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4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蘇碩斌(Shuo-Bin S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 Pai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白哲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5-14T17:44:24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8-09-02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5-14T17:44:24Z | - |
dc.date.copyright | 2015-09-02 | |
dc.date.issued | 2015 | |
dc.date.submitted | 2015-07-2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電影作品
《風兒踢踏踩》(1981) 《兒子的大玩偶》(1983) 《風櫃來的人》(1983) 《海灘的一天》(1983) 《童年往事》(1985) 英文書目 Barthes, Roland. “From Work to Text,” in Image, Music, Text, pp. 155-164. New York: Noonday Press, 1977. ───.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n Image, Music, Text, pp. 142-149. New York: Noonday Press, 1977. Benjamin, Walter. 'The Flâneur,' in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Trans. By Harry Zohn. London: Verso, 1969/1936. Bourdieu, Pierre. The Rules of Art: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Translated by Susan Emanuel.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First Published 1992). Cook, Pam Ed. The Cinema Book, London: BFI, 2007. Davis, Darrell William and Ru-shou Robert Chen (Editor). Cinema Taiwan: Politics, Popularity and State of the Arts.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Foucault, Michel. 'What Is an Author?' in Paul Rabinow and Nikolas Rose eds. The Essential Foucault: selections from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pp. 377-391.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Vintage, 1995. Hayward, Susan. Cinema Studie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2000. Hong ,Guo-Juin. 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UK: CPI Antony Rowe, Chippenham and Eastbourne, 2013. Kramer, Peter and Alan Lovell (Editor). Screen Acting. London: Routledge,1999. Lu, Sheldon; Yeh, Emilie Yueh-yu (Editor). 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Tweedie, James. The Age of New Waves: Art Cinema and the Staging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Yeh, Yueh-Yeh and Darrell Davis.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Young, Eugene B., Gary Genosko and Janell Watson. The Deleuze and Guattari Dictionary.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中文專書 小野,《一個運動的開始》(台北:時報,1986)。 ───,《白鴿物語》(台北:時報,1988)。 中平卓馬、筱山紀信著,《決鬥寫真論》,黃亞紀譯(台北:臉譜,2013)。 尤金諾.芭芭、尼可拉.沙娃里斯著,《劇場人類學辭典》,楊莉莉、厲復平、 鍾明德審訂,丁凡譯(台北:書林,2012)。 王昀燕,《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台北:時周,2012)。 布迪厄著,林志明譯,《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2002)。 布迪厄(Bour, P.),華康德(Wacquant, L.D.)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 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1998) 白睿文編訪,《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新北市:印刻,2014)。 皮皮,《安東尼奧尼猜想及其他》(上海:上海文藝,2011)。 朱天文,《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台北:麥田,1995)。 朱天文,《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台北:麥田,2001)。 吳念真、朱天文編,《戀戀風塵》(台北:三三,1987)。 李天鐸,《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縣:揚智,1997)。 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 李立群,《演員的庫藏記憶:李立群的人生風景》(台北:中正文化,2008)。 李屏賓,《光影詩人李屏賓》(台北:田園城市,2009)。 李焯桃編,《一一重現楊德昌》(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2008)。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2013)。 卓伯棠主編,《侯孝賢電影講座》(北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周蕾著,《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孫紹誼譯(台北:遠流,2001)。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台北市,2014)。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迪倫.伊凡斯著,《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 (台北:巨流,2009)。 孫松榮,《入鏡|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台北:五南,2014)。 唐.德里羅著,《白噪音》,何致和譯(台北:寶瓶,2009)。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外/後》(台北:唐山,1994)。 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台北: 唐山,1991)。 