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29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毓瑜(Yu-yu Che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ih-Peng L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廖志鵬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6T02:49:0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2-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20-08-24 | |
dc.date.issued | 2020 | |
dc.date.submitted | 2020-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報刊文章 梁啟超:〈說動〉,《知新報》第43冊(1898年2月11日),頁1-3。 清議報報館編:《清議報》(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重印本)。 梁啟超:〈橫濱《清議報》敘例〉,《清議報》第1冊(1898年12月23日),頁3-5。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政變前記》,《清議報》第1冊(1898年12月23日),頁15-23。 梁啟超:〈校刻瀏陽譚氏《仁學》序〉,《清議報》第2冊(1899年1月2日),頁115-116。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清議報》第4冊(1899年1月22日),頁205-212。 梁啟超:〈國民十大元氣論‧獨立論第一〉,《清議報》第33冊(1899年12月23日),頁2118-2123。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清議報》第35冊(1900年2月10日),頁2249-2256。 梁啟超:〈汗漫錄〉,《清議報》第35冊(1900年2月10日),頁2257-2265。 梁啟超:〈汗漫錄〉,《清議報》第36冊(1900年2月20日),頁2323-2330。 梁啟超:〈汗漫錄〉,《清議報》第38冊(1900年3月11日),頁2451-2457。 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維新圖說〉,《清議報》第93冊(1901年10月3日),頁5793-5797。 梁啟超:〈烟士披里純(INSPIRATION)〉,《清議報》第99冊(1901年12月1日),頁6129-6133。 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清議報》第100冊(1901年12月21日)。頁6297-6342。 梁啟超:《新民說一》,《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1-10。 梁啟超:《新史學》,《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39-48。 梁啟超:〈地理與文明之關係〉,《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49-60。 梁啟超:〈論學術之勢力左右世界〉,《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69-78。 梁啟超:〈紹介新著‧《原富》〉,《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113-115。 梁啟超:〈紹界新著‧《仁學》〉,《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2月8日),頁116-117。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4號(1902年3月24日),頁99-102。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9號(1902年6月6日),頁83-92。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12號(1902年7月19日),頁93-100。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14號(1902年8月18日),頁87-92。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15號(1902年9月2日),頁87-91。 梁啟超:〈敬告我同業諸君〉,《新民叢報》第17號(1902年10月2日),頁1-7。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18號(1902年10月16日),頁91-96。 梁啟超:〈釋革〉,《新民叢報》第22號(1902年12月14日),頁1-8。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29號(1903年4月11日),頁97-102。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40、41號(1903年11月2日),頁195-204。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叢報》第46-48號(1904年2月14日),頁115-131。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第77號(1906年3月25日),頁111-114。 梁啟超:〈號外雜文‧游臺第六信〉,《國風報》第2年第9號(1911年4月29日),頁1-6。 梁啟超:〈鄙人對於言論界之過去及將來〉,《庸言》第1卷第1號(1912年12月),頁1-7。 梁啟超:〈吾今後所以報國者〉,《大中華》第1卷第1期(1915年1月20日),頁1-4。 錢玄同:〈答陳獨秀〉,《新青年》第3卷第1號(1917年3月1日),頁1-7。 梁啟超:《中國韻文裏頭所表現的情感》,《改造》第4卷第6號(1922年),頁1-28。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報館,1923年2月),頁1-23。 梁啟超:〈人生觀與科學〉,《時事新報‧學燈》(1923年6月3日)。 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晨報副鎸》1924年第94號(1924年4月29日)。 梁啟超:〈亡友夏穗卿先生〉,《東方雜誌》第21卷第9號(1924年5月10日),頁1-5。 佩弦(朱自清):〈論中國詩的出路〉,《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第1卷第4期(1931年8月),頁67-72。 二、傳統文獻 [英]楊格非重譯:《新約全書》(漢鎮英漢書館,1886年)。 [清]志剛著,鍾叔河編:《初使泰西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清]黃遵憲著,吳振清等編校:《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黃遵憲著,錢仲聯箋注:《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重印)。 《譚嗣同集》整理組整理:《譚嗣同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夏麗蓮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詩集》(臺北:文景書局,1997年)。 夏麗蓮整理:《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臺北:文景書局,1998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臺二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節錄》(臺北:中華書局,2019年臺二版)。 楊琥編:《夏曾佑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豫璇、劉良建編纂:《劉善涵集》(長沙:岳麓書社,2017年)。 