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12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曾宛如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sin Yeh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育欣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8:22:0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3-08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3-08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1-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論著(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四版,2006年8月。 2.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發展基金會,四版,2003年4月。 3.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十二版,2012年9月。 4. 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九版,2013年9月。 5. 黃川口,公司法論,自刊,初版,1982年10月。 6. 黃銘傑,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實際—不同意見書,新學林,初版,2002年8月。 7. 張文郁,權利與救濟(二)-實體與程序之關聯,元照,初版,2008年4月。 8. 梁宇賢,公司法論,三民,六版, 2006年3月。 9.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五版, 2008年9月。 10. 葉大殷,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1999年12月。 11. 楊健華,民事訴訟法問題研析(三),三民,2010年10月。 12. 楊健華,商事法要論,三民,1990年4月。 13. 廖大穎,公司法原論,三民,六版,2012年8月。 14.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八版,2012年9月。 15.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十版,2012年9月。 (二)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王文宇、張冀明,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2007年3月。 2. 王志誠,股東之帳簿閱覽權,月旦法學教室,第37期,2005年11月。 3. 王志誠,股東之裁判解任董監事訴請權,台灣法學雜誌,92期,2007年3月。 4. 王志誠,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政大法學評論,92期,2006年8月。 5. 方嘉麟,我國公司法制衡監控模式-其種類及與民法模式之關聯,政大法學評論,41期,1990年6月。 6. 方嘉麟,從臺灣大案例論裁判解任及假處分在公司治理中之定位,政大法學評論,第83期,2005年2月。 7. 方嘉麟,關係企業專章管制控制力濫用之法律問題(一),政大法學評論,63期,2000年6月。 8. 王麗玉,公司經理人制度之研究,輔仁法學,10期,1991年6月。 9. 呂太郎,假處分裁定程序之研究,法官協會雜誌,2004年6月。 10. 呂岱芬、謝鳳嬌,美國股東會通訊行使議決權制度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23卷 2期,2005年2月。 11. 沈冠伶,我國假處分制度之過去與未來-以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如何衡平保障兩造當事人之利益為中心,109期,2004年6月。 12. 李貞儀,由「法院鬥法」案探討禁止董事行使職權假處分及臨時管理人之地位與權限,收錄於「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初版,1999年12月。 13. 李貞儀,禁止董事行使職權之假處分,收錄於「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初版,1999年12月。 14. 林仁光,裁判解任董事及董事長,月旦法學教室,114期,2012年4月。 15. 林昌億,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最新修正介紹,證券暨期貨月刊,27卷8期,2009年8月。 16. 林國全,2005年公司法修正條文解析(上),月旦法學雜誌,124期,2005年9月。 17. 林國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之資格、選任與解任,台灣法學雜誌,36期,頁109,2002年7月。 18. 林國全,股東會決議解任董事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47期,1999年4月。 19. 林國全,董事任期制與敵意併購,月旦法學教室,35期,2005年9月。 20. 林國全,董事會違法拒絕股東提案,臺灣本土法學雜誌,73期,2005年8月。 21. 姜悌文,不確定法律概念之禁止適用於當然解任規定之探討,軍法專刊,56卷6期,2010年12月。 22. 郭土木,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探討,台灣法學雜誌,38期,2002年9月。 23. 郭大維,觀投資人保護法之修正再思我國證券投資人保護之規範,證券暨期貨月刊,27卷8期,2009年8月。 24. 陳志民,嚇阻(DETERRENCE)概念下之反托拉斯法私人訴訟-最適損害賠償理論之政策啟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4卷1期,2002年3月。 25. 陳怡如,從法律保留原則的觀點評析釋字第五四五號解釋,軍法專刊,52卷1期,2006年2月。 26. 莊柏毅,少數股東權股東自行召集股東臨時會之研究,軍法專刊,42卷8期,1996年8月。 27. 陳國文,從強制執行實務論假處分,全國律師,1998年8月。 28. 黃銘傑,公平交易法執行機制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86期,2010年11月。 29. 黃銘傑,金融機構負責人忠實注意義務加重之理論與實務,月旦法學雜誌,142期,2007年3月。 30. 黃銘傑,經濟法基本性格論,政大法學評論,58期,1997年12月。 31. 黃銘傑,監察人,收錄於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二版,2002年3月。 32. 陳德英,投資人服務與保護中心,證券暨期貨管理月刊,16卷5期,1998年5月。 33. 張冀明、闕光威、林靖揚,淺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的保護主體與保護機構的調查權,律師雜誌,2003年6月。 34. 游志煌,論投資人保護法與證券詐欺訴訟之發展,證交資料,499期,2003年11月。 35. 