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03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 | 值 | 語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謝銘洋 | |
dc.contributor.author | Wei-Jung Lin | en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威融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21-06-15T02:37:10Z | - |
dc.date.available | 2009-08-18 | |
dc.date.copyright | 2009-08-18 | |
dc.date.issued | 2009 | |
dc.date.submitted | 2009-08-13 | |
dc.identifier.citation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王承守、鄧穎懋,美國專利訴訟攻防策略運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陳智超,專利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2002年8月。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張宇樞,美國專利訴訟實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7年2月版。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書局,2003年6月。 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2002年6月。 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三民,2003年。 蔡明誠,專利侵權要件及損害賠償計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6年4月。 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 1998年8月2版。 鄭中人,專利法逐條釋義,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9月。 劉尚志、王敏銓、張宇樞、林明儀,美台專利訴訟實戰暨裁判解析,元照版公司,2005年4月。 蕭富山,專利訴訟實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7年2月二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Vincent R. Johnson,趙秀文等譯,美國侵權法(American Tort Law),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溫麗琪編譯,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出版,2003年6月。 (二)期刊文獻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八期,2002年6月。 呂太郎,因果關係之比例與損害額,台灣本土法學33期,2002年4月。 汪渡村,專利侵權損害計算標準之研究—以所失利益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期。 周金城、吳俊彥,論專利法之懲罰性賠償,月旦法學雜誌118期,2005年3月。 侯春岑,美國專利施行細則最新修正內容及近期美國專利法案修正重點之介紹(下),萬國法律158期,2008年4月。 洪志勳,美國專利法修法趨勢及現況,科技法律透析,2007年4月。 孫寶成,談美國專利改革法案,科技法律透析,2007年9月。 郭雨嵐、王莉維,論專利侵權訴訟被告以信賴律師意見為無侵害故意之抗辯,萬國法律155期,2007年10月。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0期,2002年1月。 陳秉訓,論專利侵權行為「故意或過失」要件的解釋—以最高法院民事判決93年度台上字第2292號為例,萬國法律154期,2007年8月。 許忠信,從德國法之觀點看我國專利權侵害之損害賠償責任,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 黃銘傑,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故意、過失」之要否與損害額之計算方式—評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二二九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 黃立,重新檢討民法的因果關係理論—台北地院八十八年度重訴字第一一二二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28期,2001年11月。 馮震宇,論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與民事救濟,法學叢刊第161期,1996年1月。 詹森林,專利權受侵害時之排除侵害與損害賠償,月旦法學雜誌第13期,1996年6月。 蔡明誠,專利侵權之過失要件與違反保護他人法律問題,全國律師10卷12期, 2006年12月。 熊頌梅,從最高法院判決談專利侵權之主觀要件,全國律師10卷12期, 2006年12月。 駱永家,損害數額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64期。 (三)學位論文 李孟聰,專利法之損害賠償-以日本平成修法沿革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1月。 