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76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曹淑娟(Shu-chuan Tsao) | |
dc.contributor.author | Ruei-chen Y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葉叡宸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47:0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16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16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1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本論文之參考文獻,依傳統古籍、近人著作、外文及翻譯著作分為三大類,其次第依下列原則進行排列: 1.傳統古籍區分為三類:滄浪亭志、地方志以及其他古籍。每一類項中書目次第先依循時代排列,同時代則按照作者生卒年先後排列。 2.近人著作區分為三大類:專書著作、期刊與專書論文、學位論文。每一類項中書目次第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3. 外文及翻譯著作則依作者姓氏字母次序排列。 一、傳統古籍 (一)滄浪亭亭志 【清】宋犖:《滄浪小志》,江蘇:江蘇書局,1884年。 【清】梁章鉅:《滄浪亭志》,鄭曉霞、張智主編《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揚 州:廣陵書社,2006年。 【民國】蔣瀚澄:《滄浪亭新志》,鄭曉霞、張智主編《中國園林名勝志叢刊》, 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二)地方志 【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宋】范成大;陸震嶽校點:《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李詡:《江蘇省續吳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2001年。 【明】盧熊:《(洪武)蘇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張德夫:《隆慶長洲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皇甫汸等編:《萬曆長州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牛若麟修、王煥如:《崇禎吳縣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明】楊循其撰;陳其弟點校:《吳邑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乾隆長洲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清】徐景熹:《福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等纂《同治蘇州府志》,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年。 【民國】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三)其他古籍 【周】左丘明,徐元誥編,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 局,2002年。 【周】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周祖謨、余淑宜整理:《世說新語箋疏》,台 北:華正書局,2003年。 【宋】計有功,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作者不詳,潘運告主編,嶽仁譯注:《宣和畫譜》,長沙:湖南美術,1999 年。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14冊,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舜欽,沈文倬校點:《蘇舜欽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藝文出版社,1977年。 【宋】葉夢得,趢銘昕校注:《石林詩話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11 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歸有光,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明】計成,陳植注釋:《園治》,台北:明文書局,1983年。 【清】愛新覺羅玄燁御定,中華書局編輯部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 【清】宋犖:《西陂類稿》,卷十五,收錄於黃秀文、吳平主編:《華東師範大 學圖書館藏稀見叢書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 【清】宋犖:《漫堂年譜》,收入於《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北 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汪琬,李聖華箋校:《汪琬全集箋校》,北京:人民文學,2010年。 【清】王士禛:《居易録》,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十五編,台北:新興, 1977年。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大清會典則例》,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21冊,台北: 臺灣商務,1983年。 【清】高晉:《欽定南巡盛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58、659 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顧公燮;甘蘭經等校點:《丹午筆記》,收錄於《江蘇地方文獻叢書》,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清】錢儀吉纂:《碑傳集》,北京:中 華書局,1993年。 【清】華聯出版社輯:《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 【清】尹繼善等修;黃之雋等纂:《乾隆江南通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魏小虎編:《四庫全書總目彙定》,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2年。 【清】石韞玉:《獨學廬五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467冊,上海: 上海古籍,2002年。 