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法律學院
  3. 法律學系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77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陳忠五
dc.contributor.authorRen-Jie Chuangen
dc.contributor.author莊仁杰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5-14T17:47:01Z-
dc.date.available2015-08-01
dc.date.available2021-05-14T17:47:01Z-
dc.date.copyright2015-03-16
dc.date.issued2015
dc.date.submitted2015-02-24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D. Medicus著,邵建東譯(2002),《德國民法總論》,台北:元照。
Nancy Folbre著,許慧如譯(2002),《心經濟•愛無價?》,台北:新新聞。
王千維(2007),《在給付行為之當事人間基於給付而生財產損益變動之不當性》,台北:新學林。
王伯儉(2008),《工程契約法律實務》,2版,台北:元照。
王澤鑑(1979),〈慰撫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頁253~290,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9),《侵權行為法》,台北:自版。
王澤鑑(2009),《民法總則》,修訂版,台北:自刊。
王澤鑑(2009),《不當得利》,台北:自刊。
王澤鑑(2012),《債法原理—基本理論 債之發生、契約、無因管理》,增訂3版,台北:自刊。
李模(1998),《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修訂版,台北:自刊。
邱聰智(2000),《新訂民法債編通則》,台北:自刊。
邱聰智(2002),《新訂債法各論(上)》,台北:元照。
邱聰智(2002),《新訂債法各論(中)》,台北:元照。
林誠二(2010),《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
姚志明(2005),《侵權行為法》,台北:元照。
施啟揚(2009),《民法總則》,8版,台北:自刊。
孫森焱(2012),《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台北:自版。
張新平(2004),《海商法》,第2版,台北:五南。
陳自強(2011),〈民法侵權行為法體系之再構成—民法第191條之3之體系地位〉,《臺灣民法與日本債權法之現代化》,頁69~145,台北:元照。
陳自強(2012),《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版,台北:元照。
陳自強(2012),〈契約責任之歸責事由〉,《契約責任歸責事由之再構成—契約法之現代化Ⅰ》,頁103~159,台北:元照。
陳忠五(2008),《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台北:新學林。
陳忠五(2012),〈慰撫金酌定標準之研究—以侵害身體健康法益事件類型為中心〉,《慰撫金酌定研討會論文集》,頁397~454,台北:司法院。
陳聰富(2004),〈「存活機會喪失」之損害賠償〉,《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頁197~251,台北:元照。
陳聰富(2008),《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陳聰富(2008),《侵權違法性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
陳聰富(2012),〈侵權行為連帶債務之責任分擔〉,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編,《最高法院一OO年度民事學術研討會》,頁279~314,台北:最高法院。
曾世雄(2005),《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初版第4刷,台北:元照。
曾隆興(2011),《詳解損害賠償法》,修訂3版,台北:三民。
黃立(2006),《民法債編總論》,修訂3版,台北;元照。
黃茂榮(2006),《債法各論—第一冊增訂版》,再版,台北:植根。
黃茂榮(2010),《債法總論第三冊》,增訂3版,台北:植根。
楊佳元(2009),《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2版,台北:元照。
劉春堂(1985),〈侵權責任與契約責任〉,《民商法論集(一)》,頁9~29,台北:自刊。
劉春堂(2006),〈侵害生命權之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責任--以慰撫金請求權為中心〉,《融整法學的經驗與見證--邱聰智、張昌邦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319~338,台北:元照。
劉春堂(2007),《民法債編各論(中)》,台北:自刊。
劉春堂(2010),《判解民法債編通則》,台北:三民。
劉春堂(2011),〈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增修版,台北:自刊。
鄭玉波(1991),〈無因管理之研究〉,《民商法問題研究(一)》,5版,台北:自刊。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2008),《民法總則》,修訂11版,台北:三民。
