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94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明通(Ming-Tong Che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Yao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振耀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6:31:45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12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12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0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文科(1989)。《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刑事警察局(2012)。《刑事100年工作紀實》。臺北:刑事警察局編印。 刑事警察局兩岸科(2013)。《如何提升兩岸合作打擊犯罪能量之Q&A》。臺北:刑事警察局編印。 成良文(2003)。《刑事司法協助》。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2010)。《大陸事務法規彙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與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簽訂之委託契約》。臺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a)。《有關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相關說明》。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b)。《第三次江陳會談成果—打擊犯罪與司法篇》。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余騰芳等(2011)。《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遣返成效》。臺北:監察院2011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書。 沈道震、劉進福、宋筱元、曾正一(2002)。《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可行模式之評估與分析》。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明德(1994)。《我現行司法實務對大陸人民法院案件判決之研究與檢討》。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徐漢明、賈濟東、趙 慧(2005)。《中國反洗錢立法研究》。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馬進保(1999)。《國際犯罪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中國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高銘暄、趙秉志主編(2000)。《中國區際刑法與刑事司法協助研究》。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張世賢(2008)。《公共政策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 張智輝(1999)。《國際刑法通論》。中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理論發展的建構與詮釋》。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梁玉霞(2009)。《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許福生(2007)。《刑事政策學》(修訂二版)。臺北:元照出版社。 陳 力(2003)。《一國兩制下的中國區際司法協助》。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陳春山(2007)。《全球趨勢與全球治理》。臺北:聯經出版社。 黃光雄、簡茂發(1993)。《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師苑。 黃風主編(1993)。《區際司法協助研究》。中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黃富源(2007)。《金融機構、運鈔車防劫慨論》。臺北:刑事警察局96年度犯罪防治官專業研習手冊。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楊士隆、何明洲(2004)。《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趙永琛(1994)。《國際刑法與司法互助》。中國北京:法律出版社。 趙秉志、何超明主編(2003)。《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鄭正忠(2002)。《海峽兩岸訴訟法制之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鄭正忠(2002)。《海峽兩岸訴訟法制之理論與實務》。臺北:臺灣商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謝望原(1998)。《臺、港、澳刑法與大陸刑法比較研究》。中國北京:中國人公安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志文(1996)。〈論國際與區際民事司法協助〉,《文化大學華岡法粹》24:24-36。 王昭銘(2013)。〈全球化趨勢下跨國境犯罪之威脅與對策略述〉,《法務部調查局清流月刊》22(2):1-15。 王重陽(2009)。〈從比較法觀點看「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7(6):103-120。 刑事警察局(2011)。〈全面緝毒大作戰〉,《刑事警察局刑事雙月刊》40:33-35。 刑事警察局(2011)。〈兩岸最大詐欺集團成功打擊〉,《刑事警察局刑事雙月刊》40:61-65。 朱蓓蕾(2003)。〈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之概念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9(5):21-53。 吳曉瑛、曾曉東(2012)。〈論海峽兩岸警務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大陸海峽法學》54:48-62。 李修安(2013)。〈非傳統安全的視角:金門地區犯罪趨勢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期刊》16(1):81-123。 李善植(2011)。〈全球未簽訂引渡條約下移交人犯之研究:以兩岸移交刑事罪犯為中心〉,《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9(11):64-82。 李 瑛(2001)。〈跨國犯罪及其罪犯的引渡問題探析〉,《中國大陸河北法學》19(4):46-54。 周成瑜(2007)。,〈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5(5):76-87。 周成瑜(2007)。〈論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困境與對策〉,《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5(5):51-85。 孟令敏(2013)。〈海峽兩岸罪犯接返案件執行現況-兼論我國《跨國移交受刑人法》〉,《《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11(1):70-78。 