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58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蕭麗華(Li-Hua Hsia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a-Chi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雅琪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8:24:21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1-27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1-27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1-2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排序)
﹝漢﹞毛亨傳,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台灣古籍,2001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年。 ﹝晉﹞陸機著,劉運好校注整理:《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晉﹞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年。﹝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2年12月。 ﹝南朝梁﹞劉勰著,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南朝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南朝梁﹞鍾嶸著、周振甫譯注:《詩品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書局,1983-1986年。 ﹝南朝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三》,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唐﹞陳子昂著,楊家駱主編:《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唐﹞釋皎然撰:《吳興晝上人集》,臺北:台灣商務,1979年。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10 月。 ﹝唐﹞錢起著:《錢仲文集提要》,收在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一○七二,集部一一別集類。 ﹝唐﹞釋慧能口授,釋法海錄,丁福保註釋:《六祖壇經箋註》,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唐﹞空海:《文鏡秘府論》,臺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唐﹞司空圖撰,郭紹虞注:《詩品集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朱熹集注:《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22。 ﹝宋﹞洪邁撰:《容齋續筆》,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臺北:新興書局,1983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李贄:《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沈炳巽:《續唐詩話》,台北:鼎文書局,1971年3月。 ﹝清﹞王夫之撰,戴鴻森點校:《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清﹞嚴可均編:《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年。 ﹝清﹞沈德潛著,潘務正,李言編輯點校:《沈德潛詩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清﹞王士禎《古詩選》,臺北:中華書局,1965-1966年。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二、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啟明書局,1960年。 王敏華:《中國詩禪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立元、李鈞主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名著提要(下)》,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8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頂淵文化,2004。 朱光潛著,羅尉宣編注:《朱光潛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周裕楷:《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周裕鍇:《當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周維德:《詩式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周慶華:《閱讀文學經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散文與論評之部》,臺北:巨流出版社,1979年。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袁行需、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美學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辭章學》,福州:海風出版社,2005年。 許連軍:《皎然詩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覃召文:《禪月詩魂》,香港:三聯書店,1994年。 黃景進:《意境論的行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下》,臺灣: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嘉瑩:《迦凌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賈晉華:《皎然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4月。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4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 錢鍾書:《七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灣: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霍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 羅根澤:《隋唐文學批評史》,臺北:台灣商務,1967年。 三、翻譯著作(先依國家分類,再依作者姓名排序) ﹝日﹞船津富彥:〈詩式校勘記〉,《東洋文學研究》1號,早稻田大學,1953年。 ﹝英﹞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美﹞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美﹞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1998年。 ﹝美﹞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美﹞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美﹞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美﹞雷納•韋勒克(Rene, 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1981年。 ﹝美﹞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瑞士﹞榮格著,葉舒憲選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神話—原型批評》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德﹞卡西勒(Enr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德﹞愛克曼輯錄,吳象嬰、潘岳、蕭芸譯:《歌德談話錄》,上海:社會學院出版社,2001年。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運熙:〈皎然詩學述評(續)〉,《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02期,1991年,頁17-26。 王夢鷗:〈試論皎然詩式〉,《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 年,頁8-14。 朱立元:〈文學作品論:本文的召喚結構〉《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頁111-127。 李建波:〈關於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勢」的意蘊管見〉,《錦州師範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頁88-91。 李建崑:〈皎然與吳中詩人之往來關係考〉,《古典文學》,1992年10月,頁91-114。 李豐楙:〈釋皎然之生平及其詩論〉,《慧炬》,一一七期,1973年11月,頁21-32。 