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2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周繼祥(Ji-Siang Jhou)
dc.contributor.authorPei-Hua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佩樺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8:22:51Z-
dc.date.available2021-02-22
dc.date.copyright2021-02-22
dc.date.issued2021
dc.date.submitted2021-02-04
dc.identifier.citation壹、中文
一、 專書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雲東(2016)。《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台北:揚智文化。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任德厚(1992)。《政治學》。台北市:自刊。
朱浤源(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
吳定(2003)。《公共政策》。台北:空大。
吳定(2017)。《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巨流:台北。
柯木興(2007)。《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張木雄、徐永熹、周宗憲合著(2007)。《憲法與國家發展》。台北:元照。
畢恆達(2016)。《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綾珊(2008)。《社會保險》。台北:華立圖書。
彭懷恩(2017)。《公共政策分析Q A》。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
黃越欽(2012)。《勞動法新論(4版)》。台北:翰蘆。
黃應貴(2006)。《布農族》。台北:三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學富。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鄉。
羅五湖、李松林(2017)。《誰說實務不重要?在勞保局30年》。台北:中華社會保險學會。
二、 期刊論文
王宏遠(2015)。〈從保險業看營造業風險管理〉,《營造知訊》385:34-39。
王嘉琪、鄭雅文、王榮德、郭育良(2009)。〈職災補償制度的發展與台灣制度現況〉,《台灣衛誌》28:1-15。
古允文(2014)。〈多元包容社會與國家發展〉,《公共治理季刊》2(1):33-46。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2:263-313。
呂建德(2003)。〈全球化、社會公民權與民主:一個初步的思考〉,《台灣政治學刊》7(2):189-238
李易駿、古允文(2003)。〈另一個福利世界?東亞發展型福利體制初探〉,《臺灣社會學刊》31:189-241。
李建鴻(2009)。〈社會排除風險與不穩定就業風險之間:台灣長期失業者的尋職困境〉,《政大勞動學報》25:57-114。
李淑容(2014)。<全球化下的勞動與貧窮>,《社區發展季刊》,148:64-77。
周瑛琪、顏炘怡、唐明順(2005)。〈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組織公平對員工績效之影響-以中醫診所為例之探索性研究〉,《健康管理學刊》3(1):19-34。
林依瑩、鄭雅文、王榮德(2009)。〈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國際比較及台灣制度之改革方向〉,《台灣衛誌》28:459-74。
林宗宏(2009)。〈台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台灣社會學刊》43:93-158。
林炫秋(2008)。〈社會保險權利之憲法保障-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297-353。
林家和(2010)。〈勞動彈性化的社會衝擊-以非典型勞動為例〉,《台灣勞工季刊》23:41-50。
林煥柏(2016)。〈健全我國職業災害保險法制-以日韓二國為借鏡〉,《臺灣勞工季刊》46:43-50。
邱漢誠(2013)。〈獎酬誘因、成員信任與知識分享之關聯-部門做為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12):21-43。
邱駿彥(1998)。〈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17:205-220。
柯志哲、張珮青(2014)。〈區隔的勞動市場?探討臺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作流動與薪資差異〉,《臺灣社會學刊》55:127-177。
徐婉寧(2017)。〈論違法解僱下僱用人之受領遲延責任與危險負擔法理之交錯:以解析我國實務見解及日本法之比較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6(1):87-133。
張文彬(2016)。〈從社會排除的觀點探討台灣原住民的就業狀況:以民國104年的實證統計為基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9-4:69-109。
許慶雄(1992)。〈社會權概念及其內容〉,《律師通訊》151:54-60。
郭俊巖、王德睦(2008)。〈全球化下脫貧策略的政治經濟背景研究:從Anthony Giddens觀點的探討〉,《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105-134。
郭俊巖、吳惠如、賴琴瑩、王德睦(2013)。〈後工業社會下台灣都市原住民就業困境之探討:台中都會區原住民意見領袖的觀點〉,《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2):69-107。
郭俊巖、許佩茹(2010)。〈失業者返回部落謀生的就業歷程之研究:以信義鄉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7:1-28。
郭俊巖、黃明玉(2010)。〈原住民在都市謀生的艱辛歷程之研究:以三個受助個案為例〉,《弘光學報》59:60-77。
陳宜中(2003)。〈國家應維護社會權嗎?評當代反社會權論者的幾項看法〉,《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2):309-338。
陳盈方、呂建德(2012)。〈金融危機對台灣社會政策的衝擊:仍然是路徑依賴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2):191-246。
陳煥柏(2016)。〈健全我國職業災害保險法制—以日、韓二國為借鏡〉,《台灣勞工季刊》46:43-50。
傅立葉(1993)。〈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5:39-64。
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23(2):177-193。
曾龍(2016)。〈大數據與巨量資料分析〉,《科學發展》524:66-71。
黃坤祥、游皓瑋(2006)。〈高屏澎東地區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就業輔導行為意象之探討〉,《公共行政學報》21:1-37。
