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690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蕭全政(Chyuan-Jenq Shiau) | |
dc.contributor.author | Su-Lan Lee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李素蘭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4:44:42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0-08-13 | |
dc.date.copyright | 2010-08-13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ate.submitted | 2010-08-09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立法院法制局,2007。《「農村改建條例草案」評估報告》,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2002,《都市設計與區段徵收整合之研究-以高速鐵路桃園車站特定區為例》,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振寰,1999,(權力與政治體系),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469-498。 王杏泉等,1990,(區段徵收作業模式之硏究硏究),台北:內政部地政司 內政部,1983,《全面實施平均地權》,地政十年叢書之三。 內政部,2005,《麻雀地變鳳凰城—台灣區段徵收案例實錄》,台北。 內政部,2003,《土地徵收條例制定實錄》,台北。 朱雲漢,1989,「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解剖臺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頁139-16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88,《平均地權條例立法沿革及理由》,台北。 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4,《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方式 土地徵收、區段徵收、市地重劃之比較硏究》,南投。 何憲棋,2000,《區段徵收制度土地分配方式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復國,2001,《區段徵收財務分析評估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承嘉,1996,(區段徵收之問題與對策-民眾了解與補償方式),《台灣地政》,第119期,頁5∼10。 李承嘉,1998,《台灣戰後(1949-1997)土地政策分析-「平均地權」下的土地政策與土地稅制變遷》,台北:正揚出版社。 李鴻毅,1998,《土地法論》,自版,增修訂第24版。 吳若予,1992,《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金家禾,1985,《新市區土地開發方式之評選研究-以關渡平原之研發為例》,台中: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穎,2007,《區段徵收委外機制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伸,2003,《區段徵收開發新社區之效益評估-以太平新光區段徵收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周志龍,2000,(台灣新市鎮開發歷程與政策),《經社法制論叢》第25期,頁287-307。 洪佩菁,1999,《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政經分析,1945-1999》,台北:台灣大學公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天貺,1999,《區段徵收效益評估之研究-以臺灣省實施地區為例》,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佛,1998,「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書局。 胡振揚,2002,《區段徵收與財務平衡》,台南: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徐士堯,1994,《以區段徵收取得大型公共建設用地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寶鉅,2003,《政府土地開發機制改進策略之研究-台北港特定區之分析》,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森、夏鑄九,1990,(台灣地區國土規畫歷史的回顧與檢討),頁11-30,《國土規劃的挑戰民間國建會特輯(5)》,台北:國策中心。 張景森,1992,(虛構的革命: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與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3:161-180。 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翁麗玲,2001,《以多評準決策評選高速鐵路車站特定區土地取得開發方式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梁又文,2002,《台灣戰後政經環境變遷與國土發展之研究-台灣經驗分析(1949-2000)》,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麻匡復,2003,(都市計畫整體開發執行之制度分析-一個制度設計、制度變遷的回顧),「2003第一屆土地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主辦。 陳登輝,2001,《土地整體開發方式評選-多屬性決策方法之應用》,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雯,1999,《區段徵收政策之政策分析》,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顯道,2010,《公私合夥區段徵收開發模式之研究-以南科特定區為例》,台南: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1998,《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東升、周素卿,1993,(國家結構、政商關係與空間形構),台大社會學刊,第22期,頁149-183。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舒衛,2000,《台糖土地釋出之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怡婷,2001,《區段徵收地主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出版社 彭懷恩,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楊松齡,1994,(區段徵收制度之公平性與分配內涵之分析),《台灣地政》,第101期,頁10∼16。 楊松齡,1995,《以市地開發配合都市發展之研究-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之比較分析》,台北縣政府委託研究。 楊松齡,2000,(財產權配置與區段徵收公平之分析),《地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葉怡君,2005,《南部科學園區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高科技企業投資三邊關係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百修,1989,《從財產權保障論公用徵收制度》,作者自版。 劉厚連,2003,(「評論區段徵收補償僅能領取抵價地政策」),《土地問題研究季刊》,NO.5 2003.3 蔡永利,1999,《區段徵收發還抵價地之研究》,高雄市政府地政處土地開發總隊。 謝靜琪等人,2001,《區段徵收發還土地所有權人抵價地比例準則之硏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簡豐源,1978,《區段徵收與新社區開發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羅世發,2003,《台灣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都市計畫案之研究─理性選擇理論之驗證》,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麗娜,2009a,(區段徵收開發完成後可建築用地讓售地價之研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NO.30(2009.6 Vol.8 No.2),頁111-128。 鐘麗娜,2009b,(區段徵收法制變遷之回顧與展望),《土地問題研究季刊》,NO.31(2009.9 Vol.8 No.3),頁89-10。 邊泰明,1998,(區段徵收與財產權),《土地經濟年刊》,第9期。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蕭全政,1995,《台灣新思維:國民主義》,台北:時英。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頁1-16。 蕭全政,1998,(台灣在內外政經變遷中的行政組織調整),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行政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1998年12月15日。 蕭全政,2000,〈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321-335。 蕭全政,2001,(台灣威權政體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威權體制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蕭全政,2004,(經濟發展與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灣民主季刊》,1(1):1-25。 蕭全政,2010,(簽署ECFA 思考戰略意義),2010.04.27 中國時報 A16。 蕭新煌、劉華真,1993,(台灣的土地住宅問題與無住屋者運動的限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1993秋季,頁1-20。 蘇志超,1991,《土地法規新論》,自版,增修訂第9版。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569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制度作為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過程中分配與利用資源的方式,必然隱含特定的政治與經濟特性;制度隱含政經特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其都隱含著特定的「偏差」(bias)。區段徵收是近年來頗受政府青睞的土地開發方式,區段徵收後的土地處理方式,涉及開發利益之分配。所以本文以制度之政經分析的理論觀點,從台灣戰後的政經發展脈絡,梳理台灣區段徵收制度的形成、運作與變遷。