張惠菁,《雙城通訊》(台北:聯合文學,2013)。 張靚蓓,《電影靈魂深度的溝通者:廖慶松》(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9)。 ───,《聲色盒子》(台北:大塊,2009)。 陳培豐,《想像和界線: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台北:群學,2013)。 陳儒修,《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台北:萬象,1993)。 傑夫・代爾著,《But Beautiful然而,很美》,韓良憶譯(台北:麥田,2012)。 普多夫金著,劉森堯譯,《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台北:書林,1980)。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1991)。 焦雄屏,《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 黃以曦,《離席:為什麼看電影》(新北市:八旗文化,2013)。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遠流,1985)。 黃建業等著,區桂枝主編,《楊德昌:台灣對世界影史的貢獻》(台北:躍昇文 化,2007)。 黃建業編,《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 1898-2000》(台北:文建會,2005)。 黑格爾著,《小邏輯》,賀麟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8)。 楊小濱,《欲望與決爽:拉岡視野下的當代華語文學與文化》(台北:麥田,2013)。 楊澤編,《狂飆八ま——記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啞弦,《啞弦詩集》(台北市:洪範,1981)。 葉蓁著,《想望台灣》,黃宛瑜譯(台北:書林,2010)。 葉龍彥,《八十年代台灣電影史》(新竹市:新竹市影像博物館,2003)。 詹正德,《看電影的人》(台北:有河、一人,2014)。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著,陳品秀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1994)。 劉現成編,《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台北:亞太圖書,2001)。 德勒茲著,《電影I:運動—影像》,黃建宏譯(台北:遠流,2003)。 ───,《電影II:時間—影像》,黃建宏譯(台北:遠流,2003)。 鄭秉泓,《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2010)。 橋本忍著,《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張秋明譯(新北:大家,2011)。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 讓—米歇爾•付東著,《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楊海帝、馮壽農譯(成都:商務印書館,2010)。 專書篇章 張錦忠,〈洞見與不見:這些人那些影片〉,收錄於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頁89-94。 陳國富,〈臺灣有,香港沒有〉,收錄於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頁69-72。 彭小芬,〈李屏賓語錄〉,《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270-272。 黃建業,〈一九八三年臺灣電影回顧〉,《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48-60。 ───,〈一九八四年臺灣電影回顧〉,《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61-67。 ───,〈文學電影的兩個啟示〉,《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339-341 黃聰洲,〈淺論戰後臺灣電影與臺灣社會之互動關係——戰後臺灣電影發展概略〉,收錄於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頁1-7。 楊士琦,〈中影削好「蘋果」再送檢〉,收錄於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頁46-48。 ───,〈兒子險些失去玩偶〉,收錄於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1986),頁44-46。 詹宏志,〈臺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三個評論〉,《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25-39。 趙曼如,〈廖慶松訪談錄〉,《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265-269。 齊隆壬,〈臺灣電影批評的傾向〉, 《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40-46。 謝仁昌、楊海娟,〈杜篤之語錄〉,《台灣新電影》(台北:時報,1988),頁273-278。 期刊論文 江凌青,〈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藝術學研究》第9期(2011),頁167-209。 李幼鸚鵡鵪鶉,〈不在浪潮中,不為退潮傷──領先潮流、自成高潮的邱剛健〉,《典藏今藝術》第272期(2015)。 李行口述,〈時代的斷章「一九六ま年代台灣電影健康寫實影片之意涵」座談會〉,《電影欣賞》第6期(1994),頁13-58。 李育霖,〈義肢現代性: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文本敘述、機器組配與義肢影像〉,《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1期(2012),頁1-26。 李紀舍,〈台北電影再現的全球化空間政治:楊德昌的《一一》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中外文學第33卷第3期(2004)。 李振亞,〈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第10期(1998),頁48-64。 沈曉茵,〈《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藝術學研究》第11期(2012),頁49-84。 ───,〈馳騁台北天空下的侯孝賢──細讀《最好的時光》的〈青春夢〉〉,《電影欣賞學刊》第18-19期(2013),頁32-44。 ───,〈冬暖窗外有阿郎:台灣國語片健康寫實之外的文藝與寫實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頁191-218。 林文淇,〈侯孝賢早期電影中的寫實風格與敘事〉,《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6),頁60-67。 ───,〈「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電影欣賞學刊》第6期(2007),頁104-117。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藝術學研究》第11期(2012),頁1-48。 林景蘇,〈侯孝賢的電影美學與語言〉,《應華學報》第1期(2006),頁165-196。 孫松榮,〈作為影像命題的視聽檔案〉,《文化研究》第6期(2008),頁43-80。 ───,〈電影寫實主義的轉向:從巴贊、羅塞里尼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到當代亞洲電影(蔡明亮、賈樟柯、魏拉希沙可)的再創造〉,《電影欣賞學刊》第138期(2009),頁137-160。 ───,〈「複訪電影」的幽靈效應:論侯孝賢的《珈琲時光》與《紅氣球》之「跨影像性」〉,《中外文學》第4期(2010),頁135-169。 ───,〈新電影的窗框景觀,或新台灣電影的銀幕脈動:從侯孝賢的反身性呈現到蔡明亮的造形展示〉,《電影欣賞學刊》第14期(2011),頁39-54。 