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工學院
  3.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4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王志弘
dc.contributor.authorYing-Chen Suen
dc.contributor.author蘇映塵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5T17:50:31Z-
dc.date.available2014-08-22
dc.date.available2021-05-15T17:50:31Z-
dc.date.copyright2014-08-22
dc.date.issued2014
dc.date.submitted2014-08-19
dc.identifier.citation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修復程序-古蹟修復工法程序及規範的基礎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9570160756),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7)《古蹟歷史建築修復程序與執行的整合研究》,內政部建築硏究所硏究報告(9789860135947),台北:內政部建築硏究所。
文芸、傅朝卿(2011)〈重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概念-從過去到現在的理解〉,《建築學報》76(2): 23-46。
王必昌(2002)《重修臺灣縣志》,台北:遠流。
王任培(2011)《從永續建築指標探討大溪和平老街發展與保存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王宏志(2005)《古蹟修復資料建置之研究-以個案門窗修復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 121-186。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 1-24。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11: 1-38。
王志鴻(2001)《社區視覺形象設計之研究-以鶯歌陶瓷老街視覺形象設計規畫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辰祐(2007)《大溪老街牌樓裝飾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婷儀(2006)《新化中正路老街街屋立面風格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新衡(2003)《臺灣傳統磚砌建築灰縫材料特性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督宜(2003)《CFRP應用於古蹟木樑構件修復工法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台北縣政府(2000)《變更三峽都市計畫(三角湧老街區再發展方案)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2007)《變更深坑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台北縣政府住宅及城鄉發展局(2003)《臺北縣三峽三角湧老街區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台北縣:台北縣政府住宅及城鄉發展局。
江紀儒(2012)《無機聚合物膠合夯土材料應用於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之可行性探討》,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錫聰(2007)《文化創意產業之視覺設計探討─以新莊老街意象為例》,台北:輔仁大學應用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余文雄(2006)《新化老街再利用之經營管理策略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何恭毅(2011)《無機聚合物膠結古蹟夯土材料之物性研究》,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南葳(2002)《台灣日治時期建築外牆面磚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主要探討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呂松青(2006)《古蹟再利用修繕維護採用現代工法材料技術之探討—以總統府修繕工程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凌(2009)《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老街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依靜(2010)《歷史街區修復後之視覺景觀研究-以三峽民權老街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岳軍(1999)《傳統木構造建築修護資訊管理系統》,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程碩士論文。
李昀儒(2007)《台灣古蹟修復技術史的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倩如(2004)《中央與地方文化政策形塑下的產業空間變遷:鶯歌陶瓷老街個案》,台北: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乾朗(1988)〈台灣古蹟修護技術的探討〉,「古蹟修護技術硏討會專輯」,台北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慧美(2010)《三角湧老街形象商圈行銷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沈文台(2002)《台灣老街圖鑑》,台北:貓頭鷹。
汪廣霖(2009)《形象商圈實質環境改進策略之研究-以鶯歌老街形象商圈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志明(2002)《臺灣傳統砌體建築「灰縫」之基礎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貞國(2006)《日治時期建築牆體粉刷灰漿基本性質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林旭堂(2011)《歷史性建築修復監造策略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林志成建築師事務所(2010)《新竹縣縣定古蹟竹北林家祠修復工程施工紀錄暨工作報告書》,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林欣怡(2009)《台北縣金山老街旅遊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基隆: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碩士論文。
林崇熙(2008)〈科技就是風險〉,《科學發展月刊》421: 60-63。
林崇熙(2011)〈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1): 64-76。
林滿圓(2011)〈歷史性建築修復或再利用工程審查作業之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6: 81-88 。
邱上嘉、張燕琳(2001)〈歷史街屋維護後再使用之環境行為研究─以「鹿港古蹟保存區」為例〉,《大葉學報》10(1): 1-12。
邱博舜(2003)〈真實性與文化差異〉,「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紀實」,12月15-16日,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邱婷(1992)〈保存深坑老街 居民爭取成功〉,《民生報》,4月21日,14版。