黃家齊(2002)。〈人力資源管理活動認知與員工態度、績效之關聯性差異分析-心理契約與社會交換觀點〉,《管理評論》21(4):101-127。
黃義銓、蔡昌言、林昌平(2012)。〈日本勞動派遣社會政策之探討:由勞工保護的觀點分析勞動派遣事業的角色與影響〉,《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2):141-190。
葉源鎰、高育芸(2006)。〈原住民與觀光客社會交換模式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邵族為例〉,《觀光研究學》12(4):295-324。
詹火生(2011)。〈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會發展季刊》133:81-92。
廖洲棚、陳敦源、廖興中(2013)。〈揭開地方文官回應民意的『秘箱』:台灣六都 1999 熱線的質化分析〉,《文官制度季刊》5(1):49-84。
劉千嘉、林季平(2010)。〈影響臺灣原住民族遷徙的區位及生命歷程要素〉,《都市與計劃》37(3):305-342。
劉仲矩、黃梅君(2007)。〈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勞退新制滿意度對員工績效之影響〉,《公共行政學報》24):29-69。
劉鶴群(2015)。〈社會排除、貧窮與就業:現象描述與政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51:163-184。
蔡明砡(2008)。〈我國社會立法發展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09:66-83。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衛民(2000)。〈原住民就業安全體系基本架構之初探〉,《台灣社會學刊》24:281-326。
魯慧中(2018)。〈典型或非典型工作?台灣男性和已婚女性就業型態的決策模式和因素分析〉,《經濟研究》54(2):119-189。
賴秦瑩、郭俊巖、王德睦(2012)。〈全球化下部落社區產業與在地就業的可能:以信義鄉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18-40。
賴顯英(2008)。〈歐洲”公民”之形成及”公民質性”演變之探討〉,《國家發展研究》8(1):1-41。
藍科正、陳美慧(2009)。〈論強制受僱四人以下事業單位勞工參加勞保之可行性〉,《政大勞動學報》24:95-131。
顧慕晴、盧姵緁(2008)。〈我國公部門原住民工作權保障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4(1):19-42。
三、 專書譯著
古允文(譯),Gosta Espinh-Andetrsen (原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朱柔若(譯),W. Lawrence Neuman(原著)(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譯),Ranjit Kumar(原著)(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
孫治本(譯),Ulrich Beck(原著)(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Daniel Bell(原著)(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臺北:桂冠。
四、 編著論文
朱柔若(2001)。〈都市原住民運動史〉,蔡明哲(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91-12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清富(2001)。〈第六章都市原住民社會問題史〉,蔡明哲(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279-316。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171-198。台北市:中國政治學會。
傅仰止(2001)。〈都市原住民概說〉,蔡明哲(編),《臺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1-4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五、 學位論文
呂星蕙(2001)。《高科技產業新新人類福利知覺與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工作價值觀為干擾變項》。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柯函秀(2003)。《員工分紅入股制度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為例》。台北;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莊昆祐(2003)。《臺灣原住民之就業歧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筱甯(2001)。《我國原住民族就業機會保障體制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童興華(2003)。《勞基法第五十九條之研究—自勞工及其家屬生存權保障以觀》。台中;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宜卿(2003)。《企業運用獎勵旅遊制度的激勵效果研究-以美商安泰人壽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 政府委託計畫
林大鈞(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社會安全網之研究》(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PG9911-0344)。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辛炳隆(2011)。《非典型就業之衡平機制-經濟面之研究》(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PG9911-0384)。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政儒、邱駿彥,(2017)。《我國職業災害補償法制之研究》(勞研所委託研究報告ILOSH104-R331)。新北市: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敦源、蕭乃沂、廖洲棚、陳恭(2016)。《政府巨量資料分析與政策端應用效能提升之研析》(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析報告NDC-104-035-003)。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電子治理研究中心。
