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58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鄧志松(Chin-Sung Teng)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uo-Hung Hu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國虹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7:03:23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1-01-17 | |
dc.date.copyright | 2011-01-17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ate.submitted | 2011-01-07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文獻
Anselin,L.(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94-115. Vilalta,C.j. & Perdomo(2004)'The local context and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multiparty competition in Urban Mexico, 1994-2000,' Political Geograpy, 23:403-423. Chao Yung-mau(1989) Local Politics on Taiwan:Continuity and Change. Tufts University, Boston, U.S.A. Su Chien-chou (2007)' Poll Accuracy Measures in a Quasi-Two-Way Election: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aiwan’s 2000 Presidential Election,'《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9卷第4期,p.505-527. Dafydd,F.(2005)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Party Change and the Democratic Evolution of Taiwan, 1991–2004. London: RoutledgeCurzon. David,D. (2006)'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macro-level turnout in Ameri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 Political Geography , 25:123-150. Goodchild,M.F.(1986)Spatial Autocorrelation. Norwich, CN:Geo Books. Iain M., Edward,F. & Andrew,R.(2002)'Yellow fever?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Liberal voting in Great Britain,' Political Geography, 21:421-447. Jeongdai,K., Euel,E. & Wang Ding-Ming (2003)'A spatial analysis of county-level outcomes in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Electoral Studies, 22:741-761. Kitron,U. & Kazmierczak,J.J.(1997)'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Lyme disease in Wisconsin,'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5:558-566. Michael, E.S. & John,A.(2002)'The geography of party replacement in Italy, 1987-1996,' Political Geography, 21:221-242. Paul,P. & Lane Jan-Erik等(2006)《比較政黨制度變遷》(國立編譯館主譯,何景榮譯)。台北:韋伯。 才華(2007)〈試論美國大選中的第三黨〉,《燕山大學學報》,第8卷,第4期,頁21-23。 中央選舉委員會,〈選舉資料庫〉,http://210.69.23.140/cec/cechead.asp。 內政部,〈各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查詢系統〉,http://61.60.106.82/pxweb/Dialog/statfile9.asp。 王世義(2007)《臺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皓昱(2008)《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 王鈺婷(2008)《藍綠版圖之空間分布與變遷:第三屆至第七屆立委選舉結果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儀、蕭士奇(1995)《新黨之路》。台北:漢斯。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任德厚(2005)《政治學》。台北市 : 三民。 李彥憲(2006)《地方派系對地方選舉影響之研究-以中和市第六、七屆市長選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國家事務與管理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台北:五南。 林紅明、吳加權(2006)〈近二十五年來戰後中間路線研究綜述〉,《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紀欣(2009)〈臺灣需要一個統派的第三勢力〉,《海峽評論》,第218期,頁55-57。 胡立諄、賴進貴(2006)〈臺灣女性癌症的空間分析〉,《臺灣地理資訊學刊》,第4期,頁39-55。 徐芳玉(2001)《地方派系對選舉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個案分析為例-(1991-2001年)》。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臺灣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8。 梅仕杰(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臺灣政黨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碩士論文。 陳文俊(2003)〈藍與綠-臺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形態初探〉,《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41-80。 陳台峰(2004)《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宜中(2000)〈第三條路:新時代的新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頁153-179。 陳明通(1998)《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春生(2001)《臺灣政黨與政治文化》。台北:翰蘆。 陳泰尹(2009)《民主化後的臺灣派系:以嘉義縣林派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杰(2005)《政黨體系變遷與地方派系勢力消長關係之研究—宜蘭縣的個案分析(1950-2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主編(2007)《政治學》。台北:五南。 黃心志的個人空間,〈臺灣第三勢力發展態勢研究〉,http://big5.huaxia.com/gate/big5/blog.huaxia.com/html/02/8402_itemid_1805.html。(檢索日期:2010年03月30日) 黃文村(2007)《臺灣地方派系、黑道(組織幫派)與選舉之三角結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秀端(2006)〈兩大黨對決局面儼然成形〉,《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81-190。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 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臺灣民主化》。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廖揆祥(2008)《德國綠黨的發展與演變》。台北:韋伯。 趙永茂(1996)〈臺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卅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 鄧志松(2006)〈選舉的空間因素: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國家發展研究》,第6卷,第1期,頁89-144。 謝文盛、歐俊男(2003)〈臺灣地區政黨政治對地方政府補助收入影響之研究〉,《選舉研究》,第42卷,第6期,頁97-111。 謝瑞明(2002)《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個案分析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587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臺灣第三勢力的空間分布。運用傳統以及空間分析方法,尋找出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空間分布的因素。
本文比較第三勢力各地區的差異及其空間分布型態,並試圖找出第三勢力是否隨著時間變化而有差異。而地區屬性是否影響了第三勢力的空間分布,特別是經社背景的影響,以及第三勢力的強弱是否受到鄰近效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研究發現,在社會流動率較低以及經社背景較低之地區第三勢力會有較高的獲票率,但是第三勢力受到經社背景的影響並不十分顯著,選戰策略、選舉制度以及地區異質對於臺灣的第三勢力佔了更重要的地位。而第三勢力的獲票率有空間聚集的現象,另外,第三勢力具有空間自相關,鄰近效應對於第三勢力的獲票率也有很大的影響。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main pro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 Taiwan using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spatial analysis to look for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n Taiwa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hird party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ree area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rying to find: whether it has difference with the time changing. Wheth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ird party is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r not, in particular by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class. And whether the strength of the third party is affected by the neighboring.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third party will get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votes obtained in the region where is lower social mobility and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inding there is no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rd par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Election strategy, election system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region have more important effect on third party. And the third party has the space association, while the neighboring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t.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7:03:23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0-R97341015-1.pdf: 3328048 bytes, checksum: 0ecf7cb84c9fd69dc296c38adcbf5e0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1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4 第三節文獻回顧 6 一、政黨的發展與第三勢力 6 二、選舉制度對第三勢力的影響 10 三、空間分析方法在選舉研究上的應用 13 第四節分析架構 15 第五節資料與變數17 一、資料及來源 17 二、變數 18 (一)依變數 18 (二)自變數 20 第六節研究假設 24 第七節研究限制 . 25 第八節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空間分析方法 27 第一節空間分析的意義 27 第二節空間資料探索方法 27 一、地區屬性 28 二、空間自相關(鄰近效應)28 三、空間異質性 30 第三節空間迴歸模型 31 一、傳統迴歸模型 31 二、追蹤分析迴歸模型31 三、空間落遲模型 32 四、空間誤差模型 32 第三章第三勢力的空間資料探索 34 第一節依變數的空間資料探索 34 第二節自變數的空間資料探索41 第四章第三勢力空間迴歸分析 50 第一節第三勢力平均獲票率的傳統迴歸分析 50 第二節第三勢力獲票率的追蹤分析58 第五章結論 67 參考文獻70 附錄 7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臺灣第三勢力之空間分析 | zh_TW |
dc.title | A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Third Party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9-1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郭迺鋒(Nai-Fong Kuo),吳親恩(Chin-en Wu) | |
dc.subject.keyword | 第三勢力,空間分析,立委選舉,空間自相關,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he third party,spatial analysis,legislative elections,spatial autocorrelation., | en |
dc.relation.page | 74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1-01-0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0-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3.25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