周漢威,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範圍及計算—專利權人所失利益之界定,銘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張容綺,專利侵害損害賠償制度之檢討與重構—以美國法作為比較基準,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張林祐均,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計算之研究-兼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訴訟程序及證據法則之適用,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怡妃,台灣及美國專利侵害損害賠償與立法效力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陳佳麟,專利侵害損害賠償之研究:從美國案例檢討我國專利損賠制度之設計與實施,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世傑,發明專利權侵害及民事救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巧筠,論侵害專利權之懲罰性賠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1月。 簡秀如,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範圍之確定,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第頁,2003年5月。 二、日文部分 (一)專書 大淵哲也等編,知的財產法判例集,有斐閣,2005年12月。 中山信弘,工業所有權法(上)特許法,弘文堂,2002年第2版增補版。 中山信弘,注解特許法上下,青林書院,2000年第3版。 中山信弘等編,特許判例百選,有斐閣,2004年第3版。 田村善之,知的財產法,有斐閣,2006年第4版。 田村善之,知的財產權シ損害賠償,弘文堂,2004年新版。 竹田稔,知的財產權侵害要論(特許•意匠•商標編),社團法人發明協會,2003年第4版。 吉原省三,特許權侵害ズプペ損害賠償請求訴訟ソ要件事實,小野昌延ナろ編,石黑淳平先生追悼論文集-無體財產法ソ諸問題,1980年。 牧野利秋,特許•意匠•商標ソ基礎知識,2003年第4版。 牧野利秋、飯村敏明編,新裁判實務大系(4)知的財產關係訴訟法,2001年。 紋谷暢男,特許法50講,有斐閣,1997年第4版。 特許廳編,工業所有權法逐條釋義,發明協會,1999年第15版。 涉谷達紀,知的財產法講義Ⅰ,有斐閣,2006年第2版。 盛岡一夫,工業所有權法概說—知的財產權法ソ基礎知識,法學書院,2001年第4版。 增井和夫、田村善之,特許判例ヮユЭ, 有斐閣,2005年第3版。 (二)期刊文獻 入野泰一、淹口尚良,特許法等ソ一部メ改正エペ法律,ЖшэЗЬ1162號,1999年。 田村善之,損害賠償ズ關エペ特許法等ソ改正ズコゆサ,知財管理49卷3號。 茶園成樹,特許權侵害ズプペ損害賠償,Жшэ1162號。 高林龍,差止請求及ヂ損害賠償請求ソ要件事實,裁判實務大系九卷,1985年。 筒井豐,損害(1)-推定規定ソ適用要件,裁判實務大系九卷,1985年。 鎌田薰,特許權侵害シ損害賠償,CIPICЖцみЮю79號。 三、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an L. Durham, Patent Law Essentials: A Concise Guide (1999). Mark A. Glick et 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mages: Guidelines and Analysis (2003). Gordon V. Smith & Russell L. Parr, 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ation, Exploitation, and Infringement Damages (2005). Daniel Slottje, Economic Damag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 Hands-On Guide to Litigation (2006). Lawrence M. Sung & Jeff E. Schwartz, Patent Law Handbook 2006-2007 Edition (2006). (二)網路資源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http://www.uspto.gov/index.html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thomas.loc.gov/ Patent Reform Act of 2007: http://thomas.loc.gov/cgi-bin/query/z?c110:S.1145: (visited June 14, 2009) Hance Haney, Apportionment of Damages Will Reward Infringers, The Technology Leberation Front, at http://techliberation.com/2007/06/21/apportionment-of-damages-will-reward-infringers/ (June 21, 2007) Stephen Albainy-Jenei, Would Apportionment of Damages Adversely Affect Patents? , Patent Baristas, at http://www.patentbaristas.com/archives/2009/01/14/would-apportionment-of-damages-adversely-effect-patents/ (January 14, 2009) Richard S. Carden, Willfullness after Knorr-Bremse: (When) Do I Need an Opinion of Counsel? , at http://media.aplf.org/rm/20041111-agevc/APLF-2004-11-11-Carden.pps (visited June 14, 2009) Alejandro Menchaca, In re: Seagate Technology, LLC (Fed. Cir. Aug. 20, 2007) What’s Left of Willful Infringement, at http://www.jmls.edu/events/Willful%20Infringement%20PowerPoint.ppt (visited June 14, 2009) Russell J. Gene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atent Law, at http://nysstlc.syr.edu/media/documents/2008/8/FIRM_DM11001794v1Genet_Presentation_Recent_Developments_in_Patent_Law_GEN_May_8__2008.PPT (visited June 14, 200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403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專利侵權的損害賠償是專利制度能否發揮功用的關鍵,但目前實務上對於損害賠償的計算尚未建立明確的標準,造成專利權人難以利用侵權訴訟保護其專利權。