沈勇:〈瑞恰茲的語義學美學〉,《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三期,頁21-28。 姚圭:〈皎然年譜稿〉,《中國書目季刊》,1979年9月,頁27-42。 徐君輝:〈嵇康《幽憤詩》「子玉之敗」句箋釋〉,《貴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頁64-66。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上:美感經驗的定義與結構〉,《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21-43。 陳曉薔:〈皎然與詩式〉,《東海學報》第一期,1967年,頁113-125。 彭雅玲:〈皎然的詩藝觀(一):「文章宗旨」說析論〉,《臺北師院語文集刊》8期,2003年6月,頁111-142。 彭雅玲:〈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1年,頁181-211。 黃海:〈淺議唐詩論中的「勢」〉,《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年,頁65-68。 賈晉華〈皎然出家時間及佛門宗系考述〉,《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一期,頁108-110。 鄭毓瑜:〈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比興、物色」與「形似」:由文心雕龍看「情景交融」論的芻形〉,《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學生書局,1992年,頁309-318。 蕭麗華:〈從物境到意境:皎然詩論在「情景交融」模式上的推進〉,《「文字禪」詩學發展的軌跡》,(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12年12月),頁41~67。 謝梅:〈西方文論中的「張力」研究〉,《當代文壇》,2006年,頁36-38。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家琪:《皎然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吳定泫:《詩僧皎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宋昊哲:《皎然詩歌思想研究》,南開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李小艷:《皎然的意境理論》,中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易麗菊:《皎然詩歌用韻考》,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宇賓:《杼山集研究》,上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2006年。 高東洋:《皎然意境理論研究》,山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昭吟:《宋代詩人「影響的焦慮」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7年。 陳朝松:《台灣當代新詩修辭技巧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惠慧:《皎然集探微》,西北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曉玫:《中唐佛理詩研究》,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鍾慧玲:《皎然詩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5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58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詩僧,他以儒道佛融合的思想,作詩也寫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詩論著作,其詩學體系對後代詩歌產生深遠的影響,有值得關注的理由。是故筆者以皎然詩歌及詩論著述為核心,輔以相關現代詩學理論,力圖予以皎然詩學更清晰的展示,並期許皎然詩學體系可更貼近當代文學研究的觀察視角,使古典詩學亦可為當代文學理論所運用。首先,筆者梳理皎然詩學背景,針對皎然「社會背景」、「創作環境」、「個人背景」加以觀照,以期盡「知人論世」之功。繼而筆者針對皎然「創作論」與「鑑賞論」進行探究,「創作論」部分,筆者從「創作之思維」、「創作之形式技法」與「創作之餘味—『但見情性,不睹文字』之意境」三方面梳理之;而「鑑賞論」部分,筆者釐清「五格品詩」、「三格四品」、「詩人三品藻」、「辨體十九字」等鑑賞方法,並檢視皎然對歷代詩人作品的品評,透過皎然之品評,一窺皎然對典範的認同及追摹前代詩歌典範的痕跡。接著,筆者討論皎然詩學之所以成為典範的原因,除了從「聲律」、「對偶」、「意境理論」及「以禪喻詩」等部分探討皎然詩學的承繼與其對後學的啟發,更從現代詩學的角度觀看皎然詩學的價值定位,並了解皎然詩學對當代詩歌創作所具的借鑒意義。最後,綜合各層次所獲得的觀點,做一總結說明,以期更清晰的理清其脈絡,重構皎然的詩學體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Jiao Ran was a famous monk poet in the Mid-Tang Dynasty. He used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o create poetry works with epochal meanings and his poetic system makes a big impact to the poetries of later ages, so it is worth concerning. Therefore, the author used Jiao Ran poetries and statements as his core, with relevant modern poetry theories, to give the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a cleaner revelation and expect that the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can be more close to the viewing angle of modern literature for making the classic poetries useful on modern literature.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clarified and sorted out the background of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I aimed at its “social background”, “creation environment”, “personal background” with a great attention in order to reach the effect of “understanding someone and commenting his life very well”. Furthermore the author processed an exploration on the “creation theory” and “viewing theory” of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On the part of “creation”, the author clarified it with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oughts of creation”, “forms & techniques of creation” and “the aftertaste of creatio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eeing someone’s personality through words “ On the part of “viewing”, the author clarified few methods of viewing such as “ four styles of viewing on three different poetries”, “three viewing methods of poetry”, “nineteen words of recognizing forms” and examined the comments from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on poets’ works from the past generations. Through comments of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we see the tracks of how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recognize the classics and pay attribute to the former poetic models. After, author’s reasons of why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became the model were built on not only “prosody”, “parallelism” ,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using Zen to make analogy of poetry”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of Jiao Ran poetic theories and inspiration of the scholars of next generation. Furthermore, I am seeking the valuable position of Jiao Ran poetic from the aspect of modern poetries theorie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how modern poetic theories pay attribute to Jiao Ran.