台灣的區段徵收制度,從威權體制下形成之「漲價歸公的區段徵收」;隨著威權轉型演進為地主與政府合作開發的「抵價地式區段徵收」;乃至政治民主化後,再轉型為地主、政府與開發商合作開發之「公私協力之區段徵收」,各時期制度隱含的偏差,涉及主要行為者的利害得失關係。顯示,台灣區段徵收制度的發展緊扣著台灣的政經脈動。 由於抵價地式區段徵收是地主與政府合作之開發模式,政府對於抵價地比例之決定應本合作開發之精神;並應秉持不追求盈利之原則,強化現行區段徵收制度之土地儲備功能;又區段徵收仍屬徵收之一環,政府於施行決策時應回顧公共利益之必要性。另外,在政府受限於職能及財政的情況下,引進民間資源辦理區段徵收開發作業,應審慎評估其必要性,必要採行時,華中橋BT模式尚為可行,惟應降低土地壟斷之問題;同時認為政府應正視整體開發(區段徵收)區之問題;並進而就區段徵收與市地重劃開發方式予以整合,以衡平二種開發方式地主間之權益。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s an approach for maintenanc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n human society, every system implies its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fferentiation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se implicit traits attributes to the implication of specific “bia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zone expropriation is the most popular way for the government in exploiting lands. The management of the land after the zone expropriation concern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ofits. Therefore, this essay applies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the system to explicitly illustrate the formation, the oper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in Taiwan.
In Taiwan, the operation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transformed several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First, the zone expropriation system formed the confiscated frame when there was a mark-up under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Continually, with the shift from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to the stage where the cooperation of the landlords and government were involved, the system turned into the “pay-for-land” zone expropriation. Afterwards, in the democracy phase,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s applied in zone expropriation that the land holde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xploiters were involved.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executor are involved in the implicit deviation between system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Accordingly, the transition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system and the vibration of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were highly related. Owing to the cooperation of the landlord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 pay-for-land” zone expropri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 collabor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atio of pay-for-land.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aim to pursue the interest, but reinforce the function of the reservations on contemporary zone expropriation system. Since the zone expropriation is one form of the expropri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public benefit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making policy. In addition, due to the limited function and finance condi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arefully evaluate the necessity of exploiting the zone expropriation when the governors inevitably use the non-governmental resources. For instance, the PPP mode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a-Zhong Bridge BT was feasible when the monopolistic problem could be diminished. All in all, to weigh the benefit of land holders, government should face the problem of l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 expropriation) and should integrate the zone expropriation system with urban land consolidation.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4:44:42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9-P95322026-1.pdf: 1065665 bytes, checksum: cd41356414ab8c21f31b5dcc59c976ba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10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7 第三節 分析觀點及架構 1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9 第二章 漲價歸公的區段徵收(1949-1986) 21 第一節 威權時期的政經變遷 21 第二節 傳統式區段徵收的形成與變遷 30 第三節 漲價歸公區段徵收之運作 40 第三章 抵價地式的區段徵收(1986-2000) 53 第一節 威權轉型期之政經變遷 53 第二節 抵價地式區段徵收之形成與變遷 63 第三節 抵價地式區段徵收之運作 75 第四章 公私協力的區段徵收(2000-) 97 第一節 政黨輪替後區段徵收之發展 97 第二節 公私協力區段徵收之運作 107 第三節 公私協力模式開發利益分配之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9 附錄一:現行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法令規定內容差異比較列表 145 附錄二:區段徵收相關法規之彙整表 149 附錄三:公私協力區段徵收案例招商模式一覽表 159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台灣區段徵收制度之政經分析 | zh_TW |
dc.title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Zone Expropriation in Taiwan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8-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楊松齡,孫智麗 | |
dc.subject.keyword | 區段徵收,偏差,抵價地,抵價地比例,公私協力,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Zone Expropriation,Bias,Pay-for-land,Ratio of Pay-for-land,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 en |
dc.relation.page | 161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10-08-09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社會科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政治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政治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9-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04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