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國家發展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5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顯武(Hsien-wu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Hsin-Tuan Chengen
dc.contributor.author鄭心端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6T03:03:45Z-
dc.date.available2020-08-25
dc.date.copyright2020-08-25
dc.date.issued2020
dc.date.submitted2020-08-08
dc.identifier.citationJameson, Fredric (2001), 《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理論》, 唐小兵 (譯), 台北: 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x, Karl (1851), “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收於中共中央編譯局 (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
Marx, Karl (1961), “法蘭西內戰,” 收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七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Marx, Karl (1995),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收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5。
Marx, Karl (2012),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收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編),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5。
Marx, Karl與Frederick Engels (2016), 《德意志意識形態》, 孫善豪(譯), 台北: 聯經出版社。
McLellan, David (1994), 《意識形態》, 施忠連(譯), 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Rizer, George與Douglas Goodman (2004), 《社會學理論》, 柯朝欽、鄭祖邦(譯), 新北: 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Smith, Philip (2008), 《文化理論面貌導論》, 林宗德(譯), 新北: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Storey, John (2003),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李根方、周素鳳(譯), 台北: 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列寧(1908), “經驗批判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收於中共中央編譯局(編), 《列寧全集》, 第18冊,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佛洛伊德(1972), 《夢的解析》, 賴其萬、符傳孝(譯), 台北: 志文出版社。
佛洛伊德(1975), 《圖騰與禁忌》, 楊庸一(譯), 台北: 志文出版社。
佛洛伊德(1985), 《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 葉頌壽(譯), 台北: 志文出版社。
李維史陀(1989), 《憂鬱的熱帶》, 王志明(譯), 台北: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2–63。
李維史陀(2014), 《神話與意義》, 楊德睿(譯), 台北: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芬(2014), “阿圖塞的社會形構分析多重決定意識形態召喚與階級鬥爭,”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48, 1–59。
阿圖塞(1990a), 《列寧和哲學》, 杜智章(譯),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圖塞(1990b), “自我批評材料,” 收於杜章智、沈起予 (譯), 《自我批評論文集》,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圖塞(1990c), “佛洛伊德和拉康,” 收於杜智章(譯), 《列寧和哲學》,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圖塞(1991), “馬克思主義的危機,” 收於林泣明、許俊達(譯), 《自我批評論文集補卷》,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阿圖塞(1995), 《保衛馬克思》, 陳墇津(譯), 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漢鼎(1992), 《斯賓諾莎》, 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鎌德(2004), “當代意識形態之檢討,” 《哲學論集》, 37, 109–141。
徐崇溫(1999), 《阿圖色》, 1st, 台北: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馬庫塞(1987), 《愛慾與文明》, 黃勇、薛民(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斯賓諾莎(2018), 《倫理學》, 邱振訊(譯),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游美惠(2000),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調查研究》, 8。
萬毓澤(2008), “歷史唯物論中的結構與行動:資本主義起源論再探,”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71, 109–156。
葛蘭西(1998), “文化與意識形態,” 收於邱彥彬(譯), 《文化與社會》, 新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鄭淑文(1994), “路易阿圖塞歷年年表,” 收於《島嶼邊緣雜誌社第12期》, 台北: 唐山出版社。
Zizek, Slavoj (2004), 《神經質主體》, 萬毓澤(譯), 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Althusser, Louis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 by Ben Brewster,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Althusser, Louis (2003), “Three Notes on the Theory of Discourses,” in trans. by G.M.
Goshgarian, The Humanist Controversy and Other Writings (1966-67), New York: verso, 33–84.
Althusser, Louis (2005), For Marx, trans. by Ben Brewster, New York: Verso.
Althusser, Louis (2009), Reading Capital, trans. by Ben Brewster, New York: Verso.
Althusser, Louis and Warren Montag (1991), “On Marx and Freud,” Rethinking Marxism, 4:1, 17–30.
Freud, Sigmund (1914),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trans. by A. A. Brill, New
York: the Macmillav Company.
