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813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夏鑄九(Chu-Joe Shia) | |
dc.contributor.author | Kuo-Pang Hsiao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蕭國邦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4:46:36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8-09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09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05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Anderson, Benedict(2007)《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
Baradat, Leon(2004)《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台北:韋伯文化。 Barthes, Roland(1991)《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譯)。台北:桂冠。 Benedict, Ruth(2007)《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桂冠。 Castells, Manuel(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social movements. London: E. Arnold. Duclos, Rebecca(1996)〈後現代�後博物館─當代博物館評論的新走向〉(張譽騰譯)。《博物館學季刊》,1996,10(2),3-12。 Duncan, Caro(1998)《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王雅各譯)。台北:遠流。 Durkheim, Emile(199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 Fanon, Frantz(2005)《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Freire, Paulo(2007)《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巨流。 Gellner, Ernest(2006)《國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聯經。 Gellner, Ernest(2008)《國族與國族主義》(李金梅、黃俊龍譯)。台北:聯經。 Hooper-Greenhill, Eilean(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Jenkins, Keith(2008)《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台北:麥田。 Jordanova, Ludmilla(1989). Sexual visions: images of gender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between the eigh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Lasswell, Harold(2003)《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張潔、田青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Lefebvre, Henri(2002)〈空間政治學的反思〉。《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陳志梧譯),31-46。台北:明文。 Lefebvre, Henri(2003)〈什麼是現代性?〉。《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包亞明主編)(李鈞譯),1-46。上海:上海教育。 Lefebvre, Henri(2008)《空間與政治》(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 Mackay, George(1959)《臺灣遙寄》(林耀南譯)。台北:臺灣省文獻會委員會。 Marx, Karl(1978).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In Robert C.Tucker, The Marx-Engels reader(pp594-617). New York: Norton. Marx, Karl(2003)《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Moore-Gulbert, Bart(2004)《後殖民理論》(彭淮凍譯)。台北:聯經。 Said, Edward(2002)《文化與帝國主義》(蔡源林譯)。台北:立緒。 Said, Edward(2004)《知識份子論》(單德興譯)。台北:麥田。 Said, Edward(2006)《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台北:立緒。 Shilling, Chris(2006)〈身體與差異〉。《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63-209,台北:韋伯文化。 Spivak, Gayatri(2006)《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逝當下的歷史》(張玫君譯)。台北:群學。 Sudjic, Deyan(2008)《建築!建築!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王曉鋼、張秀芳、陳相如譯)。台北:漫遊者。 Woodward, Kathryn(2006)〈認同與差異的概念〉。《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7-110,台北:韋伯文化。 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工作編組(1994)《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林柏年主編)。台北:二二八建碑委員會。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1993)《口述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1992a)《二二八資料選集(一)》。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1992b)《二二八資料選集(二)》。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1992c)《二二八資料選集(三)》。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中島光孝(2007)《還我祖靈─臺灣原住民族和靖國神社》。台北:人間。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編(1984)《中國國民黨與文化教育》。台北:正中。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2005)《臺灣光復檔案•文獻》。北京:九州。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2007a)《館藏民國檔案匯編v.42》。北京:九州。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2007b)《館藏民國檔案匯編v.82》。北京:九州。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2007c)《館藏民國檔案匯編v.171》。北京:九州。 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1978a)《中國廣播公司大記事》。台北:空中雜誌社。 