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79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麗玲 | |
dc.contributor.author | Yuh-Chyi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鈺琦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3:38:4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3-16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3-16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2-2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方孝鼎(2002)〈雛妓救援理性的緣起與流變:1987-1996〉,2002年文化研究年會論文。
王志弘(2003)〈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2:121-186。 王志弘(2010b)〈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1990年代迄今的臺北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16:39-64。 王志弘(2012)〈新文化治理體制與國家-社會關係:剝皮寮的襲產化〉,《人文社會學報》13:31-70。 王泰升(1999)《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市,聯經。 王泰升(2005)〈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法律鎮壓與台灣人的政治反抗文化〉,《月旦法學》,116:123-138 王榮峰(1958)〈日據初期臺北市救濟事業〉,《臺北文物》10:43-45。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37(2):167 -191。(TSSCI) 米復國(1988)〈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3:.97-148。 米復國(1998)《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 佐々木雅幸、水内俊雄(2009)《創造都市と社会包摂 : 文化多様性・市民知・まちづくり》,水曜社。 吳明益(2014)《浮光》,台北:新經典文化。 呂佩怡(2011)〈弔詭關係:當代藝術與都市更新之間當代藝術與都市更新〉,2011年,文化研究年會。 李易駿(2006a)《社會政策與立法》,臺北,五南。 李易駿(2006b)〈社會排除:流行或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47。 沈德汶(2008)〈日治時期台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2012)《都市的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臺北,群學。 周志龍(2003)〈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34:1-18。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15-32。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市,自立晚報。 林萬億(2011)〈臺灣社會工作的歷史發展〉,編入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1:2-28。臺北:巨流出版。 林萬億(2013)《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三版)》,臺北:五南出版。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 邱詠婷(2013)《空凍:空間的生與死》,臺北:五南。 侯志仁/主編(2013)《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文化。 侯志仁/主編(2013)《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台北:左岸文化。 范姜松伶(2006)〈「公共」的變遷:以清治、日治初期台北的街道觀點為例〉,,《文化研究月報》56。 唐筱雯(2003)〈公娼對工作之自我認知對生活及工作環境的影響與使用〉,編入何春蕤主編(2003),《性工作者研究》p.349-371,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社。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徐逸鴻(2010)《圖說艋舺龍山寺》,貓頭鷹。 徐裕健(2005)〈歷史的拼貼及重組:艋舺剝皮寮〉 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2003)〈全球化趨勢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高小倩(2005)〈空間的歷史再現與歷史性空間再利用發展之探討-以剝皮寮歷史街區再利用規劃為例〉,《臺灣美術》60:48-57。 張景森(1991)〈臺灣現代城市規劃-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考察(1895-1988)〉,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業強。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臺北:松慧。 張菁芬(2010)《臺灣地區社會排除現象分析:指標建構與現象分析》臺北:松慧。 張維修(2012)〈都市更新未曾發生:臺北市的上流化政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20:63-92。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998),《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調查研究,米復國主持。 許阿雪(1989)《光復後臺北市都市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臺北,田園城市。 陳坤宏(2009)〈文化導向都市再生、城市行銷與意象重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論述與實務研討會。 陳幸均(2000)〈老市中心社區的空間實踐:萬華大理街社區運動的個案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君(2002)〈危機與轉機-追蹤萬華大理街社區的空間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馥瑋(2003)〈說一個剝皮寮的故事─分析崩解的都市保存論述〉,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1994)〈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信傑(2005),〈文化行銷:博物館在都市再生中扮演之角色〉,博物館學季刊19:4,p33-43。 曾憲嫻、呂偉婷、倪佩君(2007)〈臺南市舊市中心再生計畫之研究〉,《環境與藝術研究季刊》第五期,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pp.41-54。 黃大洲(2001)《更新:中華路的重建》,台北:正中書局。 