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5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黃美娥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Yu Ch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趙偵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7:59:1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6-12-31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7:59:13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3-09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2-12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討論文本
SM生,〈可憐的老車夫〉,《臺灣新民報》,第370號,1931.06.27。 一受害者,「不平鳴」,《臺灣民報》第178號,1927.10.16。 一旅客,「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54號,1929.03.31。 一記者,〈冷藏庫〉,《臺灣民報》第62號,1925.07.26。 山石正文,〈方圓漫筆〉,《五十會》第12期,1935.12.25。 不平的讀者,「不平鳴」,《臺灣民報》第83號,1925.12.13。 中村櫻溪,〈自題文卷〉,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二十四冊。 心水,〈臺灣文藝叢誌發刊序〉,《臺灣文藝叢誌》第1年第2號,1919.02.10。 火牛子,〈隨感隨筆〉,《臺灣鐵道》第86期,1919.08.01。 王臥松,〈崇文社百期文集序(三)〉,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王則修,〈詩與文孰重論〉,《臺灣文藝叢誌》第1年第12號,1919.12.30。 王學潛,〈崇文社文集序(三)〉,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叫苦庄民,「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05號,1928.04.22。 市民之聲,「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05號,1928.04.22。 未標著者,〈大肚農民的死活問題〉,《臺灣民報》第113號,1926.07.11。 未標著者,〈小農民十大苦況〉,《臺灣民報》第85號,1925.12.27。 未標著者,〈刑事乘車不給錢〉,《臺灣民報》第202號,1928.04.01。 未標著者,〈宜速實行義務教育〉,《臺灣民報》第98號,1926.03.28。 未標著者,〈東石郡農民的嘆願〉,《臺灣民報》第125號,1926.10.03。 未標著者,〈芭蕉農民的死活問題〉,《臺灣民報》第107號,1926.05.30。 未標著者,〈教育界的一大問題〉,《臺灣民報》第83號,1925.12.13。 未標著者,〈教育界的大問題〉,《臺灣民報》第76號,1925.10.25。 未標著者,〈惡刑事毆打車夫〉,《臺灣民報》第168號,1927.08.07。 未標著者,〈農村教育的改造問題〉,《臺灣民報》第81號,1925.11.29。 未標著者,〈臺灣教育界的當面問題〉,《臺灣民報》第81號,1925.11.29。 未標著者,〈論散文與自由詩(一)〉,《臺灣民報》第329號,1930.09.06。 未標著者,〈論散文與自由詩(二)〉,《臺灣民報》第331號,1930.09.20。 未標著者,「新著案內森を顧みて青木繁著」,《臺灣山林會報》第62期(1931)。 未標著者,「圖書紹介 青木繁「山人放言」」,《臺灣山岳彙報》第1卷第5期(臺北:臺灣山岳會,1929)。 永溪生,〈隨感雜錄〉,《第一教育》第3卷第6期,1924.06.30。 玉鵑,〈猛醒吧!黑甜鄉裏的女青年(續)〉,《臺灣民報》第93號,1926.02.21。 宇津木智等,〈臺灣文學界總檢討座談會〉,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臺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 寺井春夫,〈隨筆〉,《臺灣建築會誌》,第3輯第1號,1931.01。 朱自清,〈論現代中國的小品散文〉,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書店,1986)。 老徐,〈再談「小品文」〉,《風月報》第60期,1938.03.01。 艾雯,〈一分熱,一分光──寫作瑣談〉,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5》(臺北:朱恬恬,2012)。 艾雯,〈不平則鳴〉,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5》 艾雯,〈門裡門外〉,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1》。 艾雯,〈婦女需要職業!〉,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5》。 艾雯,〈婦女衛國數今朝──記婦聯會空軍屏東支會第一次會員大會〉,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5》。 伯翰,〈由雅人小品到俗人小品〉,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佐藤春夫,〈「臺灣の少女」叙〉,黃氏鳳姿,《臺灣の少女》(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3)。 余氏李英,〈死人のお產〉,《民俗臺灣》第4卷第11期(1944.11)。 冷飯小僧,〈小僧放言〉,《五十會》第12期,1935.12.25。 吳子光,〈附論文數則〉,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十冊。 吳子光,〈書上〉,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十冊。 吳德功,〈彰化同志學問研究會論作文法〉,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十七冊。 志賀直哉,〈動物小品〉、芥川竜之介〈東京小品〉,川端康成編《日本随筆•随想集》(東京:平凡社,1971,18版)。 李瑞雲,〈臺灣的教育問題〉,《臺灣新民報》第322號,1930.07.16。 狂巴結,「不平鳴」,《臺灣民報》第3卷第1號,1925.01.01。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導言〉,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周作人,〈志摩紀念〉,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6(1932-1935)》。 周作人,〈美文〉,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周作人,〈雜文的路〉,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9(1944-194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定山,〈一吼居談屑〉,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也是隨筆(一)〉,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 周定山,〈也是隨筆(十)〉,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也是隨筆(三)〉,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也是隨筆(六)〉,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也是隨筆(四)〉,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血汗〉,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我對建醮的幾句話〉,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草包ABC〉,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迷信與近代之思潮〉,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周定山,〈無聊春秋〉,施懿琳編,《周定山作品選集》。 