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1978b)《中廣五十年紀念集》。台北:空中雜誌社。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1995)《台北市都市計劃事典》。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中華民國廣播事業協會(1979)《中華民國廣播年鑑》。台北:廣播與電視雜誌社。 中薗英助(1998)《鳥居龍藏》(楊南郡譯)。台中:晨星。 今日建築編輯部(1954)〈致讀者〉。《今日建築》,8。台南: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系。 尤稀•達滾(2003)〈被不知不覺的遺忘─「福爾摩莎文物展」觀後感言〉。﹝online﹞http://www.abo.org.tw/maychin/epaper/maychin026.htm 王月鏡(1988)《台北市志─卷三政制志,公共建設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月鏡(1989)《台北市志─卷首下,大記事》。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王民寧(1991)〈為臺灣事變向全民廣播〉。《二二八研究》,213-216。台北:李敖。 王志弘(2008)〈摩登機器─臺博館與臺灣啟蒙現代性〉。《世紀臺博•近代臺灣》,52-67。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王志弘、沈孟穎(2006)〈誰的“福爾摩沙”?展示政治、國族工程與象徵經濟〉。《東吳社會學報》,20,1-58。 王景弘(2002)《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美國外交檔案揭密》。台北:玉山社。 王嵩山(2005)〈展示批判的形式論與實質論〉。《博物館學季刊》,19(1),5-6。 王嵩山(2007)〈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21(3),5-38。 包亞明(2003)〈前言:現代性與時間、空間問題〉。《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包亞明主編)。上海:上海教育。 北崗伸一(2005)《後藤新平傳》(魏建雄譯)。台北:臺灣商務。 古偉瀛(2008)〈導讀二─有志者必讀的入門經典〉。《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編輯(1998)《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年報─1997-1998》(洪婷婷主編)。台北:台 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編輯(2002)《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年報─2001-2002》。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田中一二(1998)《台北市史─昭和六年》(李朝熙譯)。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志(上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1991a)《臺灣文化志(中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1991b)《臺灣文化志(下卷)》(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安藤忠雄(2009)《建築家安藤忠雄》(龍國英譯)。台北:商周。 朱天心(2004)〈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灣眷村小說選》(蘇偉貞主編),39-60。台北:二魚文化。 竹中信子(2009)《日治台灣生活史─昭和篇(上)(1926~1945)》(熊凱弟譯)。台北:時報。 何義麟(1998)〈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與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169-24426。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何義麟(2007)《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 吳克泰(2002)《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 吳克泰(2007)〈臺灣「二•二八」起義親歷者的評說〉。《2•28六十週年特輯》,119-135。台北:人間。 吳金鏞(1994)《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 : 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榮(2008)《吳新榮日記全集(1945-1947)》。台北:國立臺灣文學館。 吳道一(1968)《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 吳濁流(2007)《臺灣連翹》。台北:草根。 呂理州(2007)《明治維新─日本邁向現代化的歷程》。北京:海南出版社。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呂紹理(2002)〈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98-332。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宋文薰等(1998)《跨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擎松出版社。 宋曉文(2002)《日治時期圓山公園與台北公園之創建過程及其特徵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子寧(1997)〈殖民主義與博物館─以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為例〉。臺灣省立博物館年刊,40,241-273。 李子寧(2004)〈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佐久間財團蕃族蒐集品」的「再發現」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4(61),52-73。 李子寧(2005)〈從殖民收藏到文物回歸:百年來臺灣原住民文物收藏的回顧與反省〉。《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23-36。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子寧(2007)〈博物館如何再現「歷史」: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歷史與展示〉。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報告。 李子寧主編(1999)《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年專刊》。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李子寧主編(2008)《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李永熾(1978)〈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理念的形成〉。《思與言》,15(6),407-428。 李尚穎(2005)《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研究(1908-193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亮(2006)〈帝國、殖民與展示:以1903年日本勸業博覽會「學術人類館事件」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31-46。 李乾朗(1997)〈臺灣媽祖廟與閩南媽祖廟建築之比較〉。《媽祖信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59-375。