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navigation

DSpace

機構典藏 DSpace 系統致力於保存各式數位資料(如:文字、圖片、PDF)並使其易於取用。

點此認識 DSpace
DSpace logo
English
中文
  • 瀏覽論文
    • 校院系所
    • 出版年
    • 作者
    • 標題
    • 關鍵字
  • 搜尋 TDR
  • 授權 Q&A
    • 我的頁面
    • 接受 E-mail 通知
    • 編輯個人資料
  1. NTU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2. 社會科學院
  3. 新聞研究所
請用此 Handle URI 來引用此文件: 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625
完整後設資料紀錄
DC 欄位值語言
dc.contributor.advisor李明璁(Ming-Tsung Lee),陳家帶(Chia-Dai Chen)
dc.contributor.authorWei-Chen Wuen
dc.contributor.author吳偉甄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5T02:24:37Z-
dc.date.available2009-08-20
dc.date.copyright2009-08-20
dc.date.issued2009
dc.date.submitted2009-08-18
dc.identifier.citation一、中文文獻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2004)。《台北市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台北市:玉山社。
片倉佳史著,劉添根譯(2008)。《台灣風景印—台湾.駅スタンプ風景印の旅》。台北市:玉山社。
王淑美(2005)。《國際靑年來台旅遊現況與產業發展調查硏究》。臺北市 : 行政院靑輔會。
田中文子(2006)。《大和貓的台灣留學日記》。台北市:尖端。
《台灣觀光月刊》(2008年11月1日)。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
《台灣觀光月刊》(2008年12月1日)。台北市:財團法人台灣觀光協會。
朱紜(2001)。《度假》,台北市:藍鯨。(原書Orvar Lofgren.[2002]. On Holiday: A History of Vacationing.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
《百世教育雜誌》(2005年7月號)。〈全球學中文,搶進大宅門〉,166期。
李明璁(2003)。〈這裡想像,那裡實踐:「日劇場景之旅」與台灣年輕人的跨文化認同〉,《媒介擬想》。台北市:遠流。
李明璁(2008)。〈觀光凝視的轉向:「台灣短期學生在東京」與「日本短期學生在台北」的旅居經驗比較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 97N029(此為研究計畫書,尚未發表出版)。
李淑宏(2000)。《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詩慧、Mathews, P. W.著,馬強,蔡孟吟,陳汝卿譯(2006)。《旅人在臺灣:映像福爾摩莎= Travelers in Taiwan: reflections of Formosa》。高雄市:英倫國際。
汪碧治(2002年3月15日)。〈最吸引日本觀光客的竟是人情味〉,《新台灣新聞周刊》,第312期。
吳素柔、劉嘉韻(2006年7月29日)。〈搶攻華文學習市場 發揚台灣國語〉,《中央社》。
林泉忠(2008年7月3日)。〈台灣從「親日」走向「反日」?〉,《明報》。
邵恬宜(2001)。《東京大阪大學生對台灣觀光形象認知之研究》。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木由香著,黃碧君譯(2005)。《奇怪ねㄋㄟˋ: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台北市:布克文化。
青木由香著,黃碧君譯(2007)。《麻煩ねㄋㄟˋ—給台灣人看的日本人使用說明書》。台北市:大塊文化。
青木由香著,黃碧君譯(2008)。《台灣你好本子》。台北市:大塊文化。
國立編譯館、葉浩(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市:書林。(原書John Urry. [2002].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ge.)
陳國明(2003)。《文化間傳播學》。台北市:五南。
陳瑩育(2007)。《舞台化真實性理論應用於老街觀光意象之研究-以台南安平老街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忻岱(2008)。《在旅行轉彎處看見:女性背包客與部落格書寫之主體建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張錦華、劉容玫、孫嘉蕊、黎雅麗(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市:遠流。(原書John Fiske.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New York : Routledge.)
張世倫(2006年3月)。〈台灣,正流行—日本觀光哈台風〉,《台灣光華雜誌》,頁34。
莊麗薇(2006)。《自助旅行、觀光與文化想像:以台灣的自助旅行論述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玉芳(2008年2月5日)。〈年前趕7 攤…叫我尾牙女王〉,《聯合報》,A6版。
黃文雄(2008)。《日本留給台灣的精神文化遺產》。台北市:前衛。
黃發典(1993)。《觀光旅遊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原書Robert Lanquar. 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
