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43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徐富昌(Fu-Chang Hs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hih-Han W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王詩涵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12:40:38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7-08-24 | |
dc.date.copyright | 2016-08-24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ate.submitted | 2016-07-2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傳統文獻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2。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清】朱為弼:《蕉聲館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卷501。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Allen W. Johnson、Timothy Earle,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 from foraging group to agrarian state(人類社會的演化:從採集團體到農業國家), Standford, Caliform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dward L. Shaughnessy, 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 inscrobed bronze vessels(西周史的資料:銅器銘文),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84-199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牟斯(Marcel Mauss)著,Ian Cunnison英譯,何翠萍、汪珍宜中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臺北:遠流,1989。 何景成:《西周王朝政府的行政組織與運行機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 何樹環:《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巫鴻著,李清泉、鄭岩等譯:《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李峰著,吳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10。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1979。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1983。 松井嘉德:《周代國制ソ研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02。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 夏含夷:《興與象:中國古代文化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臺北市:南天書局,1991。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90。 張光裕:《雪齋學術論文集》,板橋:藝文印書館,1989。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1。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 理查•伊凡斯(Richard J. Evans)著,潘振泰譯,古偉瀛校訂:《為史學辯護》,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2。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劉易斯•科塞(Lewis A. Coser)英譯,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1984。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 》,北京:線裝書局,2008。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 揚•阿斯曼(Jan Assmann)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黃然偉:《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它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劉啟益:《西周紀年》,廣州:廣東教育,2002。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臺北:藝文,2006。 (二)單篇論文 Feng Li, “Literacy and Social Context,”(文學與社會脈絡)in Li Feng and David Prager Branner ed.,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pp. 271-301. Joseph Henrich, Francisco J. Gil-White, “The Evolution of Prestige: freely conferred deference as a mechanism for enhancing the benefit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威望的演化:主動的服從作為一種利益與文化傳播的機制) Evolution of Human Behavior, 22 (2001), pp. 66-196. Martin Kern, “The Performance of Writing in Western Zhou China,”(西周書寫的表演性)in S. La Porta and D. Shulman ed., The Poetics of Grammar and the Metaphysics of Sound and Sign, Leiden ; Boston: Brill, 2007, pp. 109-176. Ming-Ke Wang, “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西周的記憶與遺忘)in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Vol.1 (1999), pp. 231-250. Virginia C. Kane, “Aspects of Western Chou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The Charge, the Gifts, and the Response,”(西周冊命銘文的外貌:命令,禮物與回應)in Early China, Vol. 8 (1982-83), pp. 14-28. 王治國:〈四十三年逨鼎銘文所反映的西周晚期冊命禮儀的變化〉,收錄於朱鳳瀚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297-304。 朱鳳瀚:〈衛簋与伯 諸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頁1-7。 何樹環:〈〈四十二年逨鼎〉「 書」、「冊 」釋義--附「冊命銘文名實辨正」〉,《政大中文學報》第六期(2006),頁75-102。 何樹環:〈讀逨盤銘文瑣記〉,《文與哲》第三期(2003),頁1-15。 張光裕:〈新見曶簋銘文對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0年第6期,頁86-89。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五輯,2005,頁49-88。 張經:〈曶鼎新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4期,頁49-57。 陳致:〈清華簡所見古飲至禮及《耆夜》中古佚詩試解〉,《出土文獻》第一輯,2012,頁6-30。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冊命制度及其關鍵問題新考〉,《考古學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頁402-427。 黃盛璋:〈西周銅器中服飾賞賜與職官及冊命制度關係發覆〉,《周秦文化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頁409-422。 黃盛璋:〈眉縣楊家村逨家窖藏銅器解要〉,《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頁33-46。 謝明文:〈金文札記二則〉,《古漢語研究》,第3期,2010。 韓巍:〈 簋年代及相關問題〉,收錄於朱鳳瀚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56-70。。 韓巍:〈冊命體制與世族政治──西周中晚期王朝政治解析〉,《九州學林》2011春季號,頁2-31。 韓巍:〈讀《首陽吉金》瑣記六則〉,收錄於朱鳳瀚編:《新出金文與西周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203-223。 羅泰著,來國龍譯:〈西周銅器銘文的性質〉,《考古學研究》2006年第6期,頁343-374。 (三)學位論文 王治國:《金文所見西周王朝官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 林美娟:《西周冊命金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 曹雅荃:《西周冊命金文試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 黃庭頎:《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 鄭憲仁:《西周銅器銘文所載賞賜物之研究--器物與身分的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 謝博霖:《西周青銅器銘文人名及斷代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魏芃:《西周春秋時期「五等爵稱」研究》,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43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冊命銘文是西周貴族在接受周王任命後,選擇特定資訊以特定格式編寫而成的銘文,因此冊命銘文包含器主有意識的個人選擇以及產生於社會的格式規範。這些選擇與規範反映西周貴族的共同記憶、西周社會的結構與價值觀。本文以王明珂提出之「文本分析」為方法,從歷來學者較少採取的社會記憶角度分析冊命銘文。