【清】托津等奉敕纂:《嘉慶大清會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清】宋如林:《嘉慶松江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2010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清】梁章鉅:《退菴詩存》,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10年。 【清】梁章鉅,白化文、李鼎霞點校:《楹聯叢話》,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 【清】張應昌:《國朝詩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 集部第1628冊。 【清】左宗棠:《藝學說帖》,《左宗棠全集》,長沙:岳麓書院,1986年。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奏議》,台北:文海,1970年。 【清】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龐元濟:《虛齋名畫錄》,台北:漢華,1971年。 【清】徐康,孫迎春校點:《前塵夢影錄》,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9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著作 支偉成:《淸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 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鴻泰、胡曉真:《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2011年。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 年。 米歇爾•柯南;陳望衡主編:《城市與園林》,武漢:武漢大學,2006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4年。 余志超撰:《細說中國園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 佚名:《江南名勝圖說》,北京:學苑,2008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巫仁恕:《遊道──明清旅遊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巫仁恕:《優游坊廂──明清江南的休閒消費與空間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李宗為:《城市裡的山水情懷──蘇州園林》,台北:旗林文化出版社,2006年。 來新夏:《林則徐年譜新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蘇寧:《滄浪亭》,蘇州:古吳軒出版,1998年。 居閱時《庭園深處──蘇州園林的文化涵義》,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邵忠、李瑾:《蘇州歷代名園記、蘇州園林重修記》,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4年。 邵忠:《江南名園錄》,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年。 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10年。 段義孚,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張淑嫺:《明清文人園林藝術》,北京:紫禁城,2011年。 曹林娣:《姑蘇園林與中國文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 曹淑娟:《流變中的書寫──祁彪佳與寓山園林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6 年。 陳從周:《梓翁說園》,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陳植、張公弛:《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黃鎮偉:《滄浪亭五百明賢像贊》,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5年。 楊鴻勛:《江南園林論: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硏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 楊敦楨:《蘇州古典園林》,台北:尚林,1987年。 歐陽少鳴:《梁章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圖書,2005 年。 謝國楨選編,牛建強等校勘:《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 社,2005年。 鄭大華:《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魏嘉瓚:《蘇州古典園林史》,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二)期刊與專書論文 王鴻泰:〈美感空間的經營──明、清的城市園林與文人文化〉,收錄於李永熾敎 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 熾敎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11月,頁 127-186。 王鴻泰:〈從消費的空間到空間的消費──明清城市中的酒樓與茶館〉,《新史學》 第11卷3期,2000年,頁1-48。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 22卷1期,2004年,頁69-97。 王鴻泰:〈明清士人的閒隱理念與生活情境的經營〉,《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3 期,2007年,頁1-44。 王鴻泰:〈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明代 研究》第10期,2008年,頁71-103。 王鴻泰:〈社會圖像的建構——百年來明清社會史研究的透視〉,《東吳歷史學報》 第22期,2009年,頁73-130。 王鴻泰:〈明清的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收入邱仲麟主編,《中國史新論•文化與生活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年),頁267-316。 卲曼珣:〈明代蘇州園林空間的書寫──文人生命情境的投射〉,收入《生命的書 寫──第二屆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出版,2003 年,頁247-294。 吳恩培:〈從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奉祀的六朝文士看吳地文化的嬗變〉,《安徽 史學》第5期,2009年,頁109-114。 巫仁恕:〈江南園林與城市社會 ──明清蘇州園林的社會史分析〉,《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頁1-59。 