曾宛如,公司經理人之功能與權限,台大法學論叢,36卷4期,2007年12月。 36. 曾宛如,有限責任與債權人之保護,臺大法學論叢,35卷5期,2006年9月。 37. 曾宛如,我國有關公司治理之省思-以獨立董監事法制之改革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03期,2003年12月。 38. 曾宛如,影子董事與關係企業-多數股東權行使界限之另一面向,政大法學評論,132期,2013年4月。 39. 曾宛如,論董事與監察人對公司債權人之責任:以公司面臨財務困難為核心,臺大法學論叢,37卷1期,2008年3月。 40. 廖大穎,論關係企業的內部監控與股東權壤之保護,經社法制論叢,第31期,2003年1月。 41. 廖義男,從行政法院裁判看公平交易法實務之發展(上),月旦法學雜誌,69期, 2001年2月。 42. 蔡佩茹,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業務運作現況,證券暨期貨月刊,6期22卷,2004年6月。 43. 蔡朝安,淺談投資人保護法修正與董監事責任,資誠通訊,225期,2009年6月。 44. 劉連煜,少數股東股東會召集權與臨時管理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7期,2004年4月。 45. 劉連煜,投保中心提起解任董監事及代表訴訟之新規範,月旦法學教室,84期, 2009年10月。 46. 劉連煜,投保中心對董監事提起解任之訴的性質-東森國際案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303號民事裁定及其歷審判決之評釋,法令月刊,63卷4期,2012年4月。 47. 劉連煜,投資人保護法研討會(二)-團體、公益訴訟於證券期貨市場之適用,報告人:劉連煜教授,月旦法學雜誌,49期,1999年6月。 48. 劉連煜,投資人保護與團體訴訟,實用月刊,333期,2002年9月。 49.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的來臨,月旦法學雜誌,111期,2004年8月。 50. 謝杞森,公平交易法案件締結行政和解契約的探討,公平交易季刊,9卷4期,2001年10月。 51. 蘇永欽,論不正競爭和限制競爭的關係—試從德國現行法觀察,臺大法學論叢,11卷1期,1981年12月。 (三) 政府資訊、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依筆畫順序排列) 1. 立法院公報(1965),54卷35期。 2. 立法院公報(2002),91卷第45期(一)。 3. 立法院公報(2008),98卷24期(一)。 4. 立法院(03/11/2009)第7屆第3會期第4次會議關係文書。 5. 財政部金融革新小組編,金融革新小組各子題建議事項表,台北市:財政部金融革新小組,1998年1月。 6. 財團法人證券暨期貨市場基金會編,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年報。 7. 廖義男等,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一)第一條至第十七條,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九十二年度合作研究報告七,2003年12 月。 8. 顏廷棟,喝咖啡聊是非-從咖啡價格調漲案,談公平會宜否命違法事業為調回原價之更正措施?「公平交易委員會競爭政策資料及研究中心」演講,2013年4月。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1. 沈宜生,刑事不對稱上訴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7月。 2. 林淑娟,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行政和解制度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5年 3. 林雪容,競爭法上行政和解契約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2006年 4. 施季秀,股東提案權之研究-以公司法一七二條之一第四項第一款所稱「該議案非股東會所得決議者」為中心,私立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7月。 5. 孫沅孝,公司董事之選任與解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6. 孫志榮,公司法上少數股東召集權之探討,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6年7月。 7. 許永欽,違反公平交易法行為制裁制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硏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 8. 連宏仁,股份有限公司少數股東權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9. 陳佩慶,公司登記法制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10. 郭瓊茹,投資人保護法團體訴訟制度之研究-以保護機構之任務與定位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10年7月。 11. 葉淑芬,公司法上少數股東保護之研究-以「少數股東權為中心」,國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2. 蔡長佑,消費訴訟之研究-以團體訴訟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13. 劉彥廷,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團體訴訟,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月 14. 鄭雅云,股東之帳簿閱覽權,國立中正大學財法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五) 報章雜誌(依筆畫順序排列) 1. 工商時報(01/08/2013),〈公司影武者 將對債務負全責 立院初審通過公司法第154條修正案,公司若有巨大債務,將由實際操控者負擔〉,A16版。 2. 工商時報(11/25/2006),〈金管會:免除適任爭議〉,B01。 3. 工商時報(06/09/2005),〈翁一銘林華得差別待遇? 金管會:與翁一銘已達成默契,國華人壽股東會後翁將不再出任董監事〉,2版。 4. 工商時報(01/16/2009),〈通訊投票平台,今年至少20家採用〉,B2版。 5. 工商時報(06/19/2010),〈國票金解任耐斯董監案 撤回〉,A11版。 6. 工商時報(06/21/2003),〈開發董座 金控陳敏薰、工銀胡定吾 劉泰英 獲推舉為最高顧問 財部要求劉全面交出經營權〉,A01版。 7. 工商時報(11/24/2006),〈辜仲諒條款 金融負責人遭通緝 10日內須改派董事〉,A07版。 8. 中國時報(05/10/2012),〈股東會電子投票 小股東福音〉,B4版。 9. 陳中興,辜家的劫 該如何解,遠見雜誌,246期,頁166,2006年12月。 10. 郭庭昱,你投資了吸血鬼公司嗎,今周刊,391期,頁72,2004年11月。 11. 經濟日報(12/25/2011),〈大談開發金要併寶來證,辜仲瑩又被盯上〉,A19版。 12. 經濟日報(01/15/2013),〈王又曾條款 三讀通過〉,A19版。 13. 經濟日報(03/16/2010),〈元大金處分案 金管會撤銷〉,A13版。 14. 