黃振富(1995)。《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台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鈴木滿男,蔡恩林譯(2002)。《日本人在台灣做了什麼》。台北市:前衛。
楊起鳳(2009年1月8日)。〈日人哈台節目 台灣都沒播〉,《聯合報》,A3版。
滿里子Mariko Poimboeuf著,李文佑、Margaret Ledoux、Shane O’Donnell譯(2008)。《台灣,一個驚喜!》。台北市,天下雜誌。
劉修祥(1990)。《觀光客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台北市:桂冠。(原書Philip L. Pearce. [198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ourist Behavior.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劉暉(2006)。《旅遊民族學》。北京:民族出版社。
鄭宇君(2002)。《假期:愉悅的歷史》,台北市:韋伯文化。(原書Fred Inglis. 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the Holiday.)
顏福江(2008年11月5日)。〈部落格行銷台灣 美惠子「酷愛台灣的每一天」〉,《聯合報》,C2版。
二、英文文獻
Lee, M. T. (2004). Absorbing ‘Japan’—Transnational Media, Cross-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Identity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Social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9, No. 3.
MacCannell, D. (2001). The Non-Accidental Tourist. Tourist Studies, Vol. 1, No. 1.
Selby, M. (2004). Understanding Urban Tourism: Image, Culture and Experience (Tourism, Retailing and Consumption). London : I. B. Tauris.
Urry, J. (1990, 2002: 2nd edn.).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三、日文文獻
《るるぶ台湾 ’08 (るるぶ情報版 A 8)》(2007年10月)。東京都:ジェイティビィパブリッシング
《るるぶ台北 ’09 (るるぶ情報版 A 7)》(2008年4月)。東京都:ジェイティビィパブリッシング
王悅敏、片野ゆか(2002)。《すっぴん台湾―台湾女性が教える本当の魅力》。
東京都:KKベストセラーズ。
《台湾個人旅行ガイド》(2007)。台北市:台灣觀光局。
青木由香(2006)。《台湾 你好本子 : ニイハオノート》。東京都 : JTBパブリッシング。
酒井亨(2004)。《哈日族 : なぜ日本が好きなのか》。東京都:光文社。
宮本孝(2004)。《なぜ台湾はこんなに懐かしいのか―台湾に「日本」を訪ねる旅》。東京都 : 展轉社。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43625-
dc.description.abstract無論是走在熱鬧的台北街頭、九份老街,還是優美的花東部落,日本旅人的身影早已悄悄融入台灣各地風景的一部份;有時候,他們也會出現在你我生活周遭,點起魯味、芒果冰,和台灣人一起生活,體驗生活中的旅行。對這些日本旅人來說,來台旅行或旅居的動機是什麼?在他們眼中,「台灣」又呈現什麼樣貌?為了透視旅人凝視下的台灣,本報導以社會學巨擘John Urry「旅人的凝視」及Dean MacCannell修正的「二次凝視」概念為主要架構,穿插十位旅人的真實故事,試圖拼湊出日本旅人眼中的台灣圖像。
透過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可發現日本旅人對台灣的凝視建構大致聚焦於三個方向:帶有中華與南國風情的亞洲想像、能喚起明治與昭和時期「昔時日本」的懷舊情懷、以及擬似戰後日本的現代性。這段由社會文化與媒體所共同建構出的想像,就是「前旅行」階段培養旅行凝視的基礎。帶著這份想像,日本旅人開始體驗並「看見」台灣,在旅行實作中獲得滿足或者文化衝擊。有趣的是,隨著凝視的頻率增加、時間拉長,「二次凝視」在部分旅人身上開始發酵,讓他們由不解轉為協商或認同,也重新解讀起台灣。
在此背景下,「療癒系」成為日本旅人眼中最貼切的台灣意象。原先被認為是隨便或雜亂的印象,在旅人的二次凝視下,轉而成為自然且放鬆的台灣民情,代表著在高壓且單一的日本社會中所難以尋找的生活步調,而不盡然是指按摩、美食、瞎拼等休憩式的玩樂,也突顯出台灣與其他東南亞度假勝地不同的獨特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Along the city streets, in Chiufen, or in east Taiwan, Japanese travelers seem to have become a part of scenery. Sometimes, they would just have some soya-mixed meat or mango ice in the night market, as what local Taiwanese do. Why are these Japanese travelers visiting Taiwan? What is Taiwan like in their eyes? To depict the whole picture, the concept of “the tourist gaze” presented by Professor John Urry and the refined “second gaze” by Dean MacCannell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depth report, interweaving the ten travelers’ own traveling