本文認為銅器銘文在西周時期貴族記憶的傳遞中扮演觸媒與保存的角色,用以提示觀者所載之事件並強調其重要性。冊命銘文的格式包含時間地點、冊命儀式、命書內容、受命儀式、作器銘辭等部份,有助於讀者理解與記憶。參與者與賞賜物是是冊命銘文中主要的資訊。周王是參與者中必然之存在,右者可能是受命者的長官或是朝廷中的重臣,因其見證人的性質與在貴族人際網絡的地位而較少被減省;史官為周王之代言人,在紀錄上常較為簡略。冊命賞賜多以外顯的器物為主。賞賜物是身份地位與周王恩賞的代表,亦在周王與臣下之間形成以物質換取忠誠與人情的「債務關係」,又為器主在家族內取得子孫支持的威望物,因此紀錄在銘文展示與備忘。冊命銘文是器主家族記憶的一部份,子孫藉此認識政府官員與人際網絡,瞭解父祖的成就以完成「繼承」任務、延續家族地位。因貴族群體享有相同的經驗與人際網絡,冊命與冊命銘文也是貴族群體的共同記憶。冊命銘文所反映出之西周社會的宗族與人際關係以及重視政治成就的價值觀,透過家族內部的垂直傳遞與家族間的水平連結,在貴族群體內代代相傳。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Western Zhou Nobles composed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according to a specific pattern after being assigned with new titles or jobs. Therefore,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contain both the owners’ opinions and concepts hidden behind the inscription pattern. The concepts reflect social memories, social structures and values of Western Zhou nobles. This thesis applied the method of “text analysis” brought up by Ming-ke Wang to study the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mory.
Bronze inscriptions acted like reminders of social memories: they reminded descendants stories inscribed on the vessels and emphasized their importance. Time, place, the appointment ritual, the appointment document, the saluting ritual and the dedication constitute the pattern of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helping descendants to memorize. The main information in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are attendants and the bestowed gifts. The king is the absolute attendants. Youzue(右者) was the senior official who acted like the witness and the approval from the noble networks. Shi(史) were the king’s spokesman so he could sometimes be deleted. Gifts represent the appointee’s status, the king’s favor, the 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appointee and the precise goods inside the family. The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played a part in the family memory. The descendants learned noble networks and ascendants’ achievement to success and maintain the family’s status. Also, since nobles shared same appointing experience and social networks, they shared same kind of social memory. Carried by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the family structure, th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emphasis of political achievement spread through families and gener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Western Zhou.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12:40:38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5-R01121012-1.pdf: 5061472 bytes, checksum: b94ad1fd172f2c32088a7bdb2179dab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6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凡例說明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概況 4 壹、 冊命儀式與賞賜制度 5 貳、 西周的官制 10 參、 銘文的格式、書寫與記憶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3 壹、 「冊命」與「冊命銘文」的定義 13 貳、 資料範圍 14 參、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8 第二章 西周貴族記憶的傳承 19 第一節 西周貴族傳承記憶的方式 19 第二節 銅器銘文與記憶的傳遞 24 壹、 銘文與觀者的關係 24 貳、 銘文的契約性質與記憶 26 第三節 小結 29 第三章 西周冊命銘文的內容與格式 31 第一節 冊命銘文的內容 31 壹、 時間地點 31 貳、 冊命儀式 32 參、 命書內容 33 肆、 受命儀式 34 伍、 作器銘辭 35 第二節 冊命銘文的格式與編寫 36 第三節 冊命銘文格式的發展 42 第四節 小結 52 第四章 冊命銘文的內容、編寫與記憶的傳承 54 第一節 格式與編寫對記憶的意義 54 壹、 省略 56 貳、 特殊格式的採用:「王若曰」 58 參、 特殊格式的採用:「器主曰」 60 第二節 冊命銘文內容與貴族記憶(一):參與者 68 壹、 記錄右者的意義 70 貳、 紀錄史官的意義 86 參、 諸侯冊命與屬臣冊命中的參與者 96 第三節 銘文內容與貴族記憶(二):賞賜物 99 壹、 賞賜物的內涵 99 貳、 賞賜物的功能 103 參、 記錄賞賜物的意義 112 第四節 冊命銘文隱含的社會結構與貴族記憶 114 壹、 冊命銘文與家族記憶 114 貳、 冊命銘文與貴族群體的記憶 118 第五節 小結 121 第五章 結論 123 附表 127 附表一:周王對臣下冊命 127 附表二:周王對臣下冊命項目統計表 150 附表三:周王對諸侯冊命 164 附表四:屬臣冊命 165 參考書目 167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西周冊命銘文的編寫與貴族記憶 | zh_TW |
dc.title | The Editing of Western Zhou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and the Nobles’ Memory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4-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林宏佳,黃銘崇(Ming-chorng Hwang) | |
dc.subject.keyword | 冊命銘文,記憶,社會記憶,編寫,格式,西周,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Memory,Social Memory,Editing,Pattern,Western Zhou, | en |
dc.relation.page | 172 | |
dc.identifier.doi | 10.6342/NTU201601460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6-07-28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中國文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4.9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