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40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振家(Chen-Gia Tsai)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ei-ChiannYang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楊為茜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5:58:19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5-08-20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20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16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報刊
于會泳。1970。〈拿筆做刀槍,堅決支持世界人民鬥爭〉。《人民日報》1970年5月22日第3版。 于會泳。1971。〈昂首怒放的春花〉。《人民日報》1971年10月18日第4版。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寫作組。1974。〈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革命新文藝——談革命樣板戲的歷史意義和戰鬥作用〉。《人民日報》1974年7月16日第二版。 辛午。1969。〈英雄胸中有朝陽—讚光輝的無產階級英雄楊子榮〉。《人民日報》1969年11月7日第3版。 周信芳。1963。〈為現實服務 京劇當仁不讓——談京劇改革與程式〉。《人民日報》1963年12月1日第五版。 梅蘭芳。1958。〈運用傳統技巧刻劃現代人物-從“梁秋燕”談到現代戲的表演〉。《人民日報》1958年12月10日第七版。 陶雄。1964。〈《智取威虎山》的修改和加工〉。《人民日報》1964年6月5日第六版。 譚元壽。1965。〈塑造郭建光的英雄形象〉。《文匯報》1965年5月17日第四版。 譚元壽,馬長禮。1966。〈京劇革命離不開毛澤東思想〉。《人民日報》1966年12月28日第六版。 譚元壽。1967。〈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 做京劇革命中披荊斬棘的人〉。《人民日報》1967年5月11日第五版。 譚元壽。1967。〈用毛澤東思想塑造英雄形象〉。《人民日報》1967年5月14日第六版。 譚元壽,馬長禮。1968〈無產階級的藝術明珠〉。《人民日報》1968年7月1日第三版。 譚解文。2001。《樣板戲橫看成嶺側成峰》。《文藝報》2001年3月17日。 二、專書及論著 中文專書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1976。《革命樣板戲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市:人民文學。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2002。《京劇「樣板戲」主要唱段集萃》。北京市 :人民音樂。 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2002。《京劇「樣板戲」短小唱段集萃》。北京市 :人民音樂。 巴金。1988。《巴金隨想錄(五):無題集》。香港:三聯。 天津市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2002。《余叔岩唱段選》。天津市:文化藝術音像。 方耘。1974。《革命樣板戲學習札記》。上海市:人民。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台北市:三民。 ——。2004。《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市:里仁。 ——。2006。《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市:國家。 王德威。1988。《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市:遠流。 ——。2001。《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 白先勇。2008。《第六隻手指》。台北市:天下遠見。 北京人民出版社編。1975。《京劇革命十年》。北京市:人民。 朱瑞冰主編。1999。《香港音樂發展概論》。香港:三聯。 吳小如。1986。《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北京市:中華。 ——。1995。《吳小如戲曲文錄》。北京市:北京大學。 ——。2005。《吳小如戲曲隨筆集》。天津市:天津古籍。 ——。2005。《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天津市:天津古籍。 ——。2006。《吳小如戲曲隨筆補篇》。天津市:天津古籍。 吾群力。1990。《余叔言藝術評論集》。北京市:中國戲劇。 汪人元。1999。《京劇「樣板戲」音樂論綱》。北京市:人民音樂。 汪曾祺。2006。《汪曾祺說戲》。濟南市:山東畫報。 洪鎌德。1997。《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揚智文化。 孫養農。1953。《談余叔岩》。香港:中國印刷。 師永剛,張凡。2009。《樣板戲史記》。北京市:作家。 徐頌仁。2001。《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市:全音。 海震。2003。《戲曲音樂史》。北京市:文化藝術。 翁偶虹。1986。《翁偶虹編劇生涯》。北京市:中國戲劇。 張光直。2002。《美術、神話與祭祀》。瀋陽市:遼寧教育。 張春興,楊國樞。1993。《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偉品,吳煥編著,周貝來記譜。2007。《言派唱腔琴譜集》。北京市:人民音樂。 莊永平。2008。《京劇唱腔欣賞》。上海市:上海音樂。 許國華。1975。革命現代京劇音樂介紹。河北:人民。 陳芳英。2009。《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台北市:台北藝術大學。 復旦大學新聞系編選小組編。1975。《革命現代京劇評論集 贊《杜鵑山》》。