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文學院
  3. 臺灣文學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09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黃美娥
dc.contributor.authorHui-wen Hsiaoen
dc.contributor.author蕭惠文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4T17:47:44Z-
dc.date.available2017-03-13
dc.date.available2021-05-14T17:47:44Z-
dc.date.copyright2015-03-13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2-12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研究材料
籾山逸也,《明治詩話》卷一(大阪:青木嵩山堂,1895)。
籾山逸也,《明治詩話》卷二(大阪:青木嵩山堂,1895)。
籾山衣洲編,《南菜園唱和集》(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0)。
籾山衣洲編,《穆如吟社集》卷一(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0)。
籾山衣洲,《台灣風俗詩》(未刊槁,1903)。
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典藏「籾山衣洲遺書」(共134件,詳見本論文第二章附錄)。
(二)專書
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製藥所事業》第二年報(臺北:台灣總督府,1899)。
中村櫻溪,《涉濤續集》(1904)。
五十嵐榮吉,《大正人名辭典》(東京:東洋新報社,1917)。
西村時彥,《碩園先生文集》卷二(大阪:懷德堂記念會,1936)。
谷河梅人編,《南菜園》(臺北:臺灣婦人慈善會,1943)。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 臺灣統治編》(東京:太平洋協會,1943)。
王松,《臺陽詩話》(臺北市:臺灣銀行,1959)。
林文龍編,《臺灣詩錄拾遺》(臺中:省文獻會,1970)。
程大學,錫專同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8)。
鄭鵬雲,《詩友風義錄》(玉禾山房,1979)。
神田喜一郎編,《明治漢詩文集》(東京:筑摩書房,1983)。
加藤秀俊、前田愛對談,《明治メディア考》(東京:中央公論社,1983)。
豬口篤志,《日本漢文學史》(東京:角川書店,1984)。
日本近代文學館編,《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第二卷(東京都:講談社,198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東京:綠蔭書房,1986復刻版)。
臺灣慣習硏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第二卷第十號(臺北:臺灣慣習硏究會,1989年9月)。
郭衛東主編,《近代外國在華文化機構綜錄》(上海:上海人民,1993)。
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台湾敎育会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95)。
村山吉廣《漢学者はいかに生きたか》(東京:大修館書店,1999)。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
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
許雪姬編,《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
李慶《日本漢學史:起源和確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町田三郎著,連清吉譯,《明治的漢學》(臺北:臺灣學生,2002)。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
《臺湾日日三十年史──附臺湾の言論界》(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
永嶺重敏,《〈読書国民の誕生──明治30年代の活字メディアと読書文化》(東京:三秀舍,2004)。
高文漢,《日本近代漢文學》(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關鍵詞」研究: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
蘇碩彬,《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文化,2005)。
加藤徹,《漢文の素養》(東京:光文社,2006)。
周佳榮,《近代日人在華報業活動》(香港:三聯書店,2007)。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林美容《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灣書房:2007)。
許天奎,《鐵峰山房唱和集》(臺北縣板橋市:龍文,2009)。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2009)。
中村義等人編,《近代日中關係史名人辭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10)。
廖振富、張明權選注,《在臺日人漢詩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詹雅能、黃美娥選注,《魏清德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
大貫惠美子著,堯嘉寧譯《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臺北:聯經,2014)。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三)期刊論文
〈南菜園の追憶〉,《臺灣婦人界》,1936年8月2日。
尾崎秀真,〈臺灣四十年史話——南菜園〉(《臺灣時報》4、5、6月號,1937)。
島田謹二、神田喜一郎,〈南菜園の詩人籾山衣洲〉,《臺大文學》五卷四號(1940年10月);五卷六號(1940年12月);六卷二號(1941年5月)。
島田謹二,〈臺灣的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原載《文藝臺灣》,1941年5月。後葉笛翻譯刊載於《文學臺灣》,1996。
劉篁村,〈艋舺人物誌〉,《臺北文物》二卷一號,1953年4月。
郭水潭,〈臺灣日人文學概觀〉,《臺北文物》三卷三期,1954。
黃玉齋,〈章太炎與本市操觚界〉,《臺北文物》五卷四號,1957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十六卷第三期,1978年9月。
林美容〈殖民者對殖民地的風俗記錄──佐倉孫三所著《臺風雜記》之探討〉,《臺灣文獻》,五十五卷三期,2004。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八期,2006。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櫻花論述〉,《臺灣史研究》第十四卷第三期,2007。
程怡雯,〈行過臺灣:日治初期日本文人籾山衣洲在臺漢詩文作品分析〉,中興湖文學獎第26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
高平,〈日據初期臺灣漢詩領袖籾山衣洲詩學研究〉,《外國文學》第1期(北京:外國語大學,2010)。
許時嘉,〈在文體與國體之間——甲午戰爭後漢詩文意識之一個面向〉,《日本思想史學》42號(日本思想史學會,2010)。
蕭惠文,〈論籾山衣洲及其「南菜園時期」的意義〉,《臺灣文學評論》十卷四期,2011。
黃美娥、蕭惠文,〈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典藏籾山衣洲相關文獻簡介:兼論《穆如吟社集》、《臺灣風俗詩》二作〉,許素蘭主編,《鉤沉•瑣憶•補遺:臺灣文學史料集刊•第二輯》(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許時嘉,〈籾山衣洲日記初探:日治初期在臺日人社會與日臺交流(1898-1904)〉,《臺灣史研究》第20卷第4期,2013。
(四)會議論文
薛建蓉,〈籾山衣洲在臺經驗、交遊及其對臺灣文壇的影響〉,「異時空下的同文書寫——臺灣古典詩與東亞各國的交錯」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8年11月29∼30日。
白佳琳,〈帝國下的臺灣風土:籾山衣洲及其《臺灣風俗詩》研究〉,《第九屆全國臺灣文學硏究生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12。
(五)學位論文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
程怡雯,《籾山衣洲在臺文學活動與漢詩文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1)