黃源協(2008)。《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安全體系之規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煌雄、趙昌平、呂溪木(2002)。《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總體檢調查報告》(監察院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廖洲棚、陳敦源、蕭乃沂、廖興中(2013)。《運用巨量資料實踐良善治理:網路民意導入政府決策分析之可行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MIS-102-003)。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七、 官方出版品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68號、委員提案第1091號),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dcfcbcdcccfcfc5cecccad2ceccc7。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468號、政府提案第1727號),https://lis.ly.gov.tw/lgcgi/lgmeetimage?cfcec9cdcfcccfcfc5cccfd2cec9cf。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8)。《99 年原住民經濟狀況調查》。台北: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勞工保險法規歷次修正條文彙編(上、下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05)。《軌跡-走過勞工保險55年》。台北,商周編輯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2010),《甲子紀事 勞工保險60年》。台北縣,德屹科技創意有限公司。
八、 統計資料庫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108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108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行政院性別平等委員會(2019)。〈勞動條件統計(多維度查詢-非典型就業人數-教育程度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07年度(全年度)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108年度(全年度)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原住民族委員會(2020)。〈109年第2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
勞動部(2018)。〈107年勞動檢查年報〉。
勞動部(2019)。〈108年勞動檢查年報〉。
勞動部(2019)。〈給付千人率-按行業標準分類第八、九、十次修訂〉。
勞動部統計處(2019)。〈勞工保險職業災害給付千人率〉。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2019)。〈107年原住民投保勞工保險調查報告〉。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9)。〈106-108年原住民族勞工職災件數及千人率統計表〉。
九、 行政院所屬各級機關出國報告
吳佩樺(2012)。〈考察日本勞動保險特別加入之承保作業實務〉,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公務出國考察報告。
曾淑惠、王雅瑄(2011)。〈考察日本勞災保險承保及僱用保險制度實務作業〉,勞工保險局公務出國考察報告。
十、 網路資料
INSIDE網站,Jewel(2015)。〈巨量資料的時代,用「大、快、雜、疑」四字箴言帶你認識大數據〉。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4356-big-data-1-origin-and-4vs。2019/4/14檢索。
文化部/台灣知識的骨幹,褚填正。〈出口擴張時期〉,《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28。2019/02/09檢索。
文化部/台灣知識的骨幹,褚填正。〈進口替代時期〉,《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21。2019/01/23檢索。
台灣立報,記者陳威任。〈缺乏勞安資訊 原民職災比率高〉。http://www.tipp.org.tw/news_article.asp?F_ID=14825 PageSize=15 Page=2262 startTime= endTime= FT_No= NSubject_No= SelectSubject= Subject_No= SubSubject_No= TA_No= Orderby= KeyWords= Order= IsSelect=。2009/11/03檢索。
台灣新社會智庫全球資訊網,呂建德、陳盈方(2010)。〈台灣非典型勞動的問題:趨勢與對策〉。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E6%94%BF%E7%AD%96%E5%A0%B1%E5%91%8A/%E7%A4%BE%E6%9C%83%E5%AE%89%E5%85%A8/2873-%E5%8F%B0%E7%81%A3%E9%9D%9E%E5%85%B8%E5%9E%8B%E5%8B%9E%E5%8B%95%E7%9A%84%E5%95%8F%E9%A1%8C%EF%BC%9A%E8%B6%A8%E5%8B%A2%E8%88%87%E5%B0%8D%E7%AD%96 。
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聯合會訊第193/194期,黃怡翎。〈草菅人命的公共工程〉。http://www.bankunions.org.tw/?q=node/2283。2017/01/15檢索。
自由時報,記者黃其豪、吳仁捷。〈強風吹 鷹架倒 機場捷運工地1死4傷〉。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347641。2009/11/02檢索。
孫本初(2005)。〈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主辦,2005年05月24日)。http://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524/940524-4.pdf。2018/12/30檢索。
勞工保險局。〈職業災害保險實績費率的定義?為何要實施實績費率制?〉。https://www.bli.gov.tw/0006930.html。2019/05/20檢索。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所。〈原住民職業災害預防資訊網〉。https://laws.ilosh.gov.tw/oio/current.htm。2018/12/31檢索。
報導者,葉瑜娟。〈工地生死錄—看見那些被轉包掉的人命〉。https://www.twreporter.org/a/construction-laborer-safety。2018/7/10檢索。
維基百科。〈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7%9C%81%E6%94%BF%E5%BA%9C%E5%8A%9F%E8%83%BD%E6%A5%AD%E5%8B%99%E8%88%87%E7%B5%84%E7%B9%94%E8%AA%BF%E6%95%B4。2018/12/30檢索。
貳、英文
Beck, U.(2000). The Brave New World of Work.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Century Capitalism. New York: A. A. Knopf.
