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51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唐代彪(De-Piao Tang)
dc.contributor.authorHung-Wen Chuen
dc.contributor.author朱宏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4:06:50Z-
dc.date.available2019-09-05
dc.date.copyright2014-09-05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9-01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Battelle John著,陳秀玲譯(2006),《The Search搜尋未來》,臺北:商周。
Brain Kahin、Charles Nesson編,巫宗融譯(1998),《數位法律:網際網路的管轄與立法、規範與保護》,臺北:遠流。
Dan Blacharski著,簡崑鎰、李正源編譯(2000),《網路安全:在多重環境下》,臺北:文魁資訊。
Denny L. Jorgensen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文化。
Earl Babbie著,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湯姆生。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2001),《國族主義》,臺北:聯經。
Herbert M. Level著,王業立等譯(2000),《政治學中爭辯的議題》,臺北:韋伯文化。
Noam Chomsky著,林佑聖譯(2002),《流氓國家》,臺北:正中。
Thomas L. McPhail著,鄭植榮譯(1994),《電子殖民主義》,臺北:遠流。
Tim Jordan著,江靜之譯(2001),《網際權力:網路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臺北:韋伯文化。
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商務。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2000),《資訊社會理論》,臺北:遠流。
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財譯(1998),《大棋盤》,臺北:立緒。
中共民政部編(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北京:中國地圖。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2001),《中共官方建政五十年》,臺北:正中。
王四新(2007),《網路空間的表達自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王孟平(1998),《通訊革命》,臺北:中華徵信所。
王學鋒(2001),《誰來網路中國》,北京:中國青年。
行政院新聞局(2004),《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及其管理概況》,臺北:新聞局。
西門柳上、馬國良、劉清華(2010),《正在爆發的互聯網革命》,臺北:商訊文化。
何清漣(2003),《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中國人權報告》,紐約:中國人權總部。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臺北:智勝。
李永剛(2009),《我們的防火牆:網路時代的表達與監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汪向東(1998),《信息化:中國大陸21世紀的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汪致遠、李常蔚、姜岩編(2000),《決勝信息時代》,北京:新華。
沈宗南(2010),《新媒體與中國社會意涵之研究》,臺北:揚智文化。
周良洪(2001),《公共信息網路安全戰略》,武漢:湖北科學技術。
孟寶宏、譚本宏主編(2007),《信息化戰爭》,北京:解放軍。
彼得杜拉克著,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臺北:商周。
杭亭頓、伯格著,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臺北:時報文化。
林逸翔(2013),《中共意識形態與微博規範》,臺北:致知學術。
法蘭克韋伯斯特,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臺北:遠流。
邱榮崇(2010),《Google帝國無所不在》,臺北:臺灣商務。
迪克摩利思,張志偉譯(2000),《網路民主》,臺北:商周。
馬亞西、成冀、王漢水(1999),《網路戰—地球村時代的戰爭》,北京:國防大學。
康曉光(1999),《權力的轉移─轉型時期中國權力格局的變遷》,杭州:浙江人民。
張杰(2010),《變革與回歸:中國政府網路信息傳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家銘主編(2000),《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
張登及(2003),《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地位與大國外交》,臺北:揚智文化。
張遠昌(2006),《Google持續成長的秘密》,臺北:一言堂。
曼威科司特著,夏鑄九等譯(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
許志龍編(2000),《中國網路問題報告》,北京:兵器工業。
陳東升(2008),《積體網路: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社會學分析》,臺北:群學。
陳炎(1999),《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北京大學。
陳湛勻主編(2000),《改變世界的網路經濟》,上海:上海人民。
彭堅汶(2006),《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臺北:五南。
黃平、崔之元編(2005),《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臺北:揚智。
趙克鋒(2010),《中國防火長城:互聯網審查的法律經濟學》,北京:中國經濟。
趙瑞琦(2012),《網路愛國主義:源流、利弊與策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劉啟業、趙利軍(2000),《網路安全》,北京:軍事誼文。
蕾貝卡芬寧著,陳正芬譯(2008),《矽谷@中國》,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謝海光主編(2000),《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概論》,上海:復旦大學。
(二)博碩士論文