謝銘洋(2002),〈第四章 贈與〉,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頁255~274,台北:元照。
蘇惠卿(2002),〈第六章 借貸〉,黃立主編,《民法債編各論》(上)》,頁503~548,台北:元照。
(二)期刊論文
王澤鑑(2005),〈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頁207~219。
王澤鑑(2005),〈損害概念及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124期,頁201~212。
王澤鑑(2005),〈回復原狀與金錢賠償—損害賠償方法的基本架構〉,《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96~207。
立法院公報處(2012),《立法院公報:會議日期101年11月19日》,第101卷第78期(4019一)。
立法院公報處(2012),《立法院公報:會議日期101年12月5日》,第101卷第84期(4025二)。
姚志明(2004),〈契約總論:第一講 契約之基本概念〉,《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頁52~63。
孫森焱(2010),〈侵權行為行為人之注意義務〉,《月旦裁判時報》,創刊號,頁44~49。
梁宇賢(1988),〈海難救助規定之比較研究〉,《中興法學》,第26期,頁185~220。
郭玲惠(2006),〈玻璃娃娃事件之侵權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頁10~11。
張哲源(2006),〈情誼、侵權與景文玻璃娃娃案〉,《財經法暨經濟法》,第6卷,頁81~110。
陳忠五(2001),〈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4期,頁111~214。
陳聰富(2006),〈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1期,頁47~110。
黃立(2006),〈玻璃娃娃案的民事法律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45期,頁14~15。
黃健彰(2007),〈好人難做?-評玻璃娃娃損害賠償事件相關判決〉,《財產法暨經濟法》,第9卷,頁161~210。
黃裕凱(2004),〈私救助-國際私海難救助法之晚近發展-LOF2000及SCOPIC2000〉,《全國律師》,2004年3月號,頁23-51。
詹森林(2010),〈非財產上損害與懲罰性賠償金〉,《月旦裁判時報》,第5期,頁32~39。
楊佳元(2010),〈由玻璃娃娃案諸判決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則責任〉,《月旦裁判時報》,第6期,頁50~56。
(三)學位論文
游正曄(2010),《侵權行為法上比例因果關係之研究—以市場占有率責任為契機》,台北: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藍家偉(2009),《慰撫金量定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研討會論文
王千維(2010),〈民法上的好意施惠關係〉,夏亞麗(主持人),《「新世紀民法典的新元素」兩岸學術研討會》,頁153~160,台北:政治大學法學院暨民事法研究中心主辦。
(五)網路
中央通訊社(2011/06/08),救人被判刑 立委籲政府伸援手,https://tw.news.yahoo.com/%E6%95%91%E4%BA%BA%E8%A2%AB%E5%88%A4%E5%88%91-%E7%AB%8B%E5%A7%94%E7%B1%B2%E6%94%BF%E5%BA%9C%E4%BC%B8%E6%8F%B4%E6%89%8B-061324792.html (最後瀏覽日:2014/07/20)。
自由電子報(2005/08/25),法外有情判決無情,社會新聞版,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25/today-so8.htm (最後瀏覽日:2013/07/23)。
自由電子報(2005/08/27),社福團體 聲援陳同學,社會新聞版,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27/today-so9.htm (最後瀏覽日:2013/07/23)。
林佳範(2005),〈「玻璃娃娃」之死--「好心」的責任〉,法務部網站: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821&ctNode=28261&mp=001 (最後瀏覽日:2013年04月15日)
周宇修(2005/08/26),判決有助社會進步,自由廣場版,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26/today-o8.htm (最後瀏覽日:2013/07/23)。
蘋果日報(2005/08/27),「不希望同學另眼相看」,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050827/2006230/%E3%80%8C%E4%B8%8D%E5%B8%8C%E6%9C%9B%E5%90%8C%E5%AD%B8%E5%8F%A6%E7%9C%BC%E7%9B%B8%E7%9C%8B%E3%80%8D (最後瀏覽日:2013/07/23)。
蘋果日報(2005/08/27),法官被批「來自黑暗星球」,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050827/2006212/ (最後瀏覽日:2013/07/23)。
二、外文文獻
(一)英文
Abraham, K. S. (2007). 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ort Law (3rd ed.).