林定,〈山中隨筆〉,《久須乃木》,第10期,1939.08.05。 林慧文,〈現代散文的道路〉,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長谷川美惠,〈祖母の死をめぐつて〉,《民俗臺灣》第2卷第12期(1942.12)。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上)〉,《民俗臺灣》第2卷第4期(1942.04)。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下)〉,《民俗臺灣》第2卷第6期(1942.06)。 長谷川美惠〈臺灣の家庭生活(中)〉,《民俗臺灣》第2卷第5期(1942.05)。 青木繁,〈大武に登る〉,《山•林•人》(臺北:辻本博晃社,1933)。 青木繁,〈尺八の話〉,《臺灣の山林》第81期,1932.12。 青木繁,〈台湾の林業〉,榕畔会校史編集委員会,《榕畔会史──台湾における高等農林教育のあゆみ──》(東京:榕畔会,1978)。 青木繁,〈林想漫筆(一○)新聞紙(上)〉,《臺灣日日新報》,1927.05.05,夕刊3版。 青木繁,〈林想漫筆(一一)新聞紙(中),《臺灣日日新報》,1927.05.06,夕刊3版。 青木繁,〈林想漫筆(一二)新聞紙(下)〉,《臺灣日日新報》,1927.05.07,夕刊3版。 青木繁,〈林想漫筆(一六)家の中の木製品〉,《臺灣日日新報》夕刊3版,1927.05.14。 青木繁,〈林想漫筆(六)�樹木の姿態(下)〉,《臺灣日日新報》,1927.04.29,夕刊3版。 青木繁,〈思ひ出深い山々〉,《臺灣時報》,1932.07。 青木繁,〈森林文藝に就て 人と人(三)〉,《臺灣日日新報》夕刊3版,1927.08.02。 青木繁,〈森林文藝に就て 人と人(三)〉,《臺灣日日新報》夕刊3版,1927.08.02。 青木繁,〈新高山方面旅行所感〉,《臺灣山林會報》第33期(1928)。 青木繁,〈新高山方面旅行所感〉,《臺灣山林會報》第33期(1928)。 青木繁,〈随筆えの執念〉,宮脇恒編輯兼發行,《シルバ》第12期(シルバ會、札幌林學會,1962)。 青木繁,〈臺灣を垂直に步くこと〉,《臺灣時報》,1934.11。 青木繁,〈臺灣山旅斷想〉,《臺灣時報》,1933.09。 青陵,〈蘭陽三郡紀行記〉,《臺灣之產業組合》第21期,出版年不詳。 施乾,〈乞丐底問題〉,《臺灣民報》第76號,1925.08.26。 柳川浪花,〈寂寥的昭和十二年的本島文藝界〉,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二冊。 炳,〈社會改造和我們的使命〉,《臺灣民報》第4號,1923.07.15。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夏目漱石,〈永日小品〉,夏目漱石著、小森陽一編,《作家の随想5夏目漱石》(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6)。 徐氏青絹,〈漬豆乳〉,《民俗臺灣》第2卷第4期(1942.04)。 張我軍,〈文學革命運動以來〉,《臺灣民報》第3卷第6號,1925.02.21。 張我軍,〈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臺灣民報》第2卷第7號,1924.04.21。 張我軍,〈詩體的解放〉,《臺灣民報》第3卷第7號,1925.03.01。 張我軍,〈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臺灣民報》第3卷第2號,1925.01.11。 張秀亞,〈結婚十年──為盈與青寫〉,張秀亞著、封德屏主編,《張秀亞全集2【散文卷•一】》(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 張梗,〈討論舊小說的改革問題〉,《臺灣民報》第2卷第17號,1924.09.11。 張麗雲,〈親愛的姉妹們呀、奮起!努力!〉,《臺灣民報》第3卷第18號,1925.06.21。 許子文,〈崇文社文集序(二)〉,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連橫,〈詩薈餘墨〉,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二十八冊。 陳氏董霞,〈香香〉,《民俗臺灣》第3卷第8期(1943.08)。 陳氏董霞,〈陰匙〉,《民俗臺灣》第4卷第8期(1944.08)。 陳景初,〈崇文社文集序(六)〉,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陳錫如,〈崇文社文集序(一)〉,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傅東華,〈為小品文祝福〉,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唾棄生,「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06號,1928.04.29。 悲觀生,「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00號,1928.03.18。 菊仙,〈臺灣的社會事業〉,《臺灣民報》第142號,1927.01.30。 黃溥造,〈崇文社文集序(四)〉,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十二冊。 黃璞君,〈男女差別撤廢〉,《臺灣青年》第2卷第1號,1921.01.15。 楊千鶴,〈待嫁女兒心〉,陳萬益主編,《國民文選•散文卷1》。 楊千鶴,〈嫁ぐ心〉,《民俗臺灣》第2卷第1號(1942.01) 葉聖陶、朱自清、唐弢,〈關於散文寫作──答《文藝知識》編者問八題〉,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詰問生,「不平鳴」,《臺灣民報》第199號,1928.03.11。 對山樓,〈偶語〉,《臺關》第3期,1906.07.01。 福田百合子,〈臺灣婦人の髮飾〉,《民俗臺灣》第2卷第4期(1942.04)。 蜩生,〈鷽鳩漫筆〉,《財海》第29期,1908.10.05。 劉氏淑慎,〈臺南の迎春〉,《民俗臺灣》第3卷第3期(1943.03)。 蔡孝乾,〈轉換期的文化運動(二)〉,《臺灣民報》第143號,1927.02.06。 蔡復春,〈研究救恤貧乏問題〉,《臺灣青年》,第2卷第4號,1921.05.15。 鄭兼才,〈宜居集自序〉,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三冊。 魯迅,〈《且介亭雜文》序言〉,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魯迅,〈小品文的危機〉,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魯迅,〈做“雜文”也不易〉,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黎笳,〈論雜文〉,《閩台日報》,1948.10.01第四版。 盧芳型,〈文論〉,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二冊。 親見生,「不平鳴」,《臺灣民報》第2卷第24號,1924.11.21。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 雜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靜濤生,〈日記の一節〉,《臺灣鐵道》第43期,1916.01.01。 