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08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杜正勝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g-Jia L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丞家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5:15:0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8-25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世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桓寬著,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卷六.散不足第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2。 ﹝晉﹞常璩,﹝清﹞李調元校定,《華陽國志》,蘭州市: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二、出土文獻 朱漢民、陳松長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彭錦華,〈周家台三○號秦墓竹簡──秦始皇三十四年曆譜──釋文與考釋〉,《文物》1999年6期,頁63-69。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1990。 三、考古報告 專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陽王坡東周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雲夢睡虎地秦墓編寫組,《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簡報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二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3年1期,頁40-50。 王仁湘,〈關於楚皇城遺址考古發掘中的問題──答陳忠富同志〉,《江漢論壇》1981年2期,頁32-36。 江陵郢城考古隊,〈江陵縣郢城調查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1年4期,頁16-23。 孝感地區博物館,〈湖北安陸市商周遺址調查〉,《考古》1993年6期,頁500-506+542。 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宜城縣博物館,〈宜城雷家坡秦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6年5期,頁1-7。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組,〈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9期,頁1-7+22。 草店坊城聯合考古勘探隊,〈孝感市草店坊城的調查與勘探〉,《江漢考古》1990年2期,頁19-25。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年1期,頁37-43。 張澤棟,〈雲夢「楚王城」遺址簡記〉,《江漢考古》1983年2期,頁93。 陳忠富,〈宜城「楚皇城」遺址的幾個問題──與王仁湘同志商榷〉,《江漢論壇》1980年9期,頁85-86、9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年楚都紀南城松柏區的勘查與發掘〉,《江漢考古》1991年4期,頁6-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紀南城新橋遺址〉,《考古學報》1995年4期,頁431-45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92雲夢楚王城發掘簡報〉,《文物》1994年4期,頁43-5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年3期,頁16-2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楚王城遺址1988與1989年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12年1期,頁83-12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陽鄧城韓崗遺址發掘報告〉,《江漢考古》2002年2期,頁14-49。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宜城「楚皇城」遺址調查〉,《考古》1965年8期,頁377-382。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4期,頁537-563。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99年6期,頁63-69。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楊家山135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8期,頁1-11。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紀南松柏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7期,頁24-32。 湖北省博物館,〈1978年雲夢秦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6年6期,頁479-525。 湖北省博物館,〈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下)〉,《考古學報》1982年3、4期,頁325-349、479-506。 湖北省博物館,〈襄陽山灣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3年2期,頁1-35。 湖北省博物館,〈襄陽蔡坡戰國墓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5年1期,頁1-37。 湖北省博物館、孝感地區文教局、雲夢縣文化館漢墓發掘組,〈湖北雲夢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9期,頁23-32。 雲夢縣文物工作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2期,頁27-47。 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木匠墳秦墓〉,《文物》1992年1期,頁76-82。 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木匠墳秦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7年4期,頁37-41。 楊權喜,〈襄陽山灣十八號秦墓〉,《考古與文物》1983年3期,頁20-21。 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簡報〉,《考古》1980年2期,頁108-122。 楚皇城考古發掘隊,〈湖北宜城楚皇城戰國秦漢墓〉,《考古》1980年2期,頁114-122。 襄樊市考古隊,〈湖北襄樊蔡坡戰國墓地第二次發掘〉,《考古》2005年11期,頁30-41。 襄樊市博物館,〈湖北省襄樊市鄧城遺址試掘簡報〉,《江漢考古》2004年2期,頁19-26。 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陽余崗戰國至東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6年3期,頁339-359。 