上海:人民。 劉正雄。2004。《20世紀戲曲音樂發展的多視角研究》。北京市:中央音樂學院。 劉吉典。1981。《京劇音樂概論》。北京市:人民音樂。 劉雲燕。2006。《現代京劇「樣板戲」旦角唱腔音樂研究》。北京市:中國音樂學院。 戴嘉枋。1994。《走向毀滅——“文革”文化部長于會泳沈浮錄》。北京市:光明日報。 ——。1995。《樣板戲的風風雨雨:江青•樣板戲及內幕》。北京市:知識。 謝高橋。2004。《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市:書林。 Barthes, R.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新店市:桂冠。 Campbell, J.著,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台北市:立緒。 Campbell, J.著,朱侃如譯。2007。《神話》。台北市:立緒。 Campbell, J.著,李子寧譯。2006。《神話的智慧》。台北市:立緒。 Cassirer, E.著,羅興漢譯。198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市:結構群。 Cassirer, E.著,范進、楊君遊、柯錦華譯。1992。《國家的神話》。新店市:桂冠。 Dahlhaus, C.著,楊燕迪譯。2006。《音樂史學原理》。上海市:上海音樂學院。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著,岳修平譯。1998。《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市:遠流。 Kintzler, C.著,朱心怡編譯。2001。《神奇效果的寫實劇:法國歌劇小百科》。台北市:上揚。 Mayer, R, E.著,林清山譯。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Mayer, R, E.著,洪碧霞、黃瑞煥、陳婉玫譯。1990。《認知心理學》。高雄市:復文。 中文期刊論文 于會泳。1964。〈關於京劇現代戲音樂的若干問題(上)〉。《上海戲劇》1964.6:22-25。 于會泳。1964。〈關於京劇現代戲音樂的若干問題(下)〉。《上海戲劇》1964.7:19-24。 王燦,田華。2007。〈樣板戲對外國文藝形式的吸收和借鑒〉。《文學教育》2007.6:130-131。 朱劍揚。1982。〈京劇現代戲音樂初探〉。《文藝研究》1982.5:55-64。 江臘生,虞新勝。2004。〈論樣板戲中無產階級英雄典型的虛構本質〉。《學術論壇》2004.6:116-120。 吳迪。2001。〈敍事學分析:樣板戲電影的機制�模式�代碼與功能〉。《當代電影》2001.4:69-73。 宋光瑛。2007。〈銀幕中心的他者:“革命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文藝研究》2007.4:103-111。 李列。1995。〈超文本的敍事與話語──重讀「樣板戲」〉。《蒙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6-25。 李松。2007。〈近十年來革命「樣板戲」研究述評〉。《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07.1:100-107。 汪人元。1997。〈失敗的模式──京劇「樣板戲」音樂評析〉。《戲曲藝術》1997.2:48-55。 季紅真。2007。〈汪曾祺與“樣板戲”〉。《書屋》2007.6:74-80。 邵宇彤。2007。〈論“樣板戲”女性本體意識的缺失〉。《佳木斯大學會科學學報》2007.2:79-82。 邵茹波。〈“樣板戲”電影中的長鏡頭〉。《電影藝術》2003.5:124-126。 範玲娜。2004。〈作為符號的女性──論「樣板戲」中革命女性的異化〉。《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4.4: 28-31。 孫玫。2006。〈「三突出」與「立主腦」──「革命樣板戲」中傳統審美意識的基因探析〉。《戲劇藝術》2006.1:75-81。 宮筱筠。2005。〈從生平歷史與音樂創作重新審視江文也〉。《「從詮釋的角度來看古典與前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28-39。 ——。2005。〈從江文也的舞劇《香妃》探討中西音樂的融合〉。發表於「2005音樂學論壇」。 徐敏。2007。〈「樣板戲電影」:電影工業、文本政治與獻身者的國家儀式〉。《文藝研究》2007.4:91-102。 秦萌。2008。〈《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音樂分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1:81-90。 索菲。2005。〈經典是怎樣煉成的—京劇現代戲《紅燈記》第五場 “痛說革命家史”藝術分析〉。《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百家》2005.1:34-37。 張文。2007。〈淺談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懷化學院學報》2007.26.2:91-92。 張澤倫。1998。〈京劇音樂的里程碑──論「樣板戲」的音樂創作成就〉。《人民音樂》1998.11:22-25。 莫偉。2007。〈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樣板戲圖書出版物〉。《黨史文院》(紀實版)2007.5.3:4-8。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次好方法就是發現其中的幽默: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005:95-117。 陳學志、鄭昭明、卓淑玲。〈笑話中幽默因數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01:137-153。 傅謹。2002。〈樣板戲現象平議〉。《大舞臺》2002.3:4-10。 彭松喬。2004。〈樣板戲敍事:他者觀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話〉。《江漢大學學報》2004.1:43-47。 惠雁冰。2006。〈「樣板戲」:高度隱喻的政治文化符號體系──以《沙家浜》為例〉。《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3: 41-47。 黃迎。2007。