Cohn, E. and Geske, T.(1990)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3rd Ed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Giddens, A. (2009).Sociology(6th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odin H-D. Klingemann(Eds.),A new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pp.3-4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odin,R.E., Klingemann, H-D.(1996).Political science: The discipline. In R.E.
Gordon, David M., Richard Edwards, and Michael Reich, (1982),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Labor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P.A., Taylor,R.C.R. (1996).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44,936-957.
Harvey, D.(2000). Spaces of Hop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Higgins, Joan.(1980).Social Control Theories of Social Policy.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9(1)1-23.
Isaak,A.C.(1985).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 Illinos: The Dorsey Press.
Kalleberg, A. L. (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Part-time, 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341-365.
Konovsky, M. A. and Pugh, S. D.(1994),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ocial Exchange,” 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37,p.656-669.
MacNeil, I. R. (1985), 'Relational Contract: 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 Wisconsin Law Review, p.483-525.
Mishler,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stiv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orman, R. H. (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
Peters,B.G.(1999).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p.845-855.
Rawls,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J.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B. Reich.(1991). The Work of Nations: Preparing Ourselves for 21st Capi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Webb,E.J.,Campbell,D.T.,Schwartz,R.D., Sechrest,L.(2000).Unobtrustive measures(rev.ed.).Thousand Oaks,CA:Sage.
Wilson, W. J. (1996). When Work Disappears: The Word of the New Urban Poor. NewYork: Alfred A. Knopf.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27-
dc.description.abstract原住民勞工大多從事高職災風險的工作,卻有相當比例未參加勞工保險,這可能使受災家庭落入貧窮循環。本研究旨在透過原住民勞動型態剖析及檢討勞工保險制度,以了解原住民勞工高職災卻低保障的原因,並提出改善建議,供政府相關單位未來政策規劃或法令執行之參考。
本研究分析原民會每年委外研究之「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及勞保局內部統計資料後發現,原住民勞工參加勞保比率雖有逐年提升的情況,但每年仍約有4、5萬人未投勞保。再就行業別、投保類別及工時型態等資料進行交叉比對,發現未投保者的工作型態,主要集中於從事營建工程業的非典型勞工,這些勞工一旦發生職災,將因沒有勞保給付的及時保障,可能使家庭陷入經濟困難。
經深度訪談發現,從事營建工程業之原住民勞工未參加勞保的原因,可分為六個面向:第一、經濟問題無力繳納保險費;第二、因族群文化價值差異,不習慣依賴保險制度分散生活風險;第三、原住民勞工對勞保缺乏正確認知;第四、營造業散工因流動性高且身分不易掌握,不方便投保;第五、雇主經成本評估後不願幫員工投保;第六、現行勞保體制以員工4人以下為自願投保單位,導致受僱微型企業者大多未參加勞保。
本研究在政策建議上,係參酌羅爾斯(John Rawls)《正義論》之差別原則,建請政府宜透過補助原住民保險費,提升原住民勞工參加勞保的意願;制度建議上,則主張順應以社會保險取代勞動法制之國際趨勢,期望未來《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的特別加保制度,宜從使用者角度設計簡便的申報管道,改善非典型勞工未參加勞保情形;執行建議上,保險人因應數位化,宜善用資訊科技簡化申報手續,政府亦宜加強對投保率低的行業或族群加強宣導。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While indigenous workers are mostly engaged in jobs with high occupational injury risks,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do not participate in labor insurance. Consequently, this may result in a cycle of poverty for injured workers’ familie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for a high percentage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but low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workers.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analysis of indigenous labor patterns and a review of the labor insurance system, while propos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s that may be adopted by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to support future policy planning or law enforcement.