襄樊市博物館,〈湖北襄陽余崗戰國墓發掘簡報〉,《考古》1992年9期,頁795-802。 襄樊市博物館,〈襄樊余崗戰國秦漢墓第二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3年2期,頁3-15。 四、近人研究 專著 工藤元男,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江村治樹,《春秋戰國時代秦漢出土資料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0。 江村治樹,《戦国秦漢時代の都市と国家》,東京:白帝社,2005。 池田雄一,《中国古代の律令と社会》,東京:汲古書院,2008。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1990。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栗原朋信,《秦漢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 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與建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200。 高恒,《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台北:萬卷樓,1990。 馬非百,《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張榮芳,《秦漢史論集(外三篇)》,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郭德維,《楚都紀南城復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楊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滕銘予,《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蘇輝,《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藤田勝久,《中国古代国家と社会システム》,東京:汲古書院,2009。 譚其驤,《長水集(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譚其驤,《長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期刊論文 于振波,〈秦律令中的「新黔首」與「新地吏」〉,《中國史研究》2009年3期,頁69-79。 于豪亮,〈秦王朝關於少數民族的法律及其歷史作用〉,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124-125。 王先福,〈襄樊鄧城區域楚墓地考析〉,《江漢考古》2006年4期,頁46-54。 田餘慶,〈說張楚──關於「亡秦必楚」問題的探討〉,收入氏著《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1-29。 矢澤悅子,〈秦の統一過程における「臣邦」──郡県制を補完するもととして〉,《駿台史学》第101卷(1997),頁1-20。 石泉,〈古鄧國、鄧縣考〉,《江漢論壇》1980年3期,頁89-96。 石泉,〈宜城縣建制沿革考辨──兼論楚皇城遺址不是楚鄢都、漢宜城縣〉,《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頁3-15。 伊藤敏雄,〈中国古代における蛮夷支配の系譜──税役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堀敏一先生古稀記念中國古代の國家と民眾》(東京:汲古書院,1995),頁239-256。 朱學文,〈秦漆器手工業研究〉,《文博》2012年1期,頁19-24。 宋治民,〈漢代的漆器製造手工業〉,《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2期,頁84-89。 李成珪,柳美那譯,〈「国家」と「地方、辺境」──楚国の中心から秦・漢の郡県へ〉,《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3期,頁1-12。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年8期,頁36-31。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下)〉,《文物》1995年3期,頁37-42。 杜正勝,〈「齊民」之不齊──一份兩千多年前司法文書揭示的社會〉,邢義田、劉增貴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34。 肖亢達,〈雲夢睡虎地秦墓漆器針刻銘記探析──兼談秦代「亭」、「市」地方官營手工業〉,《江漢考古》1984年2期,頁67-72。 邢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2009),頁13-109。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36期,頁407-432。 周振鶴,〈從「九州異俗」到「六合同風」──兩漢風俗區劃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頁64-72。 周敏華,〈《奏讞書.獄簿》案例分析〉,《東吳中文學報》第21期,頁29-54。 岡村秀典,〈秦文化の編年〉,《古史春秋》第二號(京都:朋友書店,1985),頁53-74。 松崎つね子,〈從湖北秦墓看秦的統一和戰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國史研究》1989年1期,頁120-124。 松崎つね子,〈漆器烙印文字に見る秦漢髹漆工芸経営形態の変遷とその意味〉,收入《堀敏一先生古稀記念中國古代の國家と民眾》(東京:汲古書院,1995),頁93-109。 松崎つね子,〈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竹简编年记よりみる墓主喜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61-3.4(1980),頁1-30。 近藤正己,張旭宜譯,〈臺灣總督府的「理蕃」體制和霧社事件〉,《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頁163-184。 俞偉超、李家浩,〈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漆器制地諸問題──從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宮作坊的歷史變化〉,《考古》1975年6期,頁344-348。 洪石,〈秦代漆器研究〉,收入《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263-281。 洪石,〈戰國秦漢時期漆器的生產與管理〉,《考古學報》2005年4期,頁381-410。 胡平生,〈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墓主考〉,《文物》1996年8期,頁73-76。 晏昌貴,〈〈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歷史地理》第2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頁41-51。 商慶夫,〈再論秦簡《編年記》作者的思想傾向〉,《文史哲》1987年6期,頁12-16。 商慶夫,〈睡虎地秦簡《編年記》的作者及其思想傾向〉,《文史哲》1980年4期,頁65-72。 張春龍,〈里耶秦簡所見的戶籍和人口管理〉,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頁188-195。 曹旅寧,〈岳麓書院新藏秦簡叢考〉,《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6期,頁93-102。 