王占璽(2000),《90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余小玲(2006),《網路控管下的中國民族主義論述─以「強國論壇」為例》,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銘智(2007),《中共網際網路管制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志衛(2004),《網際網路與民主政治:論網際網路作為政治參與工具的可能性》,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仕賢(2002),《中國大陸經濟轉型時期的社會控制之研究—以法輪功事件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
張東(2010),《中國互聯網信息治理模式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論文。
張庭瑞(2007),《中國的環保運動:以廈門PX事件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振興(2001),《中共網際網路管制現況分析》,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薇薇(2009),《社會學習與ICT擴散—以中國跨省間數位落差為例》,桃園: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茂田(2009),《2008年政黨輪替論我國國防戰略轉變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曾東亮(1999),《中國大陸網際網路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兵(2007),《關於中國互聯網內容管制理論研究》,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博士論文。
劉彥廷(2003),《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皓仁(2012),《中國網路管制的理性抉擇觀點分析》,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燕青(2002),《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魏澤民(2006),《開放的網路,專制的政體:中國大陸網路發展之政治建構》,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龔慶輝(2006),《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研究: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動》,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三)期刊報章
文現深(2010),〈谷歌、中國,誰主浮沈〉,臺北:《天下雜誌》,第440期,頁140。
王明禮(1996),〈網路空間匿名言論之管制〉,臺北:《資訊法務透析》,8卷3期,頁31-36。
王晨(2010),〈我國互聯網發展呈現四方面新變化〉,北京:《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第6期,頁3。
朱元鴻(2010),〈如果美式自由民主不該是中國未來的夢想〉,臺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3期,頁1-46。
余紹逖、陳嘉正、林永豐(1996),〈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初探〉,臺北:《廣播與電視》,第2卷第4期,頁113-115。
吳玉山(2011),〈「兩場革命」與中國模式〉,臺北:《思想》,第18期,頁197-218。
吳秀光、吳宗憲(2004),〈中共網際網路管制政策之分析〉,臺北:《展望與探索》,第2卷,頁54-67。
吳國光(2003),〈信息傳播、公共空間與集體行動:試論互聯網對中國民主化的政治作用〉,臺北:《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263-280。
吳琬瑜(2011),〈五億網民挑戰言論極限〉,臺北:《天下雜誌》,第488期,頁95。
呂郁女、梁正清(2003),〈燕子來了,春天近了?從網際網路的發展談中國大陸傳統新聞媒體之再造〉,臺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刊》,第4卷第4期,頁25-52。
李和(2004),〈中國大陸的改革路徑與意涵〉,臺北:《中國大陸研究》,47卷4期,頁1-24。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嘉義:《信息社會研究》(9),頁89-124。
林勤經(2001),〈中共發展信息作戰軍事運用之探討〉,臺北:《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論文集》,2000年2月,頁3-1∼3-11。
林德昌(2006),〈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臺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頁4-5。
邱魏頌正、陳嘉駿(2004),〈數位落差現象再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嘉義:《傳播與管理研究》,頁1-29。
洪敬富、陳柏奇(2010),〈網路通訊時代下的中國公眾參與—以廈門PX廠為例〉,臺北:《中國大陸研究》,第53卷第2期,頁1-38。
胡泳(2010),〈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的管制〉,臺北:《新聞學研究》第103期,頁261-287。
徐盈之、趙玥(2009),〈中國區域數位鴻溝的經驗分析:基於非平穩面板資料模型〉,西安:《情報雜誌》,頁30-34。
徐雙敏(2011),〈中國大陸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現狀與思考—以「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為例〉,臺北:《公共行政學報》,第41期,頁135-164。
祝華新、單學剛、胡江春(2012),〈2011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北京:《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頁201。
袁易(1999),〈「安全典則」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架構〉,臺北:《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頁389-432。
袁鶴齡(2000),〈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臺灣的國家認同〉,臺中:《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141-163。
寇健文(2001),〈中共對網路信息傳播的政治控制〉,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期,頁33-53。