孟維德(2011)。〈我國百年來的警政變遷〉,《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41(6):1-23。 林宜隆、李建廣(2000)。〈網路犯罪問題及其偵防機制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1(1):190-208。 林德華(2011)。〈兩岸跨境合作共同打擊犯罪的挑戰與策略〉,《刑事警察局刑事雙月刊》46:1-5。 范振中(2012)。〈兩岸司法互助—以98年「兩岸協議」為探討〉,《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司法新聲》103:95-107。 馬進保(2003)。〈跨境洗錢犯罪區際司法合作對策〉,《中國大陸江蘇警官學院學報》18(3):25-42。 馬躍中(2013)。〈從罪贓移交看兩岸司法互助問題〉,《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11(7):23-27。 張文釋(2003)。〈我國電腦犯罪暨偵防對策之研究〉,《研考雙月刊》27(1):110-126。 許澤夫(2010)。〈中華民國領域概念在刑法適用的解釋〉,《臺灣法學》166:137-150。 陳文琪(2011)。〈兩岸司法互助協議之沿革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195:154-155。 曾淑瑜(2011)。〈評析「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刑事司法合作之模式〉,《輔仁大學輔仁法學》41:101-124。 越曾渝(2010)。〈談跨境犯罪的發展趨勢及防控對策〉,《中國大陸遼寧警務學報》60:40-56。 黃錫璋(2009)。〈整合理論之新功能主義模式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合作可能性-毒品犯罪為例〉,《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7(2):92-104。 楊士隆、曾淑萍、周子敬、李政曉(2008)。〈臺灣地區詐騙犯罪防制策略之評估研究-警察與民眾之觀點〉,《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9(1):134。 葉祐逸(2007)。〈當前海峽兩岸跨境犯罪類型化之探討〉,《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5(8):84-103。 董士雲(2006)。〈跨境犯罪及其理論探討〉,《中國大陸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104:40-52。 趙秉志、黃曉亮(2011)。〈論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合作機制的構建〉,《中國大陸江海學刊》11:20-35。 劉育偉(2009)。〈中國大陸現階段組織犯罪之探討〉,《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7(11):92-110。 潘錫堂(2011)。〈第六次江陳會談的意涵〉,《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9(1):7-13。 蔡佩芬(2005)。〈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關於域外取證之規範〉,《政大法學評論》87:290-291。 薛少林(2010)。〈論兩岸刑事司法協助機制-以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為框架〉,《中國大陸社會科學》11:104-113。 謝立功(2001)。〈國際抗制毒品犯罪之研究—以臺灣地區之跨境毒品犯罪為核心〉,《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1(6):60-72。 謝立功(2002)。〈淺析中美刑事司法互助協定及其對防制跨國犯罪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報》1:1-16。 三、專書譯著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譯),Lawrence Neuman(原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出版社。 王修曉(譯),Janet M.Ruane(原著)(2008)。《研究方法概論(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Q(原著)(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出版社。 鈕先鍾譯(譯),Trevor Taylor,et al.(原著)(2008)。《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編著論文 張智輝(2002)。〈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的理性基礎〉,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檢察長辦公室律政廳編輯,《區際刑事司法協助研究》,頁180-183。中國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 蔡墩銘(1996)。〈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與兩岸刑事司法合作〉,施茂林(主編),《當代法學名家論文集—慶祝法學叢刊創刊四十週年》,頁429-439。臺北:法學叢刊雜誌社。 謝立功(2003)。〈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規劃—試擬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協議草案〉,趙秉志、何超明主編,《中國區際刑事司法協助探索》,頁268-280。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五、學位論文 王善茂(2002)。《中共公安派出所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鑑麒(2011)。《從第三次江陳會論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與司法互助》。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佳砡(2012)。《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研究-以跨境罪贓返還為核心》。臺北: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華欣(2011)。《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研究—以偵辦新興詐欺犯罪為例》。金門:金門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明(2005)。《海峽兩岸刑事司法互助之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山(2010)。《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偵查之研究(1990-2010)》。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宇桓(2011)。《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欺犯罪之研究—以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機制分析》。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源欽(2011)。《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之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葉哲良(2010)。