郭德維,〈從江陵古墓葬看楚制、秦制、漢制的關係〉,收入張正明主編,《楚史論叢.初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頁245-249。 郭德維,〈試論江漢地區楚墓、秦墓、西漢前期墓的發展與演變〉,《考古與文物》1983年2期,頁81-87。 陳松長,〈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年3期,頁75-88。 陳松長,〈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5-10。 陳振裕,〈東周楚城的類型初析〉,《江漢考古》1992年1期,頁61-70、10。 陳振裕,〈略論湖北秦墓〉,原載《文博》1986年4期,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頁209-219。 陳振裕,〈試論湖北地區秦墓的年代分期〉,原載《江漢考古》1991年2期,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頁220-235。 陳振裕,〈從湖北發現的秦墓談秦楚關係〉,原載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楚文化新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頁236-245。 陳振裕,〈秦代漆器綜論〉,收入《中國漆器全集》第2卷(福建:福建美術出版社,1997)。後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頁303-316。 陳振裕,〈楚國漆器工藝〉,原載《故宮文物月刊》1996年第13卷12期(總156期),後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頁365-382。 陳振裕,〈試論楚墓出土漆器的產地問題〉,《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後收入氏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頁421-428。 陳偉,〈岳麓書院秦簡考校〉,《文物》2009年10期,頁85-87。 陳偉,〈岳麓書院藏秦簡所見秦郡名稱補正〉,《考古與文物》2010年5期,頁97-101。 陳偉,〈秦蒼梧、洞庭二郡芻論〉,《歷史研究》2003年5期,頁168-172, 陳平,〈淺談江漢地區戰國秦漢墓的分期和秦墓的識別問題〉,《江漢考古》1983年2期,頁51-62。 彭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文物》1995年第3期,頁43-47。 粟勁,〈屬邦行政〉,收入氏著《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1985),頁396-398。 間瀨收芳,〈雲夢睡虎地秦漢墓被葬者の出自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41卷2號(1982),頁197-229。 黃尚明,〈湖北襄樊市區附近的秦移民遺存探討〉,《考古與文物》2006年1期,頁70-76。 黃盛璋,〈雲夢秦墓兩封家信中有關歷史地理的問題〉,《文物》1980年8期,頁74-77。 楊劍虹,〈睡虎地秦簡《編年記》作者及其政治態度──兼與陳直、商慶夫同商榷〉,《江漢考古》1984年3期,頁95-99。 葉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1期,頁65-73。 趙化成,〈秦統一前後秦文化與列國文化的碰撞及融合〉,收入《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頁619-630。 趙炳清,〈秦代無長沙、黔中二郡略論──兼與陳偉、王煥林先生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0卷4輯(2005),頁66-70+78。 劉士莪,〈秦漢時期的漆器〉,《中國生漆》1987年1期,頁11-17。 劉玉堂,〈秦漢之安陸並非新地城──與黃盛璋同志商榷〉,《文物》1982年3期,頁37、20。 劉瑞,〈秦、西漢的「內臣」與「外臣」〉,《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頁69-79。 劉瑞〈武帝早期的南郡政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4卷第1輯(2009),頁29-37。 蔡萬進,〈秦「所取荊新地」與蒼梧郡設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卷5期,頁103-105。 鄧瑋光,〈簡牘所見西漢前期南郡屬縣(侯國)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6卷第4輯(2011),頁128-136。 黎明釗,〈里耶秦簡:戶籍檔案的探討〉,《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2期,頁5-23。 鍾煒、晏昌貴,〈楚秦洞庭蒼梧及源流演變〉,《江漢考古》2008年2期,頁92-100。 羅開玉,〈秦在巴蜀的經濟管理制度試析──說青川秦牘、「成亭」漆器印文和蜀戈銘文〉,《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4期,頁78-83。 學位論文 尹弘兵,《江陵地區戰國晚期至秦代墓葬初探》,武漢大學碩士論文,2005。 尹弘兵,《楚國都城與核心區探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洪石,《戰國秦漢漆器研究》,北京:文物,2006。 游逸飛,《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圖錄 左德承編,《雲夢睡虎地秦漢漆器圖錄》,湖北省:湖北美術出版社,1986。 網路資料 于薇,〈試論嶽麓秦簡中「江胡郡」即「淮陽郡」〉,「簡帛網」,2009-06-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0。 田炳炳,〈讀《岳麓書院藏秦簡(三)》劄記一則──「京州」地望試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21,2014-05-19。 周運中,〈江胡郡即江夏郡考〉,「簡帛網」,2009-08-0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27。 唐俊峰,〈里耶秦簡所示秦代的「見戶」與「積戶」——兼論秦代遷陵縣的戶數〉,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2014-02-0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87 曹旅寧,〈岳麓秦簡「奔警律」補考〉,「簡帛網」,2009-04-2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38。 郭永秉,〈「奔警律」補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gwz.fudan.edu.cn/articles/up/0407“奔警律”補例.doc。 陳偉,〈張家山奏讞書案例十八釋讀一則〉,「簡帛網」,2013-10-0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22。 彭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簡帛網」,2005-11-0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 游逸飛、陳弘音,〈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第九層簡牘釋文校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2013-12-2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8。 黃庭頎,〈從出土泰漢簡論「漢承秦制」之問題──以睡虎地秦簡與張家山漢簡逃亡案件為例〉,「簡帛網」,2013-08-04,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77。 維基百科「SEPARATE BUT EQUAL」條http://en.wikipedia.org/wiki/Separate_but_equal#cite_note-1。 盧峰,〈堅決反對「深港同城化」〉,蘋果日報社論,2012年09月20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20/18020587。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608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西元前279年,秦國攻楚,一路南下,將楚的首都方圓數百里納入領土,翌年設置了南郡。本文討論的即為戰國晚期,南郡在秦統治下的實態。
