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191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麗雲(Lih-Yun Lin),徐梅屏(Mei-Ping Hs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siang-Ju L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賴湘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18: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書籍
王文正(2011)。《電影文化意象》。秀威資訊科技。 王明軍、閻亮(2007)。《影視配音藝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田園曲(2012)。《電影電視配音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 何力譯,Bela Balazs原著(1979)。《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出版社。 黃玉珊(2013)。〈新台灣電影的潛力與契機〉,載於《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台灣商務。 何貽謀(2002)。《台灣電視風雲錄 》。台灣商務。 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揚智文化。 吳桐淮(1988)。〈同步錄音 重視聲音在電影中的地位 〉,載於《1988 臺灣電影年鑑》。國家電影資料館。 施玲(2008)。《影視配音藝術》。浙江大學出版社。 張靚蓓(2009)。《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大塊文化。 楊和平、麻爭旗(2010)。《當代中國譯製》。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廖祥雄譯,Herbert Zettl原著(1994)。《映像藝術 電影電視的應用美學》。志文出版社。 蘇秀(2005)。《我的配音生涯》,文匯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明軍(2007)。〈「還魂」譯製片中配音人物的貼合〉。《中國廣播電 視學刊》,2007卷5期。 王英(2006)。〈淺談舞台語言和影視配音的不同〉。《當代戲劇》,2006 卷5期。 李丁讚、陳兆勇 (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 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第56期,頁9-34。 李宥璇 (2007)。〈八大電視台娛樂K台之經營策略初探〉,《網路社 會學通訊》,第64期。 林南谷(1999年),〈境外衛星頻道本土化面面觀─規劃中文節目與加強 國語配音及字幕〉,《廣電人》。台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林書郁,(2011)。《 商業電視台海外劇片採購評選模式之建立與應用 -以韓劇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雅婷(2012)。〈無線電視時代美國影集在台灣的播映脈絡研究〉。《文 化研究月報》,127期。 胡雲惠(2009)。《迪士尼動畫電影配音翻譯歐化現象研究 》,台灣師 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坤(2010)。〈動漫配音語言技能研究〉。《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8卷3期。 徐崇高(2007)。《市場、科技與名人效應下台灣配音工作者之勞動處境描繪》。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靚蓓(1998)。〈花木蘭風光出征 配音員居功厥偉〉,《海外學人》,第297期,頁78-80。 張聯(2007)。〈影視譯製配音中的技術美學〉。《理論界》,2007卷6 期,頁163-164。 馮建三(2003)。〈香港電影工業的中國背景:以臺灣為對照〉,《中外 文學》,376期, 87-111。 黃珮珊(2000)。《日譯中字幕翻譯與配音翻譯比較》。輔仁大學翻譯學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光耀(2011)。《我國配音人員勞動權益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蔡佳玲、李秀珠(2006)。《全球本土化下的台灣韓劇頻道經營之研究: 從文化接近性談起》。中華傳播學會第十期。 蔡明賢(2009)。《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 母語運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謝慧萱(2009)。《探討日本電影「花田少年史」之翻譯-對照中文字幕 翻譯與台語配音翻譯》,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 士學位論文。 羅文言(2006)。《譯出原文中之不可譯:台灣配音翻譯策略之分析 》。 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學位論文。 羅煥榮(2006)。《國內海外影視節目進入臺灣市場途徑、版權買賣及行 銷策略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蘇倚玉(2009)。《臺灣配音產業經營模式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三)、網頁資料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2010年1月31日)。〈黃梅調電影〉,《台灣 大百科全書》。瀏覽於網頁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031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天風(2004)。〈趙明哲先生訪問 (五)〉,《中配後援會電子報》。瀏覽於網頁http://enews.tacocity.com.tw/index.php3?action=history&url=/taiwanesevoice /20040711124527.html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9) 天風(2005)。〈配音沿革(上)〉,《中配後援會電子報 》。瀏覽於網頁 http://enews.tacocity.com.tw/index.php3?action=history&url=/taiwanesevoice /20050506225543.html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毛穎潔(2007)。《中文配音的發展與困境 》,政治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第11屆李政育先生新聞作品獎。 中國配音網(2010,2月27日)。〈專題配音:淺談動畫中文配音 〉,瀏覽於網頁http://www.cnpyw.com/newsshow.asp?id=11528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台灣配音少,華語片幾乎都大陸配音(2012年9月5日)。