本論文的目的即在以現行專利法的規定為基礎,建構一套能夠精確衡量並充分填補專利權人的損害,而且具有可預測性的損害計算方法。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閱讀探討、法律經濟分析、美日比較法研究以及實務見解整理。
本論文首先討論美國法、日本法和台灣法上專利侵權損害賠償的成立要件,以侵害類型、免責事由和主觀要件為重點。接著引入法律經濟分析的觀點,檢視傳統侵權行為法的因果關係要件,並重新建構一套比例的因果關係理論,以解決專利侵權案件中因果關係如何認定的問題。在比較法方面,主要介紹美國法和日本法實務上,對於所失利益和合理權利金這兩種損害計算方法所建立的具體標準。最後則透過判決整理,探討台灣實務上如何適用專利法所規定的各種損害計算方法,並根據前面所建構的所失利益、因果關係等理論,以及參考美日法例,對實務見解提出批評與建議。 本論文對台灣法的建議有四:第一,應認清「差額法」負有因果關係舉證責任倒置的功能,並區分其與「具體損害法」所適用的情形不同,且應加強論證所失利益與侵害行為間的因果關係;第二,應釐清「利益法」的法理基礎,若屬損害賠償則應修正為「推定」規定,若屬不法無因管理則應限於「故意」才有適用;第三,新增訂的合理權利金可參考美日實務上所提出的審酌因素,並以之作為損害賠償額的下限;第四,關於懲罰性賠償,可參考美國法以侵權通知與專家意見為中心,建立故意侵權的認定標準。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Damage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atent system. However, a clear standard of damage estim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in practice. Consequently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patentees to protect their patents by raising infringement litig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stablish a predictable approach for estimating damages based on the Patent Act which can precisely measure and compensate the damages.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economic analysis, comparative law and case study.
At the beginning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quirements of damage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aiwan, focusing on the infringement types, the exceptions and subjective requisit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ausation theory in traditional tort law in the view of economic analysis, and reconstructs a theory of proportional causation applicable to patent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law, two methods to estimate damages, lost profits and reasonable royal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demonstrated. Finally, this paper shows by case study that in Taiwan how the courts apply the methods of damage estimation provided in the Patent Act. And suggestions are porposed based on the caus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aw. This paper proposes four suggestions as follows: First, the courts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balance method” is the inversion of burden of proof about causation and thus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damages metho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aus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econd, the legal base of “the benefits method” should be clarified. It should be amended as presumptive rule if based on principle of damage, or it should be limited to intentional infringement if based on “management of affairs without mandate”. Third, when assessing the reasonable royalty, the courts can refer to the factors propo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ses. And the reasonable royalty should be the minimum of damages. Forth, as to the punitive damages, the courts can establish a standard of judgement for intentional infringement based on the infringement notice and legal advice from counsel. | en |