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朝天宮。 李乾朗(2008)《台灣建築史》。台北:五南。 李敖(2006)《北京法源寺》。台北:李敖。 李筱峰(1998)《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 李筱峰(2007)《台灣近代史論文集》。台北:玉山社。 李靜芳(2005)〈跨越傳統認知的界面─從博物館的整體性探究其教育的新面向〉。《藝術教育研究》,2005(10),53-85。 李翼中(1992)〈帽簷述事〉。《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371-4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沈復(1985)《浮生六記》(唐紹華校註)。台北:黎明文化。 周兆良(2003)〈戰爭與媒體—日治時期台灣國際廣播媒體台北放送局角色變遷研究〉。《新世紀、新思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 昌彼得(2000)〈附錄一之一〉。《蔣復璁口述回憶錄》(黃克武編撰),115-123。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明立國(1992)《臺灣原住民的祭禮》。台北:臺原。 林吉崇(1997)《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台北:臺大醫學院。 林吉崇(2004)《景福扎記》。台北:林吉崇。 林宗義(2007)〈林宗義〉。《我的學思歷程第三集─追求卓越》,104-123。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美容(2008)《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台北:博揚文化。 林德龍輯註(1992)《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 林書揚(1992)《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佈》。台北:時報。 林崇熙(2008)〈誰的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勇敢向前行〉。《世紀臺博•近代臺灣》,106-123。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邱文鸞等(2004)《臺灣旅行記》(周永芳校釋)。台北:台灣古籍。 侯仁之(2009)《歷史地理學的視野》。北京:三聯。 建築雙月刊編輯委員會(1962)〈我國當前建築的自覺運動(代發刊辭)〉。《建築雙月刊─創刊號》,1,1-7。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一個台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台北:麗文文化。 柯佳文(2005)《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1928-1945)》。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 洪長泰(2006)〈空間與政治:擴建天安門廣場〉(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頁207-259。台北:中央研究院。 胡家瑜(2001)〈馬偕收藏與臺灣原住民的印象〉。《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特展圖錄》(許功明主編),66-75。 胡家瑜(2005)〈博覽會與臺灣原住民: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與「他者」意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5(62),4-39。 胡家瑜(2007)〈博物館、人類學與臺灣原住民展示--歷史過程中文化再現場域的轉形變化〉。《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7(66),94-124。 郁永河(1950)《合校足本裨海紀遊》(方豪校)。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2004)《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楊龢之譯注)。台北:圓神。 夏麗月主編(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夏鑄九(1994)〈建碑委員及評審委員感言〉。《二二八紀念碑設計作品專輯》,471-479。台北:二二八建碑委員會。 夏鑄九(1995)《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台北,台社研究。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0,47-82。 孫大川(1991)《九九酒一次》。台北:張老師。 孫大川(1994)〈面對人類學家的心情─「鳥居龍藏特展」罪言〉。《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53-55。台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孫大川(2009)〈原住民是誰?〉。敏隆講堂演講內容,2009-6-11。 孫宗文(2000)《中國建築與哲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 徐明松、王俊雄(2008)《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台北:木馬。 高大偉、范貽光主編(2008)《皇家園林》。北京:學苑。 高傳琪(2004)《穿越時空看台北─台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舊影像、文獻、文物展》。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高傳琪(2007)《台北城、台北公園、天后宮、臺灣博物館等相關史料、檔案、古地圖、舊影像之蒐整與分析研究案》。國立臺灣博物館委外計畫。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8)〈國立臺灣博物館簡訊(二月號)〉。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8)《國立臺灣博物館2008年報》。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片格轉動中的臺灣顯影》﹝紀錄片﹞。台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武光誠(2008)《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張維君譯)。台北:商周。 張小虹、王志弘(2000)〈台北情慾地景〉。《慾望新地圖》,78-107。台北:聯經。 張其昀(1989a)《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五冊─政論類(五)》。台北:國史館。 張其昀(1989b)《張其昀先生文集第十九冊─文教類(一)》。台北:國史館。 張其昀(1989c)《張其昀先生文集第二十冊─序跋函扎類(一)》。台北:國史館。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2006)《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主編(2005)《王添灯紀念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主編(2008)《二二八事件辭典》。台北:國史館。 張建隆(2004a)《看見老臺灣》。台北:玉山社。 張建隆(2004b)《看見老臺灣•續篇》。台北:玉山社。 張崑振(2005)〈清代臺灣方志記載官祀建築之時代意義〉。《臺灣文獻》,56(2),1-22。 張慈涵(1969)《現代廣播電視》。台北:張慈涵。 張譽騰(1998)〈地方歷史博物館如何再現「過去」〉。《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124-135。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曹欽榮(1998.12.10)〈設計告白〉。《和平鴿─台北二二八紀念通訊》,10,第03版。 