李鳳花:〈試論宋犖的政治人生〉《商丘師范學院學報》,第10期,2011年,頁 61-64。 沈鳴鳴:〈靜中情味滄浪亭〉,《江南論壇》第11期,2007年,頁56-62。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析論〉,《台大歷史系學報》第15期,1990年12月 頁65-80。 季進:〈地景與想像──滄浪亭的空間詩學〉,《文藝爭鳴》,第7期,2009年,頁 121-128。 侯迺慧:〈清代廢園書寫的園林反省與歷史意義〉,《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5期, 2006年,頁73-112。 范宜如:〈文學中的人地關係論述—以吳中地域為例〉,《中國文學研究》第4輯,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147-167。 范宜如:〈明代中期吳中商業活動及其文藝現象〉,《中國學術年刊》,第22期, 2001年,頁417-452。 張明:〈以滄浪亭為例淺析江南園林的文化語境〉,《裝飾》,第7期,2010年, 頁120-121。 曹林娣:〈蘇州的文化地標──論滄浪亭的主題〉,《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 2007年,頁34-39。 曹淑娟:〈小有、吾有與烏有──明人園記中的有無論述〉,《台大中文學報》第 20期,2004年,頁195-238。 曹淑娟:〈明清滄浪亭古園重修與歷史文化記憶〉,收入《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 化》,台北:學生書局,2011年,頁297-329。 曹淑娟:〈祁彪佳與寓山──一個主體性空間的建構〉,《空間、地域與文化──中 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373-420。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 報》第11期,2009年,頁127-162。 許亦農:〈作為文化記憶的蘇州園林〉,《城市與園林──園林對城市生活 和文化的貢獻論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2006年,頁323-354。 陳從周:〈蘇州滄浪亭〉,《語文新圃》第11期,2005年,頁21-22。 楊旭輝:〈「圖披子美跡,詩誦歐陽篇」──滄浪亭的文學因緣〉,《古典文學知 識》第5期,2006年,頁102-108。 葉放:〈蘇州園林與滄浪亭〉,《大地地理雜誌》,1991年,8月,頁126-145。 賈光:〈宋犖事蹟征略〉(上),《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五期,2009年,頁14- 21。 賈光:〈宋犖事蹟征略〉(下),《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八期,2009年,頁16- 21。 劉萬華:〈宋犖事蹟征略〉(中),《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七期,2009年,頁18- 24。 錢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一)》,台北:東大, 1976年,頁191-239。 (三)學位論文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共場域的開展》,國立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1月。 馬松麟:《虛實相生.有無相成——滄浪亭化實為虛的營造下法之研究》,浙江大 學碩士論文,2011年。 三、外文及翻譯著作 【英】科律格(Cra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法】Michel Conan;Chen Wangheng: Gardens,Citi Life and Culture:A World Tou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英】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 流出版社,2008年。 【美】梅爾清(Tobie Sarah)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2004年。 【美】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76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滄浪亭作為蘇州四大園林之一,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豐富的人文記憶。自宋迄清,滄浪亭屢興屢廢,其間它曾為豪門池館、文士亭園、梵宇僧寺、英雄祠廟、公共園林;並且,經由反覆的重修,園林在保有舊記憶的同時,也獲得新生,是而滄浪亭的空間意義與象徵不斷在改變、轉化。
清代以後的滄浪亭,經宋犖、吳存禮、梁章鉅、張樹聲等地方官員主導的重修工作,在一致認取蘇舜欽滄浪亭的記憶賦歸中,也同時為滄浪亭注入全新的意義。並且,伴隨物質性營建工作,三本滄浪亭亭志先後編纂成書,記錄下滄浪亭空間意義昔/今的繼承與歷時性變化。大抵而言,有清一代,宋犖恢復蘇舜欽滄浪亭的記憶與景象,並轉化滄浪亭空間性質;吳存禮重修並設立御碑賦予滄浪亭政教意味;梁章鉅與張樹聲等人增建五百名賢祠與明道堂、舉行教化活動。因此, 清代重修後的滄浪亭,在「蘇舜欽滄浪亭」為主脈的歷史記憶方向中,由私人性空間走向公共園林。而政教風化和原本文士隱逸、觴詠休閒,成為了清代滄浪亭空間意義的雙重主調。 過往研究者言及滄浪亭時,未能深入探討清代以後滄浪亭的發展狀況,且多半聚焦於「蘇舜欽」以及「隱逸文化」的主題。對於三本滄浪亭志的內容、官員重修事件,僅停留於「現象的呈現」,而缺少詳細的意義詮釋。因此本研究以「重修」為觀察焦點,透過三本亭志與各類滄浪亭相關的書寫紀錄,試圖經由園林空間中的人/地交互關係,從部分而全體,描繪、詮說清代滄浪亭重修後的空間圖景象徵及新義。以期能發明滄浪亭志的文獻價值,並補足清代滄浪亭園林史、文化史之發展圖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s one of four most famous gardens of Soochow, Chang-Lang Ting(Great Wave Pavil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t humanistic memories. From Sung to Qing, Chang-Lang Ting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nd ruined repeatedly. In the period, it has been a resort of tycoons, a garden of literati, a temple of Buddhist monks, a temple for ancestry, and a garden for the public. Owing to repeated reconstructions, Chang-Lang Ting not only preserved the old memories, but also gained rebirth. Therefore, the meanings and symbols of Chang-Lang Ting changed and transformed constantly.