磯部茂雄,〈隨筆〉,《樂友》第2期,1938.12.26。 謝金鑾,〈官志齋文鈔序〉,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第二冊(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7)。 齋藤勇等,〈吾輩的主張〉,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 聶紺弩,〈我對於小品文的意見〉,王景科編著,《中國現代散文小品理論研究十六講》(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 警告生,「不平鳴」,《臺灣民報》第3卷第6號,1925.02.21。 二、 單篇論文 三木清,〈随筆時代〉,《讀賣新聞》夕刊「一日一題」,1935.09.03。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台灣文獻》第55卷第3期(2004.09)。 小林敏郎,〈田莊隨筆〉,《海響》第3卷第9期,1935.09.30。 中野重治,〈随筆厭悪〉,《雜記帳》第2卷第7號,1937.08。 瓦歷斯•諾幹,〈從台灣原住民反思生態文化〉,林耀福主編,《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臺北:書林,2002)。 朱雙一,〈魯迅對於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散文創作的影響〉,《魯迅研究》1991第3期,1991.10.26。 池田麻奈〈「民俗臺灣」執筆者別作品一覽表〉,收於《民俗臺灣》第五卷,(臺北:南天書局,1998)。 西川滿,「文藝雜誌的戰鬥配置」,西川滿等著,〈吾輩的主張〉,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 吳福助,〈臺灣高山紀行文學的經典巨著──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的高山自然生態描寫〉,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和田利夫,〈近代の随筆と随筆の「近代」 転換期における随筆流行現象と批評への希求〉,日本文学協会編,《日本文学講座7 日記•随筆•記録》(東京:大修館書店,1989)。 岡村繁,〈讀目加田誠著《洛神賦──中國文學論文與隨筆》〉,岡村繁著、俞慰慈、俞慰剛、盛勤譯,《岡村繁全集,第拾卷,隨想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岳凱華、盧付林,〈日本隨筆與中國現代散文的走向〉,《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6月第2期。 林瑞明,〈魯迅與賴和〉,中島利郎編,《台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1999)。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臺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11卷12期(1995)。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鑰──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10。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系•成功大學中文系「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編輯小組編輯,《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 范宜如,〈編織與重繪台灣圖像──現代台灣報導文學與散文〉,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您認識台灣文學》(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神田喜一郎、島田謹二,〈關於在臺灣的文學〉,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 張季琳,〈日本的台灣文學研究概述〉,林瑞明總編輯,《2006台灣文學年鑑》(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許達然,〈日據時期台灣散文〉,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清華大學中文系,1994.11.25-27)。 陳芳明,〈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九十三年散文選》序〉,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 陳芳明,〈艾雯和戰後台灣散文長流〉,艾雯著、封德屏主編,《艾雯全集1》(臺北:朱恬恬,2012)。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時代與世代:臺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 黃美娥,〈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臺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生成〉,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 楊南郡,〈特約討論〉,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灣自然生態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楊雲萍,〈臺灣文藝界這一年〉,黃英哲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三冊。 楊錦郁紀錄,〈「當代文學問題討論會」之五〉,《文訊》第32期(1987.10),頁148。 瘂弦,〈張秀亞,臺灣婦女寫作的燃燈人──從早期學思生活的發軔到「美文」創作版圖的完成〉,張秀亞著、封德屏主編,《張秀亞全集2【散文卷•一】》(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 趙偵宇,〈垂直臺灣、森林禮讚與蕃山印象:青木繁(1893-1985)自然書寫研究〉,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第十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09.29)。後收於許素蘭主編,《臺灣文學的內在世界:第十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 趙偵宇,〈場域變遷、範式轉移與典律重構:論日治時期女性散文與戰後美文傳統的文學史斷裂〉,台湾文学における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および日本表象のポリティクス工作坊宣讀論文(橫濱國立大學,2014.01.24)。 趙偵宇,〈選本、論述、文學史:日治時期現代散文戰後典律的待形成〉,第五屆臺大、清大臺文所研究生學術交流研討會宣讀論文(臺灣大學臺文所主辦、清華大學臺文所協辦,2012.05.26-27)。 齊邦媛,〈四十年來台灣文學〉,邵玉銘、張寶琴、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5)。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第9期(1984.03)。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第109期(2011)。 三、 書籍著作 三好行雄、山本健吉、吉田精一編,《日本文学史辞典•近現代編》(東京:角川書店,1987)。 工藤貴正,《中国語における厨川白村現象》(京都:思文閣出版,2010)。 