曹欽榮(1999.11.15)〈再訪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和平鴿─台北二二八紀念通訊》,15,第07版。 笠原政治(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90-95。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莫那能(2001)《美麗的稻穗》。台北:晨星。 莊永明(1993)《台北紀事(下)》。台北:時報。 莊永明(2002)《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 許功明(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的展現〉。《博物館學季刊》,1994,8(3),3-9。 許功明(1997)〈原住民觀眾對科博館台灣南島民族展示的看法之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997,(52),101-128。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 許偉泰(2001)《龍應台•馬英九•二二八》(葉博文口述)。台北:前衛。 許凱琳(2005)《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以軍歌放送為中心》。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建慧(2005)〈台灣博物館建築形式演變與台灣文化認同之建構〉,國科會。 陳三井、許雪姬、楊明哲(1991)〈二二八事變的回憶─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2,207-236。 陳世榮(2001)〈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8,203-242。 陳光興(1996)〈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73-139。 陳江龍(2004)《廣播在臺灣發展史(1925~2004)》。嘉義:陳江龍。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記憶與創傷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典藏。 陳孟君(2007)〈異族觀光─《裨海紀遊》的「番族」再現〉。《全國原住民族研究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陳芳明(1998)〈殖民歷史解釋下的蔣渭川〉《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225-244。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陳芳明(2006)《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 陳芳明編(1996)《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 陳映真主編(2007)《2•28六十周年特輯》。台北:人間。 陳柔縉(2005)《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 陳翠蓮(1995)《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 陳儀深(2008)〈為何考證?如何解讀? —評論黃彰健著《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1,155-17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鳥居龍藏(1994)〈臺灣調查時代〉。《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楊南郡譯),33-46。台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傅朝卿(1993)《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二十世紀中國新建築官制化的歷史研究》。台北:南天。 傅朝卿(2007)〈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臺灣建築史」課程講義。 曾小英(1998)〈博物館異文化展示內的跨文化溝通〉。《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頁138-158。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曾永賢(2009)《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張炎憲、許瑞浩訪談;許瑞浩、王峙萍整理)。台北:國史館。 曾慶國(2008)《二二八現場─檔案直擊》。台北:台灣書房。 森口雄稔(1998)〈伊能嘉矩的臺灣調查教育家的生涯〉。《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62-8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森丑之助(1999)〈台北博物館的回顧〉。《臺灣省立博物館創立九十年專刊》,264-273。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森丑之助(2000)《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楊南郡譯著)。台北:遠流。 程佳惠(2004)《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台北:遠流。 華昌宜(1962)〈倣古建築及其在臺灣(上)〉。《建築雙月刊》,4,10-15。 雄獅美術編(1983)《攝影台灣─1887~1945的台灣》。台北,雄獅。 黃士娟(1999)〈日治時期臺灣之神社建築風土化的特例─建功神社〉。《臺灣歷史學會通訊》,8,42-53。 黃正安(2002)《日治時期臺灣的廣播體操推展情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武達編(2006)《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台北:南天。 黃武達編撰(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市鄉土歷史深耕系列之一》。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北:遠足文化。 黃宣衛(2005)《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黃美英(1994)《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部。 黃得時(1981)《台北市發展史(一)》。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得時(1981)《台北市發展史(三)》。台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淑玲(2001)《臺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黃寶瑜(1954)〈新宇宙觀導臆〉。《今日建築》,4,8-15。台南: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系。 新華社(1991)〈中共中央向臺灣同胞廣播詞─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二二八研究》,219-224。台北:李敖。 楊天石(2009)〈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的對策─蔣介石日記解讀〉。《傳記文學》, 94(2),4-21。 楊南郡(2000)〈學術探險家森丑之助〉。《生番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29-113。台北:遠流。 楊渡(2005)《還原二二八》(訪談紀錄片)。台北:巴札赫。 溫世光(1983)《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 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溫國良編譯(2003)《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三十五年八月至明治四十二年六月)》。