In Qing Dynasty, by way of the reconstructions led by some local officials like Song-luo, Wu cun-li,Liang zhang-ju, and Zhang shu-sheng, who all identified with the memories of Su shun-qin, new meanings have been poured into Chang-Lang Ting. In addi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three Chang-Lang Ting chronicles were complied; they recorded the past-to-the-present changes and preservation of spatial meanings of Chang-Lang Ting. In all, in Qing Dynasty, Song-luo restored the memories and scenes of Su shun-qin and converted the spatial property. Wu cun-li reconstructed Chang-Lang Ting, set a imperial stele at the pavilion and gave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to Chang-Lang Ting. Liang zhang-ju and Zhang shu-sheng added the Memorial Temple to Five Hundred Sages and the Ming Dao Hall and hold kinds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refore, after reconstructions in Qing Dynas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Chang-Lang Ting of Su shun-qin ”, Chang-Lang Ting were turned into a public garden from a private garden. And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and original function of seclusion and social intercourse of literati became the double main theme of spatial meanings. When the researchers discussed the Chang-Lang Ting in the past, they didn’t look deep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Lang Ting after Qing Dynasty. They mostly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Su shun-qin and the recluse culture. The discussions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ree Chang-Lang Ting chronicles and the reconstructions by the officials only stopped at “phenomena presenting,” lacking interpretation of its meaning. Therefore,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try to describe and interpret the symbol of spatial features and new meaning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space which was recorded in the three Chang-Lang Ting chronicles. I hope to elucidate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three Chang-Lang Ting chronicles and co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images of Chang-Lang Ting history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Chang-Lang Ting in Qing Dynasty.