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16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珊如(Shan-Ju L. Cha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i-Li Che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慧俐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5T17:50:5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25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5T17:50:59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4-08-25 | |
dc.date.issued | 2014 | |
dc.date.submitted | 2014-08-18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 中文部分
王郁雅(2007)。跨文化差異下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9)。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需求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6)。內政部令。檢索日期:2014年3月17日,檢自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81265 內政部(2014)。內政部統計通報103年第16週:103年1-3月結婚登記概況。檢索日期:2014年2月14日,檢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8325&page=0 內政部(2014)。內政部統計通報103年第17週:103年第1季嬰兒出生狀況統計。檢索日期:2014年6月25日,檢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內政部(2014)。內政部統計通報103年第25週:103年1-4月移民照顧輔導成果。檢索日期:2014年6月25日,檢自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8534&page=0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 (2014)。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檢索日期:2014年2月14日,檢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41291617515.xls 尤思貽(2005)。臺灣地區女性越南籍配偶就業問題之研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臺北市。 宋麗玉、施教裕(2009)。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優勢觀點。臺北市:洪葉文化。 林宜慧(2011)。大台北地區公共圖書館越南籍新住民服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珊如(2001)。資訊行為。在賴鼎銘等(編著),圖書資訊學概論(頁221-256)。臺北縣:空中大學。 林庭瑤(2007年10月22日)。鎖國移民外配偶陸配同並相憐。中國時報,A7版。 林育陞(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同儕支持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臺中市。 林榮英(2009)。公共圖書館提供多元文化服務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林寶安(2011)。新移民與在地社會生活。臺北市:巨流。 吳美雲(2001)。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姜美如(2008)。新移民女性工作與家庭選擇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系研究所,桃園縣。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花蓮市。 邱汝娜、林維言(2004)。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的照顧輔導措施。社會發展季刊,105,6-19。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臺北市:巨流。 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市:巨流。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上冊)。臺北市:五南。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馬藹萱(2002)尋求。「交會」光芒---評夏曉鵑著〈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娘腔』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柴松林(2003)。婚姻移民的現況與解析。在中華救助總會(主編),婚姻移民:外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會議手冊(頁6-25)。臺北市:中華救助總會。 曾淑賢等(2008)。臺北市立圖書館多元文化館藏發展及新移民圖書資訊服務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圖書館。 夏曉鵑(1999)。女性身體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市:左岸文化。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孟萱(2007)。臺北縣市公共圖書館東南亞籍女性配偶之移民讀者服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源湖(2002)。外籍新娘識字教育實施之探析。成人教育,68,25-34。 葉乃靜(2005)。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臺北市:文華圖書公司。 葉乃靜(2007)。結構與資訊行為:臺灣越南配偶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2:1,81-96。 葉乃靜(2011)。日常生活中的資訊人。臺北市:文華圖書公司。 葉怡君(2010)。新住民使用公共圖書館之動機與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葉尉鑫(2007)。新移民女性在臺生活適應與政府生活輔噵政策之研究。研習論壇月刊,76,36-40。 黃森泉、張雯燕(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 135-169。 黃富順(2003)。外籍新娘的基本教育權。在教育部(主編),九十二年全國外籍新娘 成人教育研討會手冊(頁8-9)。臺北市:教育部。 張郁蔚(2005)。日常生活資訊尋求模式之探討。國家圖書館館訊,94:2,73-99。 張貴英(1996)。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撥削圖像。女誌,6,37-39。 張菀珍、黃富順(2006)。我國外籍配偶學習需求與現況之研究。成人教育學刊,7,75-101。 裘金森著;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臺北市 : 弘智文化事業公司婦女新知基金會(2003)。不要叫我外籍新娘。檢索日期2013年5月11日,檢自:http://www.ws0.taiwan.com/awakening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教育部統計處(2012)。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94-101學年度)。檢索日期:2014年2月3日,檢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31&Page 維基百科(2009)。外籍新娘。檢索日期2013年5月4日,檢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7%B1%8D%E9%85%8D%E5%81%B6_ (%E5%8F%B0%E7%81%A3)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4)。臺北市新移民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14年2月17日,檢自:http://www.nit.taipei.gov.tw/ct.asp?xItem=29368820&ctNode=53562&mp=102161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2)。新移民名稱由來。檢索日期:2014年2月17日,檢自:http://www.nit.taipei.gov.tw/ct.asp?xItem=38277408&ctNode=57181&mp=102161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0)。臺北市新移民會館簡介。檢索日期:2013年9月28日,檢自:http://www.casub.taipei.gov.tw/imm/page/page_01.htm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0)。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及實施方案。檢索日期2013年9月28日,檢自:http://www.casub.taipei.gov.tw/civil/attdoc/immnewsdoc/1245028788103/99.8.25ImmPolicy.doc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2)。臺北市政府新移民相關統計。檢索日期2013年5月18日,檢自:http://www.nit.taipei.gov.tw/public/Data/33219102571.pdf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4)。介紹會館。檢索日期2014年4月28日, 檢自:http://www.nit.taipei.gov.tw/ct.asp?xItem=39913274&ctNode=57175&mp=102161 臺北市新移民會館(2014)。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執行情況彙整表。檢索日期2014年4月28日,檢自:http://www.nit.taipei.gov.tw/public/Data/44111413671.pdf 臺北市萬華區公所(2012)。認識萬華地理環境。檢索日期2013年9月28日,檢自:http://www.whdo.taipei.gov.tw/ct.asp?xItem=24882&CtNode=3425&mp=124111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配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認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45-94。 