三、近人論著 (一)專書 [日]狹間直樹主講,張勇評議:《東亞近代文明史上的梁啟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加]施吉瑞著,孫洛丹譯:《人境廬內:黃遵憲其人其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美]張灝著,高力克、王躍譯:《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1890-191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年)。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華藏淨宗學會,2012年)。 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魯迅詩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方紅梅:《梁啟超趣味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2014年2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二刷)。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年)。 江曉輝輯校:《清末《清議報》、《新民叢報》詩詞輯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吳其昌:《梁啟超傳:1873~189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增訂本)。 吳盛青、高嘉謙編:《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 李一飛編注:《譚嗣同詩全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李歐梵著,季進編:《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新北:聯經,2019年)。 汪松濤編注:《梁啟超詩詞全注》(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辟疆著,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金觀濤、劉金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重印)。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胡全章:《近代報刊與詩界革命的淵源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胡峰:《詩界革命:中國現代新詩的萌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臺5版)。 胡適:《嘗試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5版)。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6年)。 夏曉虹:《閱讀梁啟超:覺世與傳世》(北京:東方出版社,201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再版)。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2016年)。 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張永芳:《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4年)。 張灝:《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臺北:聯經,1988年)。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郭延禮:《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重印)。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衍著,鄭朝宗、石文英校點:《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陳業東:《夏曾佑研究》(澳門:澳門近代文學學會,2001年)。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新北:聯經,2019年)。 湯志鈞、湯仁澤編注:《飲冰室遺珍:未收入結集的梁啟超文稿及函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賈維:《譚嗣同研究著作述要》(長沙:湖南大學,2010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12年3版)。 鄭振鐸:《梁啟超小傳》(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9年)。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2012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二版)。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二十一)‧光緒宣統朝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 譚恆岳編:《譚嗣同年譜新編初稿》(臺北:中華仁學會,1997年再版)。 譚恆岳編:《先烈譚嗣同先生遺墨》(臺北:中華仁學會,2002年)。 (二)期刊論文 王德威:〈現代中國文學理念的多重緣起〉,《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1-20。 田愿靜激:〈1949-1999五十年間譚嗣同研究綜述〉,《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83-87。 吳盛青:〈重層的自我影像:抒情傳統與現代媒介〉,《政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16年12月),頁31-74。 李喜所:〈百年譚嗣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頁77-82。 李喜所:〈現代化視野下的梁啟超研究〉,《文史哲》2004年第3期,頁81-83。 李喜所:〈譚嗣同及其《仁學》研究述評〉,《國際學術動態》2000年第1期,頁9-14。 肖玉峰:〈夏曾佑詩歌的藝術特色〉,《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80-84。 肖玉峰:〈夏曾佑詩歌思想內容評說〉,《泉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5期,頁54-56。 冼心福:〈建國以來梁啟超文學思想研究述評〉,《學術研究》1993年第3期,頁117-123。 周秋光:〈譚嗣同研究應結合區域文化走向深入〉,《湖南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頁171-175。 周聖來:〈和製漢詞在中國的傳播及影響:以黃遵憲和梁啟超為中心〉,《人文中國學報》第20期(2014年9月),頁387-420。 侯杰、李釗:〈大陸近百年來梁啟超研究綜述〉,《漢學研究通訊》第24卷第3期(2005年8月),頁1-12。 侯杰、林緒武:〈近百年來不同語境下的梁啟超研究〉,《文史哲》2004年第4期,頁22-24。 侯杰、林緒武:〈省思與超越──近十年梁啟超研究之探討〉,《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112-118、125。 胡全章:〈1900:詩界革命運動之發端〉,《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12-116。 胡全章:〈百年來詩界革命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漢語言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頁28-35。 席志武、賴旭華:〈詩界革命語境下的梁啟超詩歌創作〉,《中國韻文學刊》第31卷第3期(2017年7月),頁73-79。 張冠夫:〈情感詩學與情感政治──觀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梁啟超新文化觀的一個維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增2期(第25卷),頁86-93。 