黃武達(1998)〈《日治時代臺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臺北: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的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台北:破周報。 黃孫權等(1995)《隱逸的城市靈魂》,臺北市文化局。 黃瓊慧(2008)〈艋舺龍山寺空間的實踐與競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臺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麗玲(2003)〈一九九零年代臺北市都市化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理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文化。 經典雜誌(2006)《臺灣慈善四百年》專書。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臺北市政府(2009)《政府與民間聯手打造西門町新貌》,閱讀臺北497。連結:http://www.taipei.gov.tw/ct.asp?xItem=985533&ctNode=23088&mp=100021 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06)《2004、2005都市更新年刊》,都市更新專刊01。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2)《翻轉軸線、東西並舉─都市更新專刊》。 臺北市鄉土文化教育中心(2004),《剝皮寮歷史街區再利用規劃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張瓈文研究主持。 劉美芝(2004)〈第三部門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中的角色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劉淑瑛(2000)〈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及萬華民俗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5)〈創意城市與創意人才:臺北市文化經濟的發展基底〉,臺北市文化局國際論壇「創意城市」研討會論文。 潘瑾怡(2001)〈西門文化空間轉化、國家與社會〉,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兩陽(2000)〈臺灣清領至日治時期的社會福利發展:1683–1945〉,《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戴伯芬(2002)〈臺北的經濟再結構與國際移民〉,「全球化臺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Alexander, Christopher(1994)《建築模式語言: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臺北。 Allen John, Massey Doreen, Pryke Michael(2009)《認識城市系列2: 騷動的城市--移動》(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Amin A, Graham S. (1997)〈The ordinary city〉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2(4): 411-429. Baker, E. (1999) 〈The Museum in the Community: The New Tates. 〉 InBaker,E. (ed.), Contemporary Cultures of Display.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eng Li-Chen , Yang Yun-Sheng (2010)“Homeless problems in Taiwan: Looking beyond legality toward social issues” ,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1)165–173.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臺北:巨流。 Creswell ,Tim (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 Davis, Mike(1990)Citi of Quartz,Verso. Doreen Massery, John Allen, Steve Pile(2009)《認識城市系列1: 城市世界》(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Fainstein, Susan S. (2006)〈Inequality in Global City Regions.〉In Global City 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edited by Allen J. Scott. New York: Oxford Press. Pp.285-298. Foucault M. (2000)〈Space, Knowledge, and Power〉Power. Ed. James D. Faubion.Trans. Robert Hurley et al.New York:The New Press, Pp.349-364. Goltsman, Susan , Iacofano, Daniel(2007)The inclusive city : design solutions for buildings, neighborhoods and urban spaces,MIG Communications ,Berkeley. Goltsman, Susan , Iacofano, Daniel(2014)〈DESIGN CASE: The Inclusive City:Designing Cities That Meet Human Needs〉,The Inclusive City: Designing Cities That Meet Human Need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versal Design (UD2014) at Lund University. 2014/6/16-18. 網站:http://ud2014.se/ Harvey, David (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王志弘、王玥民譯),臺北:群學。 Kronauer, Martin(1997)”Social Exclusion and Underclass”— New Concepts for the Analysis of Poverty. ” In Empirical Poverty Research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Andress Hans-Jurgen. London: Ashgate. Pp.51-71. Landry, Charles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Earthscan. Lefebvre, Henri (1996)‘The Right to the City’, Writings on Cities , Pp.147-159. . Oxford: Blackwell. Levitas, R. (2006) ‘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exclusion’ in Pantazis, C., Gordon, D. and Levitas, R.