〈禁錮與突破-由戲曲電影《智取威虎山》談樣板戲電影鏡頭語彙〉。《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7.28.3:120-123。 儀平策。2001。《樣板戲審美效應與傳統戲曲改革》。《理論學刊》1998.1:117-120。 劉永麗。2005。〈樣板戲的敍事策略論析〉。《雲夢學刊》2005.3:77-80。 劉吉典。1964。〈京劇《紅燈記》的音樂革新〉。《人民音樂》1964.Z2:70-73。 ——。1965。〈一次有膽有識的嘗試〉。《人民音樂》1965.6:8-9。 ——。1983。〈談京劇現代戲音樂創作〉。《文藝研究》1983.3:133-138。 劉起林。〈「樣板戲現象」:政治文化訴求吞食審美的病態生命體〉。《理論與創作》2004.6:27-31。 劉國傑。1995。〈現代京劇音樂縱橫談〉。《藝術探索》1995.1:38-48。 劉超。2005。〈樣板戲人物語言分析〉。《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 2005.7:106-110。 劉豔。2001。〈京劇的寫意特徵與「樣板戲」的英雄形象塑造〉。《文藝研究》2001.6:39-49。 蔡振家。2009。《從政治宣傳到戲劇妝點-1958-1976京劇現代戲的詠歎與歧出》。《戲劇學刊》2009: 113-147。 蕭寧波。2002。〈用基模啟發思考〉。《教育學報》30.1:31-40。 閻立峰。2004。〈「京劇姓京」與「新程式」──對樣板戲的深層解讀〉。《戲劇藝術》2004.3: 36-43。 ——。2004。〈載體的選擇與樣板戲的神話〉。《浙江學刊》2004.1:58-63。 戴嘉枋。2002a。〈論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上)〉。《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3:48-60。 ——。2002b。〈論京劇“樣板戲”的音樂改革(下)〉。《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2.4:76-85。 ——。2004。〈論“交響音樂” 《沙家浜》的音樂創作〉。《人民音樂》2004.11:16-19。 ——。2005。〈戰亂中的喧囂-1966-1969年間紅衛兵運動中的音樂〉。《中國音樂學季刊》2005.1:80-85。 ——。2007a。〈從“樣板戲”的“復出”看市場條件下主流音樂的尷尬〉。《人民音樂》2007.1:84 ——。2007b。〈鋼琴伴唱《紅燈記》及其音樂分析〉,《音樂研究》2007.1:33-37。 ——。2007c。〈沉重的歷史回響——論中國“文革”音樂及其在新時期的影響〉。《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7.3:1-15。 ——。2008。〈論於會泳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音樂藝術》2008.1:77-96。 薛麗春。2003。〈京劇《樣板戲》唱腔體系之探析〉。《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2:80-82。 鍾蕊。2003。〈重釋革命樣板戲敍事結構中的英雄模式〉。《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4:9-13。 顏敏。2002。〈「文革」的歷史敍述──論「樣板戲」的文學劇本〉。《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30-36。 羅基敏。〈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音樂與戲劇的結合〉。《藝術評論》1992.10.4:153-178。 譚解文。2001。〈樣板戲過敏症與政治偏執病〉。《文學自由談》2001.5:126-131。 中文學位論文 王碧蓉。2006。《Ennio Morricone的電影音樂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吳知穎。2007。《久石讓的宮崎駿動畫電影研究》。台北藝術大學音樂所碩士論文。 李莉。2004。〈論樣板戲的文本、表演與生產──以〈智取威虎山為例〉〉。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林倚如。2008。《「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台灣藝旦音樂研究》。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萩。2007。《現代革命京劇(樣板戲)女性角色塑造與唱腔分析》。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金鵬。2002。《符號化政治──並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徵秩序為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高偉哲。2005。《由「政治劇場」與「黨派劇場」論中國文革之「樣板戲」》。中國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 陳偉忠。2003。《從毛澤東思想論文革樣板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所碩士論文。 陳學志。1991。《「幽默理解」的認知歷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硏究所博士論文。 葉衛璇。2008。《革命樣板戲的人物形象與角色行當研究》。臺灣藝術大學表藝所碩士論文。 黎玉霞。2006。《暴力基模與電視暴力對學童情緒、態度及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薛瑞琦。2004。《如何看電視廣告?廣告基模、不同的廣告訊息涉入程度及重覆暴露對廣告態度的影響》。