TVBS。瀏覽 於網頁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120905192455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米果(2011年12月24日)。〈懷念的西洋影集〉,《聯合新聞網》。瀏覽於網頁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9) 呂窈如、王佩喻、陳孟瑜、張 鈞、張熏茹、楊恩慈、胡巧純(2007年6月11日)。〈專題-電視台政策影響 台灣配音市場衰落〉,MOL銘報即時新聞。瀏覽於網頁 http://mol.mcu.edu.tw/showmore_search_2009.php?enid=87464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9) 佟紹宗(2006年3月9日)。〈學習配音的基本功〉,《台灣配音推廣 論壇》瀏覽於網頁http://www.taiwan-cv.com/cgi-bin/topic.cgi?forum=89&topic=79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佟紹宗(2006年12月8日)。〈對原音劇國語配音的一些看法 〉,《台 灣配音推廣論壇》瀏覽於網頁 http://www.taiwan-cv.com/cgibin/topic.cgi?forum=89&topic=86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周傳基(2011年1月11日)。〈電影藝術中一個被忽視的方向 聲音〉。 瀏覽於網頁http://zhouchuanji.org/wp/?p=98 (最後點閱日期:2013/10/15) 倪有純(2013年6月)。〈採訪側記 柯桑沒架子 最愛小品電影〉《台 灣時報》,瀏覽於網頁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338422 (最後點閱日期:2013/10/15) 張靚蓓(2010年6月)。〈專訪國家文藝獎得主杜篤之 談悲情城市與電 影錄音(下)〉,《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瀏覽於網頁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00723we/2ye.htm (最後點閱日期:2013/10/15) 葉龍彥(2002年4月)。〈新竹當代戲院訪談記錄 〉,《竹塹文獻雜誌》, 2002年4月號。瀏覽於網頁 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2-04-23/magazine1-6.htm(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維基文庫(2012年5月)。〈廣播電視法1976年公佈條文〉,《維基文庫》。瀏覽於網頁http://zh.wikisource.org/wiki/ (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9) 魏君子(2011年7月13日)。〈「竊聽風雲2」 重聚前輩 港片國語配 音再戰江湖?〉,北京新浪網。瀏覽於網頁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film/sinacn/m/c/2011-07- 13/17563359146.html(最後點閱日期:2013/05/04) (四)、外文文獻 Cees M. Koolstra, Allerd L. Peeters, & Herman Spinhof.(2002). The Pros and Cons of Dubbing and Subtitling.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17, 3: pp. 325-354. Canu, L. (2012). Dubbing: adapting cultures in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era.Between, 2(4). J. David Gonzalez-Iglesias & Fernando Toda(2011). Dubbing or Subtitling Interculturalism: Choices and Constraints,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7,2. Luyken G., T. Herbst, J. Langham-Brown, H. Reid & H. Spinhof (1991).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 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Manchester), Media Monograph Series, No 13. Riggio, F. (2010). Dubbing vs. subtitling. MultiLingual, 21(7): 31-35. Richard Kilborn (1989): ‘They don't speak proper English’: A new look at the dubbing and subtitling debate,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0(5), 421-43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191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自電影從無聲進入有聲後,聲音成為螢幕畫面的延伸,聲音被稱為是「第五度空間」,其重要性之於影視作品毋庸置疑。配音,屬於聲音後製的一環,目的是為了完善作品,起到加分的作用。
然而,現今臺灣多數的配音作品卻是飽受批評,關於卡通、韓劇的配音,「怎麼都是那幾個聲音?為什麼要配音?」是網路上關於配音的常見評論。這個狀況由來已久卻始終未見改善,「配音」的議題在臺灣甚少受到報章雜誌的關注,觀眾的抱怨、批評不過是在網路匿名世界與親朋好友言談間的情緒抒發。 本篇報導以「重視聲音的重要性」為核心關懷,透過訪談與田野調查試圖呈現臺灣影視配音的演進與現況,並輔以數據資料來分析當前所面臨的困境。現今大部分的配音工作模式有如「聲音工廠」般大量、低價、單一、罐頭化,人聲中的情感、個性、差異、特殊性在作品中難以呈現。這樣的現象,成因來自臺灣先天的市場規模、過多的頻道分食有限的廣告資源,加以收視率無法適當反應節目品質。 要改變現況,有人持續在配音的品質上做努力默默更耘,相信好的作品終能吸引觀眾,拓展收視族群,甚至讓「臺灣聲音」走出臺灣;有人則將希望放在原創作品的開發上,認為發展原創配音才能改變配音不受重視、市場惡性循環的現狀。同時,懂得欣賞好作品的觀眾也是改變現況必不可少的,觀眾也要學習「如何聽」,將批評化作實際行動,表達追求良好聲音品質的訴求。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Seeing a movie has become not only a visual experience but also an audio one,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sound film. There is a saying that a meaningful sound track is often as complicated as the image on the screen.