中國現代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中國現代文學大系 散文》(台北:巨人,1972)。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田啟文,《臺灣古典散文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吉田精一,《随筆の世界》(東京:桜楓社,1989,二刷)。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臺北:聯合文學,2006)。 米歇爾•德•蒙田著、馬振騁譯,《蒙田隨筆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臺灣植物學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7)。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周作人,《藥堂雜文》(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 林非,《中國現代散文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學生書局,2009)。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河原功編,《台湾随筆集》(東京:緑蔭書房,2003)。 阿部正路、上坂信男、神作光一、寺本直彥編,《日本文学概論》(東京:右文書院,1995,第九版)。 青木繁,《山人放言》(東京:三浦書店,1929)。 青木繁,《森林生活者の手記》(臺北:文明堂書店,1926)。 青木繁,《森林生活者の手記》(臺北:船橋寬一,1926)。 青木繁先生米寿記念刊行会,《米寿と回想》(東京:榕畔会,1981)。 施懿琳,《跨語、漂泊、釘根》(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東京:講談社,1980)。 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二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二版)。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徐坤泉,《暗礁》(高雄:慶芳書局,1954)。 翁聖峯著、國立編譯館主編,《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曉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散文卷(一)》,(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臺北:臺灣中華,1968)。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陳培豐,《想像與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3)。 陳萬益選編,《國民文選•散文卷Ⅰ》(臺北:玉山社,2004)。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游喚、徐華中編著,《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黃得時作、江寶釵編,《黃得時全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 楊牧,《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2002)。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二)》(臺北:時報文化,1993)。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 鈴木貞美著、王成譯,《文學的概念》(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榕畔会校史編集委員会,《榕畔会史──台湾における高等農林教育のあゆみ──》(東京:榕畔会,1978)。 福柯著、柳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1984)。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第13卷•出了象牙之塔》(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 鄭明娳,《現代散文欣賞》(臺北:東大圖書,2007)。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 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霍布斯邦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2004)。 鶴見祐輔著、魯迅譯、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第13卷•思想•山水•人物》。 四、 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江明慧,《觀光•凝視•阿里山:以日治時期臺灣漢詩文與圖像為分析場域》(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之研究(1921-1939) : 以研究事業及其系譜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 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河原功著、莫素微譯,《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臺北:全華科技圖書,2003)。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高麗靜,《鹿野忠雄《山、雲與蕃人》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5)。 張雅錦,《失衡的森林:戰時體制下的太魯閣林業開發(1941-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許珮馨,《五○年代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陳德仁,《臺灣大學實驗林沙里仙區楠櫧林帶臺灣赤楊林族群結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2005)。 彭玉萍,《見證者的散文詩學──省籍作家葉榮鐘與洪炎秋散文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曾台甫,《日治時期文山郡保安林之經營》(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2010)。 楊淑惠,《臺灣古典詩中的玉山書寫》(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楊騏駿,《日治前期臺灣樟腦業的發展-以產銷為中心的觀察(1895-1918)》(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五、 網路資源 《日本大百科全書》,Shogakukan Inc.,JapanKnowledge資料庫,http://www.jkn21.com/top/corpdisplay。 