68
第四章 社會運動場景的搖滾樂反抗論述:以地下社會Live House 正名運動為
例……………………………………………………………………………70
前言………………………………………………………………………70
第一節 台灣搖滾樂社會運動場景轉變與連結………………………71
第二節 地下社會的營運問題…………………………………………74
第三節 Live House 正名運動:訴求與運動……………………………76
第四節 地下社會的訴求策略…………………………………………80
(一) 地下社會爭議的兩個脈絡………………………………………80
(二) 多元樣貌的展演空間:無法二分的Live House 與Pub………85
第五節 結論………………………………………………………89
第五章 「政策」化的搖滾樂:音樂祭場景與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91
前言………………………………………………………………………91
第一節 音樂祭的運作模式……………………………………………………91
(一) 政府出資的音樂祭………………………………………91
(二) 音樂祭與台灣搖滾樂獨立音樂產業………95
第二節 音樂祭的治理邏輯……………………………………99
(一) 中央流行音樂產業政策的邏輯…………………………99
(二) 地方政府預計的觀光效益………………………………101
第三節 音樂祭音樂場景的執行問題………………………………………105
(一) 標案制度可能的問題……………………………………………105
(二) 監督機制的缺乏…………………………………………………106
第四節 音樂祭的助益?…………………………………………109
(一) 音樂祭對「在地」的助益?…………………………………109
(二) 音樂祭對「樂團、表演者」的助益?…………………110
(三) 音樂祭規劃團隊的收益………………………………………112
第五節 音樂祭場景中的搖滾樂反抗論述………………………113
(一) 無法回應台灣搖滾樂產業訴求的音樂祭…………113
(二) 治理執行的轉化與釋權……………………………115
(三) 音樂祭中的搖滾樂反抗論述再現的目的:動員人潮………117
(四) 以「合作」取代「反抗」…………………………………118
第六節 結論……………………………………………120
第六章結論………………………………………………………12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22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6
參考文獻………………………………………………………………………128
附件一……………………………………………………………………………133
附件二……………………………………………………………………………134
附件三……………………………………………………………………………137
附件四……………………………………………………………………………13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台灣搖滾樂反抗論述的音樂場景分析:Live House 音樂展演空間、社會運動、音樂祭zh_TW
dc.titleMusical Scene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s of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Rock Music: Analysis of Three Musical Scenes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簡妙如,楊祖珺
dc.subject.keyword搖滾樂,搖滾樂反抗論述,音樂場景,Live House 音樂展演空間,社會運動,音樂祭,情感勞動,zh_TW
dc.subject.keywordTaiwanese rock,Discourse of resistance in Taiwanese rock music,musical scene,live house,social movement,rock festival,affective labor,en
dc.relation.page140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3-11-1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理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2-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5.9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