世新大學傳播硏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份 Aronson, E., Wilson, T., & Akert, R. 1999. Social Psych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Augostinos, M., & Walker, I. 1995. Social Cognition: An Integrated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Blood, A. J., & Zatorre, R. J. 2001. Intensely pleasurable responses to music correlate with activity in brain regions implicated in reward and emo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11818-11823. Cacioppo, J. T., Berntson, G. G., & Crites, S. L., Jr. 1996.Social neuroscience: Principles of psychophysiological arousal and response. In E. T. Higgins & A.W. Kruglanski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p. 72-101. Craig, D. G. 2005.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hysiologicalchanges during chills induced by music. Musicae Scientiae, 9:273-287. Cuddy, L. L., & Lyons, H. I. 1981. Mus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A comparison of listening to and studying tonalstructures and tonal ambiguities. Psychomusicology, 1:15-33. Dahlhaus, C. 1989(1980).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Translated by J. Bradford Robins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uhn, M., Hamm, A., and Zentner, M. 2007. Physiological and musico-acoustic correlates of the chill response. Music Perception, 24:473–483. Goldstein, A. 1980. Thrills in response to music and otherstimuli.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8:126-129. Gossett, P. 1990. Becoming a citizen: The chorus in ‘Risorgimento’ Opera. Cambridge Opera Journal, 2(1):41-64. Graham, F. 1978. Constraints on measuring heart rate and period sequentially through real and cardiac time. Psychophysiology, 15:492-495. Juslin, P., & Sloboda, J. 2001.Music and emo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halfa, S., Isabelle, P., Jean-Pierre, B., & Manon, R. 2002. Event-related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musical emotions in humans. Neuroscience Letters, 328(2):145-149. Krumhansl, C. L. 199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musicalemotions and psychophysiology. Canadian Journal of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1:336-352. Krumhansl, C. L. 2000. Rhythm and pitch in musiccogni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159-179. Lasswell, H. D. 1934(1995). Propaganda. In R. Jackall (Ed.) Propagand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 13-25. Lee, A. M., & Lee, E. B. (Eds.) 1939. 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A Study of Father Coughlin’s Speeche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Mazzola, G., Graber-brunner, V., & Wieser, H. G.1989. Hirnelektrische Vorgänge im limbischen Systembei konsonanten und dissonanten Klängen, Musik-Gehirn-Spiel: Beiträge zum vierten Karajan-Symposium in Wien, pp. 135-152. Moller, L. E. 1980. Music in Germany during the Third Reich: The use of music for propaganda.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67(3):40-44. Panksepp, J., 1995. The emotional sources of “chills” inducedby music. Music Perception, 13:171-207. Panksepp, J., & Bekkedal, M. Y. V. 1997. Effect of emotionalmusic on the human EE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Medicine, 5:18-27. Panksepp, J., & Bernatzky, G. 2002. Emotional soundsand the brain: The neuro-affective foundations of musicalappreciation. Behavioural Processes, 60:133-155. Parakilas, J. 1992.