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65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明照(Ming-Chao Lin) | |
dc.contributor.author | Ding-Hsuan Yu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游定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2:51:1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7-26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7-26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7-20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古籍文獻
(漢)班固,《新校本漢書集注》(台北:鼎文,1981) (漢)王充,《論衡》(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81) (三國)王弼,《王弼集校注》,(台北:中華書局,1980) (三國)劉劭,《人物志》(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87) (三國)嵇康,《嵇中散集》(台北:中華書局印本,1970) (三國)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1977)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明倫,1971) (晉)摯虞,《摯太常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 (晉)郭象,《莊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 (唐)房玄齡等,《晉書》(台北:德志,1962)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北京:商務,2006)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台北:世界,1963) (清)王文濡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台北:中華,1961)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二、 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著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1996)。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台北:聯經,2014)。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1998)。 湯用彤,《湯用彤全集》(高雄市:佛光文化,2001)。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台北:谷風,198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商務,1993)。 賀昌羣、容肇祖、劉大杰、湯用彤、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五種)(台北:里仁,198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安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錢穆,《中國思想史》(香港:新華,1956)。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香港:新亞,1958)。 劉貴傑、周紹賢,《魏晉哲學》(台北:五南,1996)。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蕭馳,《玄智與詩興》(台北:聯經,2011)。 (二)、期刊論文 王中江,〈郭象哲學的一些困難及其解體──從『性分論』和『惑者說』來看〉,收入劉笑敢主編,《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林明照,〈外內玄合與聖王之道:郭象哲學中「應」的意涵〉,收入曾春海主編,《哲學與文化》40卷12期,2013.12。 (三)、外文專著 Ziporyn, Brook (2003). The Penumbra Unbound.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659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要探討的題目為郭象哲學中的天人關係,透過對於郭象《莊子注》中,「天」、「人」二者的意涵及關聯的闡釋,進一步解釋郭象在其他議題中採取的觀點及立場。
具體而言,此論文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郭象《莊子注》中「天」、「人」關係的意義。二、分析「天」、「人」關係與其他議題(迹與所以迹、名教與自然、罪惡的問題等)在理論上的關聯。三、透過對「天」、「人」關係的闡釋,在思想史的脈絡上,澄清一個兩漢至魏晉哲學之間較為一貫而非斷裂的輪廓。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aims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n and Man in Gou Xiang’s commentary to Zhaungzi. Through the insp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implications of Heaven and Man in Guo Xiang’s commentary to Zhaungzi, I accordingly elucidate Guo Xiang’s viewpoints and stands on other issues.
To be specific, the goal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 try to examine the meaning of Heaven and Man in Guo Xiang’s commentary to Zhaungzi. Secondly, I intend to elucidate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Man and other issues, such as the traces and the which leaves traces, teaching of names and ziran(自然), the problem of evil. Finally, by the inspection of the concepts of Heaven and Man, I wish to give out a rather relevant than alien philosophical picture between Han dynasty and Wei-Jin era.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2:51: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3124002-1.pdf: 1979012 bytes, checksum: a30235b6fac17f6c144ddc37fab049d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2 第三節、研究途徑 5 第四節、內容大要 6 第二章 魏晉玄學的詮釋架構及反省 8 第一節、儒道架構下的正始玄風 9 第二節、儒道架構下的嵇康與郭象 13 第三節、由「秩序」與「個人」對立的角度來考察 17 小結 19 第三章 天人架構的拆解之一:聖人與六經 21 第一節、「迹」與「所以迹」的分別 22 第二節、批判六經而尊孔子 30 第三節、順物之迹 37 小結 39 第四章 天人架構的拆解之二:天人關係 41 第一節、董仲舒與郭象的天人關係比較 45 第二節、可求於天的王道與物各自生的天道 65 小結 67 第五章 秩序的建立:名教與自然 69 第一節、郭象《莊子注》中的名教觀 71 第二節、郭象《莊子注》中的自然觀 81 第三節、郭象《莊子注》名教與自然的關係 86 小結 90 第六章 惡的問題 92 第一節、惡的源起:必至之勢 94 第二節、適性的理想:同資有待 98 第三節、內在的批判 101 小結 105 第七章 回顧與展望 107 參考書目 109 一、 古籍文獻 109 二、 近人論著 11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郭象《莊子注》天人關係研究 | zh_TW |
dc.title |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eaven and Man in Guo Xiang’s Commentary to Zhuangz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吳冠宏(Kuan-Hung Wu),陳佩君(Pei-Chun Chen) | |
dc.subject.keyword | 郭象,莊子,天人關係,惡的問題,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Guo Xiang,Zhuangzi,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problem of evil, | en |
dc.relation.page | 111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100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7-20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哲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哲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93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