張冠夫:〈新文化視域中的現代情感詩學建構──1920年代初梁啟超對於文學之「體」與「用」的重新定位〉,《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11年7月),頁86-92。 張衍前、于志國:〈近年來梁啟超研究綜述〉,《文史哲》1996年第2期,頁94-99。 張運宗:〈忽說此人是我──試析譚嗣同的性格養成〉,《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年12月),頁101-130。 曹亞明:〈海內外梁啟超文學研究綜述〉,《咸寧學院學報》第31卷第7期(2011年7月),頁35-38。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249-276。 陳正榮:〈詩界革命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88年第5期,頁124-128。 陳昌茂:〈略論遊歷生活對譚嗣同的影響〉,《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頁61-63。 陳建華著,張暉譯:〈世界革命語境中的中國「革命」〉,《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 期(2011年12月),頁231-260。 陳善偉:〈八十年來的譚嗣同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5卷(1984年),頁139-152。 陳慧:〈近50年來梁啟超思想研究之檢討〉,《哲學動態》2001年第10期,頁38-41。 程克雅:〈臺、港及海外地區近五十年來的譚嗣同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21-132。 黃克武:〈略論梁啟超研究的新動向〉,《文史哲》2004年第4期,頁31-34。 楊玉成:〈發明「新詩」:近代詩論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9卷第3期(2019年9月),頁79-115。 楊廷福:〈譚嗣同著作和書啟寫作年月考〉,《復旦學報(人文科學報)》1956年第1期,頁177-193。 詹建林:〈夏曾佑研究之檢討與前瞻〉,《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第37卷第2期(2017年4月),頁104-108。 廖棟樑:〈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人文中國學報》第22期(2016年5月),頁125-170。 廖志鵬:〈「吟到中華以外天」──析論黃遵憲域外詩的「抒情維新」〉,《中極學刊》第10輯(2016年7月),頁191-227。 廖志鵬:〈「情」之魔力──梁啟超文學變革的救國之道〉,《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5期(2019年12月),頁47-60。 赫蘭國:〈《譚嗣同詩全編》之〈佚題五首〉「版權」應屬龔自珍〉,《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44。 劉覓知、張天杰:〈譚嗣同《仁學》研究的現狀與前瞻〉,《雲夢學刊》第29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7-62。 蔣英豪:〈梁啟超的「史詩」──〈二十世紀太平洋歌〉析論〉,《求是學刊》1997年第4期,頁68-73。 蔣英豪:〈梁啟超與近代漢語新詞〉,《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4期(2004年),頁379-404。 蔣述卓、鄭煥釗:〈啟蒙視野中的梁啟超情感詩學〉,《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頁79-83。 鄭焱:〈譚嗣同研究述評〉,《求索》1995年第4期,頁113-116。 閭小波:〈梁啟超的世紀情懷〉,《二十一世紀》第51期(1999年2月),頁25-31。 (三)專書論文 孔祥吉:〈譚嗣同〈獄中題壁〉詩刑部傳抄本之發現及其意義〉,《晚清軼聞叢考──以戊戌維新維中心》(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頁194-209。 汪辟疆:〈近代詩派與地域〉,《汪辟疆詩學論集(上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7-65。 林香伶:〈重返現場──《飲冰室詩話》通行本與內在底蘊的示現〉,收入吳彩娥等著:《詩話研究──詩學與文化》(彰化:彰師大國文系,2009年),頁191-238。 廖志鵬:〈「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析論黃遵憲詩歌語言的文學轉型〉,陶玉璞總編輯:《畢業製作論文集》第17輯(南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6月),頁231-257。 (四)學位論文 呂哲夫:《梁啟超詩歌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張巧佳:《康有為古典詩研究──兼與梁啟超作比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冠夫:《梁啟超1920年代的「情感」詩學研究》(北京: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閆繼英:《梁啟超詩詞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曾賢兆:《譚嗣同詩文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429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旨在重探晚清詩界革命的定位與評價。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認定新詩(又稱「新學之詩」,丙申、丁酉間梁啟超、譚嗣同、夏曾佑的「新詩」創作)等同整個詩界革命,並且予以「革命的失敗」之評價,歷來論者多承此說,胡適之語幾成定論。詩界革命研究大多聚焦黃遵憲詩,至此文學革命則有待五四新文學始是成功。然而,重返詩學現場,梁啟超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皆以情感為主調,此中之情亦是重要關鍵。
十九世紀末,梁啟超撰寫〈夏威夷遊記〉記錄太平洋的風浪,總結新詩的前行經驗,進而提出修正後的詩界革命,此是梁啟超與太平洋周旋復返的一場世紀抒情。從〈夏威夷遊記〉到〈亡友夏穗卿先生〉,正是以新詩串起近三十年的印象,由此回憶丙申、丁酉間的講學論詩,因此,失敗之論忽略新詩的具體情境,一筆抹煞新詩的抒情因緣──新詩與新學彼此鑲嵌的對話狀態。 「抒情」不唯是主觀自我的內在表現,而是與環境、知識、家國的同情共感;「維新」不只是政治理想,亦是從傳統探索現代的新思維。譚嗣同詩如其人,三十前後的詩學轉變體現其心路歷程,情──詩──學是相互共融的生命體驗。梁啟超以「筆鋒常帶情感」自述其「新文體」,情感詩學不必待至1920年代,而應追溯自〈夏威夷遊記〉。夏曾佑作詩「從不留稿」,錄詩不多,梁啟超評其詩「深情無限」,〈亡友夏穗卿先生〉亦憑依新詩追憶故友。綜合以上,新詩乃至於詩界革命,不只是詩學的新探索,同時是抒情的切身實踐。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thesis aims to re-evaluate “revolution in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u Shih wrote Fifty Year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1922, he identified the “new poetry” (It was also known as “new knowledge poetry”, which Liang Qichao, Tan Sitong, Xia Zengyou wrote during 1896-1897) as the whole “revolution in poetry”, and gave a negative review: “the failure of revolution”. Many scholars followed Hu Shih's perspective,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focused on Huang Zunxian, so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was successful until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new literature”. However, when we returned to the poetic scene, Liang Qichao founded The China Discussion and Sein Min Choong Bou, which were mainly based on emotional tone. Therefore, “emotion” was also an important key.