台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當年明月(2009)《明朝那些事兒(柒)》。台北:大地。 葉大松(1973)《中國建築史》。台北:信明。 葉倩瑋(1991)〈清代臺灣的都市化─以臺北市為例〉(卞鳳奎譯)。《台北文獻》,95,51-79。 葉龍彥(1991)〈台灣廣播電台的重建與發展(一九四五~一九四九)〉。《思與言》,96,149-167。 葉龍彥(1997)〈台灣廣播電台的業務經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思與言》,120,23-41。 雷魯(2004)《古地圖台北散步:一八九五台北清代古城》。台北:果實。 廖建彰(2001)《建築神話─戰後台灣「現代中國建築」論述的形構(1940~1990)》。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炳惠(2008)《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0)《臺灣史》。台北:眾文圖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4)《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5)《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1947)《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畫》。不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1965)《臺灣光復二十年》。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臺灣慣習研究會(1984)《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六卷下》。(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天華(1999)《中西建築藝術比較》。台北:洪葉文化。 劉先雲(1986)〈十年來的回顧與前瞻〉。《建館三十週年紀念專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樓慶西(2003)《中國古建築二十講》。台北:聯經。 蔣中正(1955)《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國防圖書社。 蔣復璁(2000)《蔣復璁口述回憶錄》(黃克武編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蔣渭川(1996a)〈二二八事變始末記〉。《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陳芳明編),1-147。台北:前衛。 蔣渭川(1996b)〈二二八事件報告書〉。《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陳芳明編),149-183。台北:前衛。 蔣麗蓮(1982)《廣播電視發展史話》。台北:黎明文化。 蔡厚男(1991)《臺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1895~1987》。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盧偉明(1988)〈紀念先父盧毓駿先生逝世十二週年〉。《盧毓駿教授文集(壹)》,14-27。 盧毓駿(1988)《盧毓駿教授文集(壹)》。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系友會。 錢曉珊(2006)《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謝森展編著(1993)《臺灣回想》。台北:創意力。 簡明山(2007)《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技師濱野彌四郎對臺灣城鄉發展近代化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博洲(2004)《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 藍博洲(2008)《消逝在二二八謎霧中的王添灯》。台北:印刻。 關曉榮(1991)〈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蘭嶼反核廢料運動記事〉。中國時報,1991-3-15,27版。 蘇新(1993)《憤怒的臺灣》。台北:時報。 蘇新(2007)〈關於「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2•28六十週年特輯》,161-171。台北:人間。 蘇碩斌(2002)《台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報紙: 《中國時報》1995.3.1 《民報》1947.2.28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1911 《臺灣日日新報》1895-1945 《聯合報》 網路: 中央氣象局台灣地震資料系統﹝online﹞ http://gis.geo.ncu.edu.tw/gis/eq/ 中央氣象局氣象科技研究中心﹝online﹞ http://photino.cwb.gov.tw/rdcweb/frame.htm 中國廣播公司全球資訊網﹝online﹞ http://203.69.33.151/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網站﹝online﹞ http://www.ushmm.org/ 海外神社(跡地)に関するテテータベース﹝online﹞http://www.himoji.jp/database/db04/index.html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online﹞ http://www.th.gov.tw/digital/digital.php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計畫人類學資料庫﹝online﹞ http://irs.ntm.gov.tw/plan_A/plan_Aa.htm 國家文化資料庫﹝online﹞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online﹞ http://www.ncree.org/ZH/Home.aspx 教育部網站─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online﹞ http://210.240.41.130/citing/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online﹞http://smdb.infolinker.com.tw/LiboPub.dll?Search1 臺灣舊照片資料庫﹝online﹞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online﹞ http://digitalarchives.tw/index.jsp 蔣渭川和他的時代﹝online﹞ http://www.228.org.tw/ChiangWeiChuan/index2.html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online﹞ 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81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以台北新公園空間變革作為研究取向,試圖探索各統治時期,權力關係如何透過地景展現特定意識象徵,以達政治目的。簡言之,作為政治中心的都市公園,如何兼具現代性與公共性,錨定都市政治性格,它的歷史進程深刻地表徵了台北政治發展史與都市的中心性:自封建中國地方邊緣起始,驟轉納入亞洲殖民擴張的政治版圖,接續戰後國族主義倉促成形而整裝待發。至八○年代末,政治民主化曙光,掀開被歷史隱藏許久的政治災變,利用民主機制,重新尋回過往的歷史習題。這一系列政治意識形態的變遷,以空間鑲嵌成深刻的政治地景,不假掩飾地屹立於都市公共空間中,爭奇鬥艷,猶如一場政治表演,促使置身其中的人們,不自覺地被織入那意識形態的纖維裡,無法明析因果。