橋本恭子,《『華麗島文学誌』とその時代──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台湾体験》(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論文,東京:三元社,2012)。
(六)線上資料庫及網站
漢珍YUMANI《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臺灣歷史辭典》資料庫
《臺灣人物誌》資料庫
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21838346998
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
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21838401166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http://xdcm.nmtl.gov.tw/twp/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臺灣記憶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
日本人名大辞典
https://kotobank.jp/dictionary/nihonjinmei/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80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以日本漢詩人籾山衣洲為個案研究對象,首先探究其生平小傳與早年師承關係,考察他對明治漢學的承繼,以及在東都漢文壇於明治中葉以後走向衰落的應對趨捨;其次,針對籾山衣洲來臺緣由,以及居臺時期的交遊、作品,從中看他和臺灣文壇中的臺、日漢文人如何往來,又產生什麼火花;接著,考察籾山衣洲臺灣時期創作中的「光」與「暗」雙面性,並分析其人所居住的總督別墅「南菜園」此一「多義的空間」,在臺灣歷史更迭中如何被一再複寫,以及背後所折射出的重層意義;最後,以籾山衣洲《臺灣風俗詩》為核心,察看其人如何以一外來者身份,從節慶、物種、文明、國族等不同視角觀看臺灣風俗,凸顯其中呈現出來的「差異的凝視」。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This paper regards Momiyama Ishuu, a composer of Chinese poems in Japan as the study object.First, it explores his life, earlier apprentices with existed biographies, and then inspects his inheritances on Sinology in Meiji period, and his responses and choices for the declined Chinese literature in Tokyo after the middle of Meiji period.Second, based on reasons that made Momiyama Ishuu visited Taiwan, his social relationships while lived in Taiwan and works he left, this paper inspects how he dealt with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mposers of Chinese Poems and what kind of sparkles they inspired. Third, it inspects the duality between “lightness” and “darkness” among Momiyama Ishuu’s creations made while he was living in Taiwan.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Governor’s House he lived, Nancaiyuan as a “space with much of justice” which was repeatedly replicated within the changes of Taiwanese history and the multiple meanings refracted behind.Finally, surrounded Momiyama Ishuu’s “Taiwanese Custom Poetries” as a core, this paper inspects how he saw the Taiwanese customs from points of views of vacations, races, civilizations and nationalities. And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different staring” among his cultural perspectives.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7:4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97145004-1.pdf: 10505834 bytes, checksum: bd4fb217a63cfc48efb81542203d972f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目次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材料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材料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全文架構 6
一、研究方法 6
二、全文架構 7
第三節 前行研究回顧 8
第二章 籾山衣洲生平小傳及其漢學養成背景 13
第一節 籾山衣洲生平小傳 13
第二節 漢學養成及早年師承關係 14
一、明治時期漢學發展背景 14
二、籾山衣洲漢學養成與早年師承關係 22
附表一: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典藏籾山衣洲相關文獻 30
附表二:《明治詩話》卷一、卷二品評漢詩人一覽表 39
第三章 籾山衣洲來臺緣由、交遊網絡及文學創作 48
第一節 籾山衣洲與《臺灣日日新報》 48
一、日治初期臺灣報業背景 48
二、籾山衣洲來臺緣由 51
第二節 籾山衣洲在臺時期交遊網絡 55
一、《臺灣日日新報》社記者同仁 55
二、總督府各級官員 59
三、詩文結社與唱和詩友 63
第三節 籾山衣洲在臺作品 68
第四章 多義的空間:從「南菜園」看籾山衣洲的「位置」 71
第一節 臺灣與臺北:籾山衣洲的「位置」 72
一、臺灣:中心的邊緣 72
二、臺北:邊緣的中心 75
第二節 空間詩學:以「南菜園」與相關詩作為中心的討論 78
一、南菜園沿革與建制 78
二、田園想像與文化政治:南菜園的作用 82
三、光與影:南菜園相關詩文作品 84
四、想像的共同體:《南菜園唱和集》及其後續效應 97
五、歷史地景與形象改造:南菜園遺緒 99
附圖一:南菜園內部格局 103
附圖二:南菜園實景 103
第五章 差異的凝視:從《台灣風俗詩》看殖民視域中的台灣圖像 ………………………………………………………………………………………………………104
第一節 《臺灣風俗詩》內容概述 104
第二節 《台灣風俗詩》中的四個視角 109
一、觀風訪俗:中國節慶的臺地變貌 109
二、物種書寫:南國情調與「內地」疊影 112
三、文明開化:現代思維下的臺灣慣習 118
四、政治無意識:國族認同的「溫差」 122
第六章 結論:臺、日之間的多重複寫 126
參考文獻 130
附錄:籾山衣洲臺灣時期作品目錄初編 136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臺、日之間的多重複寫:日本漢詩人籾山衣洲研究zh_TW
dc.titleMultiple Perspectives Between Taiwanese and Japanese: Research On the Japanese Poet Momiyama Ishuu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廖振富,江寶釵
dc.subject.keyword?山衣洲,明治漢學,臺灣漢詩壇,南菜園,臺灣風俗詩,zh_TW
dc.subject.keywordMomiyama Ishuu,Sinology in Meiji period,Chinese poems in Taiwan,Nancaiyuan,Custom poetries in Taiwan,en
dc.relation.page153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5-02-12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文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臺灣文學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10.26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