經濟日報(09/07/2012),〈改革金融負責人被起訴 擬即解職〉,A20版。 15. 經濟日報(04/14/2008),〈股東會大撞期 金管會重點查核 627家6月13日開會 將緊盯幾家爭議公司 另推動通訊投票 保障小股東權益〉,A4版。 16. 經濟日報(04/19/2005),〈股東會選時選地,有學問〉,C3版。 17. 經濟日報(11/24/2006),〈金管會:一旦通緝 將要求辜解職〉,A4版。 18. 經濟日報(09/20/2006),〈禾豐超貸案 梁成金起訴 金管會:收到起訴書後 再視情節輕重研判是否免職〉,A4版。 19. 經濟日報(11/25/2006),〈金管會回應如申請復職 須重審資格〉,A4版。 20. 經濟日報(11/23/2006),〈金管會研判 遭受通緝前 小辜會請辭〉,A3版。 21. 經濟日報(11/23/2006),〈金管會 管不住酷斯拉〉,A4版。 22. 經濟日報(06/08/2005),〈金融新聞國票金董事長林華德 解任〉,A4版。 23. 經濟日報(06/19/2010),〈洪陣營嗣後主動撤案。道德勸說沒用 祭出「有礙公司經營 將處分」密函 金管會發怒 大股東讓步〉,A12版。 24. 經濟日報(07/01/2003),〈涉及知本飯店渡假村授信弊案黃清吉解任農銀董事總座〉,7版。 25. 經濟日報(06/21/2003),〈財部發函開發金 解任劉泰英所有職務 開發金昨臨時常董會 劉泰英辭董事長 陳敏薰掌開發金 胡定吾掌工銀〉,3版。 26. 經濟日報(08/16/2006),〈商業倫理論壇明舉行 本報金融研訓院合辦〉,B3版。 27. 經濟日報(03/02/2013),〈第一金投信經理人 涉炒股被查〉,A3版。 28. 經濟日報(06/13/2006),〈復華金董監提前改選,元大闖關〉,A4版。 29. 經濟日報(08/13/2005),〈新光金董事長涉內線交易 吳東進職位保不保 金管會暫不決定〉,A3版。 30. 經濟日報(8/16/2005),〈葉素菲:若給她機會 會東山再起〉,A5版。 31. 經濟日報(04/09/2010),〈蔡鎮宇 暫無適格性問題〉,A15版。 32. 經濟日報(04/09/2010),〈檢討行政處分三年期限規定 利用時效逃避處分 難了〉,A15版。 33. 聯合晚報(09/08/2006),〈復華金改選董監,元大獲6董〉,17版。 34. 聯合報(12/20/2011),〈股東會 每日上限 明年降為120家〉,A14版。 35. 聯合報(11/17/2005),〈博達董監月底改選 否則解任〉,B2版。 36. 聯合報(11/29/2005),〈博達臨時股東會流會 葉素菲辭董座〉,B1版。 37. 聯合報(04/09/2009),〈金管會談誠信金融負責人被起訴 就解職〉,A3版。 38. 聯合報(03/16/2010),〈金管會處分失效 元大杜麗莊可復職〉,AA02版。 39. 聯合報(04/10/2013),〈紅火案結辯 辜仲諒引聖經判還清白〉,A11版。 40. 聯合報(04/28/2010),〈涉扁家洗錢案 馬維建等3人解職〉,AA1版。 (六) 網路資源(依筆畫順序排列) 1. 投保中心網站,http://www.sfipc.org.tw(最後瀏覽日:06/28/2012)。 2. 法務部新聞稿,葉素菲保釋後回任博達董事長適法性新聞稿,法務部網站,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7652&ctNode=27518&mp=001(最後瀏覽日:03/25/2013)。 3. 金管會(04/02/2013)新聞稿,第一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之違規處分案,金管會網站,http://www.fsc.gov.tw (最後瀏覽日:04/15/2013)。 4. 金管會(05/01/2009)新聞稿,開發金投資金鼎證券,相關人員涉及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法令之處分案,金管會網站,http://www.fsc.gov.tw(最後瀏覽日:04/26/2013)。 5. 金管會(05/01/2009),澄清處理開發金控新聞稿,金管會網站,http://www.fsc.gov.tw(最後瀏覽日:04/26/2013)。 二、 英文文獻 (一)專書論著(依字母順序排列) 1. Adrian Walters and Malcolm Davis-White, Directors’ Disqualificaton: Law and Practi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17-20, 1999. 2. Paul L. Davies, Gower and Davie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8th ed., London, Seet & Maxwell, 16-30, 2008 3. Peter Loose, Michael Griffiths and David Impey, The Company Director: Powers, Duties and Liabilities, 9th ed., Bristol, Jordans, 305, 2007. 4. Roy Goode,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Insolvency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514, footnote 18, 2005 5. Stephen Griffin, Company Law: Fundamental Principles, 4th ed., London, Person Education Limited, 341, 2006. 6. Stephen Grriffin, Personal Liability and Disqualification of Company Directors, Oxord & Portland, Hart Publishin, 133, 1999. (二)期刊論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1. Adrian Walters, Bare Undertakings in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Proceedings : the Insolvency Act 2000, Blackspur and Beyond, 22(10) Comp. Law. 290, 2001. 2. Adrian Walters, Director’s Duties: the Impact of the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21(4) Comp. Law 110, 2000 3. Alice Belcher, What Makes a Director Fit? An Analysis of the Workings of Section 17 of the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16(3) Edin.L.R.386, 2012. 4. Chris Noonan & Susan Watson, The Nature of Shadow Directorship: Ad Hoc Statutory Intervention or Core Company Law Principle?, J.B.L. 763, 2006, Dec. 5. Christian Witting, Intra-Corporate Conspiracy: An Intriguing Prospect, 72(1) C.L.J. 178, 2013. 