這如羊皮紙般“抹去重寫”後留下的權力痕跡,新公園顯影如一座政治紀念碑林,象徵過往遺事與歷史傳承:象徵封建王朝的官制天后宮,在殖民空間意識覬覦下,重新打造成陳列統治成果的透明展示櫃,讓博物館以展示作為文化技術,蓄意刻畫臺灣原住民在殖民過程中的他者角色;重建後的國族國家,以削除軍國主義身體規訓為起點,營造一座刻意攬奪正統的國族鄉愁;至三○年代末,擔任戰時資訊流通的現代化堡壘,轉型成為戰後反共抗俄的心戰基地,而突發的二二八事件卻讓其施展權術、破除邊界,塑造其關鍵地位;政治民主化的契機,逐漸照亮原本隱諱的歷史角落,紀念碑與紀念館的相繼落成,充當起縫補歷史傷痕的角色,提供市民認清歷史教訓,達到反省效果。只不過,權力爭奪下的政治本位,使其數度淪為政治攻訐的交易籌碼。據此,本文試圖證明台北新公園確實是一座展現權力的公共場域,象徵著過往與未來的歷史走向。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This paper takes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by the Taipei Park space transform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each dominant time, how the authority relates to penetrate the landscape to unfold the symbol of specific consciousness, reaches the political purpose. In short, the city park as the political center, how concurrently modernity and publicness, to anchor the politics disposition of metropolis. The historic course represent the Taipei politics history and the metropolis centricity profoundly: It starts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of China edge, and let it into political domain of colonial extension suddenly in Asia. The connection, Nationalism after postwar is hasty forming and is ready and waiting. To the end of 1980s, the dawn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revealed the politics cataclysm in historical hidden for a long time, and it uses democratic system to retrieve the passing historical assignment. The series of political ideological shapes are mounted the profound political landscape by the space, it is on the public space in metropolitan city stably, the competition, just likes a political performance urges people to weave into ideology in the textile fiber unconsciously, and is unable clearly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The traces of power left behind, like a rewritten parchment, Taipei Park development as politics memorial monuments, the symbol passing loses the matter and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Tin-Hau temple which likes symbolic feudal dynasty, under the colonial spatial consciousness makes the exhibition rule achievement the transparent display case. It lets the museum as cultural techniques to portray Taiwanese aborigines as the other in the colonial period deliberately. After rebuilding national state takes the body discipline from militarism as a beginning, it creats a illusion of nostalgia that seizes the tradition of the nation. To 1930’s end, the modernized fortress of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during wartime reforms to become a mental station to resist communism in postwar, but the sharp-edged 228 Incident actually let it displays the political tricks, eradicates the boundary, molds its essential status. The turning point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lluminates the historical corner which avoids mentioning originally. When the monument and the memorial hall are completed, they play a role to suture historical cut. And they provide residents a clearly historical lesson to achieve the introspection effect. However, the authority competes for the political ethnocentrism, caused it to degenerate into the transaction chips several tim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e that the Taipei Park is the authority public field truly, and symbolizes passing and future historical trend.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46:36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R95544020-1.pdf: 10331862 bytes, checksum: 1622b2232a550b9220ade84f51a48ce0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1 現象觀察與問題意識之產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發問-----------------------------------------------4 1-4 研究角度-----------------------------------------------5 1-5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台北新公園相關文獻-------------------------------------9 2-2 理論運用與概念架構生成--------------------------------11 第三章 台北新公園闢建前期的政治空間發展 3-1 清朝城內的建置----------------------------------------19 3-2 日本治理下的台北城------------------------------------21 3-3 明治維新後的新空間觀及現代公園的建構------------------26 3-4 消失的信仰中心----------------------------------------32 