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 chorus in nineteenth-century opera. 19th-Century Music, 16(2):181-202. Perris, A. 1985. Music as Propaganda.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Rickard, N. S. 2004. Intense 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A test of the physiological arousal hypothesis. Psychology ofMusic, 32:371-388. Scherer, K., & Zentner, M. 2001. Emotional effects ofmusic: production rules. In P. N. Juslin & J. A. Sloboda (Eds.), Music and Emo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61-392. Schubert, E., & Dunsmuir, W. 1999. Regression modelingcontinuous data in music psychology. In S.W. Yi (Ed.), Music, Mind and Science 298-335.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Shadish, W., & Fuller, S. 1994.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New York: Guilford. Sloboda, J. 1991. Music structure and emotional response. Psychology of Music, 19:110-120. Slodabo, J. 1992. Empirical studies of emotional response tomusic. In M. Riess-Jones & S. Holleran (Eds.), Cognitive Bases of Musical Communi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 33-46. Venables, P. H., & Christie, M. J. 1980. Electrodermalactivity. In I.Martin & P. H.Venables (Eds.), Techniques inpsychophysiology. Chichester, England: Wiley, pp. 3-67. Whtherell, M. 1996. Identities, Groups and Social Issues.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Sage. 三、影音資料 VCD 《京劇絕版賞析》老生篇(第四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 《智取威虎山》。1970。北京市:北京電影製片廠。 《紅燈記》。1970。北京市:八一製片廠。 《沙家浜》。1971。長春市:長春製片廠。 《海港》。1972。北京市:北京電影製片廠。 《龍江頌》。1972。北京市:北京電影製片廠。 《杜鵑山》。1974。北京市:北京電影製片廠。 《磐石灣》。1976。上海市:上海電影製片廠。 CD 《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系列四 菊壇絕唱3:言菊朋(上)》。1997。台北市:皇龍。 《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系列四 菊壇絕唱4:言菊朋(下)》。1997。台北市:皇龍。 《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系列四 菊壇絕唱23:余叔岩(上)》。1997。台北市:皇龍。 《京劇經典唱腔典藏集系列四 菊壇絕唱24:余叔岩(下)》。1997。台北市:皇龍。 《余派、言派、高派專輯》。1995。台北市:皇龍。 《于魁智:老生唱腔專輯3》。2006。中國:中國錄音錄影。 四、網路資料 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雙月刊》。http://www.cuhk.edu.hk/ics/21c/ 中國文革研究網。http://www.wengewang.org/ 古調今談。http://blog.sina.com.cn/jushishuixuan 京劇老唱片。http://oldrecords.xikao.com/ 幽默人生創意行腳:陳學志的國科會網站。http://researcher.nsc.gov.tw/chcjyh/ch/ 時代國粹。http://www.shidaiguocui.com/index.php 國光藝訊。http://www.kk.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152 語言與科學學習。http://star.gise.ntnu.edu.tw:8080/sta/stam.asp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740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文革時期的樣板戲,可以視為以表演藝術進行造神運動的縝密計畫,劇中的一號人物不但是政治理念的傳聲筒,更透過類似「巫」的功能,彰顯黨與毛主席的光輝。本文透過相關理論及影音資料的分析,對樣板戲音樂的政治運用試做探討。本文由神話理論出發,先從文本中確立一號人物「巫」的位置,以「基模轉換」的角度分析一號人物的抒情專場唱段,證實音樂能強化其「巫」的本質,再以實驗法驗證「神祕經驗」的存在。此外,本研究以基模轉換的觀點探討七齣樣板戲的演進及變化,並分析「京劇流派」如何成為突破樣板戲僵化模式的源頭活水。