6. David Milman,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an Evaluation of Current Law,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UK, 331 Co.L.N.1, 2013. 7. D.D. Prentice and Jenny Payn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122 L.Q.R. 558, 2006 8. Demetra Arsalidou, The Banking Crisis: Rethinking and Refining the Accountability of Bank Directors, 4 J.B.L. 284, 2010. 9. Dermot Turing, Lender Liability, Shadow Directors and the Case of Re Hydrodan (Corby) Ltd, 9(6) J.I.B.L. 244, 1994. 10. Eleanor Temple, Misfeasance: Shadow Director versus De Facto Director, 24(1) Insolv. Int. 4, 2011 11. Evripides Hadjinestoros, Fear of the Dark: Banks as Shadow Directors, 34(6) Comp. Law. 169, 2013. 12. Frank B. Wright, Criminal Liability of Directors and Senior Managers for Deaths at Work, Criminal L. R. 949, 2007, Dec. 13. G.G. Triantis & R.J. Daniels,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if. L. Rev. 1073, 1080, 1995. 14.Helen Anderson, Piercing the Veil on Corporate Groups in Australia: the Case for Reform, 33 MELB. U. L. REV. 333, 2009. 15. Janet M. Dine, The Disqualification of Company Directors, 9(10) Comp. Law. 213, 1988. 16. Kunal Ambasta, A Leap of Reasoning, but for Special Cases: An Analysis of the “Expiry”of Directing Mind and Will Test in Attribution of Corporate Liability?, 33(8) Comp. Law 227, 2012. 17. Len Sealy, Paycheck Services 3 Ltd: the Supreme Court Reviews the Concept of the De Facto Director, 287 CO. L.N. 1, 2011. 18. Lynne Taylor, Expanding the Pool of Defendant Directors in a Corporate Insolvency: De Facto Director, Shadow Director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Deemed Directors, 16 N.Z.B.L.Q. 203, 2010. 19. Tamo Zwinge, An Analysis of the Duty if Care in the United Kindom in Comarison with the German Duty of Care, 22(2) I.C.C.L.R. 31, 2011 20. The Fourth Annual Leonard Sainer Lecture: the Rt Hon Lord Hoffmann, 18(7) Comp. Law. 194, 1997 21. Paul Hughes, Directors’ Personal Liability for Cartel Activity under UK and EC Law-a Tangled Web, 29(11) E.C.L.R. 632, 2008. 22. Peter Breakey, Difficulties with Re Grayan Building Services Lted, Re: Do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s.6(1)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31(12) Comp. Law. 409, 2010 23. Peter Watts, Deeds and Principles of Authority in Agency Law, 2 Oxford U. Commw. L.J. 93, 2002 24. Rachel Candler, United Kingdom: Procedure-Office of Fair Trading- Director Disqualification-New Guidance Published, 31(12) E.C.L.R. N196, 2010. 25. Robyn Carroll, Third Party Liability for Corporate Activity: Recent Developments, 26 U.W. AUSTL. L. REV. 328, 1996. 26. Stephen Griffin, Confusion Surrou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Liability of a Shadow Director, 24(3) INSOLV. INT. 44, 2011. 27. Stuart Richards & Sharmela Thevarajaha, Liability of Directors under Competition Law, 33(1) E.C.L.R. 1, 2012. 28. Sweet & Maxwell and its Contributors,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Hollier: De Facto Directorship Considered in Disqualification Following Investigation, 16 Co. L.N. 8, 2006 29. Tania Clench, Being Concerned in the Management of a Company- What Does It Mean?, 25(2) Insolv. Int. 28, 2012. (三)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依字母順序排列) 1. Report of the Company Law Committee (the Jenkins Committee), Cmnd. 1749 (1962). 