「デジタル大辞泉」、「日本国語大辞典」,Shogakukan Inc.,JapanKnowledge資料庫,http://www.jkn21.com/top/corpdisplay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中國基本古籍庫」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099&Itemid=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worldheritage/twwhInfoDetailAction.do?method=doViewInfoDetail&twwh_ID=8&twwh_Info_ID=44 國立台灣文學館,「臺灣新民報檢索系統」http://sinmin.nmtl.gov.tw/opencms/sinmin/index.html?rdm=1387632038703 得泓資訊「臺灣民報線上資料庫」http://tm.lib.ntu.edu.tw/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5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為研究對象及課題,建構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當中的現代散文觀念與類型論述,並與臺灣戰後被營造出來的「美文傳統」進行研究對話,重探臺灣現代散文史的典律問題,嘗試讓過去以來較不受到學界矚目的「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重返臺灣現代散文史中的源流位置,並指出該課題之研究潛力與重要性。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以及相關研究範疇、材料與方法,並回顧前行研究以及進行論文章節架構的說明。第二章處理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當中的現代散文觀念,一方面探知時人如何思考散文之為文類,一方面則是藉由散文觀的考察梳理出日治散文的多元承繼脈絡,分別彰顯出臺灣本地古典散文、五四現代散文,以及日本近現代隨筆觀的影響,並藉此與由「美文傳統」所帶來的「五四源流論」對話。第三章處理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的類型論議題,先對前行研究的諸多分類方向進行整理討論之後,再回歸文學史現場,以當時雜誌刊物的散文欄位以及散文名稱為材料,歸納出二十餘種散文類型並予以討論,同時透過類型論的建構,釐清當時對於散文的認知。第四章與第五章正式進入對於文本的討論,首先第四章探討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日文隨筆創作,該議題是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中最為缺乏的部分,故本章從基本概述做起,探討當時在臺日人日文隨筆作者群、發表場域與書寫題材的多元豐富性,並佐以個案研究,以青木繁(1893-1985)這位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作者為討論對象,指出當時在臺日人日文隨筆的創作成就,並連結青木繁與鹿野忠雄、鳥居龍藏等人,以自然書寫為線索,找出日治與戰後散文牽連對話的可能性。第五章則是討論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的「非美文」傳統,並專注於與戰後「美文傳統」在風格及題材上具有高度差異性的周定山散文作品以及在《臺灣民報》所發表的諸多「問題散文」,前者筆鋒尖銳著稱,其文多充滿批判與戰鬥精神,與溫柔婉約的「美文」相當不同。後者多以臺灣社會為主要書寫關懷,且作者汎及一般民眾,寫出社會百姓的問題與心聲,與重視作者私我內心世界的「美文」則又大異其趣。最後,由於戰後美文作家多為女性,於是亦以女性散文為研究脈絡,從場域變遷、範式轉移等角度,再次考察臺灣現代散文的典律問題。第六章結論為整本論文做出總結,帶出筆者的研究期許以及希冀後續研究能夠予以指正並推進該領域研究之意。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and genealogy of the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In the past,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as a research topic always had been ignored. To build up the research basis of this topic, I t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 and genre of prose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tries to re-examine the tradition of poetic prose after War WorldⅡto reconstruct the Genealogy of prose in Taiwan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sections. The motivation, purpose, significance, areas, material, and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are included in the introduction. In Chapter 2, by examining the concepts of prose research, I try to find out the pluralistic context of the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The concept of the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was influenced by the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May 4th literature, and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Chapter 3 processes the mode issue by generaliz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name of columns of magazines and the titles of prose works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We can find out more than twenty modes of prose at that time. In other words, we can find out more than twenty ways about how prose was recognized at that time. Chapter 4 and 5 are text analysis. Chapter 4 tries to examine the prose works by the Japanese authors who lived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and then conducts the case study. A very important author called Sigeru Aoki (1893-1985) composed a lot of prose works and had high writing consciousness of prose. The prose of Sigeru Aoki is nature writing; it is as important as Tadao Kano’s works. Chapter 5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 of non-poetic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especially the Jou Ding Shan’s prose works and the prose works published in the “TAIWAN MINPAO”. These prose works were very critical and aggressive; it cared about the