《我國跨境警察合作制度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桂傑(2008)。《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明錫(2012)。《情資交換與刑事司法互助間之衝突與調和—以建構我國未來相關法制為中心》。新竹: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科技法律學程,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任海傳(2010)。〈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的檢視與省思〉,「續與變2008~2010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法務部調查局。 朱金池(2010)。〈兩岸共同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的政策分析〉,「第五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臺北:銘傳大學安全管理學系。 孟維德(2005)。〈海峽兩岸人口走私活動之實證研究〉,「第十屆公共安全學術研討會—情報、法制與國家安全」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 林德華(2009)。〈海峽兩岸共同打擊跨境詐欺犯罪對策探討〉,「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警察大學。 賈京健、馬鵬飛(2010)。〈論兩岸四地打擊跨境犯罪警務合作初探〉,「第五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臺北:銘傳大學安全管理學系。 劉勤章(2008)。〈兩岸跨區犯罪防制機制之功能分析—論重建構『兩岸刑事司法協助』〉,「2008 年警學與安全管理研討會」論文。臺北:中華民國警察學術研究協會。 慕亞平(2000)。〈對粵、港、澳司法協助問題的幾點看法〉,「中澳港臺檢察律政法律研討會」論文。中國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檢察院。 蔡庭榕(2010)。〈論臺灣執法機關對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運作現況與策進作為〉,「第五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臺北:銘傳大學安全管理學系。 七、報紙 林其旺(2009)。〈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將有具體進展〉,《中國大陸北京市法制日報》,4月24日,版12。 吳景欽(2013)。《人道探視權有難度》,《東森新聞論壇》,6月27日,頁1。 貳、外文部分 一、專書 Bassey, M.,(1999).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Buckingham an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Beare,Margaret E.(2003).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Money Laundering, and Corruption. Boulton, J. W. (1989) The law of piracy. The Indian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reswell, J.,(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Ernst B. Hass,(1970).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tegraion : Reflection on the Joy Anguish Pretheorz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utumn. Houston, J.& Parsons. W. W. (2009) Criminal Justice and the Policy Process, Chicago, IL:Nelson –Hall Publisher, pp234-256. Kennedy, Paul. (1989). The Rise and Fail of The Great Power,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 二、期刊論文 Dubner,Barry Hart. (1990) “ Piracy in Contemporar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aw”., California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1:25-53. Lupsha, P. A.(1987).” A Macro Perspective on Organized Crime: Rational Choice Not Ethnic Behavior.” Paper Presented to ASC Annual Meeting, Montreal Canada. Klaus Dingwerth & Philipp Pattberg,(2006).” 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s,Vol.12,Issue 2,Apr-Jun,2006:180-192. Nadelmann,Ethan A (1990) “Global Prohibition Regimes : The Evolution of Norm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4:145-163. Noyes ,John E. (1990)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Piracy”. California Western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21:132-147 Schmidt Jason, Ronald A. Wirtz, (2004). “Banking”. Fedgazette, Minneapolis, 16(6):1-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94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兩岸司法(警察)機關以往對共同打擊犯罪雖有心突破,但受限於政治因素,高層風向不定,中高層以下執行面人員囿於權限,有時只能揣摩上意,自行評估風險,致彼此無法充分合作,也使得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僅能個案進行,而非制度化解決。2009年4月26日,兩岸簽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後,雙方治安機關在打擊跨境犯罪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及挑戰。四年多的執行經驗與成果,也獲得兩岸政府與人民的支持肯定。
本研究以「協議」所旨揭「共同打擊犯罪」的「犯罪資訊交換」、「全面合作,重點打擊」、「協助偵辦」及「人員遣返」等四大面向;及「司法互助」的「送達文書」、「調查取證」、「罪贓移交」、「裁判認可」、「人道探視」及「罪犯接返」等六大內容為主,探討「協議」簽署生效以來,兩岸警方在「共同打擊犯罪」及「刑事司法互助」方面的成效,及其困境。據此,研究者蒐集研析警察機關(刑事警察局)實務執行資料,並立意抽選具業務及實務經驗的刑事警察9人實施訪談,期能理論及實務的相互驗證,而概有以下研究發現: 一、 共同打擊犯罪:刑事警察局是執行力最佳的治安單位,在犯罪情資交換、重點打擊、協助偵辦等面向較有成效。雙方在打擊電信詐欺、毒品犯罪集團成效顯著,惟整體共同打擊犯罪工作,仍有待雙方磨合,消除歧見。 二、 刑事司法互助:在人道探視、送達文書的表現非常顯著,調查取證,罪贓移交、裁判認可及罪犯罪接返等項,已有所突破,惟限於兩岸政治及司法、檢察體制的不同,雙方仍有努力、協商的空間。 三、 兩岸治安機關深化合作力度及廣度,加強合作機制,積極打擊重大兩岸跨境犯罪。 四、 其他:兩岸應化解政治及法律成見,建立司法互助平臺、設置平等聯繫窗口,派駐聯絡官,是兩岸未來打擊跨境犯罪的方向及努力目標。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bstract