In this research, the annual Indigenous Employment Status Survey (outsourced by the Council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internal statistics compiled by the Bureau of Labor Insurance were analyze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although the labor insurance rate of indigenous workers has increased annually, there were still approximately 40,000 to 50,000 indigenous workers each year without cover. Then, cross comparisons of data were conducted for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industry, type of insurance purchased, and the type of working hour system. It was determined that uninsured indigenous workers were mainly atypical workers engaged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the event of an occupational accident, these workers were unable to obtain timely protection of labor insurance benefits, which may cause their families to experienc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also conducted, from which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asons for not purchasing labor insurance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six factors. First, insurance premiums could not be met due to economic factors; second, they were not used to relying on the insurance system to disperse life risks due to differences in ethnic cultural values; third, they lacke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abor insurance; fourth, casual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were highly mobile and difficult to manag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urchase labor insurance for them; fifth, employers were unwilling to purchase labor insurance after cost assessment; and sixth, in the current labor insurance system, an entity with four or fewer employees, labor insurance should be purchased by employees themselves; as such, most employed by micro-enterprises were not insured.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difference principle in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for policy suggestions. Government can increase indigenous work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labor insurance by subsidizing their insurance premiums. From a system perspective, it is hoped that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replacing labor insurance with social insurance, the special insurance system stipulated in the future Labor Occupational Accident Insurance and Protection Act can design a simple application channel from the user's point of view to improve issues with a lack of insurance for atypical workers. In terms of implementation, insur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response to government digital policy) to simplify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and enhance awareness-raising events for industries or groups with low insurance coverag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22:5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402202100141400.pdf: 2527536 bytes, checksum: 7bd21e5ed1296cf01b8e2fc72fe51e99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1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誌謝 i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3
壹、 研究動機 3
貳、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設計 5
壹、 研究途徑 5
貳、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相關理論、概念界定及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相關理論 13
壹、 勞動市場區隔理論 13
貳、 社會交換理論 15
第二節 概念界定 17
壹、 社會公民權 17
貳、 福利國家體系 18
參、 社會保險制度 20
肆、 去商品化與社會控制 22
伍、 路徑依賴 2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24
壹、 原住民的社會適應情況 24
貳、 原住民勞動型態相關研究 25
第三章 研究背景 29
第一節 勞工保險的相關規定 29
第二節 勞保納保範圍的變動歷程 31
壹、 國民政府遷台 31
貳、 勞工保險的草創 32
參、 勞工保險條例正式公布施行 32
肆、 勞保納保範圍持續擴張 33
伍、 隨外在制度及人口變化調整勞保體制 34
第三節 制度限制及改善規劃 36
壹、 綜合型保險之優缺分析 36
貳、 職業災害保險單獨立法之規劃 38
第四章 原住民勞工參加勞工保險概況 41
第一節 原住民有工作者參加社會保險情況 41
壹、 2018年度調查統計資料分析 42
貳、 2019年度調查統計資料分析 43
參、 2020年第2季調查統計資料分析 44
肆、 小結 45
第二節 原住民勞工就業狀況及投保型態 46
壹、 從業身分 46
貳、 行業別 48
參、 工時型態 51
肆、 小結 53
第三節 原住民勞工未參加勞保原因調查 54
壹、 受僱5人以上單位者未參加勞工保險原因 54
貳、 無一定雇主或自營作業者未參加勞工保險原因 56
參、 小結 57
第五章 影響原住民勞工參加勞工保險因素 59
第一節 個人或家庭經濟因素 60
壹、 無力負擔保費 60
貳、 債務問題 63
參、 避免影響社會福利身分 64
肆、 原住民老年經濟生活已有保障 65
第二節 族群文化價值因素 67
壹、 風險由部落共同承擔 67
貳、 受宗教影響不喜爭執 68
參、 歷史因素導致對政府不信任 68
肆、 社會資源充足無加保需求 70
第三節 個人對勞保認知因素 71
壹、 缺乏正確投保觀念 71
貳、 不清楚投保勞保的益處 72
參、 不知如何參加勞保 72
第四節 原住民特殊勞動型態因素 76
壹、 營造業僱傭關係難以認定 76
貳、 散工流動性高且身分不易確認 77
參、 家族或部落成員共同勞動 79
肆、 原住民勞工的工作特殊習性 80
伍、 從事跨領域工作不知如何參加職業工會 82
陸、 高山原住民多從事農務工作 82
第五節 雇主成本評估因素 84
壹、 經營事業的勞動成本考量 84
貳、 營建工地已有團體保險 84
參、 不願承擔員工的職災風險 85
第六節 勞保體制之結構性因素 87
壹、 法制面因素 87
貳、 執行面因素 91
參、 改進方案 93
第六章 結論 9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9
壹、 原住民參加勞工保險情形 99
貳、 原住民勞工未投保原因 101
第二節 建議 103
壹、 政策建議 103
貳、 研究限制 112
參、 研究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7
附錄-深度訪談大綱 129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我國原住民勞工參加勞工保險之研究-以營建工程業之非典型勞動為核心zh_TW
dc.titleA Study of Indigenous Workers’ Participate in Labor Insurance Focusing on the Atypical Employees Engaged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Industry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9-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古允文(Yuen-Wen Ku),林良榮(Liang-jung Lin)
dc.subject.keyword原住民,勞工保險,福利國家體制,路徑依賴,雙元勞動市場理論,社會交換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Indigenous,Labor Insurance,welfare state regime,Path dependence,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Social Exchange Theory,en
dc.relation.page132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100484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1-02-05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04022021001414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47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