community too. These work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 of poetic prose which is soft and focuses on the author’s inner world only. Because most authors of poetic prose after War WorldⅡ were women, this chapter also compares the Female prose in the Japanese-occupied Taiwan and that after War WorldⅡ. In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 and passion should be contributed to the prose study, especially the pros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I will devote my time and my whole heart in this fiel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9:1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145002-1.pdf: 11511723 bytes, checksum: bb959515ee684a17a2cbaaaf7ef7a027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序言--------------------------------------------------------------------------------------------------ii はしがき-------------------------------------------------------------------------------------------iii 論文摘要--------------------------------------------------------------------------------------------iv Abstract----------------------------------------------------------------------------------------------v 論文凡例--------------------------------------------------------------------------------------------v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意義--------------------------------------------------------1 第二節 研究範疇、材料與方法--------------------------------------------------------8 第三節 研究回顧-------------------------------------------------------------------------10 第四節 章節架構-------------------------------------------------------------------------17 第二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觀念的多元承繼----------------------------------------------23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古典散文觀及其現代肆應----------------------------------------25 第二節 五四現代散文觀及其影響----------------------------------------------------38 第三節 日本近現代隨筆觀及其影響-------------------------------------------------52 第三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類型的評析與重探-------------------------------------------65 第一節 現有分類評析-------------------------------------------------------------------69 第二節 日治時期雜誌刊物的散文欄位分類與當時的散文認識----------------78 第四章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的文類源流意義與作家個案舉隅-------------93 第一節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創作概述-------------------------------------94 第二節 日治時期在臺日人日文隨筆個案研究:青木繁的自然書寫--------100 第五章 日治時期現代散文的「非美文」傳統-----------------------------------------122 第一節 周定山散文的戰鬥與批判精神--------------------------------------------124 第二節 書寫社會、民眾之聲:《臺灣民報》「問題散文」--------------------138 第三節 場域變遷、範式轉移與典律重構:日治時期女性散文--------------155 第六章 結論-----------------------------------------------------------------------------------173 參考文獻-----------------------------------------------------------------------------------------177 附錄一--------------------------------------------------------------------------------------------193 附錄二--------------------------------------------------------------------------------------------21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 | zh_TW |
dc.title | Prose in Japanese-occupied Taiwan:Concept and Genealog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柯慶明,陳萬益 | |
dc.subject.keyword |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現代散文,散文觀念,散文類型,臺灣現代散文源流,青木繁,美文傳統,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wan Literature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Modern Prose,The Concept of Prose,The Mode of Prose,The Genealogy of Prose in Taiwan Literature,Sigeru-Aoki,The Tradition of the Poetic Prose, | en |
dc.relation.page | 223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2-12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11.24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