Adler, A. J., Notes (1985), Husband and Wife—Interspousal for Intentional Torts Is Unconstitutionally Irrational—Moran v. Beyer, 734 F.2d 1245(7th Cir. 1984), Temple Law Quarterly, 58, 709.
Allen, D. (2000), The gentleman’ s agreement in legal theory and in modern practice, 29 Anglo-Am. L. Rev. 199.
Cohen, J. A. (2006), Ten Years of Leftovers with Many Hungry Still Left Over: A Decade of Donations Under the Bill Emerson Good Samaritan Food Donation Act, Seattle Journal For Social Justice, Vol. 5(1), 455.
Darley, J. M., & Batson, C. D. (1973),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 study of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variables in help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27(1), 100-108.
Davis, M. H. et al. (1999), Empathy, expectations, and situational preferences: personality influences on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help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67(3), 469-503.
Dobbs, D. B., & Hayden, P. T. (2005). Torts and Compensation: Personal Accounta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Injury 857 (5th ed.).
Furman, F. D., Comment (1972), The Future of the Automobile Guest Statute, Temple Law Quarterly, 45, 432.
Keeton, W. P., Dobbs, D. B., Keeton, R. E., & Owen, D. G. (1984). Prosser And Keeton On The Law Of Torts.
Kotz, H. & Weir, T. (trans.)(2002). European Contract Law.
Magnus, U., & Fedtke, J. (2001), Non-Pecuniary Loss under English Law, in Damages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09 (W. V. Horton Rogers ed.)
Markesinis, B .S., Lorenz W., & Dannemann, G. (1997). The German Law of Obligations v.1: The Law of Contracts and Restitution: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Markesinis, B. S., & Unberath, H. (2002). The German Law of Torts: A Comparative Treatise (4th ed).
Note: The Quality of Mercy: “Charitable Torts” and Their Continuing Immunity (Apr. 1987), Harvard Law Review, 100, 1382.
Popper A. F. (1998), A One-term Tort Reform Tale: Victimizing The Vulnerable, Harvard Journal on Legislation, Vol.35, 123.
Rogers, W. V. H. (2001), Non-Pecuniary Loss under English Law, in Damages for Non-Pecuniary Los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54 (W. V. Horton Rogers ed.)
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 & Research Group on EC Private Law (Acquis Group)(2009). Principles, definitions and model rules of European private law : draft common frame of reference (DCFR) v.2 (2009, Christian von Bar and Eric Clive eds.).
Tipton, S. V. (1958), Florida’ s Automobile Guest Statute, Fla. L. Rev., 11, 287.
Treitel, G. H. (1995). The Law of contract (9th ed.)
W., J. L. , Comentary (1981), Alabama’ s Automobile Guest Statute: The Edsel Lives!, Alabama’ s Law Review, 33, 143.
Wright, L. (1936), Ought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to be abolished from the common law?, 49 Harv. L. Rev., 1225.
Zuiden, S. H. V. (2012), The Good Food Fight for Good Samaritans: The History of Alleviating Laibility and Equalizing Tax Incentives for Food Donors, Drak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aw, Vol.17, 237.
(二)日文
平井宜雄(1971),〈因果関係論〉,《現代損害賠償法講座(1):総論》,有泉亨編,頁97~113,東京:日本評論社。
品川孝次(1998),《契約法》,東京:青林書院。
(三)法文
Carbonnier, Jean(2006). Flexble Droit : Pour Une Sociologie Du Droit Sans Rigueur , 10e ed., L.G.D.J., Paris.
Malaurie, Philippe(2007). Laurent Aynes et Philippe Stoffel-Munck, Les obligations, 3e ed., Defrenois, Paris.
Pradel, Xavier(2004). Le prejudice dans le droit civil de la responsabilite, L.G.D.J., Paris.