張乃文(2009),〈Web2.0網站平臺管理之法制議題研析-以網路實名制與揭露使用者身分資料為中心〉,臺北:《科技法律透析》,第21卷第6期,頁47。
張佩珍(2000),〈中共嚴控網際網路之分析〉,臺北:《經濟前瞻》,頁76-82。
張勇(2005),〈三農問題視野中的數字鴻溝〉,濟南:《中共濟南市黨委校學報》第01期,中共濟南市黨委校,頁51-54。
張潔平(2011),〈網路是通向公民社會之路〉,香港:《亞洲周刊》,第25卷第5期,頁33。
張興柱、程玉(2010),〈網路實名制探析〉,大連:《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12卷第11期,頁25。
張霽爽(2009),〈穿越網路中立的迷霧〉,北京:《網路法律評論》第14卷,北京大學,頁194-200。
梁正清(2003),〈中國大陸網路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嘉義:《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南華大學,頁211-252。
習賢德,(2008),〈中國大陸網路民主的概況與前景〉,臺北:「數位化時代的公民社會與公共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頁3。
陳仲志,(2011),〈中國大陸網路控制與社會穩定之觀察〉,臺北:《亞太和平月刊》,第3卷第4期,頁28-30。
陳如音,(2007),〈中共鎮壓法輪功之探源—一個嘗試性的分析〉,臺中:《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頁160-161。
陳柏奇、洪敬富(2012),〈茉莉花革命浪潮下對當前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再檢視:網路政治中的公民維權與黨國維權雙重分析視角〉,臺北:《臺灣民主季刊》,第9卷,第1期,頁195-244。
陳倩(2009),〈以「百度屏蔽門」為例分析競價排名〉,北京:《青年記者》,2009卷5B期,頁66。
彭慧鑾(2002),〈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信息化發展的全球化接軌〉,臺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6期,政治大學國關中心,頁1-22。
黃冬、汪曉程(2010),〈「實名」是否能治-從文化角度淺析中國網路實名制的可行性〉,福建:《東南傳播》,2010年第9期,頁106。
黃旻華(2000),〈評「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頁71-94。
黃俊泰(2002),〈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與限制〉,臺北:《行政院新聞局91年度研究報告彙編(下)》,頁411-486。
黃柏翰(2005),〈中國大陸網際網路檢查政策概況〉,臺北:《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5期,頁47-48。
楊素(2001),〈中共對網路的管制作為〉,臺北:《交流》,第55期,頁55-58。
楊國斌(2009),〈互聯網與中國公民社會〉,臺北:《二十一世紀》,114期,頁20-22。
葉敏(2011),〈中國互聯網治理:目標、方式與特徵〉,臺北:《新視野》,第2011卷第1期,頁46。
賈西津(2003),〈透視中國公民社會的治理機制〉,北京:《中國審計》,2003年9月,頁11-14。
劉文斌、孔懷瑞(2001),〈中共網際網路控制作為研析〉,臺北:《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10期,頁47-48。
歐陽新宜(1998),〈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臺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政治大學國關中心,頁41-57。
潘金谷、曾淑芬、林玉凡(2008),〈數位基尼係數應用之擴充:我國數位落差之現況〉,嘉義:《資訊社會研究》,第16期,南華大學,頁1-32。
蔡恩澤(2007),〈陳永正改變了微軟中國戰略〉,臺北:《商業經濟評論》,第11期,頁32。
閻學通(2004),〈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臺北:《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頁12-13。
龍一(2010),〈雅虎的中國劫〉,臺北:《新經濟》,2010年第10期,頁33。
薛偉賢、王濤峰(2006),〈我國區域數字鴻溝的實證研究〉,長春:《情報科學》,第24卷,第10期,情報科學,頁1461-1465。
顏瑜(2010),〈百度營利模式研究分析〉,北京:《情報探索》,2010卷1期,頁63。
(四)網站文章
中共人民網強國論壇(2008),〈中共官方總書記胡錦濤與網民對話紀錄〉,北京:人民網,2008年6月20日。
中共工信部(2009),〈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件的通知〉,北京: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06),《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北京:中國政府網,2006年3月19日。
中共中國網新聞中心(2014),〈習近平: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北京:中國網,2014年2月28日。
中共文化部(2012),《2011中國網吧市場年度報告》,北京:文化部。
中共國家統計局主編(2009∼2013),《中國統計年鑒2009∼2013》,北京:國家統計局。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6月8日。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編(2004∼2014),《第13∼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北京:中國科學院。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6),《從Internet上看大陸資訊之蒐集與利用》,臺北:陸委會。
呂本富(2004),〈採用傳統辦法管理網路可能會加大中國的數位鴻溝〉,北京:《中國網》,2004年6月23日。
李開復(2011),《李開復140字的驚人力量:李開復談微博改變一切》,臺北:天下遠見。
汪玉凱(2011),〈微博促進政府轉型〉,北京:中國電子政務網,2011年10月29日。
林中斌(2014),〈習近平:六十年來政治資本最雄厚的中共領導人〉,臺北:《天下雜誌》網站,2014年1月6日。
侯政男、蔡宗哲(2011),〈嚴格網路控制下的另類權力與監督:中國大陸網站的人肉搜索行為初探〉,臺北:中華傳播年會。
連雋偉(2010),〈谷歌中國夜奔香港大陸痛批〉,臺北:《中國時報》,第A1版,2010年3月24日。
陳右怡(2010),〈從Google拒網路監控,看中國搜尋引擎市場趨勢〉,新竹:《工研院電子報》,2010年3月22日。
曾志超(2010),〈淺析Google退出中國市場事件〉,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年4月7日。