storie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travelers’ gaze construction during their “pre-travel” stage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parts: the exotic oriental imagination combined with Chinese and southern Asian culture, the nostalgic feeling of good old days (especially in Meiji and Showa dynasty) no longer found in modern Japan, and the quasi-Japan modernity mixed with the vitality of Taiwan pop culture. With such imagination or expectation, Japanese travelers shall be able to feel and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resulting in satisfaction and/or culture shock.
To some of them, especially who stay longer or visit more often, seeing Taiwan through their second gaze helps to transfer culture shock into understanding. “Taiwan,” redefined as a result, becomes more like a “healing” paradise than a disordered island. In addition to enjoyment such as massage or gourmet that other southern Asian countries can also offer, it actually implies a kind of lifestyle that Japan society, pressured and unitary, lacks.
en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5T02:24:37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8-R94342018-1.pdf: 2963109 bytes, checksum: 15a3b79914f83d3a5d2afbfd234faaee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9
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無法忽視的目光 1
旅行,有什麼意義? 4
旅人的凝視—從想像、實踐到反饋 7
新的凝視 捕捉日本旅人眼中的台灣 13
第二章 在台灣的日本旅人 15
在台灣的日本旅人圖像 17
旅居:觀光與移民間的曖昧地帶 20
台灣人對日本旅人特別偏心? 22
「我才是台灣達人!」 24
從觀光客到旅居者 通通拉進來 26
第三章 在日本想像台灣—日本旅人的凝視建構 27
台灣=小籠包? 32
媒體,白日夢的幕後推手 34
日本媒體推波助瀾 39
日本人想像台灣:從「零」到「哈台」的光譜 44
第四章 體驗台灣,重看「台灣」--日本旅人的凝視與二次凝視 47
凝視實作—旅人凝視的親身體驗 49
旅人的二次凝視與轉向 51
「格差」旅行的另類脈絡 54
旅遊書騙人?「旅遊專家」的凝視再製 56
第五章 不停轉動的旅人凝視 59
參考文獻 66
附錄、訪談對象簡介 70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日本旅人 台灣印象—旅行凝視的建構與實作zh_TW
dc.titleTaiwan in Japanese Travelers’ Eyes—Traveling Gaz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7-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洪貞玲(Chen-Ling Hung),林麗雲(Lih-Yun Lin)
dc.subject.keyword旅行,旅居,旅人的凝視,凝視建構,二次凝視,療癒系,文化衝擊,文化中介者,zh_TW
dc.subject.keywordtravel,sojourn,the tourist gaze,gaze construction,second gaze,healing,culture shock,cultural intermediaries,en
dc.relation.page75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9-08-18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新聞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新聞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 
ntu-98-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89 MBAdobe PDF
顯示文件簡單紀錄


系統中的文件,除了特別指名其著作權條款之外,均受到著作權保護,並且保留所有的權利。

社群連結
聯絡資訊
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No.1 Sec.4, Roosevelt Rd., Taipei, Taiwan, R.O.C. 106
Tel: (02)33662353
Email: ntuetds@ntu.edu.tw
意見箱
相關連結
館藏目錄
國內圖書館整合查詢 MetaCat
臺大學術典藏 NTU Scholars
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本站聲明
©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