2. Report of the Review Committee, Inslovency Law and Practice (the Cork Committee), Cmnd. 8558 (1982). (四)網路資源(依字母順序排列) 1.Companies House, available at http://www.companieshouse.gov.uk/about/gbhtml/gp2.shtml 2.New Zealand Takeover Panel, available at http://www.takeovers.govt.nz/ 4.OFT guidance document, Company Directors and Competition Law (June 2011), available at http://www.oft.gov.uk/shared_oft/ca-and-cartels/competition-awareness-compliance/oft1340.pdf 4. OFT guidance document,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Orders in competition cases, published June 2010, available at http://www.oft.gov.uk/shared_oft/business_leaflets/enterprise_act/oft510.pdf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861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淘汰經營者制度標誌出經營者的最低行為標準,為市場樹立了行為規範。我國淘汰經營者制度有眾多缺失。其中,淘汰事由不符時宜、或與保護市場或公司之目的缺乏相關性,使吾人難以從中檢視我國公司經營者行為標準的核心概念究何所指。其他不足處尚有:判斷是否淘汰經營者的機關不明或不適合、淘汰後經營者可立即回任或淘汰之期間僵化、規範對象(主體、行為)不足、未設淘汰後有條件回任市場之機制、未置淘汰後或違反淘汰制度之效果、法條所列或實務所增之淘汰條件的必要性令人存疑、無公示制度以昭市場、是否及如何搭配定暫時狀態假處分制度的討論尚未完備等等。
大英國協國家有董事/經營者失格制度,規範各種類公司之董事/經營者之失格,頗為完善。本文以英國CDDA 1986董事失格法為研究主軸,並詳研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的淘汰經營者制度。 本文先檢視我國主要的淘汰經營者制度,包括公司法第30條當然解任、金融法規上眾多解任規範、公司法第200條、投保法第10條之1裁判解任之訴,嗣後,並統整我國缺失。在研究大英國協失格制度相對應的解決方法後,縝密討論以之適用於我國,以截長補短的法律上或事實上可能性。最後,新訂或修訂諸多公司法及投保法法條。整體而言,建議刪除公司法第30條、引進部分大英國協失格制度取代;保留公司法第200條,惟以失格制度之優點修正之;刪除投保法第10條之1,並對金融法規的諸多解任規範提出修正方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examines a mechanism for disqualification and removal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henceforce to be referred to as a ruling-out-system. The ruling-out-system I consider sets out guidelines for better enforcing already exsiting behavioral norms for directors and managers. There are shortcomings in our current directors and managers removal system. For example, the specified behaviors for removal are not suitable for today’s markets, or these behaviors are even irrelevant to the purposes of market or company protection under the law.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core concept of behavioral norms provided by such specified behaviors. Other shortcom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no clear designated authority to initiate the removal porcedures; second, no method for preventing a previously removed director or manager from returning to the same or a similar position; third, the current removal systems are not applicable to shadow or de facto directors; fourth, no procedure for allowing a removed director or manager to apply for a special permission to act in the capacity of a manager if warranted; fifth, there are no consequences for a director or a manager who violates the removal system; sixth,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ditions added by court for removal is doubtful; seventh, no publication system to warn the markets about the removal of a director or a manager; eighth, no complete discussion of how to apply injuctions, etc.
The company directors/managers disqualification system in the Common Wealth is complete. The system rules the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in all kinds of companies. This thesis focuses mainly on the CDDA 1986 in the UK, and also studies the ruling-out-system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 This thesis firstly reviews the removal system in Taiwan, including Article 30 and Article 200 of the Company Act, many removal rule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rticle 10-1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 and Futures Trader Protection Act, and sums up the shortcomings. After studying the solutions to these shortcomings provided by the disqualification system in the UK and other Common Wealth countires, it