華春雨、王曉磊(2011),〈中國鼓勵微博發展為公眾提供「微服務」〉,北京:新華網,2011年10月17日。
黃泓琳(2010),〈2010年中國大陸對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觀點〉,北京:人民網,2010年6月9日。
新華網(2005),〈公安信息化基礎建設完成,12億人納入計算機管理〉,新華網,2005年10月30日。
賴彥伶(2010),〈Google出走中國,網路自由之戰〉,臺北:電子商務時報,2010年4月5日。
蘇永耀(2008),〈中國佈「金盾」監控全民〉,臺北: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12月9日。
二、英文部分
Ang, Peng(2010)The (Inevitable) Rise and Rise of Censorship of the Interne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untec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 Exhibition Centre, Suntec City, Singapore, 2010.
Dertouzos, Michael L.(2001)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Esarey, Ashley(2008)Under the Radar: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the Chinese Blogosphe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SPP 31st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Sciences Po, Paris, France, Jul 08, 2008.
Feng, Guangchao(2011)Understanding Support for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An Elabor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naissance Grand & Suites Hotel, St. Louis, MO, Aug 10, 2011.
Giese, Karsten(2003)Internet Growth and the Digital Divide. China and the internet. Routledge Curzon, 46.
Hughes, Christopher R. and Wacker Gudrun(2003)China and Internet: Politics of the Digital Leap Forward. New York:Roultedge Curzon.
Liang, Bin, Lu, Hong. And Miethe, Terance(2009)Internet Censorship and Cyber-Crimes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C Annual Meeting, Philadelphia Marriott Downtown, Philadelphia, PA, 2009.
Loges, William E. And Joo-Young Jung(2001)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A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4), 536-560. Sage.
Marcus, Franda(2003)China and India Onl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Nations. New York:Rowm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Moore, Richard(1999)Democracy and Cyberspace. Barry Hague:Digital Democracy, New York:Routledge.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2014)2012 Internet Enemies: China,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12 March 2012. Retrieved 22 March 2014.
Shapiro, Andrew L.(1999)The Internet, Foreign Policy.
Tang, Lu. And Baker, Jane(2011)Google’s Discourse Regarding Internet Censorship:A Dialectic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TBA, Boston, MA, May 25, 2011.
Wheeler, Deborah(2009)The Internet and Development:Does the Internet Empow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SA’s 50th ANNUAL CONVENTION EXPLORING THE PAST, ANTICIPATING THE FUTURE, New York Marriott Marquis, NEW YORK CITY, NY, USA, Feb 15, 2009.
Winter, Philipp.(2012)How China Is Blocking Tor. Retrieved 27 May 2012.
Wu, Fei. And Hu, Fengyung(2011)Chinese Internet Industry Policy:Censorship or Trade Protection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Global Governance: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ransition, Le Centre Sheraton Montreal Hotel, Montreal, Quebec, Canada, Mar 16, 2011.
Xu, Weiai(2011)The Behavior of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TBA, Boston, MA, May 25, 2011.
Yang, Fan(2013)Recoding Sensitive Words on Chinese Social Media:Internet Censo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Visi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ilton Metropole Hotel, London, England, 2013.
Yu, Miles (2014)Inside China, Washington Times, 8 February 2012. Retrieved 22 March 2014.