邱婷(1992)〈珍惜地方特色 回絕拓寬 保存深坑老街 居民深情呼喚〉,《民生報》,2月26日,01版。
邱婷(1992)〈舊情綿綿難捨生活圈 住戶代表陳情訴衷腸 深坑老街居民不想拆〉,《民生報》,2月26日,14版。
侯炳基(2007)《古蹟木柱構件修復補強之研究》,台北: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琬琳(2007)《從現代生活的觀點審視歷史街區及店屋的保存--以台北市迪化街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洪澍顯(2012)《泉州溪底派大木匠師梁世智篙尺技藝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宗雄(1999)《日治時期台南市亭仔腳空間形式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鑄九(1998)〈台灣的古蹟保存:一個批判性回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 1-9。
夏鑄九(2003)〈在網絡社會裡對古蹟保存的新想像〉,《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 51-83。
夏鑄九(2007)〈全球都會區域、華人城市的文化與公共藝術〉,《城市與設計學報》18: 11-23。
夏鑄九、林鍬、顏亮一等(1992)《古市街與傳統聚落保存方式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2003)《三峽三角湧老街傳統建築風貌保存、原樣復舊、景觀道路設計都市設計審議報告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2003)《台北縣深坑鄉「深坑老街」保存方式調查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2009)《深坑老街騎牌樓復舊、保存暨景觀道路設計改善第二期工程施工說明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2010)《『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建築本體修復工程暨再利用工程工作報告書》,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年份不詳)《台北縣三峽三角湧老街周邊環境整體規劃報告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年份不詳)《深坑老街騎牌樓復舊、保存暨景觀道路設計改善工程規劃設計案期末報告書》,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張玉璜建築師事務所(2013)《澎湖縣定古蹟蔡廷蘭進士第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張邦熙(2009)《三峽老街復舊全紀錄》,台北:台北縣政府。
張俊傑(2009)《歷史老街保存策略之研究-以竹山鎮林圯埔老街為例》,台中: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哲榮(2012)《從文化創意產業探討淡水老街產業經營》,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恩凱(2005)《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祐齊(2012)〈很不方便 走趟深坑老街 廁所好少 沒垃圾桶〉,《聯合報》,9月14日,B1版。
張國暉,2011,對技術的社會建構論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性的一個契機,《科技、醫療與社會》13: 171-222。
張喬棻(2010)《台灣歷史街區都市更新整建維護準則之研擬─以台南總爺老街區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張惠絢(2005)《灰漿巨微觀性質對台灣古蹟維護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澤(2006)《台南市市定古蹟原日本勸業銀行台南支店 (土地銀行台南分行)修復工程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張賢源(2007)《老街再造中參與者互動關係之探討─以大溪老城區為例》,台北: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張顥耀(2006)《台灣古蹟木構造建築暨週遭環境白蟻危害調查程序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素清(2004)《士林老街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桐郡(2000)《台灣地區古蹟建築大木構架節點構造系統的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3)《金門家廟建築營造技術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許瓊丹(2009)《老街文化之再發展課題研究-以三峽老街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森裕(2004)《社區營造規劃之視覺形象設計研究--以竹南中港老街再造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華(2004)〈萬物為人的尺度?現代化、標準化、與感官〉,《科學發展月刊》373: 83-84。
陳志華(1992)《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台北:博遠。
陳明祥(2006)《台灣古蹟解體工程施作與管制程序之初探》,台北: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玉(2004)《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突與溝通─新竹市「內湖老街景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昱先(2007)《噴砂工法應用在古蹟修復「木料去漆」的研究 以「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舍本館暨講堂修復工程」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珉蓉(2005)《建築文化資產修護觀念之進程—以台南市古蹟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陳鈺林(2005)《台灣閩客街屋構造類型之比較研究-以三峽、大溪、關西、老湖口老街為例》,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陳嘉雯(2008)《遊客旅遊動機與觀光吸引力對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影響之研究─以三峽老街及鶯歌老街為例》,屏東: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大為(2009)《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台北,群學。
傅朝卿(2003)〈建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真實性的迫切性〉,「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紀實」,12月15-16 日,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曾佩琳(2009)《南投縣竹山鎮林圮埔老街發展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俊達(2004)《環氧樹脂應用於木通樑構件損壞修護補強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黃也瑜(2003)《誰是社區的主人---從太平老街再造看台灣的社區營造》,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芬蘭(2008)《老街與地方空間變遷之研究-以溪湖中街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論文。