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integrate each viewpoint, and make a summing-up, to more clearly clarify its history and reconstruct the poetic of Jiao Ra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24:2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121005-1.pdf: 3600811 bytes, checksum: 62e037ab13dc4bf87ca7df96851df1a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誌謝...............................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 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省思...................3 一、皎然《詩式》及詩文相關著作............3 二、近人研究皎然的成果...................5 (一)皎然生平研究.......................5 (二)皎然詩文研究........................6 (三)皎然詩論研究........................7 (四)以詩僧或佛理角度為重點之研究............9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論文架構.................10 第二章 皎然詩學背景考察...................15 第一節 社會背景.........................15 一、戰亂頻繁............................16 二、佛教鼎盛,詩僧輩出....................18 第二節 創作環境..........................20 一、詩壇庸音氾濫..........................20 二、詩格著述風氣盛行.......................22 三、時人論詩評詩不公.......................24 第三節 個人背景...........................26 一、從生命歷程的角度論其創作動機.............26 二、從儒道佛融合之思想論其創作價值...........31 (一)儒家思想.............................31 (二)道教思想.............................33 (三)佛教思想.............................35 第三章 創作論.............................41 第一節 創作之思維..........................41 一、復古通變..............................41 二、真於情性、尚於作用......................50 第二節 創作之形式技法.......................58 一、聲律..................................58 二、對偶..................................61 (一)詩對有六格.............................63 (二)詩有八種對.............................66 三、比興..................................69 四、用事..................................79 五、勢....................................82 (一)「勢」的源流與發展.......................82 (二)皎然「勢」論...........................85 1、情性、體裁、文勢為三者合一 ..................85 2、氣勢需有動態美............................88 3、氣勢需連貫相屬............................89 4、勢難以模擬...............................91 5、勢的具體指涉為句法問題......................92 第三節 創作之餘味—「但見情性,不睹文字」之意境.....97 一、意境源說.................................98 二、皎然意境理論的建構.........................103 第四章 鑑賞論................................115 第一節 五格品詩...............................116 一、不用事第一格..............................117 二、作用事第二格..............................119 三、直用事第三格..............................121 四、有事無事第四格.............................121 五、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格.......................121 第二節 三格四品................................122 一、跌宕格二品.................................122 (一)越俗......................................122 (二)駭俗......................................123 二、淈沒格一品..................................125 三、調笑格一品..................................126 第三節 詩人三品藻...............................127 第四節 辨體十九字...............................129 第五節 歷代詩人作品之品評.........................139 一、漢詩典範:《古詩十九首》、李陵、蘇武詩............140 二、曹魏詩典範:曹植、劉楨.........................142 三、兩晉南北朝詩歌典範............................146 (一)兩晉:嵇康、阮籍、陸機、潘岳....................146 1、嵇康、阮籍....................................146 2、陸機、潘岳....................................147 (二)劉宋:謝靈運、陶淵明、鮑照......................148 1、謝靈運........................................148 2、陶潛..........................................151 3、鮑照..........................................151 (三)齊:謝朓......................................152 (四)梁陳:江淹、柳惲................................153 1、江淹...........................................153 2、柳惲...........................................154 四、唐詩典範:沈佺期、宋之問..........................156 第五章 皎然詩學成為典範的意義 .........................161 第一節 皎然詩學的繼承與對後學的啟發....................162 一、聲律、對偶......................................163 二、意境理論........................................165 三、禪喻詩法........................................167 第二節 從現代詩學看皎然詩學之價值定位...................174 一、復古通變觀......................................174 二、文外之旨........................................176 三、文學典範........................................178 第六章 結論.........................................183 引用書目............................................18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皎然詩學體系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search on poetics of Jiao R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謝佩芬(Pei-Fen Xie),黃敬家(Jing-Jia Huang) | |
dc.subject.keyword | 皎然,詩學,創作論,鑑賞論,典範,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Jiao Ran,poetic,creation theory,viewing theory,model, | en |
dc.relation.page | 19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1-2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5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