Freud, Sigmund (1955),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trans.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Freud, Sigmund (1961),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trans. by James Strachey,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Lovejoy, Arthur O. (1976),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an Ide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1971),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 by S.W.Ryazanskaya,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arx, Karl and Frederick Engels (1969),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cLeod, Saul (2008), “Wilhelm Wundt,” Simply Psychology, url: https://www. simplypsychology.org/wundt.html.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550-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阿圖塞文章中的核心關懷: 意識形態為主旨, 整理並架構出阿圖塞的意識形態理論。 在阿圖塞的著述中, 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引入馬克思主義, 因此本文從馬克思與佛洛伊德的核心概念出發, 接著進入本文的主題: 意識形態。 探討馬克思與佛洛伊德各自對意識形態的概念後, 考察阿圖塞的意識形態理論, 第一部分, 著重在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馬克思主義, 包含: 以 「症狀閱讀法」 來解讀馬克思著作; 以 「問題設定」 作為意識形態研究工具; 提出 「多重決定」 作為探討社會變革的概念; 「替換」及「凝縮」的辯證法。 第二部分, 阿圖塞直接以意識形態作為主旨, 包含: 提出 「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概念」; 意識形態的效果分析; 提出 「主體」 的概念與意識形態的關係; 建構「論述的理論」。 透過本文的內容, 理解到阿圖塞理論上的創見, 關於意識形態各個面向的嚴謹理論捕捉, 並提出 「個人」 與「主體」 之間不同的範疇而呈現出不同理論成果。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re concern in Althusser's article. It organizes and structure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In Althusser's writings, the Freudian method of psychoanalysis was introduced into Marxism.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core concepts of Marx and Freud, and then enters the theme of this article: ideology. Explore Marx and Freud's respective concepts of ideology, then examine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Part one, The emphasis i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nto Marxism, including: Interpreting Marx's works with the 'symptomatic reading'; use“problematic” as a tool for ideological research; put forward “overdetermination” as an overview of social change ; the dialectics of 'displacement' and 'condens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Althusser directly uses ideology as the main theme,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ideolog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ideology'; constructing 'discourse theory'.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I understand Althusser's theoretical originality about the rigorous theoretical capture of all aspects of ideology,
and proposes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ubject'.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3:03:4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308202011140500.pdf: 2330797 bytes, checksum: 4946ec24728f4040f36746a5652d74b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錄
摘要 2
Abstract 3
1 緒論 6
1.1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2 研究目的與主要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2.1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1.2.2 主要研究問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3 研究途徑與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1 研究途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1.3.2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4 研究限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1.5 論文結構與章節安排說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2 阿圖塞的著作背景與思想淵源 21
2.1 阿圖塞所處的社會條件及著作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21
2.1.1 阿圖塞著作背景與社會條件 . . . . . . . . . . . . . . . . . . . 21
2.1.2 阿圖塞理論介入的歷史背景 . . . . . . . . . . . . . . . . . . . 22
2.1.3 阿圖塞擴增新論點時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2.2 阿圖塞主要思想淵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2.2.1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 . . . . . . . . . . . . . . . . . . . . 25
2.2.2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2.3 影響阿圖塞的重要思想學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2.3.1 斯賓諾莎(Spinoz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2.3.2 列寧(Leni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3.3 葛蘭西(Gramsc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3.4 拉岡(Laca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3 阿圖塞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馬克思主義之探討 32
3.1 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的論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3.1.1 馬克思的科學觀與方法論. . . . . . . . . . . . . . . . . . . . . 33
3.1.2 佛洛伊德的理論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3.1.3 馬克思與佛洛伊德對意識形態的概念. . . . . . . . . . . . . . 40
3.2 症狀閱讀法與問題設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3.2.1 阿圖塞與症狀閱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3.2.2 問題設定: 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49
3.3 阿圖塞論唯物辯證法的內涵: 矛盾與多重決定. . . . . . . . . . . . . . 55
3.3.1 社會結構整體與矛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3.3.2 主導地位的結構: 矛盾與多重決定的作用. . . . . . . . . . . . 57
3.3.3 多重決定作用中的辯證: 替換和凝縮 . . . . . . . . . . . . . . 61
3.4 小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3.4.1 意識形態研究法在當代社會科學的影響 . . . . . . . . . . . . 63
3.4.2 多重決定的因果觀在當代社會科學的影響. . . . . . . . . . . 64
4 阿圖塞之意識形態理論 66
4.1 阿圖塞論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 . . . . . . . . . . . . . . . . 66
4.2 阿圖塞對意識形態的重要論點.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4.3 阿圖塞的意識形態理論與精神分析的比較與反思. . . . . . . . . . . . 71
4.4 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 論述的理論. . . . . . . . . . . . . . . . . . . . . 73
4.4.1 理論的理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4
4.4.2 論述的理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5
5 結論 77
5.1 專有名詞探討與彙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5.1.1 問題設定(problematic)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5.1.2 多重決定(overdetermination) . . . . . . . . . . . . . . . . . . 78
5.2 意識形態意義的轉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9
5.3 從無主體到主體的理論轉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0
5.4 阿圖塞理論的批判與未來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參考文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將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入馬克思主義:
阿圖塞意識形態理論之探討
zh_TW
dc.titleIntroducing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into Marxism:
A Study of Althusser's Theory of Ideology
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8-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廖仁義(Jen-I Liao),陳妙芬(Miao-Fen Chen)
dc.subject.keyword阿圖塞,意識形態,問題設定,症狀閱讀法,多重決定,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主體理論,zh_TW
dc.subject.keywordAlthusser,ideology,problematic,symptomatic reading,overdetermination,Ideology State Apparatuses,Theory of subject,en
dc.relation.page85
dc.identifier.doi10.6342/NTU202002253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20-08-1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U0001-03082020111405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28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