張世倫,〈遲到的新潮、未竟的運動:「台灣新電影」的現代想像〉,《典藏今藝術》第272期(2015)。 張泠,〈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電影《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電影欣賞學刊》第13期(2010),頁33-47。 張靄珠,〈蔡明亮電影的廢墟、身體、與時間—影像:析論《天邊一朵雲》、《你那邊幾點》及《黑眼圈》〉,《中外文學》第4期(2013),頁79-116。 梁秉鈞,〈胡金銓電影:中國文化資源與六○年代港台的文化場域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第1期(2007),頁101-113。 郭幼龍,〈民眾對台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新聞學研究》第60期(1999),頁39-92。 陳瑞文,〈德勒茲的電影系譜:電影與哲學互為的來龍去脈〉,《現代美術學報》第21期(2011),頁105-136。 陳儒修,〈從台灣電影觀看巴贊寫實主義理論〉,《電影欣賞學刊》第138期(2009),頁125-136。 陳薏如,〈《兒子的大玩偶》電影改編的文本互涉〉,《育達科大學報》第23期(2010),頁1-18。 馮建三,〈地方政府的隱身:論台灣音像政策的特徵,以歐美為對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期(1999)。 黃仁,〈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興起和影響〉,《電影欣賞》第6期(1994),頁25-37。 黃建宏,〈台灣的新影像時代 —從新電影到後電影 〉,《影像研究·藝術思維》(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頁111-138。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6期(2005)。 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零度影像之建構〉,《揭諦》第5期(2003),頁215-237。 ───,〈荒蕪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論蔡明亮電影的內框與平行主義〉,《文化研究》第15期(2012),頁147-168。 葉月瑜,〈影像外的敘事策略:校園民歌與政宣電影〉,《新聞學研究》第59期(1999),頁41-65。 廖金鳳,〈邁向「健康寫實」電影的定義:台灣電影史的一份備忘筆記〉,《電影欣賞》第6期(1994),頁38-47。 鄧紹宏,〈這次他開始旅行了〉,《文化越界》第1期(2015),頁135-160。 謝世宗,〈再探侯孝賢《風櫃來的人》:一個互文關係的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7期(2013),頁9-32。 魏玓,〈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6期(2004),頁65-92。 學位論文 古淑薰,《台灣電影生產場域分析,1998-2003》(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石宛蓉,《電影攝影師杜可風的流動圖像》(台南: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昱,《台灣影評活動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從「新電影」到「後—新電影」》(臺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臺北: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2001)。 張倩,《皮埃爾・布迪厄及其《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 鄭功杰,《港台八零年代以來華語電影之製作趨勢與未來展望 》(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謝宜儒,《擺盪於動靜間的非敘事影音:以黑川良一《流變:五個視野》為例》(台北: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電子媒介 Benjamin, Walter.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subject/philosophy/works/ge/benjamin.htm (2015.06.03 徵引) Kellner, Douglas. “New Taiwan Cinema in the 80s,” from Jump Cut, no. 42, December 1998, pp. 101-115. http://www.ejumpcut.org/archive/onlinessays/JC42folder/80sTaiwanCinema.html (2014.06.03 徵引) Kellner, Douglas. “New Taiwan Cinema in the 80s.” from Jump Cut no. 42(December, 1998): 101-115. http://www.ejumpcut.org/archive/onlinessays/JC42folder/80sTaiwanCinema.html (2014.06.03) 林志盈訪問整理,《侯孝賢自述》(台北:電影資料館,2005),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78723/ (2015.05.25 徵引) 肥內,〈從《女朋友們》到安東尼奧尼(或,描繪一個導演的創作軌跡是否必要?)〉,《掘火檔案》,http://digforfire.net/?p=10849(2015.04.24 徵引)。 金雯,〈電影是導演的,攝影師都是幫忙的〉,《新週刊》第347期,http://www.neweekly.com.cn/newsview.php?id=3440(2015.05.04 徵引)。 陳煒智,〈從此,電影有了五彩光芒:Technicolor 的早期發展〉,《放映週報》第498期(2015),http://www.funscreen.com.tw/FunClass.asp?FC_ID=448(2015.03.17 徵引)。 傅可恩,〈黑格爾談面相學與顱相學〉,《芭樂人類學》,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442 (2015.06.08 徵引)。 路況,〈假如教室像電影院——德勒茲的電影符號學〉,《夢賓館》,http://hoteldaydreamer.diandian.com/post/2010-11-04/17691859(2014.03.10 徵引)。 簡偉斯,〈一九六ま年代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在台灣的折射:以白景瑞的「健康寫實」電影為例〉,《藝術觀點》,https://www.readability.com/articles/vaewgzxs (2014.12.27 徵引)。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634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台灣新電影於1980年代初期獲得製作條件,新銳導演與製作團隊、其時影評人、學者、記者共同投入此場新電影運動。本文試圖關注在電影與社會環境的互相牽動影響,以探討新電影運動參與者與創製生成的電影作品何以能達成與前人迥異的電影創作成就。