dc.description.provenance | 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37:10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5A21087-1.pdf: 1632000 bytes, checksum: 6cc9018feb40e45b26b426b83971068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 en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2 第三節 論文架構 2 第二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成立 4 第一節 美國法 4 第一項 直接侵害(Direct Infringement) 4 第二項 誘引侵害(Inducing Infringement) 5 第三項 補助侵害(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6 第四項 方法專利之侵害(Process Patent Infringement) 7 第五項 專利侵權成立之其他要件及限制 8 第一款 專利標示與侵權通知(Marking and Notice) 8 第二款 研究實驗免責(Research Use and Experimental Use Exemption) 9 第三款 暫時性存在(Temporary Presence) 10 第四款 第一次銷售理論(Doctrines of First Sale) 11 第五款 行使權利之懈怠與禁反言(Laches and Equitable Estoppel) 12 第二節 日本法 14 第一項 直接侵害 14 第一款 侵害行為之態樣 14 第二款 以之為業的實施 15 第三款 推定過失 16 第四款 專利標示 17 第二項 間接侵害 18 第一款 間接侵害之態樣 18 第二款 獨立說和從屬說 19 第三款 「僅用於」型侵害 20 第四款 多機能型間接侵害 20 第三項 專利權效力之限制 21 第一款 試驗研究 21 第二款 與特定物有關之實施 22 第三款 調劑行為 22 第四款 先使用權和中用權 22 第一目 先使用權 22 第二目 中用權 23 第五款 藉由再審而回復之專利權 23 第六款 專利權耗盡原則 25 第一目 國內耗盡 25 第二目 國際耗盡與平行輸入 26 第三節 台灣法 26 第一項 專利侵權與民法上侵權行為之關係 26 第二項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要件 27 第一款 有侵害專利權之行為 27 第二款 專利權人受有損害 29 第三款 侵害行為與損害間有因果關係 31 第四款 侵權人有故意過失 32 第五款 未受專利權效力之限制 33 第一目 現行規定 33 第二目 專利法修正草案 33 第三目 權利耗盡原則 35 第三項 專利侵權之主觀要件 36 第一款 過失責任 36 第二款 故意和過失的定義 38 第三款 「過失」之舉證責任 39 第一目 應由專利權人證明侵權人有過失 39 第二目 侵害專利權是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應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0 第三目 專利既經公告,即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3 第四目 只要有專利標示,即推定侵權人有過失 45 第五目 本文建議 47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額之關係 50 第一節 漢德公式 50 第一項 United States v. Carroll Towing Co. 50 第二項 The Negligence Formula of Learned Hand 51 第三項 邊際機率 52 第二節 邊際機率與因果關係 55 第一項 因果關係之判斷標準 55 第一款 台灣法 55 第二款 德國法 57 第三款 英美法 57 第二項 以邊際機率理解因果關係 58 第一款 事後邊際機率與事實上因果關係 58 第二款 事前邊際機率與法律上因果關係 63 第三節 因果關係與過失 64 第一項 過失的判斷標準 64 第一款 美國法 64 第二款 台灣法 66 第二項 將因果關係納入過失判斷標準 68 第一款 損害的定義 68 第二款 法律上因果關係的定義 69 第三款 漢德公式的重新理解 70 第四節 因果關係於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應用 71 第一項 所失利益與因果關係 71 第二項 全有或全無的事實上因果關係 73 第三項 事後邊際機率的事實上因果關係 74 第四項 以侵權人的銷售數量作為專利權人的銷售數量 75 第五節 小結 76 第四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美國法 78 第一節 概說 78 第二節 損失利益(Lost Profits) 80 第一項 Panduit Test 80 第一款 專利產品有市場需求 82 第二款 沒有可接受的非侵權替代產品 82 第三款 專利權人具有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製造和行銷能力 85 第四款 能夠計算出損失利益 86 第二項 非專利競爭產品 88 第三項 整體市場價值法則 89 第四項 價格侵蝕 90 第五項 增加成本與加快進入市場 94 第三節 合理權利金 95 第一項 假設協商(Hypothetical Negotiation) 95 第二項 Georgia-Pacific Factors 97 第三項 已確立權利金(Established Royalty) 101 第四項 