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Bristol, Policy Press. Levitas, R., Pantazis, C., Fahmy, E., Gordon, D., Lloyd, E. and Patsios, D. (2007)The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London,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DCLG). Michael J. Dear and Jennifer R. Wolch(1987)Landscapes of despair : from deinstitutionalization to homelessness,Baker & Taylor Books. Pile Steve, Brook Christopher, Mooney Gerry (2009)《認識城市系列3: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Robert, Peter(2000)Urban Regeneration:A Handbook,British Urban Regeneration Association. Sibley, David (1995) Geographies of Exclusion: Society and Difference in the West,London:Routledge. Smith, Neil, (2002)“New globalism, new urbanism: Gentrification as global urban strategy.”Antipode 34(3): 427-450. Urry, John (2012)《觀光客的凝視》(葉浩譯),臺北,書林。 Zukin, Sharon(1982) Loft Living:Culture and Capital in Urban Changes,. 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Zukin, Sharon(1988)“The Postmodern Debate over Urban Form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June 1988 5: 431–446. Zukin, Sharon(1995)The Cultures of Cities,Blackwell. Zukin, Sharon(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生與死》(王志弘譯),臺北,群學。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79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當前臺北市以「房地產式的都市更新」和「文化菁英為對象的文創經濟」的雙重都市再生取向,在艋舺帶來不同面向的社會排除。本研究就艋舺的城市風貌及人文現象,提出對艋舺文化再生政策之質疑,並指出其限制與替代取向。
研究者透過參與觀察、組織地方行動等研究方式,發現自2010年以來,艋舺的地方行動者以慈愛包容的人文主義精神作為營造「新」地方的開端,從而抵抗主流社會對艋舺的歧視,並奪回其文化詮釋權;他們亦由對內部弱勢群體的關懷出發,透過組織合作模式創造另類地方經濟,進而開創了包容性規劃之契機。 艋舺半世紀以來經歷了持續性的衰退,包括:兩次傳統產業的變遷、臺北市都市計劃的制度性排除,當地面臨嚴重人口外流、經濟衰退、文化邊緣化等課題,反映為公共建設不足、生活品質惡化,以及其內部住民結構改變以及傳統文化式微等面向,也促成艋舺成為弱勢群體最密集的區域。研究發現,在1990年代晚期,公部門於艋舺的再生策略失效,乃肇因於知識階級對文化詮釋與專業性的壟斷,排擠了當地的弱勢群體與底層經濟網絡,如:公部門與地方草根對於文化設施使用的想像差異等問題,便是以文化之名所建構的社會排除,而作用於艋舺外部爭議與內部權力運作的過程;以及,鄰里取向的社區組織提出文化保存試圖召喚地方認同、抵抗外部歧視,卻反而排除了社區內相對弱勢者。 2010年代開始,艋舺的包容性規劃從人權、經濟、福利出發,行動者挖掘地方文化的同時,也看見其內部社會的困境,即:社會長期忽略弱勢群體,社會福利政策消極,地方又缺乏可持續經濟發展。研究發現,有行動者以文化作為弱勢培力的合作模式,發展出包容性規劃強調的參與精神,使弱勢群體有作為社區行動主體、改善自我生活的能力;也有行動者提供實質居住資源,直接滿足了都市貧困者的生存、社會需求。地方行動扭轉當前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合作模式,這樣的轉向並反映出:公部門跨部會整合困難、缺乏領導性願景,以及無法制訂更細緻的包容性政策等困境。本研究認為,在營造「新」地方行動構成了艋舺成為包容城市契機之際,包容性規劃強調以溝通、合作的參與式精神,將重新定義弱勢群體、提升資源再分配之社會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3:38:4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99544019-1.pdf: 5647264 bytes, checksum: c4f0e73d18cbdb132594792b3c5e731d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1
目次 2 圖次 3 表次 5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現象建構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4 第三節 分析架構與主要論點 22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26 第二章 艋舺─從核心到邊緣 32 第一節 艋舺的興盛與衰敗 32 第二節 戰後臺北市城市發展對艋舺的影響 42 第三節 艋舺成為衰敗的代名詞 52 第三章 艋舺的再生與社會排除 55 第一節 更新是振興地方的解藥? 56 第二節 欺貧又笑娼,誰的文化才算數? 69 第三節 老舊社區的文化抵抗與鄰避恐懼 72 第四節 留屋不留人:剝皮寮歷史街區 79 第五節 誰的艋舺?誰的所在? 86 第四章 艋舺文化再生:新地方社會的浮現 89 第一節 來自艋舺內部的反省 89 第二節 新地方力量的崛起 95 第三節 艋舺草根的在地行動 104 第四節 當前艋舺在地行動的轉機與困境 117 第五章 結論 122 第一節 「新」地方浮現 123 第二節 包容性規劃在艋舺的契機 126 第三節 期待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轉向 127 參考書目 13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社會排除與文化再生──艋舺包容性規劃的浮現 | zh_TW |
dc.title | Socail Exclusion and Cultural Regeneration ── Bonga Inclusive Planning Rice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志弘,徐敏雄 | |
dc.subject.keyword | 艋舺,都市再生,包容性規劃,社會排除,地方,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Bonga,Urban Regeneration,Inclusive Planning,Social Exclusion,Pla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3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5-03-0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5.5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