本文利用電影工作者訪談(錄)、電影研究專著、美學理論與電影作品之細讀分析,分別由三個主要章節探討:(1)第二章指陳「新浪潮�藝術電影」的論述型構與世界發展脈絡,提出「複數的作者」觀點(2)第三章著眼技術工作者實踐,如何透過歷時性地群體合作,共同締造新電影之「美學」意識(3)第四章分析指向「侯孝賢」作者之名底下的電影作品,探討歷時音像的轉折演變,以及與李屏賓合作後生發的影像遞變。 藉以布迪厄的場域論作為分析框架,結合傅柯、巴特對「單一作者」提出的反省與詮釋,重新挖掘「複數的作者群體」在台灣新電影運動的意義。本文將指出,電影不只是導演的作品,還包含編劇、攝影、音效等技術人員、甚至影評人等各環節共同成為「行動者」,才能於電影場域(field)之中發動鬥爭,與早先港臺主流電影及好萊塢對抗,方形成特殊美學——藉由音像攝製對應彼時台灣生命狀態的聲光感知情境之電影。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In the early 1980s, a group of young Taiwanese filmmakers acquired the opportunity to shoot “new” films,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ld” ones including commercial and propagandistic cinemas in the practice of cinematic forms and contents. At this period, scholars and film critics gathered supporting these newly starting out filmmakers under the name of new film movement. The auteur theory was then introduced into Taiwan and along with the recognition from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 directors like Edward Yang, Hou Hisao-Hsien and their peers were positioned as devotees and pioneers of art film in Taiwan. The position is constructed through discursive formation based 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ir film works. The name of auteur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is nothing but historical footnotes and credits showing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film field.
Challenging the general argument of auteurism of Taiwan New Cinema, this paper turns the camera shot back to the origin stage. According to Michel Foucault and Roland Barthes, the author is not a living subject as a human, but serves as an executive agent that makes a series of discourses be practiced. In the case of Taiwan New Cinema, the renowned directors from the film movement are not born auteurs. Instead, they tried, tumbled and tackled the problem along with other film workers involving editors, cameramen, screenwriters and so on. They worked as “authoring group” together developing their abilities on film and at the same time leading Taiwan cinema to new life. Review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ilm movement clarifies the question that the movement didn’t progress intentionally towards common goal, nevertheless the filmmakers of this generation collaborated with fellows bearing the life of cinema and achieving film works with cultural concern as well as aesthetic breakthrough. In the case study se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film works under the Name of Hou Hsiao-hsien.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framing, camera movement, light and shadow design in the films, the final part traces how Hou’s collaboration with Mark Lee Ping-bing, the cameraman, leads to the becoming of image in Taiwan New Cinema.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5-14T17:44:24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104-R01145010-1.pdf: 3498398 bytes, checksum: 2f695bb3e47a6cd4ee47ca18e8adecd1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5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我將踏浪而來」:新電影的背景基石 1 第二節、問題的提出:《蘋果》被削之後如之何? 10 第二章、重寫�異讀電影史 15 第一節、文獻回顧:總體而所有關於「新電影」的 15 第二節、新電影的脈絡框架 20 第三節、風格自場域內部生成:「複數的作者」 27 第三章、景框作為一種美學:複數作者的技藝獻身 37 第一節、技術者大集結——從光影談起 37 第二節、聲音工程與後製剪輯 47 第三節、景框的指望:寫實主義美學及其倫理 54 第四章、電影是生命之流:景框美學分析 64 第一節、聲音的感知情境 65 第二節、攝製姿態——肢體的情感教育 70 第三節、靜止在——《兒子的大玩偶》的啟示性停格與《風兒踢踏踩》的潛力元件 77 第四節、雕刻光影框景而自述:論《童年往事》 87 第五章、結論 102 參考書目 106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景框的指望:臺灣新電影的複數作者與影像美學 | zh_TW |
dc.title | Life in the Frame: A Discussion on the Plural Authors and their Aesthetics in Taiwan New Cinema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103-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王君琦(Chun-Chi Wang),李育霖(Yu-lin Lee) | |
dc.subject.keyword | 台灣新電影,場域,作者論,複數的作者,侯孝賢,李屏賓,音像生命,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Taiwan New Cinema,field,auteurism,plural authors,Hou Hsiao-hsien,Mark Lee Ping-bing,video-audio life, | en |
dc.relation.page | 115 | |
dc.rights.note | 同意授權(全球公開) | |
dc.date.accepted | 2015-07-2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文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台灣文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臺灣文學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104-1.pdf | 3.42 MB | Adobe PDF | 檢視/開啟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