Dubbing, one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ost-production process can amplify the impact of visual expressions. However, most of the dubbed animes as well as dubbed dramas in Taiwan have long been criticized for the lack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voice diversities. Those criticisms about dubbing can be easily found on the internet but are largely ignored by the mass media and the related units. The report focuses on the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ese dubbing industry. By conducting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report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dubbing in Taiwan’s audio-visual industry and to discover why dubbing seems to downgrade the audio-visual products rather than amplify their effect. According to this report, voice dubbers in Taiwan are like operators in assembly lines. The result is the disappearing of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istic. This situation is caused by shortage of funding, the limited market size and biased rating research. To change the present predicament, some dubbers commit themselves to providing high-quality global-localization dubbing services; others put their efforts to develop original audio-visual products. In addition, the power of audienc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Strong demands for better dubbings may be the start of chang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18: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342023-1.pdf: 1766033 bytes, checksum: 6ef9e826a8d890335423db0bd0a51d2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 錄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部份 深度報導作品 壹、聲音的力量 7 「聲音比影像畫面更真實。」 7 「怎麼聲音都一樣」的現狀 9 貳、現況是「聲音工廠」 理想是「說話藝術」 11 場景一:錄音室工作實景 11 臺灣影視配音發展歷程:配音的誕生 13 今昔配音作業大不同 資深配音員記憶中的美好過去 17 創造比真實「更真實」的影視作品 21 參、小至個人大至結構 配音困境環環相扣 25 場景二:懷抱配音夢的新人 在現實掙扎的行內人 25 大量配音需求並未帶來正向發展 26 一味競逐低價犧牲品質 28 產業結構困境(一):頻道過多的臺灣電視生態 31 產業結構困境(二):缺乏完整產業鏈支撐 34 罐頭化聲音磨平觀眾的聲音感受力 38 肆、現狀下的突破 還有可努力的空間 39 精雕細琢的動畫電影配音輸出至全球 39 善用在地化優勢的電視配音作品 吸引更多收視族群 41 國語配音也能拓展海外市場 44 發展原創作品 配音更有競爭力 45 觀眾也要學習如何「聽」 48 第二部份 報導企劃案 壹、報導動機 51 貳、文獻探討 54 第一節、影視作品中的聲音 54 第二節、影視配音的相關定義 57 第三節、影視配音的藝術價值與實務價值 60 第四節、影視產業、政府政策與臺灣配音發展歷程 65 第五節、臺灣配音相關論文文獻 71 參、報導規劃 76 第一節、報導架構 76 第二節、採訪執行規劃 78 第三部份 報導後記 壹、採訪後記 81 貳、報導限制與建議 82 參考文獻 85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配音,配上聲音?—談臺灣影視配音的演進與困境 | zh_TW |
dc.title | Dubbing in Taiwan: Evolution and Predicame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藍祖蔚,王維菁 | |
dc.subject.keyword | 聲音,聲音表演,配音,配音員,影視配音,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Voice,Voice Acting,Dubbing,Voice Dubber,Audio Video Dubbing, | en |
dc.relation.page | 9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新聞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新聞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72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