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e model Beijing oper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uotioin can be regarded as an elaborate means of establishing a personality cult through artistic performances. The lead character in such operas serves not only as a mouthpiece for political ideals, but also glorifies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Chairman Mao through a quasi-“shamanism” proces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and analyses of audio-visual material,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olitical use of music in model Beijing operas. In light of myth theo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hamanism position of the lead character can be established in a given text. Music analysis of several lead’s lyrical arias suggests that musical schema shifts can reinforce its shamanism element, and the hypothesis of the existence of a “mystical experience” in these arias is further examined through experiments. In light of schema shift,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s in seven model Beijing operas, arguing that a “singing school” of Beijing opera served to break through inflexible modes.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5:58:19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6144003-1.pdf: 2149042 bytes, checksum: 85364a591ead9f9d24223cf871d6c758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譜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6 一、神話學、神話原型 6 二、基模及基模轉換 7 三、樣板戲相關研究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0 一、文獻蒐集與分析 11 二、影音資料分析 11 三、膚電反應實驗及訪談 12 第五節 章節架構 13 第二章 樣板戲中的角色基模及音樂基模轉換 16 第一節 基模、角色基模、行當及其於樣板戲的應用 17 一、零號人物 19 二、一號人物 20 三、反面人物 21 四、輔助人物 22 第二節 一號人物藉音樂基模轉換所達成的神祕經驗 23 一、新創板式 26 二、句構形式的多元發展 26 三、東方紅旋律的借用、轉化及特殊音色的搭配句 28 四、突然的織度、音量變化 29 五、不同音色的銜接 31 六、大段落的音樂基模轉換 35 第三節 小結 36 第三章 伴隨高峰經驗的生理反應:樣板戲唱腔的聽眾研究 39 第一節 受試者與音樂材料 41 第二節 實驗步驟與數據處理 44 第三節 膚電反應結果與質性訪談分析 45 第四節 小結 64 一、神祕經驗的建構立於音樂基模轉換之基礎上 64 二、兩次神祕經驗片段之比較 65 三、先備知識對閱聽經驗的影響 65 第四章 樣板戲的僵化與突破 66 第一節 革命序曲的應用及演化 66 第二節 神奇效果 73 一、以景色陪襯一號人物 75 二、以景色點描劇中氛圍、預示劇情發展 77 三、以場景變化的神奇效果凸顯神的力量 77 第三節 《磐石灣》的音樂繼承與突破 80 一、繼承 80 二、突破 81 三、唱腔流派的轉變 83 第四節 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 91 附錄 附錄一:生理訊號測量實驗—唱詞及前情提要 94 附錄二:生理訊號測量實驗—訪談提綱 96 附錄三:七齣樣板戲場幕間場景變化 97 參考資料 102 一、報刊 102 二、專書及論著 103 三、影音資料 114 四、網路資料 114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解析紅色神話─樣板戲中的音樂基模轉換研究 | zh_TW |
dc.title | Analyzing the Red Myth: Musical Schema Shifts in Model Beijing Operas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沈冬(tung shen),宮筱筠(Hsiao-Yun Kung) | |
dc.subject.keyword | 樣板戲,基模轉換,神話,神祕經驗,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model Beijing opera,schema shift,myth,mystical experience, | en |
dc.relation.page | 115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17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音樂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音樂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2.1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