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Liang Qichao wrote Hawaii journal to record the waves on the Pacific Ocean, he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new poetry”, and then proposed the revised “revolution in poetry”. That was the lyrical, yearning for the new century between Liang Qichao and the Pacific Ocean. From Hawaii journal to Deceased friend of Mr. Xia Zengyou, he discussed the “new poetry” and string the impression of nearly 30 years, recalling the memory during 1896-1897. As a result, who had a review of “the failure of revolution” ignored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new poetry”, which was lyrical fate, a dialogue state constituting “new poetry” and new knowledge. “Lyrical” is not only the inner expression of the subject, but also the sympathy of the environment, knowledge and country. “Reform”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idea, but also a new way of exploring modern thinking from tradition. Tan Sitong’s poetry, before and after his thirty years old, the poetic transformation reflected his mental journey. His life experience was mutually integrated with emotion, poetry, and knowledge. Liang Qichao described his “new style” as “I often write with emotions”, emotional poetics was not having to wait until the 1920s, we should go back to reading Hawaii journal. Xia Zengyou's works “were seldom left”, Liang Qichao commented on his poetry “deep infinity”. In Deceased friend of Mr. Xia Zengyou, he also reminisced about his friends by the “new poetry”. In conclusion, the “new poetry” and even “revolution in poetry” was not only the new exploration of poetics, but also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he lyrical.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6T02:49:0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U0001-0308202017012800.pdf: 7878164 bytes, checksum: 246b2888ae9175c310638333104ed7a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2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 1 第二節、尋訪抒情 5 第三節、重返現場 11 第二章、抒情維新──重讀梁啟超〈夏威夷遊記〉 17 第一節、前言:欲論詩界革命,必自〈夏威夷遊記〉始 17 第二節、抒情:現代性體驗 22 一、新時空維度 23 二、學為「世界人」 25 第三節、環太平洋的抒情場域 28 第四節、維新:「發現」新境界 35 一、詩界新大陸 35 二、舊中之新 37 三、文學「變革」與詩界「維新」 40 第五節、小結44 第三章、「新詩」因緣與修正──從〈夏威夷遊記〉到〈亡友夏穗卿先生〉 46 第一節、前言:「新詩」因緣(1899-1924) 46 第二節、詩作彙整與版本對照──兼論「新詩」意義 48 第三節、新學與抒情:新學之詩 51 一、新學:當時學界之情狀 51 二、「可笑實甚」、「誠可發笑」到「真是可笑」 54 第四節、修正「新語句」:從三長到二長 57 第五節、小結 62 第四章、《清議報》、《新民叢報》錄詩研究(上)──論三十前後的譚嗣同詩 64 第一節、前言:重探譚嗣同詩 65 一、譚嗣同學術及研究概況 65 二、「獨闢新界而淵含古聲」:譚嗣同詩評述 68 第二節、「瀏陽人格,於此可見」:錄詩比例與特色 70 第三節、「察視風土,物色豪傑」:三十以前的遊歷詩學 76 第四節、「中國二十世紀開幕第一人」:三十以後的新學之詩 83 第五節、小結 92 第五章、《清議報》、《新民叢報》錄詩研究(下)──論梁啟超新世紀的情感詩學 94 第一節、前言:作為詩人的梁啟超 94 第二節、〈夏威夷遊記〉消失的詩 100 一、「詩興既發」的三十一首詩 100 二、詩意太平洋 101 第三節、「新世紀」的抒情浩歌:〈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106 一、航向「新世界」 107 二、二十世紀太平洋戲劇的八個場景 111 第四節、「深情無限」:梁啟超評夏曾佑詩 114 第五節、小結:情感的力量 119 第六章、結論122 參考文獻 127 附錄一、〈夏威夷遊記〉、《飲冰室詩話》、〈亡友夏穗卿先生〉詩作彙整 138 附錄二、《清議報》、《新民叢報》輯錄譚嗣同詩 148 附錄三、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15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抒情維新:詩界革命新論 | zh_TW |
dc.title | Lyrical Reform: A New Study of Revolution in Poet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學玲(Hsueh-ling Wang),高嘉謙(Chia-Cian Ko) | |
dc.subject.keyword | 詩界革命,抒情傳統,新詩,梁啟超,譚嗣同,夏曾佑,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revolution in poetry,lyrical tradition,new poetry,Liang Qichao,Tan Sitong,Xia Zengyou, | en |
dc.relation.page | 153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200229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20-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U0001-0308202017012800.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7.6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