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47:0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21004-1.pdf: 6946116 bytes, checksum: dfa503c580ae0b04f25c00c64ac7a76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滄浪亭的歷史發展 5 一、五代、宋:豪貴池館與文人之園的往復流轉 5 二、元明兩代:僧寺與祠廟的疊影 9 三、清代到民國:廢弛、修整與重建 13 第三節、相關研究成果回顧 19 一、滄浪亭園林景觀與歷史 20 二、中國園林史與園林文化史 23 三、明清社會與文化 25 四、滄浪亭之文化意涵 28 五、滄浪亭相關之歷史人物 33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方法 37 一、研究範圍 37 二、研究方法 39 三、章節架構 42 第二章 「滄浪亭志」的性質與文化意涵 46 第一節、滄浪亭三志的「地志」性質 47 一、從「記文」到「地志」 47 二、滄浪亭地志的內容發展及擴張 49 三、滄浪亭三志「地方藝文志」精神的展演與遞嬗 53 (一)《滄浪小志》奠定的「地方藝文志」精神 53 (二) 後起二志的補充與類目的細密化 55 第二節、地以人重──滄浪亭三志展現的人/地關係 59 第三節、「紙上園林」的建構與園林生命的延續與拓展 64 第三章 仕隱交融的疊影:宋犖重修滄浪亭與空間意義的新變 70 第一節、滄浪亭園主的記憶認取與文士形象的構建 71 一、不幸際遇的痛惜 74 二、文章氣節的傳承 75 第二節、宋犖重修與園林空間意義的轉化 79 一、會心魚鳥處──隱逸的空間記憶 79 二、從隱逸到安民──仕隱兼領的空間新義 83 第四章 政教空間的形成:吳存禮等重修滄浪亭與設立御碑之意義詮釋91 第一節、御碑進入滄浪亭的緣起 91 第二節:御碑設立與滄浪亭地理位置、空間性質的關聯性 93 第三節、滄浪亭御碑帝王書寫的內容與心態 97 一、 褒獎與勗美並存的官箴 97 二、乾隆〈江南潮災歎〉仁民愛物之襟懷 99 第四節、地方官員詮釋下的御碑與園林精神之建立 105 一、立碑者的詮釋 106 二、園林續修者對御碑的詮釋 109 三、政教空間的形成 112 第五章 文教空間的拓閎與深化:梁章鉅等重修滄浪亭與政教活動之 意義詮釋 114 第一節、五簋宴與蘇吳民風的導正 114 第二節、五百名賢祠的文化意涵 118 第三節、放生會的教化意義 124 第四節、明道堂與二程子祠的空間意義與時代象徵 131 一、「明道」的象徵意義 131 二、明道堂與二程子祠反映的時代圖像 133 第五節、教化空間中重修者的心態與詮釋 138 一、遊園心態與宋犖典範的認取 140 二、「清遊」/「治道」的辯證、調和及園林空間的象徵意義 142 三、園林空間中「道」與「樂」的雙重性與官員的實踐 145 第六章 觴詠歡會的刻痕:清代滄浪亭的雅集與圖繪題詠 150 第一節、宋犖時期的滄浪亭雅集與圖繪題詠 150 一、滄浪亭人物典範的認取與轉化──「和題歐陽修韻」的意義詮釋釋151 (一) 宋犖「隔代知音」的形象建構 152 (二) 宋犖與園林新猷的誕生 155 二、五牛圖與齊民要術的感發 159 三、六境圖與宋犖的宦遊追憶 161 四、滄浪高唱畫冊的臥遊之姿 165 第二節、許遇與吳存禮時期的滄浪亭雅集與圖繪題詠 168 第三節、梁章鉅時期的滄浪亭雅集與圖繪題詠 172 一、「滄浪亭圖冊」與梁章鉅的重修心跡 172 二、滄浪與重九:園林歡會的記憶 177 三、〈五老圖〉、〈七友圖〉中友情歡會的刻痕 179 第七章 清代滄浪亭空間的圖景與文化底蘊 189 第一節、清代滄浪亭空間景觀的構建及美學特徵 189 一、滄浪亭空間的景象結構 189 (一)滄浪亭北方景觀群落 191 (二)滄浪亭南方景觀群落 193 二、滄浪亭景觀的美學特徵 195 (一)水景的美感特徵與「滄浪」之意 198 (二)山景的美感特徵與文士人格的象徵 204 (三)花木鳥禽與園林空間的生命底蘊 209 第八章 結論:蛻變與新生 214 第一節、儒家園林的誕生 214 一、兼具仕/隱雙重意義的園林空間 214 二、公共化政教空間的奠基 215 三、園林空間教化意涵的延續與深化 216 第二節、清代滄浪亭的營運與存續問題 220 一、清代滄浪亭的經營管理模式 220 二、滄浪亭的重修與存續 222 參考文獻 225 附錄一、滄浪亭三志文獻收錄概況及比較 235 附錄二、《滄浪亭新志》所收石刻、聯額 263 附錄三、滄浪亭雅集圖繪 269 附錄四、古今滄浪亭園林空間圖像 27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儒家園林的建構──清代滄浪亭的重修與空間意義詮釋 | zh_TW |
dc.title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gard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ang-Lang Tingand interpretation of its spatial mea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鴻泰(Hung-tai Wang),侯迺慧(Nai-huei Hou) | |
dc.subject.keyword | 滄浪亭,重修,宋犖,吳存禮,梁章鉅,蘇舜欽,滄浪亭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Chang-Lang Ting,reconstruction,Song-luo,Wu cun-li,Liang zhang-ju,Su shun-qin,Chang-Lang Ting chronicles, | en |
dc.relation.page | 272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1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6.7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