Viney, Genevieve(1998). Traite de droit civil : les conditions de la responsabilite, 2e ed., L.G.D.J., Paris.
Viandier, A.(1980). La Complaisance, JCP, 54(4).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77-
dc.description.abstract幫助行為作為一種公共財,現行法律體系該如何回應幫助者之民事責任?面對此一問題,不得不先釐清當事人間的法律關係如何?學者有自德國學說、實務界引進「好意施惠」概念。本文即自此概念出發,討論範圍不侷限於當事人間存在著「不具有」法律效果的約定,並按照請求權基礎依序討論之。
本文認為,當施惠者與受施惠者間存在具有法效意思的約定,即成立無償契約(好意施惠契約),反之,僅是單純沒有成立契約的一種類型,然自德國引進的好意施惠概念,或許可作為判斷有無成立契約的因素。而施惠者因施惠行為造成受施惠者的損害時,不論有無成立契約,對於固有利益的保護,並無區別的必要性。
其次,好意施惠在符合無因管理的定義下,仍可成立無因管理,且不論有無成立無因管理,皆得以之作為受施惠者保有利益之權能,並不會構成不當得利。
再者,當施惠者因施惠行為造成受施惠者之損害時,施惠者的侵權責任除了可能因阻卻違法(主要是緊急避難)而排除外,在注意義務程度方面,本文認為並無減輕之必要。至於在慰撫金部分,「好意」、「友好關係」得作為慰撫金酌定的參酌因素。
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7:01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97a21063-1.pdf: 1869655 bytes, checksum: 72e066d2ba962bbacba590e35841cfeb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從兩個案子談起 1
第二項 幫助行為於法律上的評價 11
第二節 再訪「好意施惠」--文獻與實務之回顧 14
第一項 學說見解 14
第二項 實務見解 16
第三項 學說與實務的差異 24
第三節 問題提出與架構安排 24
第二章 友好施惠與債之發生 30
第一節 友好施惠與契約 30
第一項 友好施惠可能成立無償契約 30
第二項 不具法效意思的友好施惠 35
第二節 友好施惠與法定之債 45
第一項 友好施惠與無因管理 45
第二項 友好施惠與不當得利 50
第三項 友好施惠與侵權責任 55
第三節 小結 56
第一項 非法律事實 56
第二項 契約成立參考因素的細緻化 57
第三項 契約以外 62
第三章 友好施惠與侵權責任 63
第一節 友好施惠與責任之成立 63
第一項 違法性 63
第二項 重新檢視「過失」 68
第三項 本文見解—對於注意義務減輕之質疑 94
第四項 小結 109
第二節 友好施惠與責任範圍—慰撫金之參酌因素 110
第一項 討論範圍之確定—為何是慰撫金? 110
第二項 外國法 114
第三項 本文見解--「好意」、「友好關係」作為慰撫金酌減的參酌因素 119
第三節 結語 127
第四章 結論 128
第一節 回顧 128
第一項 為何是友好施惠? 128
第二項 友好施惠與無償契約 129
第三項 好意施惠作為判斷契約成立與否之因素 130
第四項 好意施惠不排除成立無因管理 131
第五項 受施惠者保有利益之權能 132
第六項 友好施惠於侵權責任成立上的特殊性 133
第七項 友好施惠於賠償範圍上的特殊性 134
第二節 展望 135
參考文獻..................................137
判決索引..................................14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友好施惠的法律關係zh_TW
dc.titleStudy on the Charitable Act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103-1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王千維,陳自強
dc.subject.keyword好意施惠,契約責任,侵權責任,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慰撫金,zh_TW
dc.subject.keywordGefalligkeitsverhaltnis,Contractual Liability,Delictual Liability,Negotiorum Gestio,Unjust Enrichment,Consolation Payment,en
dc.relation.page148
dc.rights.note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dc.date.accepted2015-02-24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法律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法律學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法律學系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104-1.pdf1.83 MBAdobe PDF檢視/開啟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