further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n the legality and on the factual aspects of applying such solutions to our system in Taiwan. Finally, this thesis sets up new and modifies existing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iscussion. In general, we could eliminate Article 30 of the Company Act, and replace it with some parts of the UK disqualification system ; keep Article 200 of the Company Act while modifying it with some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UK disqualification system; eliminate Article 10-1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or and Futures Trader Protection Act. This thesis also suggests ways to modify the removal rule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8:22:0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8a21085-1.pdf: 1971878 bytes, checksum: b1126ae6fa15d728bfdab2639199be2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審定書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我國淘汰不適任董事制度缺失 ……………………………………………6 第一節 公司法第30條缺失……………………………………………………6 第一項 解任事由不符時宜 ………………………………………………7 第二項 解任模式均為當然解任 …………………………………………8 第三項 解任無公示制度 …………………………………………………9 第四項 解任期限僵化……………………………………………………10 第五項 違反效果付之闕如………………………………………………11 第二節 金融法規「不適合」條款及其他缺失 ………………………………11 第一項 規範缺失…………………………………………………………15 第一款 一窩蜂「自動請辭」的背後真相……………………………15 第一目 不確定法律概念採當然解任模式……………………17 1. 不適合條款採當然解任模式,本身違反法律明確性原則………………………………………………………18 2. 行政機關解任函釋違憲………………………………19 3. 大開公司負責人搶錢之門……………………………21 第二目 適格解任對象不足與解任無期限……………………22 第二款 解任事由缺失………………………………………………25 第一目 不適任條款標準未明…………………………………25 第二目 其他解任條款…………………………………………28 1. 與公司法第30條之比較 ……………………………28 2. 當然解任之缺失-有犯行不一定即應解任 …………29 第三款 不得擔任之職位過窄………………………………………29 第二項小結 ………………………………………………………………30 第三節 公司法200條缺失……………………………………………………32 第一項 法規簡介…………………………………………………………32 第二項 實質要件解析……………………………………………………33 第一款 違反章程與法令行為………………………………………33 第二款 損害公司行為………………………………………………34 第三款 重大性………………………………………………………35 第四款 實務案件解任事由分析……………………………………36 第三項 形式要件缺失……………………………………………………56 第一款 高門檻之「股東會未為決議將董事解任」要件……………56 第一目 解任議案列入議程並表決之難度……………………56 第二目 股東會召開之難度……………………………………57 第二款 起訴股東於股東會曾贊同解任議案………………………59 第三款 訴請裁判解任事由須與決議解任事由相同………………60 第四款 現任制………………………………………………………60 第一目 董事……………………………………………………60 第二目 臨時管理人……………………………………………61 第五款 起起訴股東於董事從事違法或損害公司行為時,未知悉或知悉且明確反對 ……………………………………………………61 第四項 適格解任對象不足………………………………………………61 第五項 適格行為不明……………………………………………………62 第四節 投保法第10條之1缺失………………………………………………63 第一項 法規簡介…………………………………………………………63 第二項 實體規定或程序規定-是否得溯及既往 ………………………66 第三項 實質要件解析……………………………………………………67 第四項 程序要件解析……………………………………………………73 第一款 股東會未為決議將董事解任………………………………73 第二款 現任制………………………………………………………73 第五項 解任之期限與例外允許任公司負責人…………………………73 第六項 適格解任對象不足………………………………………………73 第七項 適格行為不明……………………………………………………74 第五節 小結……………………………………………………………………75 第三章 大英國協董事失格制度……………………………………………………77 第一節 制度簡介................................................77 第二節 CDDA 1986保護債權人之經典條文-失格事由及違反效果……… 81 第一項 s.4公司解散,詐欺 …………………………………………… 82 第二項s.6公司破產時,不適任…………………………………………84 第一款 成文法上的不適任:CDDA 1986表1所列事由………… 85 第二款 不成文法上的不適任………………………………………88 第一目 七棵橡樹案後之發展:「無能力」…………………… 88 第二目 s.6案件分析… ……………………………………… 91 第三款 不適任概念下,董事之最小行為標準 ……………………93 第四款不適任概念下,各董事責任內涵不同………………………95 第五款 董事對不適任之抗辯………………………………………96 第一目 專業意見抗辯…………………………………………96 第二目 專業分工抗辯…………………………………………96 第三目 辭職抗辯………………………………………………96 第六款 Gray案之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98 第七款 其他大英國協國家之公司破產時,董事不適任條款 ……99 第三項 s.10公司破產時,不法交易……………………………………100 第四項 s.12債務人違反更生裁定(administration order) …………… 101 第五項 s.15違反失格禁制規定者,與公司對債權人同負連帶責任 103 第三節 CDDA 1986其他保護股東及公益之失格事由………………………… 104 第一項 s.2受與公司設立、經營、管理、清算有關之罪的有罪判決…… 104 第一款 概說……………………………………………………………104 第二款 具體失格事例…………………………………………………107 第一目 公司違反刑事規範,且其違反已經被告同意,或係因被告之過失所致(consent, connivance or neglect)……………………………107 1.