Zha, Wei(2007)Unwelcome But Applicable Mission:The Internet Censorship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TBA, San Francisco, CA, May 23, 2007.
Zhao, Xiaoquan. And Cai, Xiaomei(2004)From optimistic bias to supporting censorship:The third-person effect process in the case of Internet pornograph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Sheraton, New Orleans, LA, May 27, 2004.
Zhou, Yushu. And Chao, Naipeng.(2007)Will People’s Voice Vanish? —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Censorship on Individuals’ Onlin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CA 93rd Annual Convention, TBA, Chicago, IL, Nov 14, 2007.
三、中英文網站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
CIA,https://www.cia.gov/。
CSISS,http://www.csiss.org/。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http://www.eiu.com/。
FBI,http://www.fbi.gov/wanted/cyber。
FCC,http://www.fcc.gov/。
Freedom House,http://www.freedomhouse.org/。
ITU,http://www.itu.int/en/pages/default.aspx。
Market Intelligence & Consulting Institute,http://mic.iii.org.tw/。
NICI,http://www.nici.nat.gov.tw/index.php。
NTIA,http://www.ntia.doc.gov/。
OECD,http://www.oecd.org/。
OpenNet Initiative,https://opennet.net/。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http://en.rsf.org/。
TOM.COM,http://www.tom.com/。
WGI,http://info.worldbank.org/governance/wgi/index.aspx#home。
WSTS,https://www.wsts.org/。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hk/special/im/。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
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http://www.mii.gov.cn/。
中共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
中共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中共法院網法律文庫,http://www.chinacourt.org/law.shtml。
中共科技統計信息中心,http://www.sts.org.cn/。
中共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
中共電子政務網,http://www.e-gov.org.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人權,http://www.hrichina.org/cht。
中國經社指標資料庫,http://140.112.152.124/gischina/main.aspx。
中華網,http://www.china.com/。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
中經網,http://big5.ce.cn/gate/big5/www.ce.cn/。
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
多維新聞網,http://www.dwnews.com/。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tn.com.tw/。
艾利艾輿情研究,http://www.weibo.com/irigroup。
谷歌香港,http://www.google.com.hk/。
亞洲週刊,http://www.yzzk.com/cfm/main.cfm。
明報網站,http://www.mingpao.com/。
阿里巴巴,http://www.1688.com/。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chinese.com/。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http://www.iii.org.tw/。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http://www.ncc.gov.tw/。
國家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main.php。
淘寶網,http://tw.taobao.com/。
雅虎香港,https://hk.yahoo.com/。
搜狐網,http://www.sohu.com/。
新浪網,http://www.sina.com.cn/。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經濟部技術處IT IS智網,http://www2.itis.org.tw/Default.aspx。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網易網,http://www.163.com/。
德國之聲中文網,http://www.dw.de/。
數位時代3.0,http://www.bnext.com.tw/。
聯合新聞網,http://www.udnpaper.com/。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
騰訊網,http://www.qq.com/。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5515-
dc.description.abstract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年年居高不下。目前其網路使用者也已突破6億關卡並持續位居世界第一。隨著網路的興起,逐步取代官方報章廣電媒體單一傳播功能。各類訊息快速傳遞與交流,以及各意識型態社群密集互動之特質,均顯示網路新世代崛起力量業已無法輕易忽視。
本研究發現中共官方自1994年以來,大量頒佈各項網路管理與審查法規,並高度重視網路產業發展與輿情影響,然自習近平執政以來為有效維穩政經軍社各階層,其網路管制政策則有以下三大發展特點包括:一、積極管制不良網站成長數量;二、網管政策搭配科技愈趨緊縮;三、凝聚網情反腐力度鞏固政權。
因此中共對網路管制與發展的戰略規劃,對其國家與社會關係、民主化與全球化、經濟與文化等決策與影響程度勢必加速,其政權未來是否持續穩定演進,相信觀察其網路管制政策之變革意涵,仍是最值得研析的焦點議題與指標。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Mainl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remains high every year. The number of its Internet users has been over six hundred million and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The rising of the Internet is gradually replacing the single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the official/traditional media.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re transferred quickly and communities with different ideology interact closely with each other. These show that the rising power of the network generation cannot be neglected easil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since 1994, has promulgated various regulations of the Internet control and censorship. CCP also highly valu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and its effect on public opinions. Since Xing Jinping came into power, for the purpose of efficiently stabiliz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ontrol policies of the Interne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developments: (1) active control of the growth of harmful websites, (2) more and more rigid techniques suitable for the Internet control policies, and (3) consolidating the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anti-corruption of the public on the Internet.