Despite judicial and police authorities across Taiwan strait intended to enhance cooperation in fighting cross-border crime before 2009, the political factors and the uncertainty of high-level personnel have led the cooperation subject to individual discretion and case-by-case basis, failing to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n April 26, 2009, after signing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Combating Crimes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gree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greement), there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but also arises a series of challenge in combating cross-border crimes. After more than four years’ practi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wins strong support from cross-strait governments and the people.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agree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crime fighting includ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investigation assistance,' “joint taskforce” and 'criminal deportation.' In addition, six contents of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document delivery servic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preservation, ' ' transference of criminal evidence and stolen goods',' referee notary ',' humanitarian visiting' and ' deportation of fugitives and suspec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challenges of the agreement implementation which mostly applied on 'joint crime fighting' and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implement mutual authentic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data gathered from police aut horities, particularly from Criminal Investigation Bureau and interviewed nine police officers who have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e findings are: 1. Joint Crime Fighting: Taiwan’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Bureau is the most effective agency among all law enforcements to implement the agreement. It is more effective on the aspects of criminal intelligence exchange, high-profile case solving, and investigation assistance. But both governments still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or stands pending for further settlement. 2.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the impact of humanitarian visiting and the delivery of documents are very significant. There has been a breakthrough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idence preservation, criminal evidences and stolen goods’ transference, referee notary and deportation of suspects. However, there is plenty room for negoti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judicial, prosecution systems. 3. The two governments across Taiwan strait need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actively combat major cross-border criminal case. 4. Two sides have to set aside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platform, installing contact points and deploying liaison officer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6:31:4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P98341020-1.pdf: 2790123 bytes, checksum: 2bb6d4bc6125a7c2091468f39e018ad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誌謝…………………………………………………………………………………I 中文摘要…………………………………………………………………………III Abstract……………………………………………………………………………V 圖目錄……………………………………………………………………………IX 表目錄………………………………………………………………………………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2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與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相關概念檢討 6 第二節 相關理論檢討 19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檢討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46 第三節 概念界定、操作性定義與測量 49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5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4 第六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55 第四章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實踐….. 