3-4-1 台北地區重要宗教信仰與城內廟宇空間---------------32 3-4-2 「官制」天后宮-----------------------------------35 3-4-3 天后宮之興衰歷程---------------------------------38 一、自然災害─「颱風」與「地震」的危害-----------38 二、加速「自然」毀壞的政治矛盾─過度與不當使用---41 三、社群疏離─薄弱的社會關係---------------------43 第四章 臺灣博物館知識權力解構 4-1博物館的形成-------------------------------------------45 4-1-1 總督府博物館的誕生-------------------------------46 4-2 國家知識體系裡的文化「他者」--------------------------49 4-2-1 殖民政府早期對「番族」的研究---------------------52 一、鳥居龍藏的臺灣原住民研究------------------------52 二、伊能嘉矩的臺灣原住民研究------------------------54 三、森丑之助的臺灣原住民研究------------------------55 4-2-2 總督府博物館「番族」文物展示與收藏---------------56 一、總督府「蕃族」器物展示--------------------------58 二、總督府「蕃族」器物收藏--------------------------59 4-2-3 原住民物件的「分類」與「展示」-------------------61 4-3 後殖民幽靈--------------------------------------------64 4-3-1 誰的慶典?誰的舞?-------------------------------65 一、博覽會的陋習------------------------------------65 二、臺灣原住民祭典舞蹈------------------------------67 三、幽靈再現----------------------------------------69 4-3-2 臺灣原住民的社會現況回顧-------------------------72 第五章 戰後國族國家的空間妝點 5-1 國族國家重構時的國族主義空間--------------------------75 5-1-1 戰後初期的國族主義空間類型-----------------------75 5-1-2 國府遷臺後知識分子的空間論述---------------------80 5-1-3 國立中央圖書館與科學教育館-----------------------81 一、國立中央圖書館的復館-------------------------82 二、新建之國立科學教育館-------------------------86 5-2 國族象徵的地景再造------------------------------------88 5-2-1 台北市綜合運動場的興建---------------------------89 5-2-2 新公園棒球場的遷移與古典花園的興建---------------90 一、中國傳統園林造景-----------------------------92 二、西方古典花園廣場-----------------------------94 5-2-3 國族主義的空間妝點-------------------------------94 第六章 二二八紀念館的前世今生 6-1 空間的權力流轉----------------------------------------99 6-1-1 統治媒材的台北放送局-----------------------------99 一、臺灣廣播事業的開端----------------------------99 二、臺北放送局「安排」的廣播內容─體操放送-------103 三、臺灣戰時體制的播放事業-----------------------106 6-1-2 政令傳達的中國廣播電台--------------------------109 一、國民政府廣播事業的濫殤與發展-----------------109 二、國民政府遷臺前的臺灣廣播電台-----------------110 三、遷臺後至一九六一年臺灣廣播電台之職務推展-----112 6-2 回顧二二八-------------------------------------------115 6-2-1 「歷史」與「過去」─二二八事件的傳聲筒----------116 6-3事件中的廣播電台與紀念館設館--------------------------120 6-3-1 權力展現的命脈與宣傳利器------------------------120 6-3-2 政治民主化與政黨輪替下的二二八紀念館------------133 一、經營權爭議------------------------------------135 二、紀念館的展示邏輯------------------------------137 6-4 再論二二八紀念碑-------------------------------------139 6-4-1 詮釋�權勢─台北市二二八紀念碑的權力競逐-------139 一、台北市二二八紀念碑競圖的空間詮釋------------141 6-4-2 二二八紀念日的權力置換與爭奪-------------------145 第七章 結論----------------------------------------------149 圖目錄 圖1-1 論文架構分析----------------------------------------------------------------7 圖3-1 一八九五年城內地形圖-------------------------------------------------------22 圖3-2 一九○○年城內地形圖-------------------------------------------------------22 圖3-3 一八九五年城內重劃圖-------------------------------------------------------24 圖3-4 一九○三年城內地形圖-------------------------------------------------------24 圖3-5 一九○五年城內地形圖-------------------------------------------------------25 圖3-6 一九一六年城內地形圖-------------------------------------------------------25 圖3-7 台北公園中之兒玉源太郎銅像-------------------------------------------------29 圖3-8 清末台北城內天后宮---------------------------------------------------------36 圖3-9 城內天后宮主殿-------------------------------------------------------------37 圖3-10 城內文廟(台北兵站病院)--------------------------------------------------37 圖3-11 台北城天后宮手繪搞--------------------------------------------------------38 圖3-12 一九○九年颱風台北府後街淹水----------------------------------------------40 圖3-13 淹在水裡的布政司衙門------------------------------------------------------40 圖4-1 一九一九年後台北城內空照---------------------------------------------------48 圖4-2 博物館大廳內之兒玉與後藤銅像-----------------------------------------------48 圖4-3 雅美族的器具─漁具、日常用品、裝飾品、人偶---------------------------------53 圖4-4 伊能嘉矩書齋臺灣館的收藏---------------------------------------------------55 圖4-5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高沙族室」泰雅族文化展示(左)陳列室展示(右)-----------59 圖4-6 阿美族「豐年祭」(左);一九三五年臺灣博覽會排灣族舞蹈展示表演(右)---------68 圖4-7 臺北に於ける蕃人踊御台覽の殿下(左)臺博館一百週年紀念活動(右)-----------70 圖4-8 