分析法(Analytical Approach) 102 第五項 替代選擇或迴避設計 103 第六項 整體市場價值計算法或分拆計算法 104 第四節 懲罰性賠償 105 第一項 惡意侵權 105 第二項 整體情況判斷法則 106 第三項 知悉他人專利權存在 108 第四項 查證義務和反面推論法則 109 第一款 查證義務 109 第二款 反面推論法則 110 第五項 最近判決趨勢 111 第一款 Knorr-Bremse案 111 第二款 In re Seagate案 112 第六項 專利改革法案 113 第五節 小結 117 第五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日本法 119 第一節 概說 119 第二節 專利權人逸失利益 120 第一項 逸失利益額的推定 120 第二項 若無侵害行為時專利權人原可販賣之物 122 第三項 單位利益額 123 第四項 專利權人之實施能力 124 第五項 轉讓數量之全部或一部為專利權人無法販賣者 125 第六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27 第七項 其他逸失利益 129 第三節 侵權人所得利益 130 第一項 概說 130 第二項 以專利權人實施專利為推定要件 130 第三項 利益的定義 132 第一款 純利益說和粗利益說 132 第二款 專利權人的限界利益說 132 第三款 侵權人的限界利益說 134 第四項 推翻推定事由 136 第五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37 第六項 第102條第1項和第2項的關係 138 第四節 相當權利金 138 第一項 概說 138 第二項 損害之發生 140 第三項 相當權利金之算定 141 第四項 產品只有部分侵權 144 第五項 第102條第3項和第2項的關係 145 第五節 不當得利 146 第一項 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146 第二項 返還額 146 第三項 與侵權行為的差異 147 第四項 善意或惡意 148 第六節 小結 149 第六章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額之計算-台灣法 151 第一節 概說 151 第二節 具體損害法 152 第一項 所失利益 152 第二項 有競爭關係時的所失利益 154 第一款 判決整理 154 第二款 判決評析 155 第一目 因果關係 155 第二目 專利權人的單位利潤 157 第三項 無競爭關係時的所失利益 157 第一款 判決整理 158 第二款 判決評析 160 第一目 因果關係 160 第二目 專利權人的單位利潤 161 第三節 差額法 162 第一項 以專利權人實施專利權為要件 162 第二項 實施專利權通常所可獲得之利益 164 第三項 因果關係 167 第一款 差額法仍以因果關係為要件 167 第二款 專利權人應證明銷售差額與侵害行為間之因果關係 169 第三款 影響銷售差額之其他因素 170 第四款 專利權人應證明訂單流失與侵害行為間之因果關係 171 第四項 第85條第1項第1款本文和但書的關係 173 第四節 利益法及總銷售額法 176 第一項 以不法無因管理為法理基礎 176 第二項 侵權態樣是否僅限於銷售 179 第三項 所得利益的計算 180 第一款 可否以查封或查扣的侵權產品數量作為計算基礎? 180 第二款 可否以同業利潤標準計算侵害行為所得的淨利益額? 183 第三款 哪些是可以扣除的成本及必要費用? 185 第四項 邊際利益的概念 186 第一款 非侵害專利部分 187 第二款 專利占產品價值之比例 189 第五節 合理權利金 193 第一項 法律依據 193 第二項 授權先例 196 第六節 其他請求權 199 第一項 不當得利 199 第一款 實務判決 200 第二款 應返還的不當得利額 201 第二項 不法無因管理 202 第七節 懲罰性賠償 202 第一項 故意的定義 202 第二項 認定故意侵權的事由 205 第一款 專利公告或專利標示 205 第二款 業務接觸 207 第一目 授權關係 207 第二目 侵權人曾購買專利產品 209 第三款 侵權通知 210 第一目 以侵權通知認定故意侵權 210 第二目 侵權通知的內容 211 第三目 信賴未侵權鑑定報告 213 第四款 承諾停止侵權又繼續 215 第五款 保全證據程序 216 第六款 侵權鑑定報告 217 第三項 認定非故意侵權的事由 218 第一款 實施自己或第三人的專利權 218 第一目 再發明 218 第二目 誤核准的專利權 219 第三目 實施第三人專利權 221 第二款 信賴法院反向假處分 222 第四項 酌定賠償額的審酌因素 222 第八節 小結 224 第七章 結論 227 參考文獻 231 | |
dc.language.iso | zh-TW | |
dc.title | 論專利侵權損害賠償之計算 | zh_TW |
dc.title | Estimation of Damage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 en |
dc.type | Thesis | |
dc.date.schoolyear | 97-2 | |
dc.description.degree | 碩士 | |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 | 陳昭華,李素華 | |
dc.subject.keyword | 專利侵權,損害賠償,因果關係,所失利益,合理權利金,懲罰性賠償, | zh_TW |
dc.subject.keyword | patent infringement,damages,causation,lost profits,reasonable royalty,punitive damage, | en |
dc.relation.page | 236 | |
dc.rights.note | 有償授權 | |
dc.date.accepted | 2009-08-13 | |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 | 法律學院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dept | 法律學研究所 | zh_TW |
顯示於系所單位: | 法律學系 |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 大小 | 格式 | |
---|---|---|---|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 1.59 MB | Adobe PDF |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