57 第一節 兩岸警察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合作機制 57 第二節 兩岸簽署共同打擊犯罪四大執行面向及現況分析 69 第三節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具體成效評估 78 第四節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所面臨之問題及其困境 86 第五節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重大案例分析與討論 94 第六節 小 結 104 第五章 兩岸司法互助之實踐 106 第一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合作機制 106 第二節 兩岸簽署司法互助六大內容及現況分析 110 第三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具體成效評估……………………………….125 第四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執行問題及困境 133 第五節 兩岸刑事司法互助重大案例分析與討論 135 第六節 小 結 155 第六章 結 論 157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65 第三節 政策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70 附錄一: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177 附錄二:海峽兩岸犯罪情資交換作業要點 181 附錄三:海峽兩岸送達文書作業要點 185 附錄四:海峽兩岸緝捕遣返刑事犯或刑事嫌疑犯作業要點 187 附錄五:海峽兩岸調查取證及罪贓移交作業要點 192 附錄六:訪談同意書 197 附錄七:訪談內容(逐字稿) 198 圖 目 錄 圖2-2-1 跨國犯罪類型及特性…………………………………………………23 圖2-3-1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內容及原則……………………28 圖3-2-1 本研究流程……………………………………………………………46 圖3-2-2 本研究架構……………………………………………………………47 圖4-1-1 臺灣地區各級警察機關組織體制暨指揮監督系統…………………60 圖4-1-2 臺灣地區各級警察機關組織體制暨指揮監督系統…………………61 圖4-1-3 大陸地區各級公安機關組織體制暨指揮監督系統…………………63 圖4-1-4 大陸公安部一級業務機關……………………………………………64 圖4-1-5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警務聯繫機制……………………………………67 圖5-1-1 聯繫運作模式架構…………………………………………………107 圖5-1-2 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組織架構………………………………108 圖5-1-3 刑事警察局兩岸科組織架構………………………………………109 圖5-5-1 「1011專案」偵查工作協調會……………………………………142 圖5-5-2 大陸公安部禁毒局刑偵人員以小刀割開「掛毯」取出夾藏 在內之一級毒品海洛因俾做檢驗…………………………………149 圖5-5-3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首例罪贓返還流程……152 表 目 錄 表2-3-1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案件成效統計表……31 表2-3-2 兩岸學者對共同打擊犯罪合作機制之建構及其困境之觀點………35 表3-4-1 受訪談人基本資料……………………………………………………51 表4-1-1 臺灣地區警察機關職權(含刑事警察職權)內容…………………62 表4-1-2 大陸公安機關(含刑事偵查)主要職權……………………………65 表4-2-1 協議前後兩岸人員遣返作業差異……………………………………74 表4-3-1 兩岸「犯罪情資交換」統計表………………………………………79 表4-3-2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警察機關執行成效………………………………82 表4-3-3 協議生效後警察機關刑事(通緝)犯遣返的案類及人數…………83 表4-3-4 警察機關歷年執行通緝犯遣返人數表………………………………84 表4-3-5 協議生效後臺灣各單位執行人員遣返成效…………………………85 表4-5-1 臺灣2001-2013年詐欺案件發生總數及財損情形…………………94 表4-5-2 刑事警察局2009/6/25至2014/2/28詐欺犯罪集團破獲案件……95 表4-5-3 兩岸同步打擊重大跨境電信網路詐欺犯罪案件……………………………96 表 4-5-4 兩岸警方跨第三地共同打擊跨境電信詐欺犯罪查獲嫌犯數統計表………………………………………………………………………99 表4-5-5 兩岸簽署協議後警政署與大陸公安合作查緝毒品成功案件……100 表4-5-6 簽署協議後兩岸警察 (公安)機關合作偵破擄人勒贖案件……103 表4-6-1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架構……………………………………………104 表 5-3-1 兩岸「司法文書送達」執行情形……………………………………126 表5-3-2 兩岸「調查取證」執行情形…………………………………………127 表5-3-3 兩岸「重要訊息通報(含人道探視)」執行情形……………………130 表5-3-4 兩岸「罪犯接返」執行情形…………………………………………131 表5-5-1 「0310專案」案例分析與討論………………………………………136 表5-5-2 臺中地檢署偵查結果………………………………………………140 表5-5-3 臺中地院判決有罪人數……………………………………………140 表5-5-4 臺中地院判決有罪情形……………………………………………141 表5-5-5 「1011專案」案件分析與討論……………………………………143 表 6-3-1 臺灣駐外警察聯絡官………………………………………………168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簽署後
我國警察機關執行成效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ice in Taiwan after Signing“Cross-Strait Cooperation In Combating Crimes And Judicial Assistance Agreeme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邱垂正(Chi-Cheng Chiu),王智盛(Zhin-Sheng Wang) | |
dc.subject.keyword | 警務合作,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刑事司法互助,跨境犯罪,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olice-to-police cooperation,joint crime fighting,mutual legal assistance,cross-border crime, | en |
dc.relation.page | 228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06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7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