本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利用考古材料,指出在秦管理下,南郡經歷了空間的轉換、經濟體系的重整。空間上,城址以及秦移民的聚落分布,反映了原來楚郢都優越的經濟、交通條件遭到放棄;南郡成為秦帝國的邊郡,成為秦對東方軍事邊防的重鎮,徹底成為秦的邊陲。經濟上,原來繁盛的經濟及產業中心在秦統治下萎縮,新的產業模式出現,南郡成為中央的原料供給地和市場,完成了經濟的一體化。 第二個部分利用出土文獻,觀察秦楚政權轉換之際,人群移動的情形及族群關係。秦藉政治力形塑了一個由楚遺民與秦移民所組成的新社會,以「臣邦」的編戶方式,將楚人納入統治,身分的認定是血緣的,反映出秦人對楚人的異化;秦統一後,仍延續這種制度,以「新黔首」的形式區別族群身分,從中並可一窺族群間的矛盾關係。 南郡本是楚國的中心地區,然而在秦的統治下,有著與原來作為「首都」截然不同的面貌,可以看出其自「中心」至「地方化」、「邊陲化」的過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late Warring State Period, Qin started to launch an attack toward Chu. After two years of war, the pre-empire finally occupied Chu’s capital Inn (郢), and set up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NanJun (南郡) in B.C. 278. This thesis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ruling of NanJun by Qin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 Period after its occupation.
This thesis contents two parts. First, I’d like to us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to argue that Nanjun had been through a rearrangement of space and economy. The sites of cities and the settlement of immigrants suggest that the extraordinary economical scale of Inn had decline and the new administrative region, NanJun had become the military province of Qin against Chu and Hann. A new economical pattern which made NanJun a material supplier and market had replaced the old on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suggests a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migrants of Qin and the old resident of Chu. In new discovered documentary, we see a racial separation 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t represents that Qin identified its people through bloodline instead of political control. We can see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tress under the ruling of Qin. NanJun, once the central area of Chu which known “Inn”, had become the frontier of the empire. We can observe the changing of the society as Qin endeavored its expansion to the eas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5:15:0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123015-1.pdf: 2436294 bytes, checksum: ec8dbb1505ba7a530e60990ebf8da2a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中心到邊陲: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1
一、 緒論 1 二、 研究回顧與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邊境與前線:戰國南郡的政經整合 11 一、 南郡備警──城市.邊防.軍事部署 11 1. 兩個郢城:江陵的廢弛 13 2. 秦楚通道:鄧城與宜城楚皇城 15 3. 前進東方:雲夢楚王城 17 4. 城址所見的戰爭動線與動員 20 二、 來自咸亭──由漆器手工業所見的經濟一體化 24 1. 南郡所出漆器 24 2. 帝國統治與經濟整合 29 三、 小結:同城化 32 第三章 移民與遺民:故楚地的族群關係 35 一、 新黔首皆榣恐畏──統一前後的「荊新地」 35 1. 從《張家山漢簡.奏讞書.覆獄簿》案例十八談起 35 2. 「新黔首」的恐懼 39 3. 由邊境到內郡──南郡與新地統治 43 二、 臣邦人不安其長──秦的異民族政策與南郡統治 46 1. 秦簡中的臣邦 46 2. 臣邦與郡 49 三、 小結:SEPARATE BUT EQUAL? 53 第四章 結語 57 參考書目 5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南進.殖民──戰國晚期的秦南郡 | zh_TW |
dc.title | The Ruling of NanJun in Late Pre-imperial Chin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邢義田,閻鴻中 | |
dc.subject.keyword | 南郡,郢都,邊陲化,新黔首,臣邦,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anjun,Frontier,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tress, | en |
dc.relation.page | 7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歷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歷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38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