As a result,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Internet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by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will undoubtedly accelerate the policy making and effects of some important issues, including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economy and culture. Will the political power gradually and stably progress in the future?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PRC’s Internet control policies will still be the most critical topic.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4:06:5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P95341027-1.pdf: 2061971 bytes, checksum: 6fdacbd4c1ba6d425ed25f16ff4aad0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總目錄 I
圖目錄 III
表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 1 -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9 -
一、網路社會 - 9 -
二、數位落差 - 11 -
三、新興輿情 - 13 -
四、管制政策 - 15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17 -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19 -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20 -
第六節 章節安排 - 23 -
第二章 中共網路社會之情勢、環境與特點 - 24 -
第一節 廿年網路歷程 - 24 -
第二節 區域數位落差 - 30 -
第三節 中國大陸特有的網路輿情 - 35 -
第四節 小結 - 38 -
第三章 中共網管技術之開展、鬆動與挑戰 - 39 -
第一節 網路產業規模蓬勃發展 - 39 -
第二節 網路技術提升網站興盛 - 44 -
第三節 網管思維依然政左經右 - 48 -
第四節 小結 - 52 -
第四章 中共網路管制政策演變意涵與指標 - 53 -
第一節 各級管理法規層層嚴密執行 - 53 -
第二節 公民意識發揚爭取言論自由 - 57 -
第三節 管理技術從內到外毫不鬆手 - 63 -
第四節 小結 - 72 -
第五章 習近平執政初期網管政策重點與趨勢 - 73 -
第一節 強國框架制衡網路威脅 - 73 -
第二節 因應網路問題積極管理 - 75 -
第三節 強權衝突激發網路戰事 - 79 -
第四節 小結 - 83 -
第六章 結論 - 84 -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84 -
一、中共官方積極管制不良網站成長數量 - 84 -
二、網管政策搭配科技落實執行愈趨緊縮 - 86 -
三、善用網情凝聚反腐改革力度鞏固政權 - 87 -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 88 -
一、中國大陸各階層與區域數位落差細部分析之限制 - 88 -
二、中國大陸網民爭取官方開放網路自由之容許向度 - 89 -
第三節 總結 - 90 -
參考文獻 - 91 -
附錄 - 101 -
圖目錄
圖 1、2005至2013年中國大陸網民數量與網路普及率 - 1 -
圖 2、2013年中國大陸網路重點事件領域分佈排行榜 - 14 -
圖 3、本研究架構圖 - 21 -
圖 4、本研究流程圖 - 22 -
圖 5、中國大陸手機網民規模 - 34 -
圖 6、中國大陸與全球IC市場比較(2003∼2012年) - 41 -
圖 7、中共網路管制政策與運作相關組織圖 - 53 -
圖 8、中國大陸特有網路輿情監測網站(天津北方網) - 56 -
圖 9、2013年中國大陸網路焦點事件排行榜 - 60 -
圖 10、中共「政府上網」工程(中國電子政務網) - 62 -
圖 11、中國大陸經營網站遵守相關法規之特有宣告(搜狐網) - 64 -
圖 12、中國大陸經營網站特有之備案資訊(新華網) - 66 -
圖 13、中國大陸經營網站之可信網站驗證資訊(人民網) - 68 -
圖 14、美國司法部聯邦調查局發佈中共5名網軍之全球通緝令 - 79 -
圖 15、中共網軍組織圖 - 80 -
圖 16、中共網站數量成長圖 - 85 -
表目錄
表 1、2008年中國大陸31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人口數及區域位置 - 2 -
表 2、2007、2008、2009及2013年中國大陸31省(自治區、直轄市)網路普及率 - 31 -
表 3、中國大陸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 50 -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中共網路管制政策之變革zh_TW
dc.titleThe Evolution of Mainland China's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鄧志松,周嘉辰
dc.subject.keyword中共,網路,審查,管制政策,變革,zh_TW
dc.subject.keywordPRC,Internet,Censorship,Regulation,Evolution,en
dc.relation.page118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14-09-01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01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