馮建穎(2008)《彰化縣古蹟祠廟火害潛能評估及防災對策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黃茂榮(2006)《台灣日治時期小舞壁及木摺壁技術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敏修(1992)《發展權移轉應用於古市街保存之研究:以三峽老街的保存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翔瑜(2012)〈古物保存法的制定及其施行困境(1930-1949)〉,《國 史 館 館 刊》32:41-83。
黃福其(2008)〈12條老街 縣府砸錢 改頭換面〉,《聯合報》,2月26日,C2版。
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2012)《金門縣縣定古蹟睿友學校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金門:金門縣政府文化局。
楊翔婷(2008)〈文化資產修復的兩個世界觀-以建築師與大木匠師為例〉,「第11屆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科技研討會』論文集」,10月25-26日,桃園:中原大學。
閻亞寧(1996)〈鹿港古市街保存工作的策劃與執行〉,「文化資產、古蹟保存與社區參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2002)《台灣傳統營造技術的變遷初探-清代至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詹靜怡(2007)《以ISO9000為架構導入古蹟修復施工品質之研究-以砌體修復為例》,台北: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易軒(2006)《矽系防護劑運用於古蹟磚石牆性能之研究》,台北:中國技術學院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如玉(2002)《鹿港「古市街」生活環境博物館建構之研究--歷史空間的文化詮釋與呈現》,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偉發(2007)《台灣傳統建築直榫木接頭補強之力學行為》,台北: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吉邦(2012)《古蹟與歷史建築夯土材料添加無機聚合物之抗剪性能探討》,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昱緯(2012)《日治時期台灣日式建築屋頂土居葺、柿葺、檜皮葺技術基礎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惠、淺見泰司(2001)〈台南老街之居民環境意識調查研究〉,《農業經營管理年刊》7: 89-109。
劉敬明(2005)《大木司傅葉金萬、徐清及其派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夙容(2011)《三角湧歷史街區保存修復與再發展課題探討》,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蔡濬宇(2012)《台灣傳統民居屋頂工程屋脊構造形式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鄭孝威(1999)《台灣傳統木構架資料數位化之初步研究-以大龍峒保安宮之鼓樓為例》,台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建築學程碩士論文。
鄭兼才、謝金鑾(2007)《續修台灣縣誌》,台北:文建會。
鄧景衡(2000)〈虛擬空間、記憶意象與鄕土趕集-台北縣深坑豆腐街的飲食傳奇〉,《私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 51-78。
鄭朝陽(2013)〈強力取締 還老街淨容〉,《聯合報》,7月28日,B1版。
鄭逸萍(2007)《臺灣古蹟及歷史建築西式木屋架屋頂構法調查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蕭聖潔(2009)《大溪和平老街文化商圈視覺識別系統規劃設計》,桃園: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君勝、李修瑋、王智平(1990)《三峽 台灣深度旅遊手冊》,台北:遠流。
錢柏青(2005)《台灣日治時期穀倉建築修復之研究- 以台中縣石岡鄉農會碾米穀倉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謝文國(2005)《古蹟建築結構補強及基礎隔震之應用》,基隆: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謝耀明(2002)《碳纖維強化高分子複合材料(CFRP)應用於木構件彎矩補強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瑋慈(2010)《運用生態博物館模式進行古蹟再利用-以剝皮寮歷史街區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魏文彬(2010)《北埔老街觀光發展興起與變遷-歷史人文、古蹟建築、產業經濟之分析》,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敏儀(2003)《台灣老街發展之社會經濟分析-以北台灣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Akrich, Madeline (1992) “The De-Scription of Technical Objects.” Pp.205-224 in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eds. Wiebe E. Bijker and John Law. Cambridge: MIT Press.
Bijker, Wiebe (1995)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Calvino, Italo(2010)《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
Foucault, Michel (1986) “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 16(1) (Spring): 22-27.
Gieryn, Thomas F (2002)“What Buildings Do.” Theory and Society 31(1):35-74.
Joerges, Bernward (1999). “Do Politics Have Artifact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29(3):411-31.
Latour, Bruno(2004)〈給我一個實驗室, 我將舉起全世界〉(林宗德譯),收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pp. 219-264 ),台北:群學。
Latour, Bruno(2008)〈關於使用行動者網絡理論從事資訊系統的研究:一個(有點)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傅憲豪、周任芸、陳榮泰譯),《科技、醫療與社會》6: 201-230。
Lefebvre, Henri (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Martin, Brian and Evelleen Richards (1995)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troversy, and Public Decision Making” Pp. 506-526 in Handbook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 Gerald E. Markle, James C. Petersen and Trevor Pin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Sismondo, Sergio(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台北:群學。
Tilly, Charles (1991) “Domination, Resistance, Compliance... Discourse. ” Sociological Forum 6(3):593-602.