環境法………………………………………………………107 2.健康安全法…………………………………………………108 3.消費者保護法………………………………………………108 第二目 金融犯罪 …………………………………………………109 1. 詐欺 ………………………………………………………109 2. 內線交易 …………………………………………………109 3. 自我交易 …………………………………………………109 4. 財務援助 …………………………………………………110 5. 詐欺避稅 …………………………………………………111 第三目 未經主管機關授權經營許可事業 ………………………111 第四目 違反失格法 ………………………………………………112 第五目 小結 ………………………………………………………112 第二項 s.3、s.5持續違反登記交付義務者 ……………………………112 第三項s.8依調查資料,不適任 …………………………………… 117 第四項 s.11破產未復權 ……………………………………………… 120 第五項 s.9A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 …………………………………121 第六項 英國2006年公司法s.1182在他國失格………………………122 第七項 其他 ……………………………………………………………123 第四節 公部門之失格宣告聲請權與承諾失格 ……………………………123 第一項 公部門之失格宣告聲請權 ……………………………………123 第一款 s.6.…………………………………………………………124 第二款 s.8..…………………………………………………………125 第三款 s.9A ……………………………………………………… 127 第二項 失格承諾 ………………………………………………………129 第五節 失格效果 ……………………………………………………………131 第一項 不得擔任之職位 ………………………………………………131 第一款 董事 ………………………………………………………132 第二款 破產參與人 ………………………………………………132 第三款 直接或間接,涉入有關公司設立或經營管理之行為 …132 第一目 直接或間接涉入(directly or indirectly, be concerned or take part in) …………………………………………………………132 第二目 設立(promotion)..……………………………………133 第三目 設立(formation)...……………………………………134 第四目 經營管理(management) …………………………… 134 1.公司法三權分立對經營管理(management)之………134 2.失格法案件對經營管理(management)之啟示………135 3.代理理論與經營管理(management) …………………138 第四款 選擇性失格宣告之合法性 ………………………………138 第二項 失格期間彈性裁量 ……………………………………………140 第一款 七顆橡樹案三級距 ………………………………………141 第二款 Griffiths案減輕因素………………………………………141 第六節 適格行為與適格被告 ………………………………………………143 第一項 適格行為:s.6 董事在其他公司之行為……………………… 143 第二項 適格被告:ss.6,8,9A現職或曾任;法律上、事實上、影子董事 ………………………………………………………………145 第一款 影子董事 …………………………………………………145 第一目 立法例 ………………………………………………145 第二目 影子董事要件 ………………………………………146 1.早期Re Hydroda案…………………………………… 146 2.Deverell案之後…………………………………………147 (1) 指示範圍及於董事執行之所有業務? ...........147 (2) 所有董事? .................................147 (3) 掌控頻率? .................................147 (4) 法律上或事實上董事完全無裁量權? ...........147 第三目 例外……………………………………………………148 1.專業意見 ………………………………………………148 2.金融機構等資金提供者 ………………………………149 3.母公司之董事 …………………………………………150 4.母公司 …………………………………………………151 第二款 事實上董事 ………………………………………………152 第一目 CDDA 1986之董事是否包括事實上董事? ……… 152 第二目 事實上董事要件……………………………………153 1.Re Hydrodam案………………………………………153 2.相同角色標準(equal footing test) ………………… 153 3.Tjolle案與Kaytech International Plc案……………155 第三款 小結-影子董事與事實上董事之重合……………………156 第七節 於失格期間例外允許擔任管理職的規定(permission) ……………157 第一項 准允範圍 ………………………………………………………158 第二項 判斷標準-公益之保護…………………………………………159 第一款 聲請人欲任職公司的對外交易現狀與對內財務控制 …159 第二款 失格行為之嚴重性,與將來欲任職工作的類型…………160 第三項 准允條件 ………………………………………………………161 第一款 概說 ………………………………………………………161 第二款 各種條件之類型 …………………………………………162 1.公開(publicity)……………………………………………162 2.指定專業人士參與董事會等以監督聲請人………………162 3.聲請人不得掌控經營階層…………………………………162 4.尋求外界專業,協助監督財務運作………………………163 5.財務控管……………………………………………………163 6.限制得例外允許擔任管理職(permission)之期間 ……… 163 第八節 公示制度與違反效果 ………………………………………………163 第一項 公式制度 ………………………………………………………164 第二項 違反效果 ………………………………………………………165 第一款 刑事與民事責任 …………………………………………165 第二款 全民監督 …………………………………………………166 第四章 重新思考我國淘汰不適任董事制度 ……………………………………167 第一節 引進董事失格制度 …………………………………………………167 第一項 失格事由之擬定…………………………………………………167 第一款 被告涉犯與公司設立、經營、管理、清算有關之罪 …167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 ………………………………167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 ……………………………………168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 …………………………………169 第二款 持續違反公司法義務 ……………………………………170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 ………………………………170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 ……………………………………170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 …………………………………170 第三款 公司破產,董事不適任……………………………………176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176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177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177 1.