廖雪如(2007)。臺北市新移民會館對新移民社會網絡及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鄭雅雯(2000)。南洋過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花蓮市。 劉仁翔(2011)。公共圖書館合作題共多元文化服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檢索日期2010年6月1日,檢自:http://www.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article/jsliu.html. 劉仲冬(1996)。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臺北市: 巨流。 劉馨雲(2006)。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研究:以臺北縣市印尼新娘資訊需求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ry :Final Report. Retrieved June 15 2014, from 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Chatman, E. A. (1987). Opinion leadership, poverty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RQ, 26(3), 341-353. Chatman, E. A. (1992). The information world of aging woma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Chatman, E. A. (1995). Knowledge gap, Information-seeking and the poor. Reference Library, 49/50, 135-145. Chatman, E. A. (1996). The impoverished life-world of outsi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7(3), 193-206. Chatman, E. A. (1998). Small world lives : implication for the publice library. Library Trend, 46(4), 737-752. D’Elia, G. (1980). The development and tseting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user behavior. .Library Quarterly, 50(4), 410-430. Heller, A. (1990). 日常生活 (Everyday life). (衣俊卿譯)。重慶 : 重慶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4年) Janet M. Ruane. (2007).研究方法概論 ( Essentials of research methods : A guide to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王曉修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4年) Life-style.(n.d.).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Retrieved Dec.20,2012, from http://dicionary.oed.com/cgi/entry/50133001?single=1&query_type=word&queryword=lifestyle&first=1&max_to_show=10 Mckenzie, P. J. (2003). A model of information practices in accounts of everyday-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9(1), 19-40. Savolainen, R. (1995).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 : 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7(3), 259-294. Williamson, K. (1998). Discovered by change : The role of inciden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an ecological model of information us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 23-40. Wilson, T. D. (1981). On user studi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37(1), 3-15. Wilson, T. D. (1999). Model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249-27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5016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2013年底臺灣的大陸及外籍配偶的人數高達486,703人,以來自大陸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女性最多,即所謂「新移民女性」。目前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在臺人數僅次於大陸地區,在語言、生活習慣與文化等有較大差異,適應過程較為艱辛。再者,由D’Elia所開發的圖書館使用者行為觀念模式,指出參加較多的文化、社區及成人教育活動,最有可能轉變成圖書館的使用者。一般而言,新移民人數愈多且資源愈好的縣市,其參與辦理新移民相關業務的政府或民間機構也愈多。在臺北市各行政區以萬華區新移民人數最多,而萬華區內新移民服務機構參加人數,除大陸籍配偶之外,以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多。因此,本研究以曾參加臺北市萬華區新移民服務機構的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資訊行為。具體而言,係藉由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視角,探究她們的生活樣貌,以及她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問題採用因應對策,希冀瞭解她們所需資訊、獲取資訊管道、資訊使用情況,和資訊在其經營日常生活扮演角色、功用。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之訪談法並佐以觀察,而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蒐集資料,訪談對象為十五位曾參加臺北市萬華區新移民服務機構的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年齡從27至47歲,在臺年限及婚齡平均年數分別為11年。 本研究結果發現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日常生活樣貌可由「生活活動」、「消費模式」、「生活態度」等三面向加以具體描述,瞭解受訪者如何組成生活。當她們面對日常生活問題,所需資訊類型有四種,分別是生存活動資訊、角色所需資訊、實用資訊、特殊需求資訊,而獲取的資訊管道則是人際網絡、機構管道、傳播媒體、網路管道、電話管道、資訊偶遇、其他管道等七種。另外,使用資訊有五種,分別是口語資訊、印刷資訊、視聽資訊、網路資訊及個人經驗。資訊在她們的日常生活發揮解決問題、學習增能、自助助人、滿足興趣、減緩思鄉情緒、爭取社會福利之功用。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資訊行為的特徵主要發現包括: 1.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日常生活會因在臺居住時間改變生活方式 2.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資訊需求會因在臺居住時間而有所轉變 3.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需要生存活動、角色任務、實用性及特殊需求的資訊 4.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透過多元管道搜尋資訊,並以人際管道最常使用 5.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受到個人、資訊、問題及時空因素影響資訊使用 6.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偏好口語資訊 7.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所需資訊具有多種功能 8.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社會網絡愈擴展資訊行為愈豐富 基於研究過程及結果之心得,本研究對於新移民服務機構的實務工作者提出三項建議,分別是「善加規劃服務內容以促進新移民與資訊互動機會」、「增進新移民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問題」、「提升新移民資訊素養以有效因應生活所需資訊」。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NIA, the number of foreign spouses in Taiwan reached 486,703 by the end of 2013. These foreign spouses, so-called “new immigrant women,” are mostly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mong them, the Vietnamese are numbered second, only less than Mainland Chinese. These immigrants face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nvention and culture. Based on D'Elia’s conceptual model of public library user behavior, he pointed out that those who participate more in cultural, community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become library users. Generally speaking, if there are more immigrants in the city, the municipal divisions should be able to provide more activities for new immigrants. The amount new immigrants in Wanhua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ranks first in all districts in Taipei. In Wanhua district,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participate in related activities provided for the new immigrants, second to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chose new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 (the term “Vietnamese immigrants” is used interchangeably here) who participated in activities related to new immigrant services in Wanhua district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ir information behavior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ir lifestyle, life strategies, information needs, information sources, information channels, and the way of us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behaviors.