臺博館網站首頁(擷取自二○○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之網頁)-----------------------71 圖4-9 蘭嶼原住民反核-------------------------------------------------------------73 圖4-10 儲存場內「驅逐惡靈」的長老們----------------------------------------------73 圖4-11 雅美族藤帽----------------------------------------------------------------74 圖4-12 雅美族驅惡靈刀------------------------------------------------------------74 圖5-1 台北市建功神社入口---------------------------------------------------------84 圖5-2 國立中央圖書館入口---------------------------------------------------------84 圖5-3 台北市建功神社-------------------------------------------------------------85 圖5-4 國立中央圖書館(現為藝術教育館)-------------------------------------------85 圖5-5 建功神社原始平面圖及增建空間(虛線)---------------------------------------86 圖5-6 周朝名堂想像圖-------------------------------------------------------------95 圖5-7 一九六三年興建之中式亭臺樓閣花園-------------------------------------------96 圖6-1 台北放送局----------------------------------------------------------------100 圖6-2 台北放送局板橋發射站------------------------------------------------------100 圖6-3 保正(里長)帶領里民做「收音機體操」--------------------------------------104 圖6-4 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早操----------------------------------------------------104 圖6-5 二二八事件權力關係表------------------------------------------------------123 圖6-6 二二八事件過程圖表--------------------------------------------------------128 圖6-7 二二八事件廣播時間點與內外權力對照表--------------------------------------129 圖6-8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138 圖6-9 二二八紀念館事件省思空間--------------------------------------------------138 圖6-10 飛向自由的麻雀-----------------------------------------------------------142 圖6-11 自由與護衛•寬容與團結---------------------------------------------------142 圖6-12 無言的碑-----------------------------------------------------------------143 圖6-13 和平與安詳---------------------------------------------------------------143 圖6-14 歷史的計畫---------------------------------------------------------------144 圖6-15 黑松森林-----------------------------------------------------------------144 表目錄 表3-1 日本殖民時期六次都市性計劃-------------------------------------------------23 表3-2 日人殖民初期之台北公園-----------------------------------------------------29 表3-3 一九一○年後之台北公園-----------------------------------------------------30 表3-4 清治時期艋舺、大稻埕重要的信仰空間-----------------------------------------33 表3-5 殖民初期台北城內社寺、寺廟面積及附屬財產要覽-------------------------------34 表3-6 一九○五年台北城內天后宮分析-----------------------------------------------36 表3-7 北台灣一八九七-一九一二較大災害颱風一覽------------------------------------39 表3-8 北台灣一八八八-一九一二較大災害地震一覽------------------------------------41 表3-9 一八九八台北城內寺廟移作他用一覽-------------------------------------------42 表3-10 城內天后宮移作他用一覽----------------------------------------------------43 表4-1 總督府博物館內森丑之助原住民展示法-----------------------------------------58 表4-2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年蕃俗品收集數量-----------------------------------------60 表4-3 帝國博覽會中原住民舞蹈展示-------------------------------------------------66 表5-1 戰後五○至六○年代中期官方國族移植空間建構---------------------------------78 表6-1 第二回全國體操祭之無線電因(音)體操--------------------------------------105 表6-2 臺灣放送時期歷程表--------------------------------------------------------106 表6-3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管理處所屬重要電台狀況-----------------------------------112 表6-4 中國廣播公司七年間節目比例對應表------------------------------------------113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公共空間的意識形態印記─臺北新公園政治地景的權力流變 | zh_TW |
dc.title | Ideological Marks on Public Space – On the Becoming of Power of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aipei Park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芳明(Fang-Ming Chen),王志弘(Chih-hung Wang),李子寧(Tzu-Ning Li) | |
dc.subject.keyword | 意識形態,殖民展示,國族打造,權力爭奪,政治空間,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Ideology,colonial exhibitt,national reconstruction,scramble of power,space of politic, | en |
dc.relation.page | 18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05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工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0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