我國是否需引進專為保護債權人之失格條款? …177 2.我國的「不適任」概念之內涵… …………………179 (1)我國法董事最小行為標準………………………179 (2)各董事責任內涵不同……………………………181 (3)董事抗辯…………………………………………182 (4)其他………………………………………………184 一、 與定期、誠實地提供財會資訊有關者 二、 監控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活動 三、 基本登記義務 第四款 依調查資料,董事不適任…………………………………185 第一目 檢討引進CDDA 1986 s.8的必要性… ……………185 第二目 主管機關之調查權限………………………………186 第五款 公司違反公平交易法 … …………………………………187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187 第二目 是否新擬我國此類失格事由? ……………………188 第六款 破產 ………………………………………………………191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 ……………………………191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191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191 第七款 公司解散,詐欺 … …………………………………… 191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 ……………………………191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191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192 第八款 在他國失格 ……………………………………………… 192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192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192 第三目 新擬我國失格事由…………………………………192 第九款 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 ……………………………192 第一目 大英國協國家之規定………………………………192 第二目 我國之現行規定與修法……………………………192 第二項 失格模式之採擇與聲請權人 …………………………………193 第一款 失格模式之採擇 …………………………………………193 第二款 聲請權人 …………………………………………………195 第一目 「涉犯與公司設立、經營、管理、清算有關之罪」 與「持續違反公司法義務」條款 ………………195 第二目 「公司破產時,董事不適任」、「依調查資料,董事 不適任」、「在他國不適任」條款…………………196 第三目 賦予投保中心聲請權 ……………………………196 第三項 失格效果…………………………………………………………198 第一款 不得擔任之職位 …………………………………………198 第二款 失格期間 …………………………………………………199 第四項 適格被告與適格行為 …………………………………………199 第一款 適格被告 ……………………………………………199 第二款 適格行為 ………………………………………200 第五項 於失格期間例外允許擔任管理職 …………………………… 200 第六項 違反效果 ………………………………………………………201 第二節 檢討裁判解任制度 ………………………………………………………201 第一項 引失格制度後 裁判解任存在的必要性 ……………………201 第一款 公司法第200條裁判解任之訴存在之必要 ……… 202 第二款 投保法第10之1條存在之必要…………………… 202 第一目 是否得溯及既往 …………………………………203 第二目 實質要件-解任事由………………………………204 第三目 形式要件…………………………………………205 1. 股東會未為決議將董監解任 …………………… 205 2. 現任制 ………………………………………………206 第四目 適格行為…………………………………………206 第五目 其他… ……………………………………………206 第二項 公司法第200條裁判解任之訴新制……………………………206 第一款 實質要件- 重大損害公司之行為或違反法令或章程之重大事項……207 第二款 形式要件 ………………………………………………… 207 第一目 股東會未為決議將董事解任…………………… 207 第二目 現任制 ……………………………………………212 第三目 其他 ………………………………………………212 第三款 其他 … ……………………………………………………213 第一目 適格被告與適格行為………………………………213 1.適格被告 ………………………………………………213 (1)事實上董事、影子董事與卸任者…………………213 (2)董事長………………………………………………214 2.適格行為 ………………………………………………214 第二目 解任期限與效果……………………………………216 第三目 違反效果……………………………………………217 第四目 於解任期間例外允許擔任經營管理職……………217 第三節 公示制度與定暫時狀態假處分 … …………………………………217 第一項 公示制度… ……………………………………………………217 第二項 定暫時狀態假處分……………………………………………218 第一款 裁判解任制度 ……………………………………………218 第二款 失格制度 …………………………………………………222 第五章 結論 ………………………………………………………………………223 參考文獻……………………………………………………………………………229 表目錄 附表1:法院處理公司法第200條各種違法事由之不同進程統計表……………42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董事之失格與解任 | zh_TW |
dc.title | Disqualification and Removal of Company Director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黃銘傑,朱德芳 | |
dc.subject.keyword | 影子董事,事實上董事,失格,解任,不適任,公平交易,債權人,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Shadow Director,De Facto Director,Disqualification,Removal,Unfit,Fair Trade,Creditor, | en |
dc.relation.page | 237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1-2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9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