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in-depth interview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fifteen interviewees, aged from 27 to 47. The interviewees have married to Taiwan and lived in Taipei for the average of 11 year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aily lives of these Vietnamese immigrants fell in three dimensions: everyday activity, consumption model and life attitude. The study identified four types of information needs for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information for survivals, information for the required roles, information for practical purposes, and the information for special needs. There were seven types of information channels among Vietnamese immigrants: interpersonal networks, service agencies, mass media, internet, telephone, accidental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channels. There were five types of information sources for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 oral information, print information, audio-visual information, internet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Information helped them in daily life such as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empowerment, self-help and being helpful for others, homesickness reducing, and social welfare acquiring. Vietnamese immigrants’ information behavio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s: 1.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of their living in Taiwan, the life styles of Vietnamese immigrants changed; 2.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of their living in Taiwan,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Vietnamese immigrants changed; 3. Vietnamese immigrants needed information for survivals, for the required role, for special needs and for practical purposes; 4.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searched information through diverse channels, and the primary channel is interpersonal networks; 5.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s of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were influenced by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types, problem-types, and time and space; 6.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preferred oral information; 7. The Vietnamese immigrants needed information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8. The more Vietnamese immigrants became to know, the more extended their social networks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s would be.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study makes a few suggestions to new immigrants service providers: 1. To design services carefully in order to assist new immigrants interact wi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2. To equip them with technology skills to solve life problems; 3. To enhanc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0:5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97126016-1.pdf: 2137668 bytes, checksum: 37d81472d1f3e86918b2faa9ba9981a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致 謝 i
Abstract iv 目 次 vi 表目次 viii 圖目次 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分析 9 第一節 日常生活資訊行為意涵 9 第二節 新移民女性的日常生活探討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2 第二節 研究實施 44 第三節 資料蒐集 4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五節 研究相關議題 63 第四章 研究發現 66 第一節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生活世界 66 第二節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生活挑戰 78 第三節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生活策略與資訊 92 第四節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的資訊行為 13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4 第一節 結論 154 第二節 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附錄一 深度訪談大綱內容 167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69 附錄三 觀察紀錄表 170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生活對策與資訊行為之研究
-以臺北市萬華區新移民服務機構為例 | zh_TW |
dc.title | A Study of Life Strategies and Information Behaviors of New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 : Cases of New Immigrants Services Agencies Participants in Wanhua District, Taipei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2-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宋雪芳(Sheue-Fang Song),葉乃靜(Nei-Ching Yeh) | |
dc.subject.keyword | 越南籍新移民女性,日常生活,生活對策,資訊行,日常生活資訊行為,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new female Vietnamese immigrants,everyday life,information for survivals,life strategies,information behavior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behaviors, | en |
dc.relation.page | 170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4-08-1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圖書資訊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3-1.pdf | 2.09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