Winner, Lan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收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pp.123-50),台北:群學。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947-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透過新北市政府推動三峽與深坑老街風貌再造成果,趨向同質性現象,看到文化治理場域下特定空間樣貌的建構與重塑,牽涉了社會群體的價值利益協商、權力關係運作,以及在國家規範框架下,以專業主義操作的結果;據此,開啟我們採取STS關注在技術(如機制規範、材料工法、人員組織、知識論述等)與社會互動的角度,考察技術物的政治過程。
分析架構的設計,是檢視老街空間生產過程,修復技術如何作為空間再現的手段,進一步透過標準規範、專業主義與修復價值觀三個面向的生產過程,討論技術的政治過程;此外,我們也關注國家體制運作下,受支配者如何被迫順服或展開調適,在細縫間尋找有利自我的生存空間。
研究結果發現,在標準程序運作下,系統化、形式化的工程品質,以及層級化的組織管理模式,造成特定且一致的修復結果;其次,修復者間相異的修復價值觀,形成具差異化的修復方式,更塑造出特定的空間秩序;專業者網絡的建構與同盟協商,涉及各自價值利益的考量,加上專業知識被人為有意識的操作生產,進而影響使用者的生活模式與實質空間型態。
另一方面,人們在面對管制規範下,發展出各種迴避的技術,由於支配者在能力上的侷限等因素,受支配者得以暫時擺脫管制框架,藉由調適來生成自我,建構出有別於支配者規範下的空間型態與使用模式;兩者雖然呈現相互制約�牽引的互動關係,但我們卻不能忽略:支配者仍握有支配能力,受支配者的調適行為,來自他們處在受控制環境下的抵抗與反動。
老街再造的空間生產過程,固然成為不同群體追逐自我價值利益、權力關係的場域,透過技術物的中介操作下實踐其目的,然而,這只是老街作為多重意義競奪空間下,其中的一種呈現形式;或許,我們仍可以期待老街再造保存作為一面反身之鏡,使得我們能夠建構社會�居民主體性,涵納異質文化的公共空間。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Sanxia and Shenkeng historic streets reconstruction project presented similar results. We can see a particular space was built and remodeling. It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social groups, operation of power relations, and Professionalism. Accordingly, we adopt the 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theory, concer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y(such as specifications, materials, methods, organization, knowledge, etc.), society, and technology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pace production process of historic street, technology as a representation tool. Through standard criteria, professionalism and restoration aspect, explore the technological politics. In addition, we also concern the state system, why should people obey the dominator or how to adapt themselv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 systematic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haping a specific spatial patterns of consistency; secondly, among the experts have different values, there are different techniques, shaping the specific spatial order. Although professional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have their own consideration of benefit and interest, affecting the essence of space and usage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regulatory norms, people develop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o avoid regulation, can temporarily get rid of regulatory powers: to show themselves, to construct a space form and usage patterns, differ from specifications. However, dominator still hold the power to govern, people’s resistance is because they are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ey must make acts.
At historic street reproduction process, different groups pursuit their own benefits and interests through technical skills. However it could be one form of multiple power compete for the space.Maybe we still can look forward to historic streets reconstruction, as a public space, to construct society/residents subjectivity, contain different culture.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5T17:50:3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3-R00544007-1.pdf: 5934213 bytes, checksum: 1aa496515bde012831f9be6cfc62bab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4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反思老街-從商品化到技術政治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分析架構:老街空間生產中的技術政治 11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13
第二章 老街保存發展歷程與現況 16
第一節 台灣老街保存論述與修復方式發展歷程 16
第二節 新北市老街再造政策的推動過程 25
第三章 以文化為名,老街再造技術的建立 38
第一節 「標準化」規範的建立、使用與影響 38
第二節 修復價值觀與工法的特質、運作與影響 54
第三節 專業人員與知識的生產過程與爭議 80
第四章 使用者的自我調適與順服 94
第一節 使用者的自我調適與抵抗 94
第二節 受支配者順從的原因 112
第五章 結論:空間生產中的技術政治 116
參考文獻 120
附錄一 129
附錄二 131
附錄三 132
附錄四 134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風貌式老街再造的技術政治:以三峽和深坑老街為例zh_TW
dc.titleTechnological Politic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 Streets:Case studies of the Sanxia and Shenkeng Historic Streets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2-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林崇熙,黃士娟
dc.subject.keyword老街,文化資產,修復,技術政治,STS,zh_TW
dc.subject.keywordHistoric Street,cultural heritage,restoration,politics of technology,STS,en
dc.relation.page134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4-08-20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工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3-1.pdf5.8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